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
佛教有這么一個故事:佛在靈山,眾人問法。佛不說話,隨手拿起一朵金婆羅花示之。眾弟子不解,只有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他悟出道來了。宇宙間的奧秘,不過就在一朵尋常的花中。
這就是佛家的一花一世界。被稱為塵世中所領悟出的最高境界的一句話:一朵花就是一個世界,道就潛藏在每一朵花里面。
道生萬物而又內在于萬物,萬物皆有道,道就潛藏在萬物之中。任何龐然大物,都是萬物之一;任何細節微末,也是萬物之一。事物無論大小,都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里面蘊藏著大道,包含著哲理。莊子甚至玩笑而又認真地說:“道在屎尿。”
中國還有一句俗話: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說的意思就是,道理都是相同相通,都要遵循萬物之道。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很早就提出在物中找道的理論。
中國人非常熟悉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圣人的理想,也是凡夫俗子追求的最高目標,出自《禮記·大學》。書中提出了著名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里面包含了一個簡單的邏輯:要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書中的解釋是:“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
這就是“格物致知”的由來。南宋理學家朱熹也提出“格物窮理”的概念,明代心學家王陽明更是有“格”竹子的經典故事。
格物致知并不是玄之又玄的事情,它的理論依據就是一花一世界。通過觀察單個事物的特點,找出萬事萬物共同的規律。若能將萬物歸于一理,最后出現互相通透的局面,則人生大悟,這就是悟道。
悟道不是圣人的專利,凡夫俗子皆有可能;悟道也不拘形式,它并不是只有參禪打坐才能夠實現。因為道無處不在,它藏身于萬物,來自工作和生活。我們只需要就地取材、用心體會,就可以找到它,就可以了解它。然后,我們用它反哺工作和生活,則工作和生活就變得簡單輕松了,處理事情也就能游刃有余了。
佛教《梵網經》里面寫道:“盧舍那佛坐千葉大蓮花中,化出千尊釋迦佛,各居千葉世界中。其中每一葉世界的釋迦佛,又化出百億釋迦佛,坐菩提樹。”
這就是佛家的一樹一菩提,菩提就是得道者。它的意思就是,每一片樹葉都能成佛,所以一樹都可以是得道者。
所以,只要用心生活,從萬物之中提煉出素材,我們也能做一個菩提,也能做一個悟道者。悟道者的生活是輕松和豁達的。
萬物皆有道,人人能悟道。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