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紫砂壺簡史

紫砂壺的發展在手工藝制作和制陶業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紫砂壺的發展,可以追溯到明朝。在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紫砂壺的泥料選擇、工藝技術、燒制技巧、裝飾變化等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紫砂壺從普通器皿上升到與文化的結合,成為了藝術品、收藏品。在紫砂壺的發展過程中,不同時期的紫砂壺特點不同,這些特點也成為了當下鑒別紫砂壺年代的重要依據之一。

古代紫砂壺

唐宋時期,“斗茶”風氣盛行。當時各地出產的茶葉絕大部分都是“蒸而餅之、蒸而團之”的,工藝流程非常講究,且投入資源頗多,極為奢侈浪費。明太祖朱元璋當上了皇帝后,實施“廢團茶興散茶”的新政。公元1391年,一旨“罷造龍團,惟采芽茶以進”,讓當時的“斗茶”之風一掃而去,貢茶的改革開始在各地實施。

1976年宜興丁蜀羊角山出土的明代紫砂殘片

明正德到嘉靖年間,隨著飲茶方式的逐漸改變,紫砂開始作為茶器用材正式登上歷史舞臺,這一時期方開始對其進行規模化開采和利用。紫砂制作的茶器主要以壺和罐兩大類為主,其中又以壺為大宗。

至萬歷到明末時期,隨著時大彬等陶藝家的努力和研究,紫砂壺的制作已經形成一套完整合理的工藝體系,當時紫砂壺的器型主要以青銅器、瓷器以及一些自然形態、常用物品等為藍本,汲取先人智慧,也物化了生活給予的藝術啟迪。

然而在這段時間中,并沒有將紫砂壺的選料分類挑選,而是多種礦料混合加工,夾雜著黃色、紅褐色等大小不等的顆粒。紫砂壺的款識也主要以竹刀刻畫為主,幾無印款。

歷朝歷代紫砂壺的風格都不盡相同,但是不管是簡單大氣的紫砂壺,還是乾隆年間富有繁縟之風的紫砂壺,都會對紫砂壺進行適當的裝飾。乾隆年間的紫砂壺造型裝飾上出現了“爐均釉”等華麗裝飾,融入了描繪、彩繪、泥繪、貼花、鏤空、包嵌等多種裝飾方法,目的是為了能夠適應宮廷的趣味需要以及世俗的審美。不過這和紫砂陶的質樸無華是相違背的。清人陳鴻壽扭轉了這個局面。他設計的紫砂壺,清新自然,沒有那么多的繁縟,簡單自然的格調,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

宜興“紫砂之源”雕塑

2005~2006年于宜興蜀山古窯群出土的清代紫砂殘壺

嘉慶之后,在紫砂壺的設計中,加入了銘文。因為刻字的需要,就要求紫砂壺的壺面能夠有更加寬大和簡潔的空間,用來銘文。以后世的紫砂大師邵大亨的紫砂壺作品為例:大度不凡,技藝已臻完美,在設計中也獨具匠心,紫砂壺的制作,可以顯出他飽滿的精氣神來。

明代·時大彬制蓋罐

作為大家喜聞樂見的藝術流派,紫砂壺經過了數代紫砂大師的傳承,一脈傳至今天,我們可以感受到時大彬到邵大亨再到顧景舟的紫砂壺制作傳承路徑。他們的代表作品,為世人所欣賞。

古代的紫砂壺在明清兩代先后涌現出數十位德高望重的陶藝名家,也創制出了種類繁多的經典壺型,這些都是人類藝術瑰寶。

清代·釉彩蛋包壺

壺身渾圓飽滿,線條柔和,容量大,內置圓膽用以濾茶,運用畫釉工藝裝飾。

近代紫砂壺

近代是紫砂壺的一個飛躍很大的時期。在優秀紫砂壺大師的推動下,紫砂壺的工藝和收藏市場蓬勃發展,不僅內地很多人鐘愛紫砂壺,臺灣、香港等地也掀起了紫砂壺的收藏熱潮,甚至外國的收藏家,也熱衷收藏優秀的紫砂壺作品。

近代紫砂壺的凋零

清朝末年,因為腐朽的統治和閉關鎖國的政策造成的落后局面,使得中國飽受西方列強的欺凌。而戰亂帶來的影響,也波及了手工藝品的發展。在那個飄搖戰亂的年代,紫砂壺的創作和發展十分緩慢。新中國成立之后,社會環境得到穩定,紫砂壺的創作開始復蘇。但是“文化大革命”期間,紫砂壺又再次凋零。改革開放以后,紫砂壺的工藝和市場發展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騰飛階段。近代紫砂壺的發展,就是在一路的起起伏伏中前進上升的。

清朝末期,外國列強勢力入侵上海,使得上海逐漸變成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城市。雖然那時候上海工商業蓬勃發展,商貿日盛,但是從全國范圍來看,內地經濟蕭條,也對緊靠上海的宜興制陶業的發展十分不利。

1925年前后,受到齊盧之戰的影響,陶工減少,導致紫砂壺的產量也急劇下降。但那個時期,紫砂壺的制作并沒有停止。戰火稍息的時候,趙松亭就籌集資金重建受損的龍窯,專門燒制朱泥水平壺。定名為“復興窯”。

1927年前后,因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肆意侵略盤剝,洋瓷大量進口,充斥中國市場,嚴重影響了國內陶業生產。雖然在“淞滬會戰”之后,這樣的情況得到緩和,但是緊接著1937年的抗日戰爭爆發,宜興陶業生產瀕臨絕境。戰亂對宜興的摧殘是巨大的,幾乎是毀滅性的影響和破壞。在那個時期,整個宜興都沉浸在恐怖的氛圍中,宜興淪陷后,“大窯戶逃往外地,中小窯戶無意經營”。有多達六百多間的廠房被毀壞,陶窯全毀的有十二座,還有不少窯座被日本侵略軍改筑成炮臺和碉堡。

同時,日軍毫無人性地實行“三光”(殺光、燒光、搶光)政策。從事陶業的工人為了逃避戰禍,不得不避難他鄉,宜興陶業幾乎到了人亡藝絕的境地。丁蜀窯場受到嚴重破壞,社會混亂,民不聊生,陶瓷生產一蹶不振。1944年,日軍嚴密封鎖淪陷區,交通被阻斷,整個蜀山窯場全年所產茶壺極少,甚至不滿千把。與全盛時期的細貨茗壺80000余件相較,可知戰亂對窯業影響之巨。到1948年,全窯場僅剩龍窯46座。紫砂、鈞陶和堆花的從業人員僅剩69人,且以燒制少量低檔日用器皿為主。

近代紫砂壺的發展

民國之后,紫砂壺制作行業有了比較好的發展。從經濟局勢上說,民國之后戰亂逐漸減少,到新中國成立之后,國家穩定復蘇。陶業的分工日臻完善,各種商行組織陸續創設,紫砂產品在國外也暢銷起來,出口外銷也急劇增長,進出口貿易繁榮。

為了能夠適應市場的發展需要,宜興有很多窯戶都和外埠實業家合股興辦陶瓷工廠。這個時期和傳統的純手工加工制作陶瓷產品不同,簡單的機械加工生產已經比較普及。在各大城市,陶瓷產品商店也陸續設立,從而開辟了新的市場。在這個歷史時期,宜興龍窯的數量也持續上升,截至1936年,有統計的龍窯有76座。

“淞滬會戰”爆發之后,國人對日本帝國的憤慨情緒日漸上升,抵制日貨的思想在群眾運動中得到蓬勃發展。購買國貨成為了普通民眾的購物指南。因此,也一定程度上帶動了陶瓷國內市場的市場需求。此后,宜興陶業產值也有所回升,年產值達兩百余萬元,尤其是紫砂陶器的產值更加突出。到了1932年的時候,紫砂從業人數已達600多人,年產量220萬件,所生產的紫砂產品銷售到東南亞和日本等國家。

1936年,整個宜興窯場景況十分繁榮,全年共燒4740窯,年產值達440多萬元。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陶瓷產業低迷。到20世紀50年代“紫砂生產工場”成立,流散在外的紫砂藝人紛紛歸隊,宜興紫砂產業又逐漸復興。

宜興制陶業從20世紀初開始漸入佳境。宜興制陶業隨著社會的急劇變化與經濟復蘇而發展。在商品經濟的刺激下,本來就十分有名氣的紫砂壺生產相當興旺,尤其是宜興蜀山等傳統的紫砂生產基地——蜀山、潛洛和上袁等鄉鎮的產品更加受到歡迎。這些鄉鎮專制的紫砂飲用器皿、花盆、茗壺、花瓶等,都十分暢銷。在那時,繁榮的紫砂產業可謂是“家家制坯,戶戶捶泥”,這些地方也成為細貨茗壺的主要產制基地。

近代紫砂壺的風格特點

民國初期,受到陶器外銷,絲綢之路等的啟發,也受到十里洋場異國文化的強烈沖擊,紫砂器具呈現出一股復古的風潮。這個時期的紫砂壺缺乏創新,尤其是在壺的造型方面,沒有很好的創新能力。大多數的壺器,都是日用品,如洋桶壺、壽星壺、盤底壺、龍蛋壺及茶坊酒肆所用的貢壺等。就算是制作工藝稍精的也只是增加了竹段、柿子、梅樁、木瓜等壺式,很多知名的紫砂壺藝人也在模仿古壺,十分可惜。

雖然在款式創新上沒有特別出彩的地方,但值得注意的是,民國時期紫砂器的陶刻裝飾反而十分精彩,書畫裝飾別具一格。這個風格的形成也和前述的復古風尚有關。這個時期,紫砂器盛行在器身摹刻摩崖碑版和鐘鼎隸篆,此外仿秦漢瓦當、漢泉及西周彝器銘文的拓本亦是常見的題材。所用摹本有:《金石錄》《金石索》《積古齋鐘鼎彝器款式》《點石齋畫譜》《芥子園畫譜》《風雨樓畫集》等。

這個時期有了陶刻專門的分工。著名的陶刻藝人有:盧蘭芳、韓泰、陳少亭、邵云如、任淦庭等。他們是專業陶刻者操刀,而且有著很嚴格的分工分級,不同能力的刻不同等級的紫砂壺產品。至今宜興陶都仍保留這樣的分工體制。

“主宰宜興流風的并非雅士文人,而是上海一群工業家”,這是謝瑞華對這個特殊時期“商業為前鋒,陶人為后盾”的時代特色描述。如果我們想要全面了解這個時期的陶瓷發展,那么就十分有必要對宜陶商號有所認識。因為當時市場需求量大,國外也十分熱銷,因此上海涌現出不少專營紫砂的商戶,這些商戶在上海周邊的大城市設立專門的商店,包括無錫、天津、杭州等城市。這些產品主要是供應出口的,東南亞,日本和歐洲美洲都是需求旺盛的出口地。

近代紫砂壺的成就

近代紫砂壺發展歷史,在紫砂壺的整體發展歷史中,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這個時期的紫砂壺制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是穩定的,始終都會被大家所熱愛和收藏。不管國際市場如何起落,近代名家的壺始終受到藏家的珍視,很多被港澳臺人士和外國人士所購買和收藏。近代紫砂壺藝人秉持著嚴謹的創作態度、不斷變化前進的高超技藝,以及對收藏者的強烈責任感,引領了世界紫砂壺創作。

顧景舟現場講授制壺技藝(左起沈邃華、顧景舟、高建芳、李慧芳)

現代紫砂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宜興紫砂業開始恢復和發展,紫砂壺進入了一個快速復蘇,蓬勃興起的時期。在穩定的社會環境下,政府重視紫砂壺工藝的傳承,將流散各地的藝人們組織起來,并且組成了蜀山工場,成立了紫砂壺生產合作組。

學者通常把現代紫砂壺藝術的發展、演進分成三個時期來進行研究,分別是:新中國成立初的恢復期、20世紀60年代的孕育期和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飛躍期。

新中國成立初期,政府為了恢復紫砂工藝的生產和促進紫砂工藝的發展,撥??罨謴蜕a,對紫砂工藝采取了保留、提高、發展的方針,貫徹了經濟、適用、美觀的設計原則,進行了一系列挖掘、恢復、發展的工作。

20世紀60年代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紫砂壺也列入“封資修”。這個時期的紫砂壺個人創作鮮見,大多數都是在紫砂壺底部刻上“宜興制造”的字樣。但是這個時期,還是有很多杰出的紫砂壺作品問世。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宜興紫砂工藝廠擴大紫砂研究室,由徐秀棠、朱可心、蔣蓉、顧景舟、呂堯臣、高海庚、汪寅仙等組成,專門從事紫砂壺造型設計。

現代紫砂發展快速,諸多紫砂藝人如任淦庭、裴石民、顧景舟、王寅春、吳云根、朱可心、蔣蓉等均給我們帶來了鬼斧神工的紫砂工藝作品。這些老一輩紫砂工藝家,為新中國的紫砂藝術做出了重要貢獻。

丁蜀鎮里街道兩側的各式紫砂陶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坝县| 扎赉特旗| 乌苏市| 崇阳县| 郁南县| 永城市| 长宁县| 舒兰市| 广平县| 安西县| 巫山县| 拉萨市| 乳山市| 盐津县| 胶南市| 天气| 宁乡县| 紫金县| 阜宁县| 盐源县| 肥西县| 肇源县| 沈阳市| 中超| 噶尔县| 江孜县| 房产| 如皋市| 德化县| 斗六市| 海宁市| 英超| 固阳县| 什邡市| 陆良县| 石泉县| 游戏| 中阳县| 香河县| 安顺市| 渑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