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距離孩子最近的媽媽:陪孩子一起上小學
- 周金萍
- 2773字
- 2019-07-25 11:53:41
老師,謝謝您
和老師做朋友
女兒的老師,不管是學校的校長,還是班主任、任課老師,或者才藝班的老師,我一律把他們當成朋友。我不但有他們的微信、QQ,也有電話。我在微信里記錄孩子成長中的各種問題和成績,從來不避諱老師們,就這樣把孩子的優、缺點暴露給老師,就這樣把孩子交給“朋友式的老師”。
這一路走來,我慢慢地發現:孩子的全面成長,并非我一個人的力量所能推動的,而是老師、同學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有一次,女兒所在的民樂團去劇院演出,我因為是唯一的志愿者家長,只能在后臺幫忙,無法看演出,更無法拍照。因此,女兒演出的照片我沒有,只能在微信群里下載別的家長拍的。事后,我發了照片到朋友圈里,結果剛發一會兒,就收到女兒班主任的微信:“蔡宇瑤的那張琵琶演奏的照片沒拍好,您趕緊換換吧!”同時,她發來兩張演出那天攝影師拍的女兒最美的照片。
女兒四年級下學期時,四月份有鋼琴比賽,五月份有琵琶和民樂團展演,六月份要考英皇樂理五級。這些真實情況我都跟鋼琴老師和助理老師朋友式地溝通過,兩位老師設身處地地幫我出主意:要不鋼琴課緩一緩,也不要全停,看情況有必要時上一節,讓孩子全力以赴地考好英皇樂理。就這樣,我和孩子像吃了定心丸,有了主攻方向,沒有了以前的手忙腳亂。跟老師做朋友,可以使我們腳步更從容、心態更平靜。
還有一次,女兒所在的民樂團要參加“國戲杯”比賽,我要參加研究生考試,而且每周五我要帶孩子去郊區和她爸爸相聚。從學校開車到郊區要一個多小時,所以周五下午的排練女兒無法堅持上到正常結束,于是我跟負責他們排練的音樂老師說明了情況,老師馬上同意女兒上完一節合排,自己回家再練一節課。后來的幾個月里,無論刮風下雨,音樂老師都準時把女兒給我送到學校門口來。后來民樂團比賽獲得了二等獎,我也沒耽誤學習。就是因為有這樣朋友式的好老師,我才毫無后顧之憂。
女兒校外的英語老師我也有他的微信,因為第一個班是我組織女兒班上的同學去的,孩子們跟著他上了幾年了,每次同學們有什么不懂的,或者家長們有什么要求,都讓我去跟英語老師溝通。到寒暑假,我也會要求英語老師給孩子們布置些作業,發些英語資料。有一次,孩子們的課換了新版教材,沒有配套答案和解析,我就打電話向英語老師反映此事。后來我干脆建了個微信群,把英語老師拉到群里,這樣老師就可以把他預先做出的標準答案發到群里,供大家參考。這就是與老師做朋友的便利,利人利己。
孩子一生的老師很多,俗話說“一日為師終身為師”,既然這是一生的緣分,我們家長何不把老師都當成朋友,用尊重的、交心的態度去交往?這樣既有利于孩子的成長,也有利于家校溝通,何樂而不為呢?
謝謝您表揚我的孩子
女兒沒有上過學前班,甚至幼兒園大班都沒上完就上了小學。她個子小、理解能力差、上課紀律也不是很好,多虧遇到了她現在的班主任。
上課坐不住時,班主任會讓女兒起立朗讀課文,并夸她聲音好聽。二年級時女兒數學成績下滑,班主任就安慰我說:“別的孩子這些內容都學過兩三遍了,您不要要求孩子一定考多少分,只要她現在能弄懂每單元的內容就行了。”
果然,到了三年級,女兒的自主學習能力一下子就提高了,各科成績也都日趨穩定,數學成績進步尤為明顯。
學校組織“閱讀小達人”評選活動,班主任在家長會上居然給了女兒一次機會,讓她給大家演示如何獨立閱讀(其實那時候女兒還經常纏著我給她讀故事呢)。
女兒當時讀得磕磕絆絆的,但還是贏得了班主任和全體家長的掌聲,從此她信心滿滿,喜歡自己閱讀了。
女兒剛上小學時像個“小刺猬”,只要別人一碰她,她就“睚眥必報”,經常惹得小朋友的父母跟我告狀,那時候班主任就經常勸女兒要和同學和諧相處。
有一次,女兒幫同桌揀他掉到地上的文具,被班主任看見了。接下來,班主任居然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表揚了她,還把孩子的友好行為告訴了我。從那以后,女兒就變得愿意幫助別人了:給小區的爺爺奶奶按電梯,給騎車的叔叔阿姨開小區的鐵門……
在孩子的學校生活中,他們會遇到許許多多的老師,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特點,但只要老師愿意適時地鼓勵孩子,學生們也都是愿意上進的。老師的鼓勵是孩子快速成長的催化劑。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反復強調過,“孩子需要鼓勵,就如植物需要澆水一樣。離開鼓勵,孩子就不能生存”。可見,鼓勵的作用對孩子有多么重要!每一次的稱贊和鼓勵,都是對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的一次澆灌。
老師對學生真誠無私地贊賞和尊重,更會加深學生對老師的愛戴和尊敬,從而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
用鼓勵打開孩子的興趣之門
在那個“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的日子里,女兒拿回了北京市“小學生寫字達標訓練與評價方法的研究”課題實驗校第二屆書法比賽的二等獎證書,第二天拿回了“班級百合少年”證書,接著我又在《現代教育報》上看到了女兒春節期間寫的游記《雪后爬黃山》。
孩子這些突如其來的進步讓我多少有些驚訝,但仔細想來,這得歸功于她的班主任老師,也歸功于學校平時組織的各種活動。
女兒剛上一年級時連“南二環”都能念成“南二不”,為此我曾深深擔憂過。然而,班主任這樣說:“不識字不怕,先要讓孩子愛上閱讀,書讀多了,識字量就上去了。”第二年三月份,學校開展了讀書節活動,在這次活動中,班主任給了女兒一次上臺展示閱讀的機會。后來女兒又被評為“閱讀小達人”,她從此就愛上了閱讀。她每晚睡前必須閱讀一小時以上,幾年來這個閱讀習慣從沒間斷。女兒還經常帶動班級同學一起閱讀,他們互相借閱書籍、共同探討閱讀心得。
對于孩子的寫作,我也曾懷疑過:老師光讓寫,不評價、不指導,行嗎?班主任這樣說:“不急,得先讓他們愛上寫作文。”果然,隨著知識的不斷積累和閱讀量的增加,加上適時的練筆,女兒不但愿意寫了,而且在寫作中也保留住了她“描寫細致、風趣幽默”的風格。如果不是及時得到班主任的指點,我想我會讓女兒去參加作文培訓班,也許這樣就限制住孩子的思路,讓她在寫得像與不像“高分作文”之間掙扎了。
女兒小時候愛畫畫,后來寫字也延續了畫畫的習慣,手腕勾著往里寫。這一點在進小學面試的時候副校長曾提醒過我,一定要讓孩子改過來,我試過很多方法也不管用。起初班主任給全班學生配了字帖,讓孩子們每天臨摹,漸漸地學生們寫字好看一點了。我受了啟發,和幾位家長一起從文化宮請了書法老師、租了場地,讓孩子們課余時間去學硬筆書法。經過一年左右的刻苦練習,加上班主任平常的嚴格要求,幾個孩子進步顯著,我女兒還在書法比賽中獲得了二等獎,還有一個孩子居然獲得了一等獎。
女兒每天要練鋼琴和琵琶、要閱讀,還要跳芭蕾舞,幸虧班主任的寬嚴相濟:上課時頻繁提問讓孩子積極參與、充分吸收;家庭作業可以視情況選做,或提前做或后來補做。這樣自由的課余時間安排,給了女兒自由發展的空間,讓她能在學好功課的同時兼顧才藝的發展。
老師可以用鼓勵為孩子打開一扇興趣之門,作為家長也應該跟上步伐,讓孩子的成長之路走得更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