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國家統計調查市、縣優秀報告集萃(2006—2015)(上下)
- 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
- 6287字
- 2019-09-09 16:42:51
給力商洛農民增收 縮小陜南區域差距——商洛農民收入與漢中、安康對比分析
農業穩,則天下穩;農民富,則國家富。農民收入是反映農民富裕的主要指標。近年來商洛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民收入顯著提高,在陜南突破發展的大背景下,商洛與同處陜南的漢中、安康農民收入差距卻出現了拉大的趨勢。商洛如何正視差距,奮起直追,后來居上,成為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話題。
一、農民收入構成對比分析與啟示
商洛,位于秦嶺東段南麓,鄂豫陜三省接合部,全市轄1區6縣、163個鄉鎮,總面積1.93萬平方公里,人口24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02.7萬人,占83.4%。現有農村勞動力104萬人,其中富余勞動力約70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的67.3%。近年來商洛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緊緊圍繞“農村、農業、農民”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各項要求,堅持統籌城鄉發展,深化農村改革,強化支農惠農政策,穩定糧食生產,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實現快速增長。2011年商洛市農民人均純收入4586元,增加981元,增長27.2%,增速名列全省前茅,也是近年來商洛市農民收入增收最快的一年。增速比全國高9.3個百分點,比全省高4.7個百分點。
表1 2011年商洛農民人均純收入及貢獻率

表2 2011年漢中農民人均純收入及貢獻率

表3 2011年安康農民人均純收入及貢獻率

1.工資性收入快速增長,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推動力
2011年,商洛采取多種積極措施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通過提升勞務品牌和擴大輸出規模,全市著重以打響勞務品牌和帶手藝創業相結合的方式,推動全市勞動力外出打工向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快速發展。全市轉移就業人員規模達到64萬人,創經濟收入41億元。加之各地園區建設步伐的加快,招商引資企業紛紛落戶,企業用工的需求量大增,勞務需求上升,農民在本地務工的機會增加。在打工人數與工資水平共同的拉動作用下,農民工資性收入實現快速增長。2011年商洛市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2405元,比去年增加577元,增長31.6%,占農民人均純收入52.4%,低于安康2.8個百分點,高于漢中1.8個百分點。商洛工資性純收入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8.8%。
但是,與漢中、安康相比,商洛農民工資性收入水平仍有一定差距。陜南三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均已超過家庭經營收入,在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四大項構成中占比均超過50%,成為支撐農民收入的最主要力量。其中安康市農村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為2763元,比全省平均水平2384元高379元,占人均純收入比重為55.2%,不僅位居陜南三市之首,更位居陜西十地市之首,充分體現了安康發展勞務經濟對農民增收帶來的顯著效果。而商洛農村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與安康、漢中相比分別相差358元和266元,農民工資性純收入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的貢獻率分別低于漢中、安康9.7和2.4個百分點,與商洛勞動力資源大市的地位極不相稱,存在較大發展空間和潛力。
2.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穩步增長,依舊是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撐
近年來,商洛不斷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為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的持續快速增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第一產業方面,糧食、蔬菜、瓜果、畜牧和經濟作物均取得了較大豐收和增產,同時不斷上漲的農產品價格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農民種植養殖和出售產品的積極性,量增價漲的雙重帶動作用使得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實現快速增長。在第二、三產業方面,由于新農村建設的加快推進和各項投資項目的開展,大量農村居民在務農之余積極從事運輸、商貿、加工等非農產業,此外,生態農業的發展也帶動了農村休閑餐飲、旅游觀光的蓬勃發展,為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的增加做出了重要貢獻。農村二、三產業的穩步發展,是農村產業結構健全、優化的保證,是農民持續增收的保障。2011年商洛市農村居民人均家庭經營收入1658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30元,增長24.8%,占農民人均純收入37%,低于漢中3.2個百分點,高于安康2.2個百分點。商洛家庭經營純收入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33.7%,分別高于漢中、安康3.2和1.3個百分點。
與漢中、安康相比,商洛農村居民家庭經營收入偏低。2011年漢中農村居民人均家庭經營收入已超過全省2029元的水平,其在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四大項構成中占比超過40%,位居陜南三市之首。而商洛人均家庭經營收入與漢中、安康相比分別相差466元和87元,在四大項構成中明顯低于漢中,與安康基本相當。商洛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內部結構不合理,表現為第一產業不強、第二產業亟須轉型、第三產業發展不足,造成支撐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基礎薄弱。
3.財產性收入快速增長,是農民收入的重要補充
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農村土地征占用補償水平提高,土地流轉收益以及城鎮化帶來的房屋租金、集體分配股息和紅利等的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不斷增長,為農民增收開辟了新的空間,農民獲得的財產性收入不斷增長。2011年商洛市農民人均財產性收入140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0元,增長16.7%,占農民人均純收入3%,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2%,分別高于漢中、安康4.6和0.1個百分點。
4.轉移性收入穩定增長,成為農民收入新的來源
近年來,國家先后出臺了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資綜合直補等一系列惠農政策,以及家電下鄉補貼、汽車下鄉補貼、摩托車下鄉補貼等政策的實施,加之今年我市擴大農村低保面,醫保標準提高,給農民帶來了更多實惠,帶動了農民轉移性收入增長。2011年商洛市農民人均轉移性收入383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4元,增長16.4%。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5.5%,分別高于漢中、安康1.9和1.4個百分點。
通過商洛農民收入與漢中、安康對比分析,可以得到如下兩點啟示:
一是發展農村勞務經濟,是商洛農民增收的希望和潛力所在。勞動力資源是商洛最大的優勢,但是與漢中、安康相比,商洛剩余勞動力轉移效率的貢獻率卻明顯偏低。因此,只有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現實的經濟優勢,做大做強勞務經濟,才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治本之策。
二是農村特色經濟發展滯后,是商洛農民收入與漢中、安康的差距所在。商洛農民收入水平偏低,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民持續增收的基礎薄弱,缺乏強有力的特色經濟做支撐。所以,發展農村特色經濟,做精做細特色產業已刻不容緩,是縮小地域經濟發展差距的根本途徑。
二、農民收入存在的差距
以歷史發展角度著眼,商洛農民收入增長較快,達到歷史發展最好水平,但是與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2011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為6977元、全省為5028元,而商洛農民純收入僅為全國的65.7%、全省的91.2%,增幅雖然位居全省第四,但絕對額仍處于全省末位。在陜南三市中,2009年商洛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002元,漢中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446元,兩者相差444元,2010年差距為578元,到2011年,這一差距拉大到697元。與安康相比,2009—2011年3年差距分別為311元、371元、423元,收入的差距也是逐步拉大趨勢。
從三地農民收入增長速度來看,漢中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年邁了三大步,2009年跨過3000元,2011年邁上4000元臺階,2011年跨越5000元,達到5283元。2011年漢中市農民人均純收入比全省高255元,增加額比全省多177元,增速比全省高3.8個百分點,占全省比率由2010年101.9%,提高到105.1%,提高3.2個百分點。2011年安康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速比全省高3.5個百分點,占全省比率由2010年96.8%,提高到99.6%,提高2.8個百分點。而商洛農民收入增速雖然高于漢中、安康,但是實際增加額不多,且與漢中、安康的差距日益拉大,這種趨勢在今后一段時期仍可能延續。
表4 2009—2011年商洛農民收入與漢中、安康差距

三、農民增收的有利條件
增加農民收入是“三農”工作的核心和關鍵,商洛能不能突破發展,能不能縮小與漢中、安康的差距,難點在農民增收,重點在農民增收,潛力和希望也在農民增收。
從政策導向上看,國家不斷加大“三農”支持力度,出臺了一系列打基礎、管長遠、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進一步加大對“三農”資金投入、科技投入和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這為我們加快農業農村發展帶來了十分難得的機遇。
從發展基礎來看,商洛農村經濟發展已站在了新的起點上,“十一五”期間農村經濟發展所取得的成就,為“十二五”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加之商洛地處秦嶺腹地,森林覆蓋率高達62.3%,生態環境比較優越,這為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的現代農業提供了良好條件。
從發展現狀來看,商洛已培育形成核桃、馬鈴薯、設施蔬菜、中藥材等優勢產業和生豬、蛋雞、板栗、茶葉、烤煙等區域特色產業,產業基地已形成一定規模,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有利于發揮比較優勢,培育農業競爭優勢。
從區位優勢來看,商洛是距離西安最近的陜南城市,處于西安一小時經濟圈。三條四段高速公路穿境而過,6縣區全部通高速,是全省高速公路路網最密集地區之一。
從發展機遇來看,2009年6月國務院頒布實施的《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將商洛市的商州、洛南、丹鳳、柞水納入經濟區,直接輻射商南、山陽、鎮安三縣,標志著商洛的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迎來了重大的歷史發展機遇。
四、制約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受國際、國內經濟環境復雜多變、農產品價格不穩、農資市場波動異常、干旱洪澇自然災害等因素的影響,加之商洛城鄉二元結構矛盾依然突出、農業基礎設施滯后,商洛農民增收難度將越來越大。
(一)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貧困和低收入人口數量多,拉低了全市農民平均收入水平
商洛市所轄六縣一區均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區),是全國為數不多的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2010年按照1196元的貧困線標準,商洛市尚有農村貧困人口15萬人,占農業總人口的9%。按照國家新的扶貧標準,目前年人均純收入低于2500元的農村貧困人口還有82萬人,占農業總人口的40%。今后隨著物價指數的變化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國家繼續調整貧困線標準,加上因災、因病、因禍、因殘致貧返貧,失地失業農民增多等因素,商洛市相對貧困人口仍將長期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全市農民收入較快增長。
(二)持續增收壓力加大,長效增收機制欠缺
近年來雖然農民收入保持了持續快速增長態勢,但農民增收的基礎仍然比較薄弱,增收渠道比較缺乏,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增收壓力較大。一是糧食繼續增產難度進一步加大,在農作物種植、生產技術等沒有出現大的突破下,糧食繼續增產難度較大;二是農產品價格難以成為農業增收的穩定因素。農產品價格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總體呈現不斷波動的特點,難以成為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長效因素;三是農業生產基礎仍很薄弱。“十一五”期間,全市農業基礎建設得到了一定程度加強,但農業基礎建設投入有限,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農業抗災避災能力依然較弱。
(三)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產品比較效益不高
一方面,農村土地沒有打破傳統的流轉機制,土地承包缺乏靈活性,一家一戶的經營模式很難形成規模化生產。由于專業化經營投資風險大,加上農業自身比較脆弱,在農村市場發育不全和信息不準確的情況下,農戶在生產經營決策時無法把握市場行情,只能靠自己的經驗進行小范圍生產,難以形成具有特色的產業化生產格局,造成農產品的雷同。即使某區域有一些特色和亮點,但生產較為分散,規模偏小,難以做大做強,無法形成專業化、產業化經營,造成農村勞動生產整體經濟效益長期處于低水平徘徊的局面。現有產業與全省及周邊地市相比差距還很大,茶園面積僅占全省的16.4%,核桃良種率只有27%,生豬規模養殖占全省的6.3%,產業發展規模小、質量低、鏈條短的狀況未能得到根本性改變。另一方面,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不高。由于農民相對文化素質較低,經營手段粗放,農業生產只限于農業種植,而且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缺乏市場競爭力。主要表現為大路產品多、名優產品少,低檔產品多、高檔產品少,普通產品多、專用品種少,初級產品多、深加工產品少,不能滿足城鄉居民對農產品多樣化、優質化、專用化、營養化的消費需求,造成農產品市場供需矛盾突出,競爭力不強,從而影響農民增收。
(四)收入結構不盡合理,對農民增收拉動作用小
從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構成的四部分看,目前全市農民從勞務中獲得的工資性收入占52.4%,家庭經營性收入占37%,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所占份額很小。這一現狀既說明勞務產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同時也反映出農民立足當地資源發展家庭經濟和地方產業的能力較弱,缺乏長期穩定的增收項目。就勞務收入而言,一旦受國家政策調整和市場波動影響,農民收入就會大幅度下降。
(五)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農民增收部分受到抵消
“十一五”期間,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大幅上漲,加大了農業生產的成本。據調查資料顯示,2010年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比2005年上漲了41.6%,其中:飼料類價格上漲45.1%,化學肥料價格上漲28.6%,農用機油類上漲59.5%,其他農資類上漲41.3%,農業生產服務價格上漲37.3%。由于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大幅上漲,2010年農民家庭經營費用支出比2005年上漲了1.8倍,農民用于購買生產資料支出比2005年上漲了1.9倍。農資價格大幅上漲,增加了農業生產、畜牧業養殖成本,對農民收入增長的成效有一定的影響。
五、促進農民增收的幾點建議
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一項長期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靠某項政策措施或某一方面的力量推進就能實現,需要統籌兼顧,多措并舉,堅持不懈,全力推進。就商洛農民增收形勢而言,目前需要從以下幾方面有所新的突破:
(一)繼續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深挖農業增收潛力
現代農業,是實現生態與經濟的良性循環,達到經濟、生態、社會高效益的協調發展。一要繼續優化種植業結構,確保糧食安全生產的前提下,發揮地域比較優勢,壯大農業特色產業,發展高附加值農作物,以獲得更好的收益。同時,強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大力發展綠色農產品,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二要繼續調整農林牧漁業產出結構,結合全市區域優勢,在穩定發展種植業的同時,加快發展富有地方特色和經濟效益的種養殖業,進一步發揮在全市農業中具有一定優勢的蔬菜、畜禽、中藥材、茶葉等生產能力,調整提升內在品質,開拓國內外市場;三要強化區域結構布局,堅持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的原則,達到地區間合理分工,優勢互補,以取得較大的規模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提升農業增收能力
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是降低市場風險、穩定農業收益的根本途徑。一是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積極培育和壯大一批輻射帶動面廣、帶動能力強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二是大力發展流通服務業,把發展訂單農業作為搞活農產品流通的一個重要手段,確保鮮活農產品外銷暢通;三是大力發展農業專業協會,加強農產品市場信息平臺建設,構建農產品外銷網絡,促使本市的農產品能走出去。
(三)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促進農民工就業和創業
隨著“秦嶺最美是商洛”品牌的大力宣傳,商洛市旅游產業及小城鎮建設迅速發展,特別是三條四段高速公路的開通,來商洛市旅游的國內外人數大幅增加,極大地帶動了商洛市的旅游業,拉動了農民以“農家樂”為主的餐飲業以及以各景點附近短途運輸為主的交通運輸業等方面的收入。雖然農業收入仍然是農民收入的基礎,但我們更應看到,農村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將會成為實現農民增收的重要長效渠道。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既可以轉移部分農村富余勞動力,提高農業勞動力的人均耕地等資源占有量,又可以提高非農產業對農業的反哺能力,形成農村經濟的良性循環。
(四)繼續加大對富農政策的實施力度
增加農民收入是“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中央在“三農”政策體系中提出要進一步加大富農政策實施力度。一要認真落實好糧食、生豬、農資、良種、農機具購置等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確保不折不扣條條兌現,不縮不減項項到位,保證各項補貼及時足額發放到農民手中,努力提升農民轉移性收入;二要積極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加快農村宅基地使用權、農民房屋產權的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推動農村土地、林地使用權流轉,最大限度地激活農村生產要素,千方百計提高農民財產性收入,開拓農民增收新渠道。
撰稿:羅群英 衛東
- 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修訂問題研究
- 中國新股民必讀手冊(2015年最新版)
- Magento 2 Cookbook
- VMware vCloud Director Essentials
- Learning Informatica PowerCenter 9.x
- Metabase Up and Running
- 企業能源審計與節能規劃
- Learning Microsoft Azure
- 2016年度注冊會計師全國統一考試專用輔導教材(圖解版):審計
- AO2011實用手冊
- IBM SPSS Modeler Cookbook
- Getting Started with Microsoft Lync Server 2013
- 傳習集2
- Big Data Analytics with R and Hadoop
- Microsoft Dynamics CRM 2016 Customization(Second 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