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國學常識
- 曹伯韓
- 931字
- 2019-07-03 18:23:37
甲骨之學
自殷墟古物出土而甲骨之學隨之產生。甲骨之學的第一步就是殷代文字的研究,它使得過去純粹憑借《說文》的文字學不得不有所修正。我國文字學向來僅以《說文》為準則,等到金石之學發生,學者就已有些引用金文來訂正許書得失的,到甲骨文出世,人們又將它和金文比較研究,不但可以糾正許書的錯誤,還可以證明字源。這可分幾點說:(一)考知原始文字的形體和文法。研究甲骨,方知原始文字,凹而下陷,模仿鳥獸足跡。其行款讀法,或左,或右,或下,或上,并沒有一定的規則;(二)證明所謂籀文即古文。許書所謂籀文與古文不同,是錯誤的,例如許書“四”字古文作,籀文作
,今卜辭中四字正是作
;(三)得知古象形字,一字有多種寫法,筆畫原來沒有一定;(四)與金文互相印證。有些甲骨文與金文完全相同,如“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一、元、天、方、且、王、中、平”等字。有些金文不能認識,得甲骨文而后認識。如甲文“子”字作
,而“巳”字作
或作
。因之金文中過去所不能解釋的“乙子”“丁子”“癸子”,現在都能釋為“乙巳”“丁巳”“癸巳”。(五)糾正許書的錯誤。《說文》中的古文,如“一”下出“弌”,“二”下出“弍”,三下出“弎”,“中”下出“
”,“冊”下出“
”,都是甲文與金文所沒有的。又籀文如“馬”下出“
”,“車”下出“
”,也是甲文金文的筆誤。篆文也有弄錯的。如“鬬”字,篆文
,許注“兩士相對,兵杖在后,象鬬之形”,但卜文僅像兩手對打的形狀,不見兵杖之形,許說錯了。又如“福”字,許注“備也,從示畐聲”,但卜辭中作
,從
,乃“尊”也,會意,非形聲字,許說有誤。又如“邑”字,許注“國也,從口從卪”,今卜辭作
,
即像人席地之形,非從卪,許說亦誤。(六)說明文字的變遷。如將甲文、金文、篆文、隸書排列來觀察,可看出逐步演變的痕跡。研究甲骨文從清代孫詒讓開始,而以羅振玉、王國維為最著。其次則郭沫若、商承祚、徐中舒、羅福成、唐蘭、徐永梁、吳其昌等。他們的研究,漸由文字學而走向史學方面,如王國維有《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殷周制度論》等。這門學術的著作,如王國維之《海寧王忠愨公遺書全集》,羅振玉之《殷虛書契考釋》,郭沫若之《甲骨文釋》,均甚重要。初步研究則以檢閱商承祚《殷虛文字類編》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