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紫砂壺逸事傳說

紫砂壺的傳承已經(jīng)有上千年的歷史,在紫砂壺的傳承過程中,關于紫砂壺的逸事傳說也是層出不窮。始陶異僧說宜興富貴土、供春學藝的故事、東坡提梁、楊鳳年與風卷葵的故事、前墅龍窯的傳說,等等。盡管這些傳說故事的真實性有待考察,但這些故事的流傳讓紫砂壺所承載的人文氣息不斷發(fā)酵,散發(fā)著醉人的芬芳。

始陶異僧的傳說

在宜興,關于紫砂土制陶有一個傳說。

在很久以前,宜興的居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息的生活,日子平淡快樂。在閑暇的時候,他們會自己動手,燒制一些鍋碗瓢盆來使用,各種瓶瓶罐罐的制作工藝遠近聞名。

有一日,有一位打扮奇異的僧人來到了鎮(zhèn)里他邊走邊大聲喊叫:“富有的皇家土,富有的皇土!”村民都覺得這個人十分奇怪,僧人接著說:“不是皇家,就不能富有嗎?”話說完便提高了嗓門繼續(xù)邊走邊喊。

始陶異僧雕塑

一些小孩好奇地跟在僧人的后面,僧人走到了黃龍山和青龍山間,突然間,就消失了。跟著來到這里的小孩,四處尋找不見僧人,就回家將這件事情告知長者。

大家又四處尋找,沒有找到僧人,卻看到好幾處新開口的洞穴,洞穴中有各種顏色的陶土。于是大家將這里的彩色陶土搬回了家,使用這些彩色的泥土來燒制器皿,竟然燒出了色彩不同的陶器。

一傳十,十傳百,后來宜興附近,五里八鄉(xiāng)的人都到這里來找彩色泥土制陶。就這樣,紫砂陶藝慢慢形成了,也就有了后來的紫砂壺。

事實上,宜興紫砂泥是本山綠泥(燒成后呈淡黃色)、紅泥、黑泥、墨綠泥和紫泥,還有夾在石層中間的黃色泥土(石黃,又稱朱砂泥,燒成后呈紅色)的總稱。紫砂陶土的顏色確實是五彩的,故又稱為“五色土”。

紫砂創(chuàng)始人供春學藝的故事

供春壺在紫砂壺的歷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當下的供春壺多為仿品,盡管這樣,供春壺的價格還是不菲。關于供春壺的作者龔春,也有一個歷史傳說。相傳,龔春小時候家境貧寒,但是十分勤奮好學,加上天資聰明,所以很受大人的喜歡。龔春曾經(jīng)隨名士吳頤山寄讀于宜興湖滏金沙寺。在廟里有一位老和尚,會做一些陶器,是遠近聞名的制陶師傅。

龔春看著他制陶,很感興趣,央求拜這個老和尚為師。老和尚卻連連拒絕:“難吶,學會這個行道,也難混到飯吃?!饼彺喊輲煵怀?,就千方百計留心學,刻苦記,而且,還偷偷地將老和尚所制的那些陶壺的樣子,記錄下來,繪制在圖紙上,自己觀摩學習。然后按照圖上的樣子,來制作陶壺。因為沒有好的泥土,龔春挖地下深處的泥土來做。

有一晚,龔春看到月光照在桃樹虬枝節(jié)疤上的投影,覺得十分別致,覺得這些精致的圖案,就像一把從未見過的新式茶壺!在過去,紫砂壺都是光坯的,盡管后來制陶技術有所發(fā)展,但是也沒有取得非常大的突破。龔春看著這些圖案,有了自己的新思路:要以桃木節(jié)疤為壺身,飾以桃花桃葉。但要做出這樣的款式,談何容易?

也不知道到底花了多少工夫,有一天,龔春終于把這種大家從來都沒有見過的壺型制成了。只見這一把壺:壺身酷似桃樹虬枝的節(jié)疤,蒼老道勁;壺嘴和壺把都有小枝配置,可以說是一款精美絕倫的壺型。壺身兩側堆以怒放的桃花和修長的桃葉,惟妙惟肖,整個壺型自然天成,色調(diào)古樸高雅,再配上黑黝黝的紫砂,別出心裁的設計開創(chuàng)了紫砂工藝的新風格。

龔春看到了自己成功地制成了這一把壺,很是高興。他滿心歡喜地捧著新制的茶壺,去請教老和尚,看看有何不足之處。老和尚見了連聲贊嘆:“好壺,好壺??!后生可畏!前途無量啊!”當即將這壺取名為“供春壺”。一是因為是龔春制作出來的,和龔春名字諧音。二是取桃花奉春神的意思。后來,龔春制作出新穎別致的供春壺,受到了眾人喜愛,龔春的名字隨著供春壺的“足跡”也傳開了。

龔春的名氣傳到當?shù)刂抢铮澙返闹笕颂氐匕妖彺赫埲ブ茐?。龔春原本是從不巴結奉承權貴的,更加不喜歡敲詐勒索巧取豪奪的知府??墒菦]人想到,這回龔春見了知府大人后,竟破例允諾了幫他制壺。龔春用了整整三個月時間,精心制成了一把別具一格的荷蓮蛤蟆壺。原來龔春是用這一把壺來諷刺知府。但是知府卻不知道,只覺得這一把壺精致大方,十分好看。只見這把壺用曲卷的荷葉做壺身,用蓮蓬為蓋,更奇特的是蓋頂立著只張著大嘴的癩蛤蟆,活像知府大人的那副尊容!整個壺型做工細致,栩栩如生,龔春的這一個作品,成了紫陶工藝的又一杰作。

供春學制壺陶塑

宜興名士吳頤山的侍童,曾隨吳仕寄讀于宜興湖滏金沙寺,隨侍期間學到“金沙寺僧”制壺的技藝,并得以繼承和發(fā)展。

東坡提梁的故事

相傳在宋朝的時候,大學士蘇東坡晚年不得志,辭官來到蜀山地區(qū),隱居在蜀山腳一個叫鳳凰村的地方。蘇東坡喜歡喝茶,對茶頗有研究。在蜀山,盛產(chǎn)一種叫作“唐貢茶”的茶葉。玉女潭,金沙泉好水,這里更有聞名遐邇的紫砂壺。在這里品茶吟詩作對,生活過得好不愜意。但蘇東坡覺得這里生產(chǎn)的紫砂壺容器太小,于是決定自己做一把大壺。便吩咐自己的書童,買來了最好的天青泥和制作紫砂壺所需要的工具。

萬事開頭難,這是蘇東坡第一次做壺,所以困難重重,做了幾個月,也沒成功。一天夜里,小書童提著燈籠給蘇東坡送點心,蘇東坡手捧點心,眼睛卻朝燈籠直轉,突然有了靈感。吃過點心,便開始著手自己的創(chuàng)意,一做就做到雞叫天亮。不過這一次也沒有成功。等到粗殼子做好,壺的毛病就出來了:因為泥坯軟,沒有支撐力,茶壺肩部便往下塌。后來,經(jīng)過苦心研究,蘇東坡想了個土辦法,劈了幾根竹子,撐在燈籠壺肚里頭,等泥坯變硬一些,再把竹子拿掉。這樣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宜興丁蜀鎮(zhèn)東坡書院

克服了困難之后,燈籠壺做好了,但是燈籠壺又大又光滑,十分不好拿,因此一定要做個壺把才可以。蘇東坡想到,自己做的茶壺是要用來煮茶的。如果像其他的茶壺那樣,把壺把裝在茶壺的側面肚皮上,經(jīng)過火燒,不是十分燙手?而且還會把壺把燒黑。于是蘇東坡按照房梁的樣子來做壺把。而后經(jīng)過不斷地精心修改,一件精美的茶壺終于做出來了。蘇東坡本人也十分喜歡,為這樣的茶壺起名“提梁壺”。

因為提梁壺別具一格,后來就有一些藝人仿造,并把這種式樣的茶壺叫作“東坡提梁壺”,或簡稱“提蘇”。

楊鳳年與風卷葵的故事

近代和古代都有非常知名的紫砂女藝人,她們不僅留下了精致的紫砂壺作品,還留下了一些美麗的傳說。楊鳳年與風卷葵的故事,就為人們津津樂道。

相傳,在清朝嘉慶年間,有一位生活在宜興蜀山的小姑娘楊鳳年。她的哥哥楊彭年,是做紫砂壺的大師,所做的紫砂壺簡練大方,精巧玲瓏。楊鳳年與哥哥情同手足,但在那個藝不傳女的時代,楊彭年從來不把紫砂壺的手藝教給自己的妹妹。

一次,楊鳳年想到哥哥的作坊拿壺澆花。誰知道剛跨進了門,就被哥哥趕了出來。楊鳳年很是生氣,說道:“我又不是外人,不會偷學你的手藝,何故不讓我進門?”楊彭年斥責道:“女人不讓進作坊是規(guī)矩,你以后永遠都不許再進來。”楊鳳年受了責罵,傷心極了。但又想:“為何紫砂壺的技藝不傳女,難道女人就不能做壺嗎?我偏要做壺,說不定我自己也可以做成功。”

楊鳳年打定了主意,到花園中找了塊泥料。在剛開始的時候,楊鳳年每天用泥巴捏來捏去學做茶壺,時間久了,自己就摸索出了一些門道。過了幾年,從打泥巴開始,楊鳳年慢慢可以做大路貨了。不過那時候,只是按照現(xiàn)成的樣式模仿著做。楊鳳年心想:“我要做一把新的樣式的壺來。”可是究竟要做什么樣式的壺,楊鳳年心里也沒了主意。

那年秋天,突然刮了幾天幾夜的大風,大風把花園里的花花草草吹得東倒西歪?;▓@里的花草有的被折斷了,有的被吹倒了,楊鳳年獨自坐在小花園里想做壺的事??粗矍暗幕ú?,突然發(fā)現(xiàn)前面有一枝花干上,頂著一把茶壺。楊鳳年覺得奇怪,怎么有這樣的茶壺樣式?居然長在花干上?仔細一看,原來不是茶壺,是一朵葵花,被風吹歪了又挺起,吹歪了又挺起,花瓣被吹得卷攏起來,再卷攏起來,但始終不散。楊鳳年心中豁然開朗,決定做一把以狂風中的葵花為主題的茶壺。

風卷葵壺 楊鳳年制

經(jīng)過不斷嘗試制作,款式別致的茶壺終于做成了。楊鳳年做好了茶壺,但怕哥哥作梗,不讓燒,于是托人把壺裝到燒窯里。等到開窯的那天,見過這把壺的行家,都對楊鳳年的壺贊不絕口,認為這一把壺匠心獨運、做工精細、別出心裁。楊鳳年的哥哥聽說了,不肯相信。直到別人把壺送到他手上,他才連連稱贊道:“妹妹好手藝,妹妹好手藝?!睏铠P年給這把壺起了個名字叫:“風卷葵。”

后來,哥哥楊彭年再也不對妹妹隱瞞紫砂壺的手藝了。楊鳳年跟著哥哥一起學習紫砂壺的制作工藝,勤學苦練,和哥哥一起研究新的紫砂壺款式。最后,楊鳳年終于練就了一身好手藝,成為了歷史上首位著名的女紫砂藝人。

前墅龍窯

相傳在很久以前,太湖中生活著一條渾身墨黑的烏龍。這條烏龍長大以后,被玉皇大帝召到天上去司職,烏龍專管耕云播雨的事情。不管是哪里干旱了,烏龍都會先到太湖中喝飽了水,然后在干旱的地方噴水,人間管這事叫下雨。

在人間,有一個地方——太湖西面丁山、蜀山一帶,玉皇大帝不允許烏龍去噴水。之所以這樣,是玉皇大帝認為當?shù)氐睦习傩詹痪刺斓兀杂幸鈶土P他們。連年的干旱讓這里的老百姓民不聊生,有很多還因為干旱而死去。烏龍看到了這樣的情況,不忍心讓當?shù)氐陌傩帐芸?,就在夜晚的時候,偷偷為這個地方噴水。但是這件事情被玉帝知道,派了天兵天將捉拿烏龍,烏龍為了避免被天兵捉去,與天兵天將格斗,最后寡不敵眾,渾身是傷,摔到地下,死去了。當?shù)乩习傩辗浅8屑觚垼桶褳觚埖氖茁裨谝粋€山腳下。

很多年過去了,在埋葬烏龍的山上,出現(xiàn)了很多洞口。人們在祭拜烏龍的時候發(fā)現(xiàn),洞里全是空的,烏龍的尸骨不見了,而且還有一個長長的地道。后來人們用這個空洞當作燒窯的洞,發(fā)現(xiàn)陶器燒得又多、又快、又透、又省柴。人們都感激烏龍,認為這是烏龍?zhí)匾庥米约旱纳碥|,為當?shù)氐睦习傩罩谱鬟@樣燒陶器的洞穴。為了感激和紀念烏龍,從此這個地方就叫烏龍窯。當?shù)赜址抡諡觚埜G造了許多窯,就叫作“龍窯”。

明至今仍在使用的前墅龍窯

陶朱公的傳說

在制陶業(yè)的發(fā)展歷史上,先有定陶,才有紫砂壺。關于定陶的陶朱公的傳說有很多,現(xiàn)在留存下來比較官方的說法是關于范蠡居陶十九年間的民間傳說故事。不同的傳說,從不同的角度說定陶的故事,有的是從陶朱公的出生來歷來說的,有的是陶朱公經(jīng)商發(fā)財和理家有道來說的,還有的是關于陶朱公的地方風物傳說。在內(nèi)容上,各種傳說豐富多彩。從這些傳說中,也反映了陶朱公的為人哲學和經(jīng)商思想,在傳說的描述中,也可以體現(xiàn)人們發(fā)家致富的愿望以及定陶乃至魯西南一帶的風土人情故事。

眾多傳說故事都十分精彩,我們舉其一而說。相傳在春秋時,范蠡幫越王滅掉吳國后,不接受高官厚祿,和西施一起逃到了宜興丁山一個叫臺山的村子隱居下來。在當時,當?shù)厝瞬粫谱魈掌?。范蠡發(fā)現(xiàn)當?shù)攸S龍山的泥土可以做陶器,于是就自己親自制作陶器作為生活用品,而且還將這一種手藝教授給大家。教大家怎么樣采泥做坯、筑窯燒陶。因為不是正宗的制陶人,所以范蠡雖然把陶器燒出來了,但燒的不是歪貨(陶器變形),就是黃貨(陶器沒有燒透),而且有的陶器上有許多裂縫。面對這些問題,聰明的范蠡一時間也找不到解決的辦法。

一天,西施淘米燒飯的時候,生起了爐火。范蠡見火苗很旺,但是鍋離火苗遠,心相信,但拿掉石塊之后,發(fā)現(xiàn)火就萎下去了。想這不是浪費柴火嗎,于是就把墊在鍋底的三塊石頭拿掉??墒俏魇┱f,鍋子壓在火上,火就燒不旺了。范蠡沒有燒飯的經(jīng)驗,起初還不范蠡想:假如燒窯時泥坯不著地,墊空燒,這樣是不是容易燒透呢,經(jīng)過自己的不斷試驗,范蠡發(fā)現(xiàn)這個方法是可行的。按照此法,燒出來的黃貨少了很多。后來,人們都用石頭架空泥坯燒制陶器,并稱這種石頭為“腳石”。

宜興丁蜀鎮(zhèn)范蠡與西施雕塑

又有一次,范蠡在外面干完活回家,看見西施正在燒飯。西施不斷地添柴燒火,但是等到鍋里在翻滾的時候,又趕緊把灶里的木柴夾出來,只留幾塊在里面。范蠡看到這個情況,很不解,問:“為什么把柴夾出來,這樣不是就不熱了嗎,飯怎么會熟呢?”西施說:“飯燒滾后要悶一悶,這叫‘還火’。如果一直用大火燒,時間短了做成夾生飯,如果時間長了就會燒焦。后來,等到西施還了火,開鍋盛出飯來,粒粒似珍珠。范蠡吃著吃著,突然想:燒陶器不也和燒飯一樣嗎?在燒窯的時候,也要注意火候,如果一直都使用猛火來燒窯,那樣米粒會吃不消的,就會燒焦。而陶器如果受不了猛火,就會裂掉。所以,燒窯的時候,要注意控制火候,假如燒燒,悶悶,既可燒透,又不會使得陶器裂掉。

后來,范蠡嘗試這樣的方式來進行燒窯,果然成功了。范蠡把這些方法教給當?shù)匕傩?,老百姓學習之后,代代傳承下去,從此丁蜀窯場就興旺起來。后來,人們尊奉范蠡為“陶朱公”,他居住過的地方就改名為“蠡墅”了,人們還在蠡墅崇福寺塑了他的像,這個像在抗日戰(zhàn)爭的時候,被日本鬼子搗毀了。當時,每年陰歷四月初七(范蠡生日),當?shù)厝藶榱思o念他,都會隆重祭拜。

文心雕竹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江市| 全州县| 淮安市| 贡山| 安陆市| 黔南| 巩义市| 嘉义市| 绥化市| 泸溪县| 天峨县| 清水河县| 布尔津县| 红桥区| 黔西| 峨边| 西乌珠穆沁旗| 海门市| 栖霞市| 景德镇市| 凤阳县| 登封市| 广南县| 靖州| 沧源| 南充市| 东兰县| 济阳县| 奈曼旗| 甘孜| 大足县| 大英县| 华蓥市| 东平县| 宣化县| 梧州市| 黔西| 鄂温| 恩施市| 云龙县| 穆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