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中學課本里有一個引自西漢《淮南子·人間訓》的成語故事:近塞上之人有善術(shù)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shù)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zhàn),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翻譯過來的意思是這樣的:邊塞有一個精通術(shù)數(shù)的人。他們家的馬無緣無故跑到了胡人的地界。人們都前來慰問他,那個老人說:“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過了幾個月,那匹馬帶著胡人的良馬回來了。人們都前來祝賀他們一家,那個老人說:“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壞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馬,他的兒子喜歡騎馬,結(jié)果從馬上掉下來摔得大腿骨折。人們都前來安慰他們一家,那個老人說:“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境一帶,壯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戰(zhàn),靠近邊境一帶的人,絕大部分都死了,唯獨老人的兒子因為腿瘸的緣故免于征戰(zhàn),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這一大段文字描述的多個串聯(lián)的跌宕反轉(zhuǎn)的事件,都表明事情不能馬上下結(jié)論、定禍福,最終都有可能不是表面所看到的結(jié)果。這就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成語的由來,也是陰陽之道的一個典型例證。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五十八章寫道:“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書中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意思就是,壞事里面隱藏著好事,好事里面又潛伏著壞事,兩者是陰陽辯證關(guān)系,是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的。
所以,高興時不要得意忘形,因為背后可能就有禍患;悲傷時也不要傷心絕望,因為馬上可能就有希望。華人首富李嘉誠的人生哲學是:“好的時候不要看得太好,壞的時候也不要看得太壞。”無論是在經(jīng)商的戰(zhàn)場還是生活的領(lǐng)域,李嘉誠都秉持這種辯證思想,也因此成了人生的贏家。
寵辱不驚是一個人生很高的境界,很多人畢生都在追求。為什么參透人生的人能做到寵辱不驚,就是因為他懂得事物有陰陽,懂得“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的道理,因而總是能將事情一分為二來看,不會膚淺地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看問題,而是會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
懂得一時不是永遠、局部不是整體,目光就能長遠,看問題就能客觀而不片面。建立全局和長遠觀念就不會讓你一時寵辱皆驚。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懂得了這個道理,人生就能更豁達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