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國家統計調查市、縣優秀報告集萃(2006—2015)(上下)
- 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
- 9665字
- 2019-09-09 16:42:40
西安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實證研究——基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分析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社會各界對生態環境保護給予了更多的關注。特別是環境保護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的地位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十八大報告不再單獨提及環境保護,而是把環境保護、資源節約、能源節約、發展可再生能源、水、大氣、土壤污染治理等等一系列事項統一為“生態文明”的概念,各級政府也將環境保護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考核指標。如何讓“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理念落到實處,如何讓生態文明建設融入“五位一體”建設的各方面、全過程,本文通過對近30年來西安經濟發展情況、環境污染現狀及治理成效的實證分析,并就基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分析西安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之間存在的關系,詳細闡述新常態下,如何處理好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以期為各級領導和部門制定環境經濟規劃和政策提供決策依據。
一、西安經濟發展現狀
(一)GDP逐年穩步增長,全國排位不斷提升
改革開放30多年來,西安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發展勢頭迅猛,特別是從1998年到2011年,西安市GDP的增長速度呈現出穩步增長態勢,統計數據顯示,“十一五”時期,西安市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0%,高于“十五”時期1.5個百分點,綜合經濟實力大幅提升,為改革開放以來增長最快的時期,比全國同期高出3.8個百分點,比全省高0.2個百分點,比“十一五”的目標任務(14.0%)高出1.0個百分點?!笆濉睍r期,西安市調整了經濟發展模式,增長速度由高速增長轉為平穩增長,但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GDP增速仍居前列,排位從2000年的第7位提高到了2014年的第1位(見圖1)。

圖1 1990—2014年西安GDP變動情況
(二)城市人口總量低速平穩增長,城鎮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西安已經初步展露出了國際化大都市的風范。截至2014年年底,西安市年末常住人口862.75萬人,城鎮人口626.44萬人,年末常住人口增速平穩,城鎮人口較之增長略快(見圖2)。

圖2 1990—2014年末西安市常住人口及城鎮人口數
城鎮化率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組織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統計數據顯示,1990年,西安城鎮化率為50.0%,遠高于全國26.4%的平均水平,到2014年西安城鎮化率達到了72.6%,比全國高17.8個百分點(見表1)。
表1 1990—2014年西安城鎮化水平發展情況

(三)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三大產業格局基本穩固
西安在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過程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產業配套能力不斷提高,產業結構加速優化升級,科技創新步伐加快,改變了傳統加工業景氣度較低的狀況,充分發揮了科技優勢、人才優勢,集聚經濟和人口的能力,實現了資源配置上極大優化,更加突顯了高新技術、裝備制造業及現代服務業的推動作用。第一產業占比由改革開放初期的19.1%快速調整到1990年的12%,隨后從“十五”時起基本穩定到5%左右。第二產業占比由改革開放初期的龍頭地位,逐步回落到1990年的43.0%,其后基本保持穩定。第三產業發展異常迅猛,其占比由改革開放初期的23.4%攀升至20世紀90年代的45%,之后逐步提高到50%以上,近十年來基本穩定在53%左右(見圖3)。

圖3 1949—2014年西安產業結構分布情況
(四)節能評估力度加大,GDP能耗下降
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的加快,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節能減排取得新進展。西安能源消費結構有兩大特征:一是能源消費品種以煤炭為主,與石油、天然氣相比,煤炭使用效率不高,但由于其較低的價格優勢,加之陜西省煤炭產量較高、煤質較好,使得煤炭成為西安的主要能源消費品種。二是煤炭消費基本為原煤消費。2014年,全市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65.3%;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煤炭消費962.84萬噸。其中,原煤消費占規模以上工業煤炭消費的99.96%。因此,西安市政府采取分解落實煤炭消減任務、嚴格落實燃煤鍋爐拆改時間表及通過實行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嚴控高耗能、高排放行業新上項目,淘汰落后產能行業等,企業也積極落實煤炭消減政策,據西安市統計局對全市150家煤炭企業調查,有62.1%的受訪企業2014年煤炭消費量減少。全市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執行率達100%,使得西安單位GDP能耗得到了較好控制。統計數據顯示,“十五”初期,西安單位GDP能耗為1.030噸標準煤,到2014年單位GDP能耗降至0.486噸標準煤,降幅達50%以上,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降幅居全省第一(見圖4)。

圖4 2010—2014年西安GDP單位能耗及能源消費占比

圖5 2014年全市各能源品種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
二、西安環境污染治理成效
(一)打響藍天保衛戰,“西安藍”成為新標簽
2013年年初,西安在全國率先提出并實施了“治污減霾”工作,并將其列為西安環境治理和民生改善的頭號工程。兩年多來,通過多項政策措施,多部門齊抓共管,各級財政累計投入資金58.9億元,實施了5大類17項治理措施。2014年,全市共拆除燃煤鍋爐480臺,總計2608蒸噸,減少燃煤67萬噸,消減二氧化硫1.7萬噸、氮氧化物3900噸、煙塵1600噸。燃煤鍋爐的拆改,為我市去年收獲211個藍天、主要污染物濃度大幅下降發揮了重要作用。據全省環境質量狀況統計顯示,2014年,西安市優良天數為211天,較上年增加73天,達標率57.8%,同比提高了20個百分點;可吸入顆粒物(PM10)濃度下降22.6%,細顆粒物(PM2.5)濃度下降27.6%,二氧化硫(SO2)濃度下降30.4%,二氧化氮(NO2)濃度下降17.5%,降塵強度下降14.2%。從2014年3月起,西安市已退出全國74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后10位,從2015年2月起,已連續5個月退出了后20位,逐步邁入第二梯隊(見表2)。據西安市統計局霧霾治理工作市民反映情況調查結果顯示:受訪市民對西安市治霾工作的滿意度超六成;對燃煤鍋爐煙塵的控制效果滿意率為79.8%;對治理霧霾前景的信心度在八成以上。西安人現在可以時??吹矫赖米砣说乃{天和隨意舒卷的云朵,“西安藍”已成為西安人朋友圈里的新標簽。
表2 2013—2015年西安優良天數在全國74城市排位

(二)護綠水青山,秦嶺成西安新名片
2011年6月,西安成立了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確定了“保秦嶺碧綠、護八水長流”的行動目標。2012年,再次將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列入事關西安長遠發展的五項重點工作之一。2013年10月開始實施《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體現了西安市政府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和保護秦嶺生態環境的堅定決心。近年來,西安多部門聯合實施保護秦嶺生態環境的“鐵錘治理”行動,重拳打擊破壞秦嶺生態的違法建設行為,先后開展4次大規模的“鐵錘治理”專項行動,取得了明顯成效。同時,加大生態保護建設投資力度,以淺山區生態環境改造提升為重點,先后投入25億元,實施沿山路綠化提升工程、拓寬改造新沿山路、直觀坡面綠化、造林、治理水土流失,建設博物館、污水處理廠、生態停車場等環?;A設施。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實施移民搬遷工程,不斷推進礦產資源、水資源、人文資源和物種保護工作。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已順利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中期評估。西安市民終于有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情致,大美秦嶺也成為令西安人驕傲的亮麗名片。
(三)建綠地花園,共筑美麗西安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把西安打造成為生態宜居、宜業城市和綠色生態城市,在城市管理和建設中,出臺并實施了一列改善城市環境的政策措施,并于2012年起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通過實施城市增綠、擴綠工程,因地制宜搞好生態綠化、園林綠化和景觀綠化。統計數據顯示,從2004年到2014年這11年間,西安園林綠地面積增加14412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增加6.19平方米(見表3)。據西安市“創森”工作推進會統計,自2013年啟動“創森”工作至2015年7月底,全市累計完成投資104.09億元。人工造林面積達22.39萬畝,建設“三化一片林”綠色家園307個村,對全市1萬多公里郊區道路進行了補植補栽;城區新增綠地1780.09萬平方米,新建及改造提升的綠地小廣場222個,立體綠化358處,綠化城區道路270條;建成并開放航天城中湖公園、文景山公園一期、西安浐灞國家濕地公園和沙河濕地公園等24座;完成河流水系綠化2.4萬畝,新增濕地面積近1.6萬畝。通過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西安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生活品質得到極大提高。
表3 2004—2014年西安市綠地建設情況

三、西安環境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
伴隨著經濟發展必然會帶來與之相應的環境矛盾,如西安在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同時就會產生城市規模擴大與用地關系、大氣污染、水資源匱乏、綠地不足、交通擁擠、城市基礎設施較差等一系列生態問題。
(一)水環境污染形勢嚴峻
(1)城市生活用水量、生活污水排放量雙增加。西安地處內陸城市,水資源分布相對匱乏,城市人口增長與工業快速發展均極大地增加用水需求,供需形成強烈反差。統計數據顯示,2006—2014年7年間,西安城市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增長78.5%,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增長43.9%(見表4)。
表4 2006—2014年西安市生活污水排放情況

(2)飲水安全存在隱患。隨著城鎮化的加速推進,更多人口向城市聚集,飲用水安全問題提到議事日程,一旦發生水污染事件,會引發嚴重的社會不安定。西安市以前主要以渭河為主要水源,由于渭河干流污染嚴重,一度水質降到劣五類,地下水水質受到一定影響。同時,被譽為西安供水“生命線”的黑河水源地,雖然早在2010年,西安市政府就禁止在庫區和黑河水源地一、二級保護區及準保護區開辦農家樂,但在周至縣馬召鎮至陳河鎮黑河庫區和水源地保護區調查發現,不少市民仍在河道里戲水,國道公路道班旁建有農家樂,108國道線從黑河水源地穿過,為飲水安全帶來隱患。
(3)工業廢水排放量大,重復利用率偏低。提高工業用水重復率,是節約用水、減少污染、合理利用水資源的一項重要措施。近幾年,西安在工業廢水污染治理方面雖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工業廢水排放量從2010年達到峰值后開始逐年下降,但絕對數量仍較大,工業重復用水率不高,與2013年國家公布的節水型城市中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80%的考核標準相比,仍有相當大的差距(見表5)。
表5 2006—2014年工業廢水排放及重復用水率情況表

(二)大氣環境污染問題突出
(1)大氣污染物排放量較大,環境保護壓力增加。由于城市工業中鋼鐵、電力、煤炭、石化等行業的煤炭燃燒和廢氣排放總量較大,且主要是煤煙型和混合型的污染,尤其是總懸浮顆粒物帶來的空氣污染問題嚴重,對城市環境影響較大。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西安六大高耗能行業工業增加值僅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20.7%,綜合能耗卻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耗的73.2%,其行業每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量為1.801噸標準煤,能耗量是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整體能耗水平的4.9倍。2006—2014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呈下行趨勢,工業煙塵排放量控制較為平穩,但2014年排放量增加且增幅較大,西安市全年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率有下降趨勢。
(2)汽車數量驟增,尾氣污染問題凸顯。機動車的迅猛增加,加劇了城市大氣污染。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全市共有機動車213.9萬輛,是1999年末的7.7倍。目前,西安市每平方公里3400輛車帶來的大面積擁堵現象時有發生,致使車輛經常處于低速運行或怠速狀態,一氧化碳排放增大,且不易擴散,汽車日排污染物730余噸,導致城市上空經常形成污染層。
(三)固體廢棄物污染不容小覷
(1)城市生活垃圾增量巨大。在人們生活消費中幾乎都會產生垃圾,大到家用電器,小到一針一線。生活垃圾一般可分為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隨著城市規模、人口、經濟水平、消費方式等方面的不斷變化,生活垃圾總量迅速增長。2009年,全市垃圾清運量為179萬噸,至2014年,垃圾清運量已達到359萬噸,累計增長了100.8%。
(2)工業固體廢物逐年增加。工業固體廢物是指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廢渣、粉塵及其他廢物。2000年,全市產生工業固體廢物量為107萬噸,其后以年均18.2%的速度遞增,2011年,其產生量達到歷史峰值279萬噸,之后緩慢下降,到2014年,全市產生工業固體廢物量為252.7萬噸。
(四)生態環境改善速度較緩,提升空間大
在城市建設方面,近五年來,西安雖加大了生態環境改善工作力度,但與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仍略顯不足,尤其是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建成區綠地率等指標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見表6)。
表6 2009—2014年西安市綠地建設情況

四、利用庫茲涅茨曲線分析西安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的關系
庫茲涅茨曲線是20世紀50年代諾貝爾獎獲得者、經濟學家庫茲涅茨用來分析人均收入水平與分配公平程度之間關系的一種學說。是發展經濟學中的重要概念,又稱“倒U曲線”(Kuznetscurve)。當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時候,環境污染的程度較輕,但是隨著人均收入的不斷增加,環境污染會由低趨高,環境惡化程度隨經濟的增長而加劇;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后,即到達某個臨界點或稱“拐點”以后,隨著人均收入的進一步增加,環境污染又由高趨低,環境污染的程度逐漸減緩,環境質量逐漸得到改善,這種現象被稱為環境庫茲涅茨曲線。
該曲線是通過人均GDP與環境污染指標之間的演變模擬,說明經濟發展對環境污染程度的影響,即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環境狀況一般是由先惡化而后得到逐步改善。
就目前環境污染源來看,主要來源于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廢氣、固體廢物排放、汽車尾氣排放和建筑揚塵等。我們主要選取人均工業廢水排放量(萬噸)、人均工業廢氣排放量(億立方米)、人均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萬噸)和人均GDP(元)作為環境污染衡量指標,試用庫茲涅茨曲線分析西安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的關系。
(一)工業主要污染物與經濟增長關聯度高
(1)工業廢水排放量呈波浪遞減趨勢。改革開放初期,人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不強,在全力進行經濟建設時,工業污水沒有進行大量有效的凈化處理就直接排放,對環境造成一定影響。從圖6中可以看出,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西安工業廢水排放量極高,達28837萬噸。隨著政府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和加大對企業環保的要求,廢水排放量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控制。截至2014年,西安廢水排放量控制在6339.85萬噸,相當于1990年的22%。人均GDP與人均工業廢水排放量之間的關系初顯“倒U形”形狀,與傳統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相符,2007年人均GDP為22463元左右,達到1995年后的最高峰,隨后不斷下降,即從2007年雖然人均GDP仍在增長,但人均工業廢水排放量出現下降。

圖6 1996—2014年西安工業廢水排放情況

圖7 人均GDP與人均工業廢水排放量關系圖
(2)工業廢氣排放量呈先低后高趨勢。統計數據顯示,1990—1994年,全市工業廢氣排放量保持在相對低位、平穩狀態;1995—2005年,工業廢氣排放量由343.77億立方米略有調整后開始走高,到2008年達最高值1519.18億立方米,2007年、2008年期間也是西安GDP高速發展期,人均GDP增速達到一個高峰,之后隨著經濟增速的放緩,工業廢氣排放量也開始下降,但近兩年又出現小幅上升的勢頭(見圖8)。

圖8 1990—2014年西安工業廢氣排放情況

圖9 人均GDP與人均工業廢氣排放量關系圖
(3)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以波浪形態逐年上升。1990—2014年,西安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在1995年達到一個峰值,隨后總體呈現下降趨勢,由1995年的185.68萬噸降至2001年的新低點105萬噸;2001—2011年,隨著工業產能的不斷擴張,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逐步攀升至2011年的279萬噸,達歷史最高點;從2012年開始,隨著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和工業技術的不斷提升,工業廢物產生量開始下降,至2014年排放量為252.66萬噸(見圖10)。人均GDP與人均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之間呈現正相關性。從圖11中看出,隨著人均GDP的增加,人均工業廢氣排放量也不斷增加。

圖10 1990—2014年西安工業固體廢物排放情況

圖11 人均GDP與人均固體廢物產生量關系圖
(二)綜合環境污染指數的建立
為了更全面、客觀地描述西安的環境污染狀況,在所選三個指標的基礎上,建立綜合指標,即綜合環境污染水平,包括人均工業廢水排放量、人均工業廢氣排放量和人均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
首先,通過極差變換法對各人均變量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式中,i為年份,{L-End} 為用極差變換法處理后的無量綱值,Vi為排放量的實際值,Vmax為排放量的最大值,Vmin為排放量的最小值。
在對各污染物排放量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后,對這些指標賦予不同的權重,以表示其對污染環境影響程度。對于污染排放量的權重值的計算,采用變異系數法(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method),即直接利用各項指標所包含的信息,通過計算得到指標的權重,是一種客觀賦權的方法。
由于評價指標體系中的各項指標的量綱不同,不宜直接比較其差別程度。為了消除各項評價指標的量綱不同的影響,需要用各項指標的變異系數來衡量各項指標取值的差異程度,變異系數公式如下:

式中,Vi是第i項指標的變異系數,也稱為標準差系數;σi是第i項指標的標準差;{L-End} 是第i項指標的平均數。
各項指標的權重為:{L-End}
通過運用變異系數法計算各排放量的權重值(見表7)。
表7 綜合環境污染水平各權重值

通過演算,得出環境污染水平指標體系中各指標的權重分別為:固體廢棄物0.313,廢水0.348,廢氣0.339。從而得出,1991—2014年,西安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水平的量化值(見表8)。
表8 1990—2014年西安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水平的量化值

(三)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實證研究
根據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形式表現:y=β0+β1x+β2x2+β3x3+ε
式中,X代表用人均GDP表示的經濟增長,Y代表環境污染水平。以經濟增長為橫軸,以綜合環境污染水平為縱軸,繪制出西安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見圖12)。

圖12 1990—2014年西安環境庫茲涅茨曲線
由圖所示,西安綜合環境污染水平與經濟增長之間初步形成“倒形”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其特征揭示了在工業化進程中,隨著人均GDP的增加,環境污染的程度呈現上升的趨勢;而隨著人均GDP的進一步提高,環境污染程度達到一個峰值后形成拐點,之后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但人均污染量會出現反復,即在實踐中,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結果不會自然地實現,而是需要靠積極的人為干預。在曲線的左半段增長趨勢比較迅速,即在2008年曲線出現第一個峰值,這期間也是西安經濟快速發展、人均GDP增速最快的時期,污染排放量也較大,導致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影響,環境污染水平達到高峰。從2009年開始,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加快和優化,政府對環境保護的力度加大,污染水平總體有所下降,環境狀況有所好轉,但隨著人均GDP的增長,環境狀況會出現曲折反復,截至2014年,經濟發展進入低速發展的新常態后,環境污染的速度開始呈明顯下降趨勢。
(四)結論
通過庫茲涅茨曲線論證看出,目前,西安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的關系比較符合庫茲涅茨曲線的趨勢,關系曲線已走到了“倒U形”的頂部,開始步入下降態勢。這也是西安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已經吸取了“先污染后發展”教訓,在解決經濟增長與保障環境質量的兩難沖突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開始取得一定的成效。從圖中可以看出,2008年的拐點,也是西安人均GDP剛剛邁入西方國家提出的人均GDP3000—8000美元的拐點區域,即人均GDP達到一定水平后,經濟持續發展,環境污染得到扼制,與經濟發展呈負增長關系。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以后,也就是“十二五”期間,西安經濟取得長足發展,全社會對環境污染問題也愈加重視,政府對環境治理投資力度日趨加大,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被更廣泛地接受和采納,體現在環境水平上,各項污染指標得到有效控制,“三廢”排放量均呈下降走勢。在各級政府的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推動下,西安的環境污染綜合水平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將逐步趨向經濟發展與環境治理協調發展。
五、對策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在湖南調研時提出:要看GDP,但不能唯GDP,既要GDP,又要綠色GDP。轉方式、調結構是經濟社會發展歷程必須邁過的坎,我們要追求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國內生產總值,追求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經濟發展。
(一)優化產業結構,從源頭扼制污染
雖說西安市通過多年的產業結構調整,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不斷增加,但與一線城市北京的76.9%、廣州的64.6%、上海的62.2%、深圳的60%相比,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西安作為西部重鎮,其開發程度較高、經濟密度較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弱,應按照國際化大都市的定位,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提升城市功能,著力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重點培育和發展商貿服務、物流、金融、信息服務、通信、中介、咨詢、保險等無污染或污染較低的現代服務業。通過政策鼓勵,發揮地域優勢,加快提升產業層次和技術水平,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品和標準。同時,嚴格執行環評標準,淘汰落后產能,將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產業強制升級,嚴格把住國際、國內產業轉移關口,對高污染、高排放的企業嚴控準入,以實現綠色、優化發展。
(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垃圾分類
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垃圾清運及處理能力日顯不足,垃圾回收、處理就成了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了。垃圾分類是一個推進垃圾回收利用和改善環境行之有效的措施,這早已被許多發達國家所證實。雖然西安也在全市范圍內放置了大量的可分類垃圾箱,大的超市、商場設有電池回收箱,但這些設施未能有效地發揮作用,且居民大都還未養成很好的垃圾分類投入、回收利用的習慣。需要政府加大對垃圾投放環節的引導和宣傳,建立完善的垃圾回收終端和處理系統。借鑒國外的先進做法,政府主導,全社會動員,廣大群眾參與,形成三維共振,從點滴做起,從每個人做起,真正讓“美麗西安”成為新常態。
(三)大力發展公交事業,積極倡導綠色出行
綠色出行成為城市交通發展趨勢。一是加大公共自行車服務的建設力度。2013年9月起,西安在經開區試點公共自行車系統后,到2014年年底已進入快速發展期,相繼開通了未央區、大明宮新區、大興新區、曲江新區、雁塔區、長安區、航天基地、高新區等9個區域的服務點位,已建設運營1166個服務站點,投入使用公共自行車30899輛,其以靈活、方便、環保、節能、零污染,較好地緩解了城市交通擁堵,有效地解決了市民交通“最后一公里”問題。二是加快地鐵建設速度。西安第一條地鐵于2011年9月正式開通,目前地鐵已開通運營兩條線,在建有兩條,儲備三條,地鐵的開通對緩解交通壓力和提高“節能減排 保衛藍天”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三是加大引導家用清潔燃料車和小排量汽車的使用??蛇m當加大購買、更換補貼力度;針對目前的“停車難”,可借鑒北京等地的做法,即擁有或長期租有停車位方可購車,以緩解汽車尾氣造成的空氣污染。四是加大清潔能源車輛使用的扶持力度。在加快城市立體交通建設的同時,加大公交車老舊車輛更新力度,開設新的公交線路,加大清潔燃料空調車的投放,讓綠色出行成為西安的新常態。
(四)重視保護不可再生資源,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目前,農村生態保護已迫在眉睫。政府要盡快啟動農業污染普查工作,逐步摸清農業污染的現狀和污染規律,把農村土地、河道、礦產等不可再生資源的保護工作提到議事日程。針對鄉鎮企業污染源點多面廣、規模小、環保意識差等問題,加大政策引導、監督手段和準入機制,合理控制能源資源消耗。在新農村建設中充分利用天然氣資源優勢,提高天然氣使用比重,積極推廣應用沼氣、生物型燃料、電力、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五)加大環保法宣傳力度,堅決嚴厲打擊違法行為
早在1989年12月,國家就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2014年4月對該法進行了重新修訂,并開始實施新《環境保護法》,新《環境保護法》增加了按日計罰、查封扣押、行政拘留等條款,被稱為“史上最嚴環保法”,并于2015年1月1日起實施。據國家統計局西安調查隊對企業開展的新《環境保護法》知曉情況抽樣調查顯示,對新《環境保護法》的修訂,有48%的企業“不了解”,有40.8%的“聽說過”,而“了解”的僅有11.2%;對新《環境保護法》增加的內容,有82.8%的企業受訪者“不知道”,有9.1%的“不關心”,僅有8.1%“比較清楚”。新《環境保護法》中,對環境污染企業建立“黑名單”制度,將環境違法信息記入社會誠信檔案,向社會公布違法者名單,這條法規對污染企業有較強督促改進作用,但調查顯示,知曉率并不高,“知道”與“不知道”的各占50%??梢姡隆董h境保護法》在西安市的宣傳效果不到位,建議有關部門加大對新《環境保護法》宣傳力度,拓寬宣傳渠道,設立監督舉報電話、郵箱。針對一些地區極少數企業違法排污屢禁不止、多次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加強重點監管。加大對行政執法行為的監督力度,糾正行政執法部門以收取排污費等名義不移交刑事案件、以行政罰款代替刑事責任追究等問題。進一步建立健全環保責任問責制度,把環境保護工作成效納入地區領導干部的考核內容,對重特大環境污染事故必須依法追究有關領導和相關責任人的法律責任。通過法制行動,打擊非法排污制污行為,抓源頭,堵漏洞,預防治理兩手抓,確保環境保護得實效。
撰稿:焦衛冬 柳紅衛 齊文潔 馬凱
- Managing IaaS and DBaaS Clouds with Oracle Enterprise Manager Cloud Control 12c
- Citrix XenApp? 7.5 Desktop Virtualization Solutions
- Microsoft Dynamics NAV Financial Management
- Metabase Up and Running
- 國家治理能力視角的國家審計功能理論研究
- 審計全流程實操從入門到精通
- 陜西國家統計調查市、縣優秀報告集萃(2006—2015)(上下)
- 風險導向審計準則實施效果研究
- Minitab Cookbook
- 計量經濟學
- 統計學視角下的金融高頻數據挖掘理論與方法研究
- 審計實務
- 圖解經濟博弈論(圖解經濟學叢書)
- 審計學
- 績效考核與薪酬激勵精細化設計必備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