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西安與北京、上海城鎮居民生活質量對比研究

國家統計局西安調查隊

【內容摘要】西安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城市稟賦,2009年,國家正式提出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不僅是立足國家戰略發展層面的全盤考慮,更是西安綜合優勢和基礎條件集聚使然。雖然西安和北京、上海兩個國內典型國際化大都市相比,無論是在經濟總量上還是在居民生活水平、質量上都有著明顯的客觀差距,但在目前政府大手筆運作西安國際化大都市規劃進程中,既要促增長、擴內需、調結構,讓西安經濟又好又快地持續發展,也要讓城鎮居民充分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本文旨在通過分析西安城鎮居民生活的消費現狀、結構和特點等生活質量方面的優劣勢,找出與北京、上海城鎮居民生活質量差別,梳理出西安城鎮居民生活質量方面的優勢和薄弱環節。在西安向國際化大都市建設進程中,增強西安城市綜合競爭力,提升西安城市價值,進一步優化居民生活消費結構,提升消費理念和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研究背景及思路

生活質量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既反映城市能為市民以及外來人口提供的所有能感受和擁有的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設施、環境、技術、服務等的客觀狀況,又反映社會和個體的心理特征。2006年,國家統計局城市社會經濟調查司按照主客觀指標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編制完成了《中國城市生活質量報告》,分別對中國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客觀方面(城市政府為居住者提供的生活所需要的設施、環境、服務等的客觀狀況)、主觀方面(城市居住者對其自身生活狀況及其所在城市的主觀看法)進行了探索性的描述,研究設計了一套生活質量指標體系。本文以此為基礎,在綜合考慮指標可獲取性等因素后,對該指標體系進行了適當調整,選擇從客觀指標角度對西安與北京、上海居民生活質量進行研究。

表1 2009年西安、北京、上海居民生活質量評價指標

注:1.基本醫療保險、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和失業保險覆蓋率北京、上海為2007年數據,西安因口徑原因不可比。

2.體育場館數為體育系統口徑。

二、西安現狀及特征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隨著居民收入的不斷增長,西安市城鎮居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且隨著收入的持續增加,城鎮居民生活消費已從生存型的溫飽消費逐步向發展型、享受型的富裕消費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城鎮居民的生活無論是在質量上還是在生活的理念上都有了飛速提高。

(一)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上升,產業結構趨向合理

產業結構是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它體現國民經濟發展的重點,反映了社會分工的格局以及各種生產要素在產業之間的分布狀況。而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實際上是產業結構從低級向高級、經濟效益由低向高的發展過程。表現在三次產業結構分布上,即隨著經濟的發展,收入的增加,產值比重和就業比重也逐漸由第一、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第一、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推動力逐漸減弱,而第三產業的推動力逐步增強,使經濟走向高效、低耗、優質的更高水平。從2000—2009年的10年間,西安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連續10年保持著13%以上的高增長,最高的2008年增速達16.3%,年均增速15.5%。特別是第三產業獲得了較快的發展,第三產業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由2000年的324.35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1468.95億元,平均每年增長16.3%,快于同期第一產業的9.5%和第二產業的15.2%的增幅。由表2可以看出,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由50.20%提高到53.93%,上升了3.7個百分點,而同期第一、二產業分別下降了2.9和0.9個百分點。而且,進入1994年后,西安第三產業的增加值及其所占比重已超過第二產業躍居第一位,成為西安經濟發展的第一推動力。由此可見,西安的三次產業結構逐步趨向合理化,第三產業對經濟的貢獻已處于主導地位。

表2 2000—2009年西安GDP及構成分析(億元、%)

(二)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持續攀升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西安經濟蓬勃發展,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持續改善和優化,經濟總量不斷邁上新臺階。人均GDP為32411元(4744美元),比2000年增加22927元(見圖1)。

圖1 2000—2009年西安生產總值及可支配收入趨勢圖

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帶動城鎮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攀升和消費能力的大幅度提高。2009年,西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81.12億元,比1978年增長107.8倍,平均每年增長16.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59.8元,人均消費支出12734.3元,比1980年分別增長39倍和30.4倍,年均增速分別為13.6%和12.6%??鄢齼r格因素,實際增長9.7倍和7.4倍。從收入和消費增長軌跡看,城鎮居民消費水平每隔一個時期就跨上一個新臺階(見圖2)。

圖2 西安城鎮居民不同時期收支變動圖(元)

注:2010年城鎮居民收支為1-9月數據。

(三)居民消費結構顯著改善

伴隨西安城鎮居民消費水平的逐年提高,其消費結構也發生了質的變化,生存型消費比重下降,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比重快速提升。2009年,西安城鎮居民生存型消費的比重(食品消費)為37.1%,比1980年下降16.4個百分點;而屬于發展和享受內容的消費比重(包括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交通通信等消費支出)卻由1980年的20.7%上升為2009年的38.7%,提高了18個百分點。表明西安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吃、穿等“生存型”消費比重逐年下降,住房、交通通信、文娛旅游等“發展型”“享受型”消費比重逐年提高,消費領域不斷擴大,消費水平全面升級。

(四)不同收入家庭消費全面增長

據西安市城鎮居民家庭抽樣調查,30年來,西安市不同收入家庭消費全面增長,特別是近三年來,消費支出增速加快,且低收入家庭消費增長快于全市城鎮居民消費增長水平。2009年,西安市城鎮高、中、低收入家庭消費性支出分別增長9.3%、0.5%和18.8%,尤其是低收入家庭消費支出增長比全市平均水平(9.8%)高9個百分點,比2007年提高13.4個百分點。

(五)居民收入結構日趨合理

調查資料顯示,30年來,隨著城鎮居民收入渠道拓寬,社會保障措施的逐步完善,收入結構日趨合理。2009年,西安城鎮居民工資性收入人均為12051.1元,占家庭收入比重為67.9%,是可支配收入增長的主要動力,比1980年的人均429元增加了11622.1元,其占比下降了17.7個百分點;轉移性收入為4776.8元,占比為26.9%,比1980年提高25.9%個百分點;而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合計為923.9元,占比為5.2%。

三、橫向對比及評價

目前,國家明確定位為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城市只有三個,即北京、上海、西安。

北京作為首都,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現代國際城市,按照2005年頒布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提出的北京城市發展目標,即到2050年左右,將北京建成經濟、社會、生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城市,進入世界城市之列。

上海是一座新興的國際大都市,是我國最大的商業、金融中心,也是國際金融、航運中心。近期又提出“十二五”期間要把上海打造成國際旅游中心,這也是后危機時代,上海要保持經濟持續增長,實現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確立發展服務型經濟思路的必然選擇。

西安處于我國內陸中心,區位優勢得天獨厚,是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是西北地區的商貿、物流、會展和金融中心。2010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西安建設成為富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區域性專業性國際化大都市”。無論是從國家發展總體戰略布局,還是從區域發展戰略布局,以及西安自身發展需要看,都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總體評價

從近三年西安與北京、上海城鎮居民消費對比看出,西安居民消費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

1.產業結構各有側重

從一、二、三產業所占比重看,西安的一產、二產所占比重均高于北京、上海。第三產業北京占比最高達75.5%,分別高于上海16.1個百分點、西安21.6個百分點。其中北京、上海的第三產業以批發零售業、金融業和房地產業為主;金融業和房地產業占比北京、上海分別為13.2%、8.7%和12%和8.2%,均高于西安5.9、4.1個百分點和4.7、3.6個百分點。

表3 2009年西安、北京、上海地區生產總值構成(%)

近年來,西安第三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到2009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已達208.82萬人,其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已達53.9%,從業人員比2007年的175.47萬人增加了33.35萬人,占比提高4.9個百分點。雖然低于北京、上海,但在西部城市處于領先地位,且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2.科技實力居領先地位

西安的科技實力居全國前列,2009年,西安有3000多個科研單位,9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44萬名專業技術人員,47名兩院院士,76所各類高等院校(機構),大專以上人口82萬人。2009年,西安大中型工業企業科技經費支出占GDP比重為2.1%,比北京、上海分別高出1.4和0.7個百分點。

3.城鎮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增速高

2009年,西安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達10.1%,比北京、上海均高出2個百分點。但絕對量仍有很大差距,分別相差10178.7元和12278元,且差距呈逐年拉大之勢。而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在縮小,由2007年的1123.8元縮小為2009年的614.9元。

從收入結構看,工資性收入仍是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且其占比在不斷提高。2009年西安城鎮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為12051.1元,占總收入比重為67.9%,比2007年提高了1.6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水平65.7%高2.2個百分點,但比北京的68.8%、上海的71.5%分別低0.9和3.6個百分點。轉移性收入為4476.8元,占比為26.9%,比北京的25.7%、上海的22.6%分別高1.2和4.3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水平23.9%高3個百分點。

4.恩格爾系數高于北京和上海

從反映居民消費結構的恩格爾系數變化來看,西安市城鎮居民家庭呈現出明顯的消費結構升級的趨勢。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從1980年的53.5%降到2009年的37.1%。表明西安居民的生活水平在得到進一步提高的同時,西安市在向實現惠及全民的全面小康邁進的征程中向前更進了一步。

按照恩格爾系數劃分貧窮與富裕的標準,即39%以下為富;40%—49%為小康;50%—59%為溫飽;60%以上為勉強度日。按照此標準,北京、上海、西安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總體上已屬于富裕水平,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的差異,早在1993年,美國的恩格爾系數已經降至11.4%,法國18.3%,加拿大15.7%。

2009年,北京、上海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3.2%和35%。西安分別高出北京3.9個百分點和上海2.1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水平(36.5%)也高0.6個百分點。隨著西安經濟的發展,城鎮居民的食品消費支出將會進一步下降(見圖3)。

圖3 西安、北京、上海2005—2009年居民恩格爾系數變動

5.肉類、水產品消費支出偏低

從北京、上海、西安城鎮居民主要食品消費結構看,居民主食減少,副食豐富,肉禽蛋、水產品、奶及奶制品、水果的消費支出顯著增加(見表4),反映出現在越來越多的居民開始吃講“營養均衡”和“安全綠色”,更加注重食品質量的提高。2009年,西安城鎮居民消費肉禽及制品632.6元、干鮮果401.9元、菜407.1元、奶及奶制品支出272.5元,比2007年分別增加112.4元、129.4元、94.8元和72.2元。北京、上海、西安城鎮居民糧食、菜、蛋、干鮮果和油脂類等生活基本食品支出相差不大,而對肉禽及制品、水產品類消費差距明顯。受消費習慣影響,上海居民的水產品、肉禽及制品支出人均分別為727.6元和1071.6元,比北京高出481.6元和170.0元,比西安分別高612.7元和439.0元。

表4 西安、北京、上海居民主要食品消費支出(元/人)

6.享受型家電消費傾向偏低

從表5看出,西安城鎮居民耐用消費品擁有量與北京、上海有著明顯特征。除在傳統家電如洗衣機、電冰箱、移動電話等擁有量上相差不大外,城鎮居民在享受型消費如彩色電視機、組合音響、空調、家用電腦、照相機、攝像機、家用汽車、鋼琴等方面,西安與北京、上海差距明顯。2009年,上海城鎮居民家庭每百戶擁有組合音響50套、鋼琴6架,均比西安高出1倍;彩色電視機185臺,空調190.9臺,家用電腦123臺,分別高出西安51臺、76臺和48臺。而由于受地方政策限制等因素,上海家用轎車擁有量為14輛,比北京少16輛。

表5 西安、北京、上海每百戶居民家庭耐用消費品擁有量(輛、臺、部)

7.娛樂教育文化服務消費等支出占比偏高

在八大類居民消費支出中,西安城鎮居民無論是其消費支出絕對額還是消費構成都有著明顯特點。表6顯示,在西安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中,吃、穿的比重相對較高,兩者合計高出北京3.9個百分點和上海4.5個百分點。相比之下,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交通通信類消費支出相對偏低。2009年,西安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用于家庭設備用品支出和交通通信類支出為710.8元和1316.3元,兩者合計分別低于北京1966.5元、上海2837元,且與北京、上海差距呈拉大趨勢。表明西安城鎮居民享受型消費不足。而醫療保健類和娛樂教育文化服務消費明顯偏高,其占比合計達22.8%,分別高于北京0.2個百分點和上海3個百分點。其中,娛樂教育文化服務消費支出1876.1元,占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11.3%,高出北京1.4個百分點和上海0.4個百分點。一方面說明西安城鎮居民在消費結構逐步改善的同時,更加注重精神生活;另一方面也能看出西安城鎮居民由于社會對知識型人才重視及就業競爭壓力增大,城鎮居民用于發展型和保障型的消費支出負擔較重(見表6)。

表6 2009年西安、北京、上海城鎮居民消費支出及構成

(二)生活質量對比

盡管西安城鎮居民生活質量與北京、上海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但有些方面具有自己的優勢。

1.人居環境不斷向好

隨著城市現代化建設的迅速推進,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期,西安加快實施城鎮居民住房制度的改革,大力推進商品房建設和中心城區舊居住區改造,經過10多年的努力,西安城鎮居民住房條件持續改善。2009年,西安城鎮居民家庭人均購房和建房支出為937.9元,比2000年增長2.6倍。人均住房面積也由2000年的11.1平方米增加到20.1平方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7.9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3%,比2000年增加2.8平方米。但與北京、上海相比,人均住房居住面積比北京低1.5平方米,比上海高2.9平方米;人均綠地面積比北京、上海分別低4.2平方米和0.1平方米。此外,北京、上海的常住人口和人口密度也遠高于西安,表明龐大的人口數量加重了城市交通和環境壓力,一定程度上會制約城鎮居民生活質量提高。因而,在日前全國有30個城市參加,調查覆蓋全球6大洲100多個國家的中國國際形象最佳城市評選中,西安被選為“中國國際形象最佳城市”,立體地描繪了西安的國際化新形象。其中西安的“投資價值”指標位居第三,僅次于上海和北京。充分證明西部大開發十年來,西安在國際友人眼中的“含金量”不斷上升,城市吸引力不斷增強。

2.教育水平優勢明顯

教育的發達與居民素質的提高有著密切聯系。西安厚重的文化底蘊和歷史積淀,無論是社會在教育經費投入上還是家庭對子女教育投資上力度不斷加大。同時,隨著民辦教育的快速發展,西安各級各類教育保持全國領先水平。西安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2009年,全市共有各級各類教育學校和研究生培養機構3342所,其中有高等教育學校49所,中等教育學校678所,小學1666所,幼兒園896所,特殊教育學校7所。有17.9萬教職工(其中:4.1萬名專任教師)承擔著全市220.1萬名學生的教育培養工作。2009年,西安教育支出占財政收入比重為21.6%,比北京、上海分別高3.6個百分點和7.9個百分點;每萬人在校本、??拼髮W生人數為834人,遠高出北京193人和上海395人。城鎮居民家庭教育支出為976.48元,高出北京(人均924.67元)51.81元,低于上海(人均1191.24元)214.76元。居民較高的素質一方面為西安經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充足的人力資源保證;另一方面也彰顯西安居民對外來居民與游客的包容程度。

3.市民健康狀況有待提高

平均期望壽命是指出生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和每個人實際壽命不同,它是按照一個群體平均計算得出的,是標志一個國家或地區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標,由經濟、社會等多方面因素決定,而不僅僅是醫療條件的改善。2009年,西安居民平均預期壽命是76.4歲,低于北京4.1歲和上海5.3歲。人均藥品費支出571元,低于北京135元和上海171元。每萬人擁有醫院數為0.3個,與北京相同,比上海高0.1個。嬰兒死亡率為4.8%,高于北京1.3個百分點和上海1.9個百分點。隨著城市醫療衛生保健水平的不斷提升,西安居民平均預期壽命將不斷提高。

4.社會保險覆蓋率尚顯不足

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的核心,近些年來,西安堅持“?;尽V覆蓋、分層次、卡持續”的原則,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而由養老、醫療、工傷、失業和生育五個險種構成的社會保險,其觸角不僅對每個公民的生、老、病、死實施保障,還對工傷后、失業中等特殊人群進行保障。2009年,西安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170.12萬人,比上年增長8.5%,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67.47萬人,下降8.2%(受統計指標口徑影響);城鎮職工失業保險人數參保人數為124.11萬人,增長1.8%;職工工傷保險參保人數104.11萬人,增長8.6%;職工生育保險參保人數81.95萬人,增長10%。盡管社會保險人數逐年增加,但與北京、上海相比,西安社會保險覆蓋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因此,西安要進一步采取措施擴大社會保險覆蓋范圍,提高社會保險覆蓋率,提高對居民生活的保障能力,減少其后顧之憂,進而提高居民生活質量。

5.公共服務能力亟待提升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西安城市公共服務能力不斷提升。2009年,西安地方財政收入占GDP比重為6.7%,第三產業占GDP比重為53.9%,公共交通客運量28693萬人次,人均郵電業務總量3545.9元,移動電話1120.1萬戶,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增長,但與北京、上海相比差距明顯。相信隨著西安鐵路北客站的建成,高鐵、地鐵融入市民生活,西安將會進一步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方便居民生活,對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意義重大。

四、對策建議

西安的國際化程度目前處于剛剛起步階段,這既是中國城市的發展要求,也是世界對發展中的西安城市的期待。隨著關中—天水經濟區的發展規劃、中央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西安“十二五”規劃的出爐和實施,西安加快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步伐會不斷加快。

1.做好資源整合,做大經濟總量

要集聚西安—咸陽等周邊資源要素,發揮對周邊的輻射帶動作用。一是“要把強力提升工業化水平,尤其是做大做強企業規模作為重中之重”;二是要做精做優第三產業,快速提高西安第三產業在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全面提升服務能力,大力發展金融、會展、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充分發揮歷史文化資源優勢;三是全力提升開放水平,西安由于是內陸城市,對外貿易依存度僅為20%左右,應以國際港務區這個國際化最核心區域為平臺,以建設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為抓手,全力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2.積極調整產業結構

目前,西安第三產業結構已日趨合理。在第三產業內部各層次中,與科技、金融有關的行業發展水平也有了明顯提高,但仍以傳統行業為主。內部的結構性矛盾和體制上的滯后仍然是制約西安第三產業快速發展的關鍵所在。因此,在后危機時代的結構調整中,戰略性產業政策的選擇已經成為一種國家戰略。尤其是作為現代服務業先導產業的旅游產業在經濟與社會發展轉型升級中的作用愈加凸顯。西安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應把發展振興旅游業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舉措,并制訂出相應的發展計劃。

3.做大做強旅游文化產業

要利用2011年西安舉辦世園會的有利時機,整合發展旅游存量資源,大力宣傳、提升西安旅游城市形象,以吸引大量國際旅游資源,直接拉動相關產業和周邊經濟,有助于刺激本土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加速發展。旅游業的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提高,旅游產業素質大大提升,也能為西安邁向國際化大都市跨出了關鍵一步。

4.優化收入結構,拓寬居民收入渠道

較長時期以來,西安城鎮居民家庭的工資性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近70%,而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兩者不到6%。近三年來,西安城鎮居民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比重平均為5%,而全國平均為9.9%。與非國有經濟發展較快的上海形成了反差。因此,要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降低民營經濟進入門檻,并通過融資、稅收等優惠措施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從而擴大城鎮居民經營性收入。同時,要創造一個獲得財產性收入的良好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加速普通居民家庭可增資財產的積累,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城鎮居民的財產性收入。

撰稿:梁玲 焦衛冬 王紅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呼和浩特市| 台州市| 乌海市| 拉孜县| 托克逊县| 来凤县| 二手房| 中阳县| 彩票| 衡南县| 卫辉市| 龙海市| 孟村| 洪江市| 承德县| 张北县| 乌拉特中旗| 沙坪坝区| 当涂县| 樟树市| 伊川县| 蒙城县| 柘城县| 琼结县| 玛多县| 治多县| 囊谦县| 疏勒县| 义马市| 合江县| 运城市| 休宁县| 司法| 科尔| 色达县| 蕉岭县| 莆田市| 茶陵县| 鹤峰县| 威信县| 抚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