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延安市勞動就業狀況分析

國家統計局延安調查隊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也是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問題的基本舉措。本文旨在通過對延安市2010年勞動就業形勢分析,破解就業難題,有效地推進就業再就業工作。

一、基本情況

延安市,共有常住人口218.87萬人。其中,鄉村人口154.30萬人,占70.0%以上;城鎮人口64.57萬人,占29.0%。是個農業市。2010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885.4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3.6%。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71.19億元,增長7.0%,拉動總體經濟增長0.4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2.9%;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635.49億元,增長14.8%,拉動總體經濟增長10.9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80.1%;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78.74億元,增長11.0%,拉動總體經濟增長2.3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17.0%。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7.6∶70.8∶21.6調整為8.0∶71.8∶20.2,呈現“二三一”的結構特點。勞動就業表現為:

(一)城鎮就業情況

2010年年底,全市城鎮單位就業人員23.11萬人,比上年同期增加0.95萬人,增長幅度為4.1%。城鎮新增就業16356人,其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5843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043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6%。就業呈現四個特點:

1.國有單位就業人員增加較快

2010年,全市國有單位就業人員有21.01萬人,比上年同期增加0.71萬人。集體單位就業人員1.12萬人,同比增加0.16萬人。其他單位就業人員0.98萬人,同比增加0.08萬人。國有單位從業人員大量增加主要是石油企業吸收了不少大學生及技術人員,以及政府累計購買公益性崗位6000個左右。

2.國企就業人員占企業就業人員比重較大

2010年,我市累計凈增就業人員0.95萬人,其中企業凈增0.57萬人,占60%;國企就業人員8.75萬人,占城鎮企業就業總數的80.87%,比上年同期增加0.32萬人。

3.女性就業人數在四大行業中所占比重過半

2010年年末,全市城鎮單位女性就業8.06萬人,占城鎮單位就業總量的34.88%,比上年增長3.73%。其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住宿和餐飲業、教育、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業和軟件業這四大行業,女性就業人數所占本行業比重分別高達61.73%、58.35%、54.58%和51.52%。

4.三次產業就業增長呈現“二三一”的結構特征

2010年年底,延安三次產業就業人數依次為0.45萬人、8.48萬人和14.18萬人,分別占城鎮單位就業總量的1.95%、36.69%和61.36%。與上年同期比,第一產業增加800人,從業隊伍基本穩定;第二產業同比增加了0.48萬人,增長了5.45%;第三產業凈增0.4萬人,增長2.9%。

(二)鄉村勞動力就業情況

2010年年底,全市鄉村人口有154.30萬人,勞動力為82.13萬人,占鄉村總人口的53.25%,其中,勞動年齡內的人口有73.94萬人。全市鄉村從業人員數71.31萬人,其中勞動年齡內人口數65.88萬人。從性別分布上看:男性勞動力40.71萬人,占57.18%;女性勞動力30.49萬人,占42.82%。男性從業人員高出女性14.26個百分點。就業呈現三個特點:

1.三次產業就業比例呈現“一三二”的結構特點

全市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51.63萬人,占全部農村勞動力的72.51%;從事第二產業勞動力6.26萬人,占全部農村勞動力的8.80%;從事第三產業勞動力13.42萬人,占全部農村勞動力的18.85%。一產從業人數是二、三產業從業人數的2.85倍,結構分布顯然不合理。

2.從事居民服務業、建筑業是鄉村勞動力就業的熱門行業

2010年,從事批發、零售貿易業、住宿餐飲業的勞動力為5.66萬人,占非農產業人員總數的28.92%;從事其他行業的4.76萬人,占非農產業人員總數的24.30%;從事建筑業3.69萬人,占非農產業勞動力總數的18.84%;從事工業活動的勞動力2.58萬人,占非農產業人員總數的13.16%;從事交通運輸業、倉儲業、郵電通信的勞動力為2.47萬人,占非農產業人員總數的12.63%;從事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的勞動力僅為0.42萬人,占整個非農產業人員總數的2.15%。

3.外出從業人數快速增長

2010年,延安市農村外出從業人員累計達到17.90萬人。較上年同期增加5.37萬人,增長42.85%。外出務工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大亮點,這支隊伍的規模會越來越壯大。

(三)大中專畢業生就業情況

2010年全市回延報到的普通高校畢業生7439人,累計實現就業5700人,就業率達75%。其中為各級黨政機關招錄公務員78人,事業單位招錄工作人員613人。與延安大學、延安職業技術學院聯合舉辦各類人才招聘會,最終達成用人意向2028人。

二、就業形勢和難點分析

(一)勞動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將長期存在。

(1)新成長勞動力初次就業人數處于高峰狀態。據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延安市有10歲人口6.17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58%。說明延安人口將進入第一大就業高峰期。

(2)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尚未全部解決。

(3)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壓力大。隨著農業現代化生產水平的提高,第一產業勞動生產需求逐步下降,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大規模流動,2010年延安農村勞動力轉移26.43萬人,增長15.6%,與城鎮失業人口相互疊加加劇了就業矛盾。

(二)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

(1)勞動者素質偏低。農村和外來勞動力的低技能與企業對技術技能工人的高需求所產生的技能性矛盾是就業結構性矛盾的主要特點。據2010年延安市調查的650戶農民工監測資料顯示:常住人口2417人,從業1877人,不識字或識字很少占9%,小學文化程度占24%,初中文化程度占50%,高中和中專文化程度占14%,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僅占3%。從業勞動力以初中文化程度為主,受教育程度偏低,技能水平較低。人力資本的低層次供給過剩和高層次供給不足并存的現象將阻礙勞動力的產業結構轉移,給就業市場帶來了壓力。

(2)從業人員產業分布結構不合理。要實現“三二一”倒“金字塔”的最佳產業結構,三產比重就要提高。2010年延安全市第三產業比重較上年下降1.4個百分點,不利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對擴大就業渠道產生不利影響。

(三)人才市場服務體系還不完善

勞動就業具有政策性強、群體龐大的特點,而信息缺乏和信息不暢嚴重影響了就業再就業工作的順利開展。招聘信息與求職信息沒有完全對接,供需雙方信息難以達成一致,導致人才短缺與人才浪費現象共存。

(四)培訓工作與就業工作脫節

培訓工作針對性不強,與就業市場結合不夠緊密,培訓科目與市場需求脫節,從業勞動力就業技能水平較低。2010年農民工調查表明,20%的勞動力參加過農業生產培訓,5%的參加過非農業生產培訓,2%的勞動力做過學徒工,6%的參加過其他培訓。而66%的勞動力沒有參加過任何培訓。

(五)社會保障與福利情況較差

私營企業不愿為職工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現象普遍存在。部分私營業主認為私營企業人員流動性太大,繳納保險是提供無償服務,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絕大多數農民外出務工享受不到最基本的社會保障。據2010年農民工調查:57%的農村勞動力沒有簽訂勞動合同,20%的農村勞動力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單位或雇主沒有給繳納養老、工傷和醫療保險的占78%,沒有繳納失業保險的占80%,沒有繳納生育保險的占79%,沒有繳納住房公積金的占83%。

(六)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困難

一是隨著應屆高校畢業生逐年增加,加上往屆未就業的畢業生,而用人單位勞動力需求總量沒有同步增加;二是畢業生就業期望值過高,對就業形勢認識不到位,不愿到環境艱苦、條件差的崗位及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單位就業,造成就業困難。

三、推進就業工作的幾點建議

(一)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拓展就業渠道,創造就業崗位

勞動力需求是一種“派生”需求,依賴于經濟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尤其是產業政策調整。政府要在保持經濟穩定發展的同時,有目的地通過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多渠道增加就業崗位。

(1)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就業潛力較大的行業有:老人托管托老、嬰幼兒托管、家庭保姆、侍候產婦的月嫂、修理維護以及保安、保潔、鐘點工、物業管理等服務行業。大力發展現代流通、文化、教育和體育、休閑等勞動密集型服務業,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要培育、規范和發展勞務中介服務業,積極推進勞動力有序交流,促進跨地區勞動協作,鼓勵和組織有能力的下崗失業人員拓展新的就業門路。

(2)依托工業優勢,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為就業人員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3)充分發揮勞動力資源優勢,積極發展具有比較優勢和市場需求的勞動密集型產業。

(4)適應企業用工需求和勞動者就業方式變化,鼓勵就業人員通過非全日制、臨時性、季節性、鐘點性、彈性就業等靈活多樣的方式實現就業。

(二)加強人才市場信息網絡建設,實現勞動力資源有效配置

按照“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不斷完善就業管理制度,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就業和再就業中的基礎性作用。要認真抓好勞動力市場建設和管理工作,為勞動力就業提供良好的服務場所。完善公共就業信息服務體系。完善社會保障、職業介紹、職業指導、職業培訓等服務,推進勞動力市場向科學化、規范化和現代化邁進,為勞動力流動創造基礎條件,使勞動者在不斷流動中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

(三)開展與就業一體化的培訓,提高培訓實效

按照市場需求制訂培訓計劃,提高培訓針對性;充分調動培訓機構的積極性,將培訓補貼和培訓成效掛鉤,提高培訓后的就業率。全面實行勞動預備制培訓,形成“市場引導培訓、培訓促進就業”的機制。創建一批綜合性職業培訓基地,積極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提高勞動者就業技能。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就業競爭力,促進就業。對創業意識較強的人員,要實行“創業培訓”計劃,教會他們創業應掌握的基本知識和本領,提供市場信息,分析市場需求,提高創業成功率。

(四)貫徹落實《勞動合同法》

相關部門要加大聯合執法檢查力度,督促企業及時進行社會保險登記、按時足額繳費。

(五)加大人才就業推薦力度,進一步拓寬大中專畢業生就業渠道

加強協調引導,落實各項政策措施;引導畢業生轉變擇業觀念,滿足社會各方面對人才的需求,解決大中專畢業生就業難問題。

(六)優化產業體制

目前,我市產業結構不夠合理。為了推進勞動力向“三二一”產業結構發展,必須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第三產業具有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就業彈性高等特點,是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的重要因素,可以從結構層面上改善經濟增長的質量。而且,服務業相對第一、二產業來說增長波動比較平穩,可以有效減輕整體的經濟波動幅度。

撰稿:王玉玲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兰浩特市| 孙吴县| 呼玛县| 墨脱县| 商南县| 黔西县| 古丈县| 章丘市| 稷山县| 吉木乃县| 望谟县| 平遥县| 莒南县| 竹北市| 朝阳县| 秭归县| 和硕县| 广宗县| 海安县| 新乡市| 南华县| 伊吾县| 浮山县| 灵璧县| 武宣县| 平罗县| 宜都市| 文登市| 靖江市| 淳安县| 常熟市| 五大连池市| 郓城县| 芜湖市| 北安市| 来宾市| 克东县| 曲麻莱县| 会宁县| 丹棱县| 湘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