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清朝遺珠:原材奇缺
到了清代,海南黃花梨原材料開始稀缺。好在此時中國的版圖進一步擴大,可供選擇的家具材料也豐富了起來。以皇帝為首的“高消費群體”便將目光瞄上了紫檀,黃花梨開始漸漸淡出了歷史舞臺。
在上海博物館家具館里可以看到,最早由王世襄和陳夢家收藏的幾十件明代海南黃花梨家具,多以素面或淺浮雕為主,充滿了典雅的書卷氣。而清代的紫檀家具則滿工滿料,極盡奢華,不厭其煩地傳遞著以皇帝為首的封建官僚階層的審美趣味。
我國傳統家具,特別是明代及清前期的家具,多以海南島黎族地區的海南黃花梨木制成。明清以來,由于經濟的發展,統治者大規模營造離宮別苑,豪族權貴也大興土木,廣建豪宅。然而精致的廳房需要有同樣精致的家具相配才相得益彰,所以這個時期出現了空前龐大的中、高檔家具消費市場。而海南黃花梨由于木材質密溫潤,色澤鮮艷,花紋優美,氣味暗香,又可入藥,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追捧,尤其受到了統治者的喜愛。
從明朝起至清前期,海南黎族世居的大山深處的海南黃花梨木被大量開采,源源不斷地流入內地,走進宮廷,成為制作精美家具的重要材料。清政府對產于海南島的海南黃花梨木進行政府行為的征收。康熙時期的廣東昌化知縣陶元淳對官丁到黎族地區征采“花梨”而擾民一事,曾上書朝廷:“崖營兵丁。或奉本官差遣。征收黎糧。貿易貨物。一入黎村,輒勒索人夫,肩輿出入……每歲裝運花梨,勒要牛車二三十輛。或遇重岡絕嶺,花梨不能運出。則令黎人另采賠補。”從陶元淳的上書可知,這些大規模征斂,加重了海南島黎族人民的負擔。也從另一角度說明清代對黎族居住區實施的這種征采,使得海南島地區的海南黃花梨被大量開采砍伐,客觀上導致了黃花梨目前的稀缺。

海南黃花梨老料官帽椅
清末期,皇家貴胄的愛好開始轉移到從印度而來的紫檀,這無疑是給了海南黃花梨一個“喘息”的良機。但好景不長,不久后鴉片戰爭爆發,中國任憑西方列強宰割,名貴器物也被肆意掠奪,海南黃花梨則首當其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