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世界富豪們為何多涉足藝術品收藏
在人們的印象中,富豪們賺取大量財富之后肯定會投資豪宅、莊園、名車、游艇、私人海島、股票和基金等,或者到世界各地進行探險性質的旅行。其實,人們往往忽視他們生活中一個重要的愛好,那就是文物藝術品收藏。從世界各國披露的諸多超級富豪來看,他們中許多人都不是出生于藝術品收藏世家,甚至父輩或自己創業的時候也沒有接觸過文物藝術品,從家族繼承得到藏品的一些富豪所占比例寥寥無幾。“福布斯”2012年億萬富翁排行榜前1226位富翁中有840位是白手起家的,這些富豪當中很大一部分人都直接或者間接從事文物藝術品收藏。在仔細研究這個群體后發現,很多人與文物藝術品結緣都是受到其他人的影響,發自內心真正癡迷文物藝術品的人只是很少一部分。
人們會問:是什么原因讓他們一擲千金地涌向這個領域呢?首先,藝術品收藏是一張高雅的身份名片,它能賦予所有者一種“吹噓的資本”,而這個資本是拉近和進入富翁名利場的最佳入場券;其次,藝術品收藏是一種安全性投資,從20世紀開始,盡管藝術品行情起起落落,卻是一種可靠的且唯一的投資項目,也就是說人們沒有理由去預測藝術品價值會衰退。但在其他投資領域,投資吸引力越來越低——債券收益率達到最低水平,股市的動蕩不安和不可預測性,加上房地產投資面臨越來越高額的產稅壓力和低增長,就長期而言,文物藝術品仍能居于可靠投資渠道的選擇之一;其三,“高處不勝寒”,富翁們的心靈大多是很孤獨的,在戒備心理和時間關系的驅使下,敞開心扉與人交往已經變得非常有限,承載文化和藝術內涵的文物藝術品則成為可以對話和內心交流的載體。基于這些因素,當一個人的財富達到一定程度時,收藏文物藝術品就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為。
收藏文物藝術品與一些富豪的財富幸福指數息息相關。根據大多數富翁反映,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幸福感越來越低。西方研究幸福指數的一些專業調查顯示: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財富增長其實對于這些人的幸福感的影響效用則越來越低。擁有中等財富的人群,反倒可能是幸福感最強的。專門從事跨國跨文化比較研究的結果也表明:一些富裕國家中,人們對待生活的滿意度較高并且具有幸福感的人群比例普遍很高,如瑞士和其他一些斯堪的納維亞國家。但當經濟指標超越一定限度,財富和幸福感的正比例關系便消失了。從對多國的比較研究發現,人均產值8000美元以上的國家中,財富和幸福感之間沒有任何相關關系,而且從時間上講,經濟的發展和相應收入的增加,并不會使相應的幸福感提升。對中國富豪階層調查顯示:在財富積累到億元之內的時候,感覺很有幸福感。但財富達到億元以上之后,幸福感逐漸消退,擔憂反而不斷增加,尤其財富積累到5億元之后,幸福感徹底消失殆盡,大腦無法安靜和安然,一種惶惶不可終日的氣氛時刻伴隨左右。許多人挖空心思把財富轉移到比較安全的國家。這是值得人們深度思考的一種社會現象。
筆者分享生活中的一個例證。2011年嘉德秋拍藝術品預展現場偶然遇到一位開發有色金屬的老總,因臨近閉館時間,經過簡單交流并交換名片之后,便各自離開。在后來的多次交往中,我們逐漸成為旅行考察和收藏交流的朋友。他的資產情況筆者并不知曉,但馬場、度假別墅、豪車、游艇等“奢侈品”一應俱全,在談及幸福感時,他就是上述這種狀態,在談及國內富豪圈子時他也很少評論。可以想象,在暴發戶數量激增的今天,還談不上有什么內涵的圈子。
相比其他國家的富豪而言,中國富豪們的這種焦慮情景,與他們在積累財富過程的自身原因有關,也與社會特殊生存環境有著很大的關系。其實“財富幸福指數現象”存在于任何國家,“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也深刻地揭示了人們對各個階段的需求和幸福感升降的解讀。鑒于此,很多富翁們開始注重自己的內心,開始追求高層次的娛樂或愛好來抵抗這種固有的“富豪病”。
也許上帝是公平的,對于沒有財富的人,追求巨額財富是幸福的,但當擁有了財富卻是很糾結和失落的。這些人對極致生活的追求越來越迫切,有些追求在常人看來甚至很離譜。比如2005年曾創下單人單機67小時不間斷環球飛行的美國億萬富翁、著名冒險家史蒂夫·福塞特,于2006年再次挑戰世界航空飛行紀錄。2006年2月7日,他開始單人、不間斷、不加油的80小時環球之旅。由于飛機大部分的負荷用于裝載燃油,能帶的食物不多,他選擇了含高蛋白的流體食物——奶昔等食品。80個小時中,他每次打盹的時間不能超過5分鐘。飛機上沒有洗手間,方便只能靠“尿瓶”和塑料袋。史蒂夫·福塞特的這種挑戰,有人說是財富背后的空虛,有人說是追求新目標的自我挑戰,還有人說這是一種減壓的生活方式。從收藏的角度來說,筆者以為這也是精神層面上的一種“精神收藏”行為。
史蒂夫·福塞特對速度也極度迷戀。在他位于美國加州南部的海濱大廈里停放了兩輛豪車:法拉利465GT(值20.5萬美元)和阿斯頓·馬丁“征服者”(價值23.4萬美元)。這兩款豪車時速能達到300千米。同時,史蒂夫·福塞特還購買了一架速度最快的私人噴氣式飛機CitationX(價值1700萬美元)做短途游覽。盡管他實現了最快的速度,依舊覺得還不夠冒險刺激,于是先后訂制了價值50萬美元的熱氣球和駕駛價值550萬美元的超速雙體帆船,可謂海陸空的速度夢想都實現了。正如他所說,當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表現自我和突出個性,也不失為一種生活狀態,只有在這種狀態之中,他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美國富豪蒂托與兩名俄羅斯宇航員乘坐“聯盟號”宇宙飛船升空,成為人類首位太空旅客。當時俄羅斯發展太空項目的資金欠缺,于是推出“太空旅行計劃”來籌集資金。蒂托是個有錢的玩家,喜歡追求極致的刺激,他得知這一計劃,雙方一拍即合。蒂托支付2000萬美元,瀟灑走一回,終于在2001年4月28日實現了太空夢想。他說,自己只是為其他的太空玩家鋪路,一個全新的產業就要誕生:有錢而又追求刺激的富翁可以飛向太空游玩。
追求刺激不僅僅只是歐美富豪們的專利,阿拉伯王室成員委托美國一家潛艇公司在迪拜用了15個月時間為其建造了幾艘小型私人潛艇,造價在100萬~600萬美元之間,可潛入水底305米處,足以探索澳大利亞大堡礁或加勒比海失事船只的殘骸。這家公司還設計了價值7800萬美元的豪華潛艇,潛艇的主人可以躺在皮沙發上喝著雞尾酒潛入同樣深度的水底世界。
在國內,房地產富豪王石曾經攀登國內外許多雪山高峰,一度看似業余卻勝過專業。最近幾年經歷婚變、英國劍橋游學等,好像逐漸低調起來,但誰也無法預料他又會玩出什么新的花樣來。
這些富豪們的夢想與實踐是奇妙的,許多人會說“有錢就是任性”,但從深層次來講,有錢去實現自己原來實現不了的夢想,也是難能可貴的。為什么非要期望他們干出人類所謂偉大的夢想或愛好的事呢?雖然他(她)們的財富積累有幸運或原始積累的一面,多數則是自己努力的結果。喜歡什么業余愛好,純粹是自己的自由。相比上面這些追求刺激和速度的富翁來講,這些項目都太冒險,大多數富翁們除了高爾夫、馬場、常規旅行之外,文物藝術品收藏則是首要選擇。
下面我要介紹一些是從事文物藝術品收藏活動的富豪。藝術品收藏對于富豪而言也分層次和類別,一類是自身愛好行為;一類是純粹的投資行為。從藝術品的本質來講,其風險性毋庸置疑,在保證真品的前提下,必須是有價值、有品級的藝術品。
2010年,俄羅斯商人羅曼·阿布拉莫維奇在自己的“日蝕號”游艇上花費近10億美元,其奢華程度令人咂舌。而且他還擁有另外4艘與此類似的“漂浮宮殿”。根據“福布斯”的統計,印度商人穆克什·安巴尼的身價高達235億美元。他對豪宅非常傾心,在孟買擁有一棟27層的家,其價值超過10億美元。同時這兩位超級富翁也不同程度地涉及藝術品收藏和投資。如2008年紐約佳士德春季拍賣會上,盧西安·弗洛伊德的《沉睡的救濟金管理人》(1995)以最高價賣出,而神秘的買家就是俄羅斯億萬富翁羅曼·阿布拉莫維奇。
荷蘭馬斯特里赫特歐洲藝術與古董博覽會(TEFAF),是世界頂級的藝術品與古董展覽盛會,也是最吸引世界各國富翁們的地方。每年世界各地久負盛名的畫廊和古董商云集荷蘭南部的這座古城,超過7萬參觀者也從荷蘭本土和世界各地來到這里,只為一睹每年只開放10天的特殊“博物館”展出的總價值超過10億美元的大師級作品以及各類古董。與普通博物館不同的是,這里展出的任何一件藏品均可出售。這期間馬斯特里赫特的亞琛機場隨之熱鬧起來,多達171架私人飛機降落。單是專程前來參加3月11日VIP預展的私人飛機就多達82架,場面相當壯觀。
毫無疑問,馬斯特里赫特歐洲藝術與古董博覽會,為世界各地的富翁們每年前來報到和交流提供了一個高端的聚會場所。在這些參展商品當中,展出的中國古代和現代藝術品也有許多。比如執行委員會主席英國人本·簡森本身就是一位東方古董商,他的展廳“本·簡森東方藝術館展”賣唐代仕女俑、魏晉佛雕、明清青花瓷瓶等。據說他在當天的預展中就賣出了超過30件藏品。而在另一家專門經營中國古董的利特頓·軒尼斯亞洲藝術公司展廳中,有不少中國的高品級古董。此外,還有以收藏東方古董藝術品著名的“玫茵堂”家族,以收藏經營東方古董藝術品著稱、中國收藏界最為人熟知的猶太古董經營家族埃斯藤拉齊也都參與其中。近些年來,前往荷蘭馬斯特里赫特歐洲藝術與古董博覽會的中國富豪也在逐漸增多。
2012年6月26日,美國的老牌藝術雜志《ARTNEWS》在夏季刊第22次發布榜單——2012年度全球最活躍的200位收藏家最新榜單。當年創新紀錄的有22位新藏家進入該榜單。2012年入榜前十位的收藏家分別是(2012年下半年至2015年,全球藝術品市場進入低迷期,故選擇2012年世界級收藏家排名具有典型意義):
1.赫蓮娜和伯納德·阿諾特夫婦,奢侈品LVMH集團CEO;
2.黛布拉·布萊克和萊昂·布萊克夫婦,美國紐約銀行業投資人;
3.埃里·布羅德夫婦,金融和房地產投資人;
4.陳泰銘,美國私募股權投資公司(簡稱KKR)和臺灣國巨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國巨)創始人;
5.亞歷山大·科恩和斯蒂文·A·科恩夫婦,美國對沖基金經理人;
6.杰·卡羅和羅納德·勞德夫婦,化妝品巨頭雅詩蘭黛大老板;
7.德米特里·馬夫羅馬蒂斯,法國塞夫勒陶瓷老板;
8.菲利浦·尼阿喬斯,希臘船王的兒子,收藏的藝術品總價至少20億美元,其中包括文森特·梵高的《割耳朵后的自畫像》和巴勃羅·畢加索的自畫像《我,畢加索》、讓·米歇爾·巴斯奎特的《自畫像》和安迪·沃霍爾的《瑪麗蓮·夢露》。
9.弗朗克斯·皮諾特,法國奢侈品巨富資產超過70億美元,位列法國富豪榜第五;
10.謝耶卡·阿拉·馬亞薩·賓特·哈馬德·賓·哈里發·阿爾塔尼,卡塔爾王室埃米爾之女。
從收藏類型上來看,當代藝術品的收藏仍然是收藏家們的最大主題,2013年的榜單中有84%的收藏家收藏當代藝術品;37%的收藏家收藏現代藝術品;14%的收藏家收藏戰后藝術品或者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品,多于去年的10%;8%的收藏家對印象派或后印象派藝術品感興趣;8%的收藏家對古典大師的繪畫作品情有獨鐘;6%的收藏家對其他藝術品感興趣,如家具、陶瓷、紡織品等;另外5%的收藏家喜歡原始藝術品。從收藏品的產出地域來看,11%的收藏家收集美國藝術品;6%的收藏家收藏亞洲藝術品(其中包括中國的青銅器、明式家具、古陶瓷等);6%的收藏家收藏奧地利或德國藝術品;另外還有4%的收藏家收藏拉美藝術品。從收藏家的國籍或長期居住地來看,美國有97位收藏家,這一比例比去年下降了7%,其中紐約的收藏家36位,邁阿密的收藏家有7位,洛杉磯的收藏家有6位,舊金山的收藏家有5位,達拉斯、沃斯堡的收藏家各4位;德國有21位收藏家,數量比去年增加了近40%,此次新進入榜單的收藏家中有約30%來自德國,柏林藏家4位;瑞士有14位收藏家,包括烏里·希克;英國和法國各有10位收藏家,其中包括薩奇在內的9位收藏家來自倫敦,8位收藏家來自巴黎;比利時的收藏家有5位,其中包括我們熟悉的尤倫斯夫婦。
2013年亞洲區入選的收藏家也有10位。他們是目前定居香港的瑞士籍收藏家博格夫婦;再度入選的香港地產大亨劉鑾雄,他主要收藏現當代藝術品,尤其對于安迪·沃霍的作品極其熱衷;日本教育出版公司倍樂生公司的董事長福武總一郎,他主要收藏印象派和當代藝術品;日本廣島的制造業大亨佐藤巽,他主要收藏當代藝術品、古代絲織品和遠古藝術品;日本優衣庫總裁柳井正,中國民眾對此人并不熟悉,2015年“北京優衣庫艷照門”事件后聲名大噪;韓國阿拉里奧畫廊總監金昌一,他在韓國擁有高速汽車站、百貨公司、多功能電影院等龐大經濟實業,以收藏英國、德國當代藝術品為主;美國私募股權投資公司和中國臺灣國巨股份有限公司的創始人陳泰銘;臺灣IT龍頭企業之一力晶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崇仁,他收藏了大量的中國瓷器和法國印象派及現代藝術品,是這份榜單中的常客;印尼收藏家余德耀,此人在中國擁有產業,并在上海擁有一座頗具規模的美術館;中國國內王薇和劉益謙夫婦以股票期貨暴富,在上海創辦龍美術館,收藏頗具實力,這是內地藏家首次入選該榜單,2014~2015年,劉益謙對藝術品投入更是大手筆,盡管一些藏品引起社會上的爭議,但毫不影響他們對藝術品收藏的熱情。
根據美國《ARTNEWS》藝術雜志分析,從榜單中收藏家所從事的行業來看,從事金融、投資相關行業的人有61位之多;房地產業有31位,30%的新收藏家也來源于此行業;有21位收藏家的部分資產或藏品來自產業或家族繼承,這些收藏家中現在已經有約40%的人已經建立了私人博物館。從收藏家的整體變化可以看到,目前藝術品市場的收藏家地區分布更加的多元化,版圖已經逐步擴展至全球,而私人藝術博物館的建立成為了一種趨勢。
撰寫《財閥政治:2012年全球新富的崛起與其他人的跌落》的克里斯蒂婭·弗里蘭,對全球新出現的超級富翁進行了一次很有趣的分析。她將如今那些難以置信的財富看作是兩次轉換的結果:西方的科技革命與全球化,再加上在大部分其他國家中如工業革命一般的增長爆發,它們導致了兩個藝術品“繁榮昌盛時代”的會聚。新科技革命興起于20世紀四五十年代,七八十年代以后出現了高潮,在21世紀還可能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其發展勢頭十分強勁。這次科技革命涉及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廣泛領域,顯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具有一系列新的特點。全球化是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尤其互聯網技術的成熟和發展,使各種信息能夠迅速在全世界傳播。這兩次前所未有的革命,促使世界各地大量富翁產生。這些富翁也最終成為文物藝術品收藏的主力軍。
另外,女性富豪從事藝術品和古董收藏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而且近年來呈上升趨勢。說到女性富豪收藏家,筆者不得不提及已故的兩位美女收藏家:美國富豪多麗絲·杜克和阿根廷富豪拉克魯茲。
多麗絲·杜克是一位年輕時漂亮老年時優雅的女性富豪,被稱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女人之一”。其生性喜愛冒險和旅游,并對東方文化十分著迷,她曾常年在東南亞國家旅行,購買和收集各類古董和玉石,中國的文玩藏品也是其收藏目標。2009年8月,北京榮寶拍賣公司曾舉辦一場“多麗絲·杜克收藏品專場拍賣會”,廣大收藏家有幸首次近距離地觀摩到這位美國富豪的中國藏品。在這些藏品中,包括明代三彩琉璃釉高浮雕龍穿牡丹紋爐(成交價62720元)、清代蘋果綠釉小荸薺瓶(成交價22400元)、清代胭脂紅釉魚形花插(成交價15680元)、清乾隆時期天藍釉青花釉里紅堆白雙輔首耳方壺(成交價15680元)和19世紀至20世紀銅胎琺瑯鏤空龍鳳紋香薰(成交價109760元)等共計11件收藏精品。特別是清乾隆時期天藍釉青花釉里紅堆白雙輔首耳方壺,被多麗絲改造成一盞臺燈,這種改造雖然會降低藏品的原有價值,卻是一種創意,體現出多麗絲的收藏活動與生活之間的直接感受。
2012年2月18日在阿根廷去世的阿根廷富豪女性收藏家拉克魯茲,享年90歲。1976年,她接管阿根廷水泥大王佛特貝特的龐大財產之后,作為一名極富頭腦的商業女性,投資建立了幾家銀行、一份報紙、一家廣播公司以及一段長1800英里的鐵路。此外,拉克魯茲的身份還在不同行業之間自由轉換。她是一位出色的藝術投資人,業界公認其擁有價值連城的藝術收藏品。1980年,拉克魯茲花費640萬美元購得英國藝術家特納的油畫《朱麗葉和她的保姆》,創下當時拍賣的最高紀錄。2008年10月,拉克魯茲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創建了一座由拉斐爾·維諾里設計的佛特貝特博物館,以陳列其龐大而又令人艷羨的藏品,包括一幅美國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用瑪麗蓮·夢露版畫風格為其創制的肖像。2002年,拉克魯茲出售了自己收藏的一部分畫作,包括在紐約蘇富比以1650萬美元高價拍出的藝術家埃德加·德加1879年創作的粉彩畫《逛盧浮宮的瑪麗·卡薩特》,一度引起收藏界的關注與熱議。
中國富翁的產生,得益于30多年以來的改革開放政策,相比歐美“富豪收藏生涯”晚了近一個世紀。中國富翁發跡主要得益于全球化。但許多早期富翁多數靠著透支本國自然資源、廉價勞動力和其他手段獲得財富積累,90年代晚期成長起來的富翁,一部分依靠房地產開發和礦產開發;一部分依靠互聯網、信息技術和外貿出口等。也就是說,中國富翁的文化層次和心里素質與西方相比,遠遠沒有達到一定的境界。這也是中國富豪們較少參與文物藝術品領域的重要原因。即使近些年越來越多的中國富豪出現在國內外大拍場,但多以觀摩和學習為主,真正“下手試水”的多以賭博的心理參與藝術品收藏和投資。很多人并沒有制定長遠的藝術品收藏和投資計劃,更沒有真正研究調查和鉆研文物藝術品的本質所在。只有極其少數的人從專業角度從事單項的文物藝術品收藏和研究。
中國內地的富豪收藏群體很特殊,沒有明顯的活動圈子,沒有共同的高端鑒賞會所,也沒有高端如香港富豪組建的“敏求精舍”那樣的共同機構,更沒有依靠藝術品經紀人的習慣。他們單獨行動,有點自玩自樂的性質,一直保持很低調的狀況。即便有一些相對比較高調的富豪收藏家參與國內外很多拍賣,或者建立私人會所和藝術館,但從他們收藏的規模和品級來看,與歐美富豪收藏家們相比,還有很遠的路需要去走。
筆者非常明白,中國內地富豪們不愿拋頭露面,也有自己的苦衷,不言而喻,這也是制約中國富豪積極參與高品質收藏的瓶頸。客觀來講,每個國家必然有一定數量的富豪存在,這些富豪從事文物藝術品收藏也是對本國國家財富另一種意義上的保持。對于他們,大家要盡可能地包容和理解:如果一個國家沒有富翁自由存在的空間,這些富翁的財富必然轉移到其他地方,會打擊和削弱他們繼續創造財富的積極性,這對國家建設和民眾就業來說有著巨大的損失。當然,富翁們從事文物藝術品收藏,首先要特別務實,尤其在制定收藏目標、真贗鑒別、把握藝術品品級方面必須依靠實戰專業人才和專業機構。我們知道中國一些富豪企業家盲目地收藏,總被一些偽專家和不具備專業的經紀人忽悠,建設了很多個山寨博物館。目前這種狀況,就要求我們的富豪收藏家們必須借鑒國外經驗。同時,需要大家共同完善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并推動其成熟。目前最有效的辦法是找各個領域非常專業的收藏行家和實戰收藏家,以及實戰研究者指導。也就是說一定要尋找真正懂某個門類的專業人士,而不是一些偽專家和草臺忽悠收藏機構(一些民間實戰收藏群體正逐漸走向專業化,否則一些外國大拍機構人員就不會融入交流鑒賞經驗了)。從收藏本國文物藝術品做起,逐漸擴展到收藏國外藝術品,然后慢慢地融入國際收藏群體當中。我想,隨著國家的政經體制改革和各項制度的完善,中國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富豪收藏家走上世界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