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信息化年鑒2017
- 《中國信息化年鑒》編委會
- 3279字
- 2019-07-09 11:28:55
地震行業信息化發展概況
2016—2017年,中國地震局黨組明確指出,要堅決落實事業發展新理念,對標現代化,從全局高度統籌考慮和推進地震信息化建設,把地震信息化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圍繞“十三五”地震信息化規劃提出的“數據資源化、業務云端化、服務智能化”目標,促進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集約整合,增強業務應用的聯動與協同,推動信息技術與地震業務的深度融合和創新發展,不斷提高地震現代化水平,全面提升防震減災能力。
【發展現狀】
經過“九五”至“十二五”20多年的快速發展,地震行業信息化得到長足進步,從最初提供單一的通信服務發展成為涵蓋基礎設施層、數據資源層、業務應用層和信息服務層的多層次體系結構的業務支撐平臺。
(一)基礎設施層
目前,整個地震行業基礎設施已具備成規模的網絡、存儲、計算資源,服務于數據產生、流程管理、產品加工及信息服務等各個業務環節。經過多年的網絡擴容升級,地震行業專網由“十五”期間的國家、省級、臺站3級單星形網絡拓撲結構,演變成以北京國家地震臺網中心為核心、廣州國家地震速報備份中心為輔助、覆蓋各省級中心的雙星形網絡拓撲結構。通信方式也由單一運營商服務升級為以中國電信為主、中國聯通為輔的雙鏈路方式。各省級中心核心網絡設備均實現雙機捆綁,通信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地震行業共有物理服務器1557臺,以雙路服務器為主,存儲總容量達5000TB。
隨著云計算技術的發展,地震行業內也逐漸開始利用云技術服務于各類業務系統。目前已經有11家單位建立了19套私有云平臺。按服務層級劃分,僅提供基礎設施層(IaaS)服務的云平臺有10套,可提供平臺層(PaaS)及以上服務的云平臺有9套,可提供軟件層(SaaS)服務的云平臺有3套。按服務對像劃分,可向本單位其他部門提供服務的云平臺有16套,向其他單位提供服務的云平臺有5套。
(二)數據資源層
根據《地震數據分類與代碼》(DB/T 11—2007)分類標準,可將地震數據分為觀測數據、探測數據、調查(考察)數據、實驗(試驗)數據、專題數據、防震減災綜合數據和其他地震數據七大類。監測預報領域產出的數據以觀測數據為主,測震、前兆等觀測數據能夠實現從采集、匯集到存儲的全程自動化,數據集約度相對較高。震害防御領域產出的數據主要包括觀測數據、探測數據、調查(考察)數據、實驗(試驗)數據和防震減災綜合數據。其中,強震動觀測數據信息化水平較高,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共記錄了35487條加速度記錄。通過開展活斷層探測、小區劃等工作,積累了大量的基礎數據。應急救援領域的數據主要為防震減災綜合數據,其數據來源于地震、電力、能源、人口、環境等多個相關行業。
地震行業通過地震科學數據共享平臺提供數據服務,該平臺由13個地震數據科學共享服務機構組成。截至2016年年底,該平臺已經整合覆蓋了100多個學科、達到數百TB的地震科學數據集,平臺注冊用戶近8000人,年訪問量超過100萬人次,年在線數據下載量近18TB,年離線數據服務量近60TB。
(三)業務應用層
地震業務應用涵蓋數據采集、匯聚加工、共享服務的整個流程,三大業務領域表現出不同的業務應用特點。監測預報信息化程度相對較高,除少部分流程需要人工參與外,基本實現自動化處理,但學科之間業務交叉較少,跨部門數據的互通能力較弱,“業務煙囪”現象比較嚴重。震害防御全國性的業務應用相對較少,部分省局建立了具有區域特色的應用系統,如廣東省的強震動臺網烈度速報信息服務平臺、陜西省的地震小區劃信息服務系統、云南省的昆明城市活斷層信息管理系統等。應急救援應用主要包括應急指揮類和現場信息類兩方面,主要特點為業務過程多而雜、功能模塊存在較多重復。
(四)信息服務層
地震信息服務是地震系統服務國家政府與社會公眾的出口。三大業務領域在服務對象和服務內容上各有側重,但也有交叉。監測預報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包括年度地震趨勢會商意見、地震速報信息、震源機制、破裂過程、余震分布及儀器烈度等信息,根據不同需求,為政府決策、行業應用和社會公眾提供服務;特別是自2013年4月1日起開始正式啟用自動地震速報系統,2分鐘即可完成國內地震的自動速報,并通過手機App、微博和微信等新媒體平臺發布。震害防御方面,中國地震局宣教中心通過制訂全國防震減災科學普及、宣傳教育規劃、策劃和實施全國性重大宣傳活動等方式,為公眾提供震害防御相關知識;各省局通過開展活斷層探測、小區劃和地震危險性評價等工作,以報告的形式為政府決策提供信息支撐。應急救援方面,在有影響的地震發生2小時左右,陸續產出地震應急處置信息服務產品,為政府進行應急處置、緊急救援、震后重建工作提供重要信息;同時能夠依托微博、微信、客戶端和網站等平臺向受影響人群定向、精準地推送震情信息。
【重要舉措】
(一)加強組織管理,成立局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
為加強全局信息化頂層設計和綜合協調管理,2016年12月,中國地震局發文成立局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及辦公室,由局長、黨組書記鄭國光同志擔任組長,副局長牛之俊同志擔任副組長,領導小組成員涵蓋局機關司室、國家級地震業務部門主要負責人,領導全局的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掛靠監測預報司,負責領導小組的日常工作。在此基礎上,各省級地震局和直屬單位相繼成立了由各單位主要負責人擔任組長的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確保信息化工作的貫徹落實。
(二)正式印發《“十三五”地震信息化規劃》
2016年12月,中國地震局正式印發《“十三五”地震信息化規劃》,旨在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實施“智慧地震”發展戰略,堅持防震減災信息化“支撐需求、引領發展、創新服務、推動變革”,加強頂層設計和標準規范,進一步落實開放、合作、共享機制,落實“互聯網+”和大數據行動計劃,打破數據壁壘、聯通信息“孤島”、消除業務“煙囪”,以信息化推動防震減災現代化,以信息化推動防震減災與經濟、社會發展相融合,實施防震減災供給側改革,以優質服務滿足各級政府、行業內外和社會公眾對地震信息知識的需求。《“十三五”地震信息化規劃》的總體目標是加快推動信息技術與防震減災的深度融合和創新發展,初步實現防震減災信息化建設的“數據資源化、業務云端化、服務智能化”總體目標,提升防震減災社會治理、公共服務和事業發展基礎能力,顯著提升防震減災信息化服務水平。
(三)啟動地震信息化頂層設計工作
2017年上半年,中國地震局啟動地震信息化頂層設計工作,采用專業咨詢公司和系統內青年團隊聯合工作模式,編寫了《地震業務信息化戰略問題若干思考》,開展調研訪談,對內摸清家底和業務需求,對外把握最新發展方向和技術;初步提出信息化是未來地震局的核心生產力,通過構建國家地震數據中心,對各類數據進行集中與治理,加強云化服務化的能力建設,按照“先核心、后邊緣”的優先策略和“厚平臺、輕應用”的現代理念,加速改變現有“煙囪式”的業務應用模式,解決信息化頂層設計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下一步將繼續深入開展頂層設計,完成地震信息化頂層設計報告。
【發展目標】
(一)標準先行,數據驅動
制定地震信息化標準體系,系統性地推進地震信息化標準的制定與完善。構建全國統一的地震大數據平臺,為行業發展提供數據支撐,形成特有的發展資源。
(二)集約整合,流程再造
通過構建地震云,完成基礎設施資源的綜合集約整合,大幅提升業務運行效率和資源使用效益,推動地震信息化更快、更好地實現。通過梳理業務流程對業務過程進行優化,充分提高業務效能,加強環節管控能力,實現業務流可控。
(三)提質增效,強化服務
制定行業統一的數據共享管理辦法,完善數據共享機制,深化地震數據和社會數據的關聯分析和融合利用。積極探索信息服務新模式,明確服務對象及目標、豐富服務產品與形式、拓展服務途徑與覆蓋面,充分利用各種途徑提供地震信息服務,全面提升地震信息快速發布能力和覆蓋范圍。
(四)智慧地震,融合發展
依托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泛亞地震臺網工程等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的重大工程建設項目提高信息化水平。開展信息化關鍵技術前期預研,啟動“智慧地震”示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