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蘑菇”晉級工具箱
- 騰靜 馮麗霞 王希文編著
- 3173字
- 2019-07-26 18:26:40
工具1 蘑菇定律:用好萊維森過渡時期
蘑菇定律(Mushroom Law)又稱為萌發定律,這個詞來源于20世紀70年代一批年輕的電腦程序員的創意。當時他們做的事情很另類,天天坐在電腦旁敲鍵盤,寫著一行又一行別人看不懂的代碼,許多人不理解,看不到他們工作的價值。所以電腦程序員們就自嘲像“小蘑菇”一樣在職場中不被關注、重視。
初入職場的應屆畢業生和企業新員工們,又何嘗不是一個“小蘑菇”呢?蘑菇的生長經歷了一個“在陰暗的角落不時被澆上一頭大糞”的過程,職場新人的成長就像電腦程序員一樣,不可避免地也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
職場新人通常被分配到不被老板看重的部門或邊緣崗位,或者有意無意地被安排做一些打雜跑腿的工作,就像《畢業生生存指南》中,學校的風云人物、品學兼優的尖子生帶著圖書編輯的求職美夢卻屢遇波折的萊頓,和擁有音樂夢想的亞當一樣;就像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中,帶著記者夢想從學校畢業卻干了時裝雜志總編助理工作的安迪一樣……所以,職場新人經常說自己“吃的是雜糧,干的是雜活,做的是雜人”。
而且,職場新人經常受到無端的批評、指責,代人受過,被職場前輩搶功。在很多情況下,企業和主管缺少對他們必要的重視、指導和提攜,這種情況與蘑菇的生長過程極為相似。然而,“蘑菇期”只是一個人職業生涯或者職業生命周期中的過渡階段,“蘑菇期”是長是短、是像煉獄般煎熬還是在痛苦中快速成長,真的取決于個人。
1.1.1 蘑菇定律的運用
在管理學中,蘑菇定律是指適用于組織對待職場新人的一種具有普遍性的管理方法。無論你是多么優秀的人才,在初入職場的時候,都只能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蘑菇的經歷,對于成長中的職場新人來說,就像蠶繭,是羽化前必須經歷的一步。
然而,換個角度看,蘑菇經歷并不一定是什么壞事,尤其是在職場生涯剛剛開始的時候。當幾天“小蘑菇”,能夠消除職場新人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讓他們更加接近職場的現狀、現物、現實,看問題也更加實際。試問,有幾位職場老前輩沒有曾經做過“小蘑菇”的經歷?
眾所周知,在世界級大公司里,管理人員都要從基層做起,就連老板的孩子要接班也得從基層小事做起,因為這是他們培養優秀繼任者的有效方式。
只有從基層干起,才能了解企業生產經營的整體運作,在日后工作中方能更得心應手;只有從基層干起,才有利于了解最真實的企業狀況,積累經驗,收集并用好一線的調研資料;只有從基層干起,經受艱苦的磨礪和考驗,才能體驗不同崗位乃至人生奮斗的艱辛,更加懂得珍惜。同時,企業也便于從中發現人才、培養人才。所以說,蘑菇經歷對于年輕人來說是成長必經的一個階段,關鍵是選擇如何度過!
1.1.2 萊維森成人發展時期理論模型
丹尼爾·萊維森(Daniel Levinson)認為,成年人的生命經歷存在一個隱藏的順序,他將人生的重要階段比喻為季節,即人的生命中有4個時期,未成年期、成年早期、中年期和成年后期。每個時期都包含過渡期和穩定期,兩個時期之間稱為交叉過渡期。萊維森的成人發展時期理論模型如圖1-1所示。
圖1-1 萊維森的成人發展時期理論模型
成人發展時期理論模型存在3個過渡時期,在每個過渡時期中,個人將反思和檢查過去階段中存在的問題,并積極尋找對策。
小蘑菇時期對應的應該是萊維森模型的“成年早期的過渡時期”,但是有的人會不會將它延長至“成年早期”就不好說了。所以,如何快速、智慧地走過職場生涯的這段小蘑菇階段,從中盡可能汲取經驗、厚積薄發,并樹立起高效、干練、值得信賴的個人品牌,是每個剛步入職場的年輕人必須面對的課題。
1.1.3 智慧職場案例:斯坦福的“小蘑菇”
縱然,蘑菇定律能夠讓職場新人汲取經驗、迅速成熟起來,但是很多年輕人也因為被“閑置”而對工作失去熱情,甚至選擇離職。那么,職場新人到底怎樣才能當上一個成功的“蘑菇”,在職場道路上有效利用這段閑置期呢?
惠普公司前CEO卡莉·費奧瑞娜從斯坦福大學法學院畢業后,做的第一份工作是一家地產公司的電話接線員,崗位職責就是打字、復印、收發文件、整理文件等。所以,當時她的父母和親戚朋友都對她的工作不滿意,“一個斯坦福大學的畢業生怎么能甘心做這些沒有價值的工作?”但她沒有任何怨言,一邊繼續把手頭工作做好,一邊等待機會,費奧瑞娜好像也懂得“騎驢找馬”的道理。
一天,公司的經紀人問她能否幫忙寫點文稿,她欣然同意了。也就是這一次機會改變了她的整個職場人生。而對于惠普來說,費奧瑞娜是個不折不扣的“異類”:她是第一個非公司內部晉升的執行總裁,她是第一位在惠普風格的男權文化體系中擔任領袖的女性。
每個職場新人都希望在職場中如魚得水,都渴望得到老板、主管的賞識和重用,都向往成績得到肯定、快速獲得晉升。但是天上不會掉餡餅,沒有誰會白白地送給你這一切,你只有用你的忍辱負重、堅韌不屈,用你的耐力、毅力去贏取。
作為一名初入職場的新人,尤其是高校、職業院校的應屆畢業生,以及剛剛入職或尚在試用期的企業新員工,不可能完全避免犯小錯誤。然而,不犯別人已經犯過的錯誤,不重復犯同樣的錯誤,應該說要求不高吧?是的,應該說這是基本要求。
所以,企業老板、部門負責人、直接主管對職場新人應該包容、支持,對他們犯的錯誤、出的問題,不要棒殺;對優點和成績也不要捧殺;而作為職場新人,應該學會問題前置考慮、典型問題分析,以及高效運用解決問題的A計劃+B方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分析與解決職場的種種問題,除了順利度過蘑菇期之外,還需要高效利用智慧工具、實用方法、落地模板,拿來即用、稍改即可。
是的,職場新人是“小蘑菇”,工作新手需要工具、方法、模板,你不僅要知道至少這48個智慧職場工具,還要靈活運用、深度挖掘、二次開發,在下面互動環節中對號入座,給每個“小蘑菇”起個創新式的好名字吧!然后與你的同學、同事和合作伙伴分享一下,這個“小蘑菇”為什么代表這個工具?為什么起這樣一個名字?并回答一下:這是你運用得最好的一個工具嗎?另外,你的同學、同事和合作伙伴運用得最好的工具又是哪一個,起了什么名字呢?
1.1.4 互動環節:48個“小蘑菇”集體亮相
1.1.5 百森商學院的10D企業家特質
美國百森商學院(Babson College)創業研究中心主任威廉·拜格雷夫(William D.Bygrave)經過多年研究,得出企業家具備的特質,他將其總結為“10D”,即優秀企業家應該具備的10項特點和素質,可以用首字母為“D”的10個英文單詞來界定。
當然,在智慧職場中游刃有余的“小蘑菇”離成為企業家還很遠,但是,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打工也要有創業精神”“不是工匠也要練就優秀工匠的超人技藝”“不是企業家也要具備優秀企業家的職業素質”。
1.夢想家(Dreamer)。智慧職場“小蘑菇”和優秀的企業家一樣,對自己個體、組織整體和全社會都憧憬著一個美好的未來,更可貴的是,他們都有信心、有能力用行動去實現那些夢想。
2.決策力(Decisiveness)。智慧職場“小蘑菇”和優秀的企業家一樣,從不拖泥帶水,他們果斷、勇敢,經過調研、分析就快速下決定。
3.實干家(Doers)。智慧職場“小蘑菇”都是落地派,從行動方案到過程糾偏,最后到成功。
4.決心(Determination)。智慧職場“小蘑菇”言必行、行必果,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和障礙,只要他們堅信方向是正確的,決不放棄。
5.奉獻(Dedication)。智慧職場“小蘑菇”全身心投入工作崗位,夜以繼日。
6.專注(Devotion)。智慧職場“小蘑菇”會謹慎選擇職業,一旦選定,就全力以赴,不做到部門老大不走,不做到公司的領導層不算成功,只有做到行業專家才算是基本告一段落。
7.細節(Details)。智慧職場“小蘑菇”相信“細節決定成敗”。
8.主導命運(Destiny)。智慧職場“小蘑菇”不相信“天上掉餡餅”,不坐等“兔子撞死在樹下”,不怨天尤人,自己掌控自己的職場命運,自己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9.金錢(Dollars)。智慧職場“小蘑菇”用提成第一、銷售冠軍來證明自己的能力,用工資、獎金的逐步提高證明自己的價值。
10.分配(Distribution)。智慧職場“小蘑菇”懂得財聚人散、財散人聚,既能激勵自我,又能激勵團隊成員,有“小蘑菇”的地方就有歡樂、成績和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