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國家統計調查市、縣優秀報告集萃(2006—2015)(上下)
- 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
- 10998字
- 2019-09-09 16:42:51
西安居民文化消費現狀及文化產業發展路徑探析
自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了文化強國戰略、要求將增加文化消費總量提高文化消費水平作為發展文化產業的內生動力以來。西安市委、市政府將加快文化發展、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為一項重點工作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2011年,西安市委出臺了《關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實施意見》,把發展西安特色、西安風格、西安氣魄的城市文化,讓城市更有文化,讓文化更有價值確定為將西安建設成為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奮斗目標之一。加之西安在2008年人均GDP邁過3000美元大關之后,西安社會消費結構進一步向發展型、享受型轉變,居民文化娛樂消費能力大大增強,居民對文化消費的需求也邁入一個新的階段。西安居民文化消費需求的提升不僅對市場能夠提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為西安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契機。本文通過對西安居民文化消費現狀、特點及需求的分析,剖析存在問題,并結合專題問卷調查結果,提出加快提升居民文化消費的舉措及探析促進西安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有效路徑,供決策參考。
一、現狀及特征
文化消費是指用文化產品或服務來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一種消費,本文文化消費是指對國家統計局《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所規定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消費。從近幾年西安居民文化消費調查數據顯示,呈現以下特點:
(1)文化消費品銷售增勢強勁。近幾年來,西安居民文化消費呈明顯增長態勢。特別是休閑、文化和娛樂類消費上升較快。2011年,體育娛樂用品、通訊器材、電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書報雜志類商品銷售增勢迅猛。其商品零售額分別為20.44億元、26.41億元、0.51億元和17.83億元,比2007年分別增長11.4倍、1.7倍、0.8倍和3.5倍,已成為拉動我市消費增長的重要力量。同時,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也加快了居民文化娛樂用品的更新換代。2011年,西安每百戶城鎮居民家庭擁有計算機、攝像機和鋼琴分別為99.46臺、12.53架和4.36件,同比分別增長了23.3%、26.1%和2.3%;比2007年分別增長1.2倍、1.6倍和2.8倍;每百戶農村居民家庭擁有家用計算機、照相機分別為29臺、17架,比2007年分別增長4.8倍、1.4倍。
(2)居民消費結構更趨優化。2011年,西安城鎮居民人均娛樂文化服務支出1248元,比2000年增加了941.26元,增長3.1倍,增幅居八大類消費支出首位;比2007年增長近1倍。農村居民文教娛樂服務人均支出699元,繼食品、居住之后排位第三,比2007年增長近1倍;比2000年增長了2倍。可以看出西安居民消費結構正在由生存型消費向享受型、發展型消費方面升級。此外,2011年,西安城鄉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分別比2007年下降了1.7和6.2個百分點,表明居民消費結構更趨合理。消費結構的優化和升級,有利于有效利用社會資源,使消費結構、產業結構與社會資源結構更相適應,進而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
表1 西安居民八大類消費及服務支出變化表

(3)娛樂服務增長快于文化用品增長。20世紀80年代初期,城鎮居民文化消費單一,文化娛樂服務支出相對較少;進入90年代,隨著電視機、照相機、組合音響的陸續進入居民家庭,文化娛樂用品消費得到較快增長,文化用品支出高于文娛服務;到本世紀初,由于家用電腦、攝像機、中高檔樂器等文化娛樂用品的出現,同時伴隨KTV歌廳及旅游業的發展,居民文娛服務和文化用品消費同步增長。近幾年,隨著家庭文化用品的逐漸飽和及居民文化消費觀念的快速提升,特別是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居民文娛服務支出逐年攀升。2007年,西安城鎮居民文化用品支出為352.77元,文娛服務為275.86元。至2011年,兩者支出分別為585.15元和662.84元,分別增長65.9%和1.4倍。文娛服務占文化消費的比重由2007年的40%提高到2011年的50.2%,提高了10.2個百分點。

圖1 2007—2011年西安城鎮居民文化用品及娛樂服務支出變動圖(元)
(4)居民文化消費支出占比居前。2011年,西安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消費支出絕對額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居第9位,與居首位的廣州相差2466元,比最低的長春高446元;文化消費占消費性支出的比重為7.6%,居第4位。其占比分別比廣州、南京、成都低5.6、4.3和0.4個百分點(見表2)。2010年,西安城鎮居民文化消費占消費性支出比重分別比全國、全省高0.4、0.5個百分點。
表2 2011年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居民文化消費比較表(元)

從與全國、全省居民文化消費絕對額比較看,近幾年,西安居民文化消費也呈較快增長態勢。2007年,西安城鎮居民文化消費支出比全國平均水平低65.17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僅高80.29元。至2010年,西安城鎮居民文化消費支出分別高出全國、全省20.07元和142.62元。西安農村居民人均文教娛樂服務支出2007年為352.98元,分別高出全國、全省47.32元和48.44元。至2010年,西安農村居民文教娛樂服務支出累計增長了78.8%,為631元,分別高出全國、全省264.28元和233.39元,增幅比全國、全省分別高58.8和48.2個百分點。
(5)文化消費區域特征明顯。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同步,居民收入差距較大,加之受地域影響,導致消費水平產生差距。從近幾年居民文化消費看出,城區內居民文化消費支出高于城郊區;郊三區居民支出高于縣城。2011年,西安10個涉農區縣農村居民家庭文教娛樂服務支出最高的是雁塔區,人均1198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499元),是最低藍田縣人均276元(比全市平均低423元)的4.3倍。雁塔區、灞橋區和未央區居民文教娛樂服務支出人均977元,比長安區、臨潼區和閻良區人均支出高212元;藍田、周至、戶縣和高陵四縣人均480元,分別比前兩者要低497元和285元。從增速看,與2007年相比,增速最高的是高陵縣和未央區,分別增長2.2倍和1.7倍,這主要得益于這兩個地區近幾年經濟的較快發展。
二、需求與傾向
為全面了解西安城鄉居民文化消費狀況、文化消費需求和意向、文化消費熱點及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意見和建議,國家統計局西安調查隊隨機抽取了城鎮350戶居民家庭和臨潼、長安、未央、周至、戶縣300戶農村居民家庭開展“西安城鄉居民文化消費狀況”專題調查。調查對象由事業單位人員、企業職工、機關公務員、離退休者、自由職業者、個體民營人員和學生等構成;年齡在18—80歲;文化程度為大學專科以上、中專、中學及以下。調查顯示,西安居民文化消費受年齡、學歷、收入和職業等因素影響,在消費方式、消費習慣上各具特點。
(1)看電視、聽廣播和上網是城鄉居民文化消費的主要形式。調查顯示,“看電視(電影)、聽廣播”成為西安城鄉居民文化休閑消費的首選,分別為89.7%和82.5%;居第二位的城鄉居民分別選擇“上網”和“棋牌、報紙、演出、音樂會、KTV”;選擇率分別是50%和36.1%,特別是對“上網”的選擇率城鎮高于農村14.6個百分點;而選擇“藝術品收藏活動”的最少,城鄉居民被訪者均不足1.1%(見表3)。
表3 西安居民文化消費主要選擇形式

從年齡看,城鎮老年被訪者文化娛樂活動主要集中在一些傳統的項目上。60歲以上居民選擇“看電視、聽廣播”“參觀博物館和展覽館”的分別為92.3%和16.9%,參與率高于中、青年被訪者。其中81.5%的老年被訪者將其作為他們文化休閑娛樂的首選。而35歲以下的青年被訪者文化娛樂活動更傾向于娛樂性。如選擇“上網”“文藝演出、KTV”“運動健身”的遠高于其余年齡被訪者,選擇率分別為73.2%、58.5%和58.5%。在校學生75%的被訪者首選的文化消費方式是“運動健身”。
(2)居民文化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與學歷成正比。調查顯示,城鎮高中及以下學歷被訪者有96.4%的選擇“看電視(電影)、聽廣播”,居首位;大專學歷及以上被訪者最主要的娛樂方式選擇“運動健身”和“上網”,分別達75.3%和74%。同時,大學及以上被訪者文化消費金額在200元以上比例最高,為42.6%。
農村大專及以上被訪者的文化娛樂方式居前三位的分別是“運動健身、旅行”“上網”和“看電視(電影)、聽廣播”,依次為59.3%、57.4%和55.6%。且他們人均月文化消費在20—80元和80—200元的人數占比分別為33.3%和38.9%。表明無論城鄉居民,學歷越高,參與文娛活動的項目越多、范圍越廣。
(3)城鎮居民文化消費高于農村居民。從消費水平看,城鎮居民人均月收入中用于文化消費在20—80元的傾向性最高,為41.7%;在80—200元的次之,為26.3%;消費在20元以下和200元以上的比例分別為22.3%和9.7%。農村居民選擇月文化消費低于20元的有42.5%,選擇消費在20—80元、80—200元和200元以上的被訪者分別有36.4%、16.4%和4.6%,分別低于城鎮被訪者5.3、9.9和5.1個百分點。
從收入看,月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城鎮居民被訪者最主要的文化消費方式是“看電視、聽廣播”,達90.1%以上;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被訪者選擇“上網”和“運動健身”,其占比均為50%;此外,“棋牌、閱讀書報雜志”在城鎮居民中很具普遍性,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被訪者中有超過50%的參與其中;月收入2000元以上的農村居民“上網”的比率最高,參與率達到50%。
除傳統性、大眾性文化消費項目以外,城鄉居民在選擇觀看“文藝演出和音樂會”“運動健身和旅行”“藝術收藏”等高品位文化休閑活動的參與率與收入成正比,收入越高,其涉獵的文化消費的種類也越豐富。城鎮居民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農村居民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被訪者對其選擇率分別為62.5%和44.7%。
(4)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和離退休人員休閑偏重閱讀。調查顯示,城鄉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和離退休人員選擇“閱讀書報雜志”的人群明顯偏高,分別達50%和36.7%以上。此外,城鎮離退休人員、個體戶、無業(失業)人員主要文化休閑娛樂方式是“看電視、聽廣播”,其選擇率依次是93.1%、90.6%和66.7%;農村務農的被訪者娛樂形式相對單一,有96.2%的選擇與此相同;而農村個體經營者選擇“棋牌、KTV”的比率達到70%,比城鎮高30.4個百分點。
(5)男性休閑娛樂人數多于女性且項目也更豐富。城鎮女性除在“參觀博物館”的比率比男性略高1.5個百分點外,男性在“上網”“文藝演出”和“運動健身”方面的占比分別比女性高出5.4、2.1和1.3個百分點。在農村居民中,男性選擇“棋牌、閱讀書報雜志”“看電視(電影)、聽廣播”等的概率比女性分別高出15.5和4.9個百分點;而女性選擇“運動健身、旅行”和“上網”的比率則比男性高出16.8和6.2個百分點。
(6)年輕、高收入、高學歷是文化消費的主力。調查顯示,城鎮高中以下被訪者文化消費人均月支出在20元以下傾向性最高,為45.5%;高中及以上和大學以下被訪者消費在20—80元的達43.8%;大學及以上被訪者文化消費在200元以上選擇率最高,為42.6%。而農村大專及以上被訪者選擇消費在20—80元和80—200元的分別為33.3%和38.9%。從年齡結構看,在文化消費方面愿意支出10%以上的集中在18—35歲年齡階段。
從收入看,城鎮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000元及以下和2000—4000元的文化消費在20—80元的傾向性最高,分別為42.6%和40%。4000元以上的被訪者選擇消費在80—200元的達50%以上。而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農村被訪者選擇每月用于文化消費超過200元的有15.8%,比1000元以下和1000—2000元被訪者分別高出13.6和12.7個百分點。調查顯示,文化消費支出隨著年齡的增長依次降低。城鎮35歲以下的青年被訪者月文化消費在80—200元的選擇率最高,為36.6%,分別高出中、老年被訪者13.2和5.8個百分點。其中,80%的被訪者將文化消費用于上網。農村60歲以上被訪者中有63%的人均月文化消費低于20元。
三、發展與貢獻
擴大居民文化消費,不僅有利于改善人力資本、促進社會和諧進步,而且還可以拉動內需、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促進經濟增長。同時,作為世界歷史文化名城,西安發展文化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條件。
(1)文化產業增加值連年增長。伴隨西安經濟的快速增長,居民文化需求日益旺盛,其消費向高品質、多樣化和個性化發展。近兩年,西安按照“重點在影視,突破在動漫,創新在戲劇,做大在板塊”的發展思路,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本為紐帶,以項目為載體,大力實施資本拉動、板塊帶動、項目推動戰略,全市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文化產業增加值從2004年的46.01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250.7元,增長4.45倍,占GDP比重從2004年的4.2%增加到2011年的6.5%,增加了2.3個百分點,文化產業連續三年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長速度。2011年,西安文化產業增長速度達31.4%,高出同期GDP增長速度17.5個百分點,高出第三產業19.3個百分點。表明西安文化產業正處于快速發展期,發展后勁強大。在2012年9月初召開的第六屆中國西部文化產業博覽會上,我省有38個重點項目簽約,總金額達644億元。其中西安高新區簽約的中視西部動漫創意文化產業園和雙羽數字學習暨數字文創產業園總投資就達25.3億元,可以看出,文化產業成為我市最具有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日益顯著。
(2)產業化特征明顯。自西安市被確定為全國9個首批文化體制改革綜合試點地區之一以來,西安市整合文化資源,推動體制創新。2011年已全面完成文化體制改革的各項任務,市屬經營性文化單位全部實現轉企改制,培育了一批以西安報業傳媒集團為代表的新型文化市場主體;省市聯手著力打造的曲江文化產業示范區,加快了文化體制改革步伐,興建了西安博物院、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曲江音樂廳等大型公益文化場所。加之實施的資本推動、項目帶動戰略,培育了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化娛樂等多項重點行業,文化產業增加值穩步提高。一般認為,當某一行業(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過5%,可把這一行業(或產業)視為支柱產業。2006年,西安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躍上5%臺階達到5.1%,成為西安五大主導產業之一。2011年,西安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6.5%,較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比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3.5百分點,表明其已逐漸成為西安經濟的新興支柱性產業。2012年上半年,西安市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和政策優勢,文化產業在旅游、創意等新興產業的帶動下,繼續保持健康快速發展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129.88億元,同比增長25.8%(現價),其中文化產業單位實現增加值104.38億元,增長24.7%;占GDP比重達7.1%,較2011年提高0.6個百分點。與此同時,2011年,在文化產業九大行業中,新聞服務增長最快。增加值增速超過50%的行業為新聞服務(99.8%)、其他文化服務業(53.2%);超過30%依次為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業(38%)、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業(34.4%)和文化休閑娛樂服務業(33.7%)。
(3)文化產業結構繼續優化。按照目前國家對文化產業的通行層次劃分方法,文化產業內部結構包括“核心層”“外圍層”和“相關層”三個層次,共九大行業。
“核心層”“外圍層”“相關層”實現的增加值之比由2007年的42.20∶20.94∶36.86,逐步調整為2011年的40.97∶33.53∶25.50。其中核心層(傳統文化)發展雖占主導地位,但占比重已由42.2%下降為40.97%,下降了1.23個百分點;外圍層發展迅速,比重已由2007年的20.94%提高到2011年的33.53%,提高了12.59個百分點;相關層比重下降11.36個百分點。以網絡文化、旅游文化、娛樂文化、廣告和會展文化服務為代表的新興文化產業(外圍層)發展趨勢良好,發展空間很大。
外圍層單位數和增加值也同步增長。2011年,西安文化產業的“核心層”擁有企業和單位2026個,增長13.8%;實現增加值102.71億元,增長30.8%。“外圍層”擁有企業和單位2835個,年均增長21.2%;實現增加值84.07億元,增長37.2%。“相關層”擁有企業和單位1325個,增長16.7%;實現增加值63.92億元,增長25.3%。
(4)文化產業的扶持機制日益完善。據統計,2006—2011年,西安市累計投入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1.22億元,扶持重點項目73個,發揮了示范引導作用,輻射帶動了一批文化產業項目的快速發展。2011年,西安市政府將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由2000萬元調高到5000萬元。加之,金融對文化產業支持力度的不斷加大,使得文化產業做優做強的機制不斷完善。截至2011年年末,轄內金融機構向文化企業提供授信額度225.83億元,貸款余額為138.87億元,同比增長16.1%。其中固定資產貸款余額為98.05億元,同比增長68.1%,經營性貸款余額為40.82億元。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的不斷創新為文化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5)文化產業及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顯著。“十二五”期間,西安按照GDP年均13%左右增速,預計到2016年西安GDP總量將達8000億元左右,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將占全市GDP9%以上,將比2011年提高3.5個百分點。同時,居民文化消費也成為拉動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通過對1980—2011年西安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文教娛樂服務消費支出進行相關性分析,得知兩者均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其相關系數分別為0.959和0.965。通過對三者取自然對數進行單位根檢驗,可知三者均為一階單整序列。通過協整檢驗得到以下方程:
lnY=19.413+0.533*lnX1+0.395*lnX2
(Y=國內生產總值;X1=城鎮居民文化消費;X2=農村居民文化消費)
R2=0.9624
在5%的可信程度下,該方程殘差是平穩的,說明三者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即:
X1每增長1%,帶動Y增長0.533%
X2每增長1%,帶動Y增長0.395%
該方程表明西安居民文化消費對國內生產總值有正向拉動作用,居民文化消費每增加1億元,國內生產總值將增加0.928億元(其中城鄉居民文化消費每增加1億元,國內生產總值將分別增加0.533億元和0.395億元)。
四、矛盾與問題
雖然近幾年西安居民文化消費和產業發展取得長足的進步,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
(1)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文化消費的需求彈性較大,只有在收入達到較高水平時,居民才有能力進行消費。隨著西安經濟的穩步發展,居民收入水平雖然在不斷提高,但其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一直偏低。2007—2011年,西安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8%,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3.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22.1%;而城鄉居民人均文教娛樂消費支出年均分別增長14.1%和18.6%。城鎮居民文化消費支出比收入增長速度僅高0.3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文教娛樂消費支出要低于收入增幅3.5個百分點。由于居民收入水平的偏低抑制了其文化消費支出水平的快速提高。調查顯示,目前,居民表示文化消費的主要目的是“放松自我、休閑娛樂”,人均年文化消費在240—960元之間的居民不足35%。表明我市居民文化消費需求尚處于適當改善生活環境,處于休閑減壓的初級階段,文化消費結構偏低,大多數居民選擇簡便易行、花費較少甚至是不用花費的項目。如看電視、聽廣播、上網等。以簡單消遣型為主,知識型消費較少,發展性消費不足。這樣的文化消費水平和結構不利于提高居民自身的文化素養,難以形成消費熱點,更難以支撐我市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
(2)不同收入群體居民文化消費差距較大。近年來,隨著收入差距的擴大,城鎮居民文化消費結構差距也逐年加大。從西安城鎮居民家庭收入五等份分組比較,2011年,高收入戶人均文化消費支出2482.49元,與低收入戶相差2049.4元。其中:文化用品和文娛服務高低收入家庭分別相差861.04元和1188.36元。特別是在文娛服務方面,與2007年相比,高低收入家庭差距由511.24元擴大到973.91元;從文化消費占消費支出比重看,高收入家庭文化消費占消費性支出的比重為12.5%,高出低收入家庭9.9個百分點;從發展趨勢看,2007年,高低收入家庭文化消費相差1315.8元,而到2011年兩者差距擴大到2049.4元;從與全市比較看,2007年,低收入家庭人均文化消費比全市平均水平低473.4元,至2011年,與全市平均水平相差了841.09元(見表4)。
表4 西安城鎮居民文化消費支出五等份分組比較表(元)

(3)文化消費時間偏少。調查顯示,在消費時間上,城鄉居民被訪者認為“沒有時間”的分別為41.4%和41.1%。每天進行文化休閑活動時間在2小時以下的人群分布最多,城鎮為66.9%,農村為73.2%。特別是農村81.1%的初中以下被訪者日文化活動時間少于2小時;時間花費在2—5小時的城鄉居民被訪者分別為31.4%和26.1%。年輕、高收入、高學歷人群擁有豐富的文化消費需求,他們在各種文化休閑娛樂項目上的參與率明顯高于普通居民,然而閑暇時間不足成了妨礙其文化消費最大障礙。加之有孩子的家庭考慮到孩子的學習任務,也會減少文化消費的時間與支出。特別是城鎮35歲以下選擇“沒有時間”的有63.4%;而月收入達到4000元以上、大專以上學歷的被訪者認同的分別占50%和57.3%。
(4)產業總量相對較小。盡管近年來西安文化產業發展勢頭迅猛,產業總量增長較快,平均增速和占GDP比重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與國家首批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京、滬相比,與廣州、深圳、杭州、武漢等文化產業發展較快的其他副省級城市相比,文化產業增加值還相對較低,產業規模不大。主要緣于目前西安文化企業正處于發展階段,規模化、集約化程度較低,產業鏈整合不到位,市場化程度較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發展速度、規模和效益(見表5)。
表5 2011年全國主要城市文化產業增加值

(5)文化產品價格高企制約消費。價格是影響居民實現其文化需求的重要因素。近幾年,西安文化娛樂及服務價格也是水漲船高。特別是文具、報紙、雜志、景點門票及旅行社收費。2007—2011年,其價格同比累計分別上漲29.7%、40.5%、27.8%、16.7%和32.9%,年均漲幅依次為6.7%、8.8%、6.3%、3.9%和7.4%。比全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分別高3、5.1、2.6、0.2和3.7個百分點。尤其是演藝會票價,動輒幾十元或成百元,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低收入居民文化消費需求的增長。調查顯示,對于一場感興趣的文藝演出,有74%的城鎮被訪者能接受的票價在30—100元之間,而農村只有12.5%的被訪者能接受;而對于一場票價在20—30元之間的電影,城鄉居民被訪者能接受的程度分別為55.1%和62.5%。大多數被訪者都希望文藝演出或者電影票價能更低些。調查顯示,認為目前“文化消費昂貴”的城鄉居民分別占69.1%和81.8%,居制約文化產品消費主要因素的首位。從年齡看,35—60歲的城鄉居民被訪者認同的分別為74.6%和70.2%。主要緣于中年家庭生活負擔較重,剛性需求擠占了文化消費。特別是月收入城鎮2000元及以下、農村1000元以下的被訪者認同的分別為74.3%和69.4%,以書籍為例,有47.9%的農村居民能承受的書籍價格在20元以下。表明收入越低對文化消費價格過高的感受越深。
(6)缺少合適的文化設施和活動場所。調查顯示,在問及是否“周邊缺乏文化設施或場所”,城鄉居民被訪者分別有61.4%和57.5%的認同率。均居阻礙文化消費因素第二位。目前,我市文化消費場所主要集中在電影院、圖書館、博物館、網吧等場所。從群眾參與熱情與利用率來看,分別有52.9%和31.4%的被訪者認為劇院、演藝場所參與熱情最低;43.1%和39.3%的城鄉居民被訪者認為博物館、展覽館利用率不高。農村居民中明確表示“從來不去”博物館、劇場、電影院、圖書館和美術館的比例均遠遠超過城鎮居民。可以看出,西安目前文化設施和場所離居民的需求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相對薄弱,如圖書館以及藏書、文化館及公共文化活動的組織開展、科技館及科技知識普及等不能滿足居民的室內文化需求。以公共圖書館為例,據資料統計,2011年,西安只有15個,而2009年的時候上海就有30個,與國際水平的差距就更不用說。再比如文化館,全市只有15家,除1家省屬、1家市屬外,每個區縣只有1家,根本滿足不了居民文化娛樂的需求。同時受到社區大小的局限性,戶外健身器材、老年活動中心等也不能滿足居民室外文化需求。
(7)農村居民文化消費意愿偏低。受現階段收入水平較低的影響,農村居民文化消費需求不旺。調查顯示:73.2%的農村居民平均每天用于精神文化活動的時間不到2個小時,低于城鎮居民6.3個百分點;在問及“愿意拿出家庭收入的百分之幾用于文化消費”時,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家庭中,有59.7%被訪者消費在2%以下;家庭人均月收入1000—2000元的家庭中,有44.3%被訪者消費不足4%。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家庭文化消費金額也僅為10%。而有43.3%的城鎮居民愿意拿出收入的10%—20%用于文化消費,遠高于農村居民18.3個百分點。
(8)新生代農民工進城造成農村文化生活匱乏。新生代農民工思想活躍,文化素質較高,對精神文化方面的要求以及在參與文化建設方面的能力明顯優于上一代農民工,更是農村留守人員無法企及的。所以,新生代農民工離開農村之后,農村中失去了推動文化發展繁榮的內生動力。留守農民雖然有一定的文化需求愿望,但很少有參與文化建設的能力。一些農村公共文化資源十分貧乏,文化消費普遍低下,留守農民對文化生活的投入非常有限,這就使得農業的發展、農村的進步、農民的致富等都失去了文化的哺育和支撐。
五、對策與建議
(1)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文化消費能力。通過對2007—2011年西安城鄉居民收入對文化消費的分層定量統計分析看出,收入越高,人均文化消費支出就越高,文化消費與收入呈現高度的正相關關系。文化消費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關系數為0.99,與農民人均純收入的相關系數為0.96,計算的回歸系數表明,現階段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每增加100元,人均文化消費將分別增加11.8元和7.9元(見圖2)。

圖2 2007—2011年西安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與文化消費支出散點圖
(2)加大公共文化設施的投入,提供更多高質量的文化消費設施。西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相對薄弱,要加大對文化館、圖書館、紀念館等設施的投入。要新建一批文化廣場、娛樂中心等活動中心,建設品位高、科技含量高的現代化文化基礎設施,營造一個居民能夠耳濡目染的文化氣息濃厚的生活環境。調查顯示,分別有85.4%和68.6%的城鄉居民被訪者認為目前書店、圖書館和社區活動場所最需要加強建設。因此,一方面,要切實加大文化消費的“硬環境”建設,既要加快推進西安城市化建設,增強城市的聚集、服務、休閑功能,又要加大基層文化消費基礎設施投入,充分發揮文化設施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切實加大文化消費“軟環境”的建設,既要提高居民幸福指數,引導消費觀念,形成利于文化消費發展的氛圍,又要強化對文化消費傾向的引導與約束,鼓勵高層次、高質量的文化消費。
(3)積極開展文化惠民活動。一是繼續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認真總結送文化進社區經驗,緊跟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精心設置贈送內容,精心篩選項目實施單位,逐步實行訂單式服務。二是共享公共文化資源。由政府或高校出資興建的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檔案館應免費開放,鼓勵市圖書館在社區開辦分館,建立區內社區文化資源交換流動機制,提倡已轉制的影劇院、劇團等經營性文化單位定期不定期推出低價票演出。舉辦音樂、書法、繪畫、舞蹈、禮儀、烹飪、養生等興趣班,提高居民生活品質。三是積極開展大眾文化活動。逢年過節,社區可適時舉辦以秧歌、鑼鼓、舞蹈、健身操等群眾喜聞樂見形式為主、集成傳統與現代元素的社區文化節。在炎熱的夏天,可舉辦納涼晚會,活躍社區文化生活。
(4)樹立正確的消費理念。受中國傳統文化和鄉俗文化影響,農村居民缺乏健康向上的精神引導。閑暇時經常聚在房前屋后、樹蔭下打麻將、玩紙牌。尤其是在人情消費、攀比消費和博彩消費方面支出相對較多。一定程度上呈現非理性特點。因此,一方面,要通過家庭培養、學校教育、媒體宣傳等手段,倡導居民享受健康、先進、優質的文化產品及服務,以大學、中學、小學校區為中心,輻射狀傳播良好的文化消費理念,促進消費觀念升級換代,不斷培養城鄉居民文化消費傾向與文化消費意識;另一方面,引導娛樂休閑消費向知識文化消費轉變,使文化消費觀念與人的全面發展結合起來,樹立正確的文化消費觀。
(5)大力培育新興文化業態。調查顯示,城鄉居民分別有50%和35.4%的被訪者選擇了“上網”這種文化消費形式,可見上網已經成為目前居民一種主要的文化消費形式,并且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一定程度上對書、報、刊以及電影市場帶來一定的沖擊,影響到這些文化業態的發展。因此,目前在發展壯大出版發行、營私制作、印刷、廣告、演藝、娛樂、會展等傳統文化產業的同時,加快發展文化創意、數字出版、移動多媒體、動漫游戲等新興文化產業,使其成為西安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和文化繁榮的新亮點。
(6)推動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西安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文化積淀豐富,特別是隋唐文化資源深厚,尤其是要加快其旅游與文化產業的創新融合,以文化提升旅游,以旅游傳播文化,不斷提升古城西安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要積極利用地方獨特的文化品牌,如鄉村游、生態游、瓜果采摘游、美玉美食溫泉葡萄節等旅游文化藝術節主題活動,通過打造人文景觀品牌、綠色農業品牌、生態旅游品牌、民間工藝品品牌等手段,不斷提高居民的文化消費意識,做大做強文化旅游項目。對于建設“經濟強、科教強文化強百姓富生態美”及國際化大都市奮斗目標有著現實意義。
撰稿:梁玲 焦衛冬 李玲 張珂
- Citrix XenApp? 7.5 Desktop Virtualization Solutions
- 審計綜合模擬實訓
- 注冊會計師全國統一考試專用教材:審計
- 企業能源審計與節能規劃
- 大數據搜索與挖掘及可視化管理方案 :Elastic Stack 5:Elasticsearch、Logstash、Kibana、X-Pack、Beats (第3版)
- Microsoft System Center Data Protection Manager 2012 SP1
- 審計全流程實操從入門到精通
- 新編統計學
- 企業并購審查中的相關市場界定:理論與案例
- 傳習集2
- Oracle Primavera Contract Management,Business Intelligence Publisher Edition v14
- Oracle E-Business Suite Financials R12:A Functionality Guide
- 看穿一切數字的統計學
- 審計定價問題研究
- 2014年注冊會計師(CPA)全國統考專用輔導教材系列:審計(名師解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