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至南北朝時期的收藏面貌
西晉王朝是經過長期戰亂年代后建立起來的國家,西晉惠帝時,朝廷腐敗,發生“八王之亂”。但畢竟國家安定了一些日子,于是西晉的商業與手工業也是在經過短時間的發展后,又有了一線生機。西晉的文化發展速度較快。文學脫離了以往的史學與諸子百家的范疇,開始作為獨立的形式存在。書畫也作為文人雅士不可或缺的必備收藏品。這個時期的收藏不僅僅是典籍史料和書畫方面,青銅器、玉器、漆器和歷史名人遺物等都是收藏的目標。《晉書·張華傳》記載:元康五年(295)十月,武庫失火,“累代之寶及漢高斬蛇劍、王莽頭、孔子屐等盡焚焉”。說明西晉時期的“武庫”其實就是現在意義上的博物館,收藏著很多重要的歷史文物。這種收藏風氣在兩晉時期大為興盛。據《隋書·經籍志》記載,最早收藏碑帖和研究碑文的是晉代將作大匠陳勰,著有《雜碑》二十二卷,《碑文》十五卷。
西晉建興四年(316),西晉的末代皇帝司馬鄴被俘,宣告了西晉的滅亡。東晉王朝(317~420)是由西晉王室后裔在南方建立起來的小朝廷,統治階層大部分是由過江避難的中原名門望族與江南的土居氏族組成。這些士族從中原大量南遷,不僅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大遷徙,更重要的是一次文化的大遷徙,它客觀上推動了中原文化的傳播,促進了南北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同時也改變了中國文化的發展格局,對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思想、文學、藝術、宗教等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由于東晉定都在江南,使得江南的名士與渡江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促進了社會文化和藝術的大發展。最直接的影響是文學和書畫的發展煥發出了新的活力,從而導致收藏成為宮廷乃至各個門閥的重要目標。可以說東晉時期,是中國藝術燦然可觀的時代。其特點是:各種藝術多元共榮,創新上主觀內容逐漸增強。東晉的文學、書法、繪畫、雕塑和音樂等都全面發展,尤以書法特色著稱。晉代書法和繪畫的成就,之所以多被后世歷代帝王將相和士大夫文人看重,首先是所達到的文化高度很高,其次代表的是一種人文精神和藝術的精煉。“魏晉之后無名士”也是人們對這個時代人文精神的一種緬懷和敬仰,收藏這一時期的文物藝術品自然顯得尤為重要,甚至上升到一個國家或政權、一個文化人或擁有者是否蘊含文化藝術修養的程度。
晉代書法崇尚氣韻,“二王”王羲之和其子王獻之為其泰山北斗,書法從此由篆、隸、章草演變為正楷、行書、今草,為日后書法體系的成熟奠定了基石。東晉繪畫對于人物神情的描繪尤為生動傳神,也為濃重的文化氛圍之下,誕生后起的山水畫開辟了新篇章。與此同時,有關書畫的理論闡述也蓬勃發展。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是“書圣”王羲之和畫壇巨匠顧愷之。
顧愷之是繼東漢張衡、蔡邕等人以來所有士大夫畫家中成就最突出的畫家,他的書畫收藏也很豐富,而他的人生經歷也很有意思。興寧二年(364),高僧慧力在建康(今南京)城南修建瓦棺寺,顧愷之繪制《維摩潔像》壁畫,光彩耀目,轟動一時。太和元年(366),顧愷之應聘前往姑孰(今安徽當涂)大司馬桓溫幕府任參軍一職;太元十七年(392),應聘前往江陵人(荊州刺史)殷仲堪幕府任參軍。期間與桓溫之子南郡公桓玄時有交往。元興元年(402),桓玄起兵攻入都城建康,次年替代晉朝而自立君王。面對昔日交好的南郡公桓玄如此膽大妄為,顧愷之對桓玄深為不滿,但又畏懼他的權勢,故如當年孫臏面對龐涓一般常假作癡呆。元興三年(404)桓玄自立僅僅兩年多就被朝廷所殺,在搜尋桓玄黨羽中,顧愷之躲過一劫而未受牽連。義熙元年(405),顧愷之被授以散騎常侍之職。當時,人們稱贊顧愷之有“三絕”,即才絕、畫絕和癡絕。“才絕”自然不用說,“癡絕”當然是具有敏銳的時局判斷能力,“畫絕”則是被譽為形神和畫論兼備的大師。
可惜,現在人們能看到的只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和《列女仁智圖》三幅卷軸畫摹本。《女史箴圖》于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被八國聯軍掠走,現在收藏于英國倫敦大不列顛博物館,被列為鎮館之寶,它們是迄今所知的最早的中國卷軸畫。
說起東晉名將桓溫之子桓玄,之所以顧愷之與其有交往,主要是桓玄不僅博綜藝術,而且善于作文。后由于他常以英雄豪杰自居,仕途遭遇懷疑而不順。東晉末期桓玄挑起建立桓楚政權,這與顧愷之捍衛正統的政權是相違背的。元興元年(402)之際,桓玄篡奪晉安帝司馬德宗位,當時皇宮內府所藏書畫極其豐盛,全部被桓玄掠為己有。在他篡奪之前,曾命作“輕舸,載服玩及書畫等物”。有人勸告不必這樣行事,他卻說:“書畫、服玩既宜恒在左右,且兵兇戰危,脫有不意,當使輕而易運。”(《晉書·桓玄列傳》)當桓玄為劉裕所打敗,在退出石頭城(南京)之時,桓玄不顧逃難之危,攜帶原先從晉內府劫來的書畫隨載而西,可見其癡迷程度之深。后來北宋蘇軾在《王君寶繪堂記》中也嘲笑桓玄:“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桓玄之走舸,王涯之復壁,皆以兒戲害其國兇此身。”意思是桓玄發展到打仗時還把書畫裝在船上帶在身邊,王涯發展到把書畫藏在夾墻內,都是由于太在意玩物而害了他們的國家,害了他們的身體。
江陵城西的“枚回洲之變”,桓玄被滅,隨帶的大批書畫,歸劉宋內庫收藏,也有一部分流散到權貴之家。之后,劉裕篡位東晉,建立新的政權,國號稱宋。劉裕本人愛好繪畫,也極其喜好收藏,繼司馬紹和桓玄之后,不斷地充實庫藏,蔚然可觀。他將垂涎已久的東晉內府的珍藏,包括桓玄所攫走書畫名作在內,大部分歸藏其名下。宋明帝時期“舊臣才學之士,多蒙引進”,并留意書畫,一面命巢尚之、徐希秀等人清理舊日內庫藏品,一面詔令尋求前廢帝劉子業亂政中所散佚的書畫,并許諾當時知道內情的大臣免罪,交換條件是將當時內庫失散的書畫找回來,如果仍有人不肯獻出私藏的書畫者,查到擁有五卷者斬首。隨后派遣秘使到三吳、荊、湘等地“窮幽測遠”,搜集這些地區散佚的書畫,加上群臣所獻的書畫,不到數月之間,“奇跡云萃”。據載,當時收藏王羲之父子的書法藏有七百零七卷,鐘繇紙書六百九十七字。另外,有名家張芝、張昶、毛宏、索靖、鐘會等書跡若干。還有王獻之外甥羊欣的書法一百八十卷之多。
宋順帝劉于明元年(477)為蕭道成所弒殺,蕭道成受禪為皇帝,國號曰齊。蕭道成性好文學,也尤擅鑒賞,凡庫中宋時寶藏,悉為所有。并根據所藏作品的優劣,評定為甲、乙等級,只論藝術,不以年代遠近而論高低。這些收藏品中,畫家陸探微與范惟賢等42人的作品被評為“四十二等,二十七帙,三百四十八卷”,供其閑暇時披覽欣賞。
“五胡十六國”混亂時期,后拓跋氏結束了十六國的混戰而建立了北魏,與南朝形成了南北對峙的穩定局面。在公元317年至公元420年一百余年里,也是南朝文化藝術大發展的時期。值得學術界好好研究的是,自晉以來,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收藏和學習前人書畫。南北朝時期,嚴格來講是書畫繼承與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宗教藝術發展的高峰。兩晉時期很多重要書畫作品被收藏和保留下來。同時,碑志石刻書法藝術(魏碑)、佛教雕塑藝術和佛教壁畫及繪畫藝術可謂空前絕后。以至于到近現代學界和收藏界非常看重這一時期的藝術作品。
齊朝是四個朝代中存在時間最短的王朝,僅存24年。齊高帝雖屬于蘭陵蕭氏的世族,但地位不高,所以遭世族權貴鄙視而沒有什么作為。齊和帝蕭寶融中興二年(502)把皇權禪位給蕭衍,改國號梁。梁代(502~557)歷三代四帝,其中蕭衍享國時間最久,統治近半個世紀。武帝蕭衍由于自幼所受良好的文化教育,繼位后固然對內府所藏的書畫極為珍惜,不僅如此,還設法搜求前人的典籍和書畫作品。也許是言傳身教,蕭衍之子梁元帝蕭繹也是才藝過人,在當時堪稱集大成的收藏家。梁元帝(508~554)蕭繹,字世誠,后世對此人多有記載和評論。據《梁書》記載,他“博總群書,下筆成章,出言為論,才辯敏速,冠絕一時”。梁元帝蕭繹不僅才氣過人,而且“性不好聲色,頗有高名”。許多記載他很早就“愛書成癖、聚書宏富”。作為皇子的時候,先后在會稽、建康、江州和荊州任職,共收羅7萬卷圖書。“侯景之亂”被平息后,梁元帝蕭繹下令將文德殿的藏書和在首都建康(今南京)收集到的公私藏書共7萬余卷運回江陵。再加上在江陵的7萬卷舊藏,他的藏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14萬卷之多,成為中國歷史上那一時期藏書最多的皇帝。
南朝梁承圣三年(554)十一月,梁都城江陵被西魏軍隊攻破。梁元帝蕭繹看到大勢已去,急忙命舍人高善寶把內府收藏的14萬冊圖書及大量書畫聚集在一起燒毀,熊熊火焰四起,當時在場的人無不惋惜。隨后,梁元帝蕭繹帶領家眷和隨從前往西魏軍營投降。曾經酷愛收藏的才子皇帝,竟如此暴虐地結束自己的文化生涯。被俘后的梁元帝蕭繹曾被問到焚書毀畫的原因,他的回答竟然是:“讀書萬卷,猶有今日,故焚之。”這樣一位曾經愛書成癖的皇帝,最后竟然將全部藏書焚燒凈盡,成為人類文明史上永遠不可饒恕的罪人。
據歷史研究專家估計,梁元帝焚書從數量上說,毀滅了當時傳世書籍的一半,其中珍貴的古籍善本不計其數,焚毀的珍貴書畫更是難以統計。事后,西魏于謹等人從灰燼中拾得未毀和殘破的書畫4000余軸,連同大量剩余書籍和古器等運往長安。此次是中國書畫名作見于文獻記載所受到的最大的一次浩劫。也因當時記載這批收藏的《梁太清目》一書失傳,無從查對具體件數以及藝術價值。顏之推《觀我生賦》對此次歷史毀書事件有所評論:“人民百萬而囚虜,書史千兩(輛)而煙揚,史籍以來,未之有也。溥天之下,斯文盡喪!”
梁元帝被殺后,陳霸先與王僧辯立晉安王方智為帝,即梁敬帝。而后北齊迎蕭淵明南下,梁軍被擊敗,王僧辯屈事而迎立為梁帝。陳霸先于是率軍殺王僧辯,復立梁敬帝,之后陸續擊潰北齊南侵及王僧辯余黨,專政梁廷,最后于557年篡位,建立南朝最后一個王朝——陳。文帝陳于天嘉年間責成臣工肆意搜集民間流傳的法書名畫,內庫收藏,逐漸恢復。
南北朝時期,因記載匱乏,個人收藏家很難得知。書畫方面,南朝梁代時期繪畫成就最大者為張僧繇,前梁吳地人。南北朝時天監年間,官為武陵王國將軍吳興太守。他與顧愷之、陸探微以及唐代的吳道子并稱為“畫家四祖”。張僧繇擅長寫貌,據說梁武帝因思念出掌外州的諸皇子,命其為諸子畫像,他畫得惟妙惟肖,見圖如見其子。他畫鷹、鷂,鳩、鴿見之而驚飛。張僧繇吸收了天竺等外來藝術之長,在中國畫中首先采用凹凸暈染法,畫出的人物像和佛像傳神逼真、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