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國家統計調查市、縣優秀報告集萃(2006—2015)(上下)
- 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
- 5337字
- 2019-09-09 16:42:51
重振咸陽電子工業 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
電子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支柱產業,對于促進社會就業、拉動經濟增長、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咸陽電子工業基礎雄厚,20世紀90年代,電子工業產值達到全市規模工業產值的60%以上,形成了以彩虹、康佳、偏轉等集團公司為龍頭,配套企業共同發展的電子工業中心,產業集群優勢明顯,為咸陽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近年來,由于科技飛速發展,咸陽核心電子產品CRT顯示器退出市場,電子工業明顯萎縮,但咸陽始終高度重視電子工業發展,市委市政府領導在多次講話中指出要“重振咸陽電子工業雄風”“加快振興電子信息產業”一直是地區工業發展的重頭戲。電子工業由于其本身的技術密集性和高滲透性,對于咸陽工業及現代化農業均會產生拉動作用,促進咸陽從工業化向新型工業化轉變。本文從咸陽電子工業發展基本現狀為切入點,通過問卷調查和現場走訪的形式對咸陽市20家電子企業開展了專題調研,深入了解企業目前發展的問題及需求,試圖探索重振咸陽電子工業的發展路徑。
一、咸陽電子行業總體情況
1.近年來發展現狀
近年來,由于電子產品更新換代,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世界經濟增速放緩等多種因素影響,咸陽電子工業發展勢頭明顯減緩,行業整體發展情況不佳。2005年以來重要指標情況如下:
表1 2005年至2011年咸陽電子工業重要指標(億元)

數據來源:2005—2011年咸陽市統計年鑒。
根據綜合情況看,咸陽電子工業在2009年跌入低谷,產值、利潤均達到2005年來最低值,2011年行業利潤仍呈現虧損狀態。最需要關注的是電子行業從業人數快速減少,由2005年的2.6萬人減至2011年的1.4萬人,降幅達46.2%,年均減少從業人數2000余人,較大的就業壓力給咸陽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一定的不利影響。
2011年,咸陽電子工業規模以上企業21家,主要集中在秦都、渭城兩區;產值97.7億元,在七大支柱產業中排名第五;資產總額154.8億元,在七大支柱產業中排名第三;從業人數1.48萬人,僅高于醫藥制造業,位于七大支柱產業第六位。產品主要集中在元器件領域,投資類產品和消費類產品占比例較小,具體產品涉及熒光粉、偏轉磁芯、覆銅箔層壓板、多晶硅、光伏玻璃、TFT基板玻璃及電子材料原器件等。
2.在全省所占份額
電子工業是陜西省的傳統優勢產業,1996年便成為陜西省第一個產值突破百億元的行業,至今仍是陜西八大支柱產業之一。咸陽作為陜西電子工業重要的生產基地,和西安、寶雞共同形成陜西電子工業發展中心。2011年,陜西電子工業規模以上企業85家,其中西安、寶雞、咸陽占據81家,占總企業數量的95.3%,其中西安以50家企業數量占據首位。
近年來,咸陽電子工業由于產業結構升級、技術更新換代等多種因素影響不斷萎縮,在全省所占份額逐年減少。2005年,咸陽電子行業產值占全省的比例達到58.7%,而2011年僅占32.2%。

圖2 咸陽電子工業主要指標占全省的比重
3.在咸陽工業發展中的地位
電子工業是咸陽傳統優勢產業,電子工業產值曾達到全市規模工業產值的60%以上,本世紀初也保持在30%以上。根據圖1數據,咸陽電子工業近年來總量指標雖有波動,但整體發展仍呈現出增長態勢。但隨著咸陽工業化進程的推進,能化、食品、裝備制造等行業高速發展,成為帶動咸陽工業發展的新領軍行業,而咸陽電子工業發展速度不斷減緩,以至于在全市工業發展中的影響逐年降低。

圖1 陜西省電子工業企業分布情況

圖3 2006—2012年咸陽電子工業主值占全市規模工業總產值比例
2005年,咸陽電子工業產值占全市規模工業總產值比例為20.7%,隨后所占比例逐年下滑,至2012年,電子工業產值占全市規模工業總產值比例僅為2.1%。原因一是全市工業高速發展,總量不斷攀升;二是咸陽電子工業發展動力不足,彩虹集團顯像管生產線全面停產、康佳退出、偏轉集團停止生產偏轉線圈都對咸陽電子工業整體產值影響巨大。
二、咸陽電子工業發展面臨的困境
通過對咸陽20家企業的專題調研并結合數據分析,咸陽電子工業發展總體情況不樂觀,呈現出如下特點:
1.總體經營情況不佳
根據調研,咸陽電子工業企業經營情況普遍不佳,調查企業中44.4%的企業生產經營情況不佳;45.3的企業今年訂貨量低于上年同期;61.2%的調查企業產能未能正常發揮。需求減少、訂單不足是首要原因;其次是技能欠缺、勞動力供應不足和技術水平低。經營的主要問題是市場需求不足;其次是產銷不銜接和貨款拖欠。
2.產品外向度低,銷售方式以自產自銷為主
20家調查企業中,19家企業產品銷售以國內市場為主,以出口為主的企業僅有一家。絕大多數企業采取自產自銷的銷售方式,少部分企業采用委托加工,還有20%左右的企業多種銷售并存,在自產自銷的基礎上有少量的代理銷售和委托加工銷售,銷售信息來源主要由產銷會和下游配套企業提供。自產自銷的方式能夠減少流通之間的環節,加快商品進入市場的速度,在銷售價格上爭取到一定的優勢,但同時增加了企業的隱形成本和經營風險,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銷售積壓、拖延導致的資金回籠遲緩等,并且隨著銷售周期延長隱形銷售成本將越來越高。
3.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有限
電子工業是技術密集性企業,無論是計算機、通信設備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都與高新技術的應用、創新水平的提高密切相關,高創新性和高更新頻率已經成為電子工業發展的重要特征。但是,目前咸陽電子工業發展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比較有限,超過七成的調查企業生產的產品為目前市場上成熟產品和委托加工。生產技術和新產品數量都處在較低水平。

圖4
4.未來發展信心不足,認為政府扶持力度有限
由于近年來咸陽電子工業始終處于低谷,多數企業對于電子行業和企業未來的發展信心不足,六成以上調查企業覺得行業未來發展前景一般或不看好;60%左右的調查企業認為近年來政府對于電子企業的扶持力度一般,絕大多數企業沒有享受到政府的優惠政策,83.3%的企業希望政府首先能夠做到減少企業稅費負擔。
三、重振咸陽電子工業亟須解決的問題
盡管咸陽電子工業目前陷入困境,但是發展電子工業的傳統優勢仍然明顯。首先,咸陽區位優勢得天獨厚,特別是空港新城的建立對于提高電子產品流通速度和咸陽承接東部電子產業向西部轉移的能力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其次,“西部大開發”“關—天經濟區建設”和“省市共建西安”等利好政策的疊加為咸陽電子工業發展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機遇;最重要的是咸陽電子工業發展基礎雄厚,在生產用地、廠房、基礎設備、資深管理人員和熟練技術工人數量方面擁有明顯的優勢。只要政府和企業堅定發展信心,重振旗鼓,整合資源,切實解決以下問題,電子工業在咸陽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1.狠抓招商引資,提升產業聚集度
咸陽曾擁有生產顯像管電視機的完整產業鏈,但自從核心產品退出市場,失去龍頭企業帶動,現有電子企業各自為戰,產品集中在電子元件制造,缺乏位于電子工業產業鏈上游的研發機構、核心元件制造企業和下游整機裝配安裝銷售企業,各企業之間關聯性較低,產業聚集度差,沒有形成有影響的產業體系。電子產品對產業聚集度要求很高,但在調查企業中有固定配套企業的僅占27.8%,產品絕大多數銷往省外,而且企業生產使用的原材料和半成品也基本全部來自省外市場,這樣的模式無形中提高了咸陽電子企業的成本,降低了企業市場競爭力。只有狠抓招商引資,完善咸陽電子工業產業鏈,利用龍頭企業帶動改變目前企業各自為戰的局面,才能提升產業聚集度,突破目前的困境。
2.著力提高行業盈利能力
2011年,咸陽電子工業21家規模企業中7家虧損,虧損面達三分之一,是咸陽七大支柱產業中唯一出現負利潤的產業。2011年行業資產利潤率僅為-0.25%,而同期陜西省和西安市電子這一指標分別為3.19%和3.15%,反映了咸陽電子企業資產的利用效果遠遠低于全省和西安市水平,獲取利潤的能力較差。政府部門要加快引導企業,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整合資源、淘汰落后產能、轉變生產方式,提高行業整體盈利能力。
3.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
(1)增加產品技術含量。由于咸陽原有的核心產品退出市場,企業紛紛轉產,由于技術和設備所限,產品以模仿為主,技術含量偏低。調查企業中72.2%的企業生產的是市場成熟的產品或受委托加工,僅有不足三成的企業有自主開發或委托研究機構開發的產品,產品同質化嚴重,和南方小加工制造企業相比沒有價格競爭力,隨科技進步會被市場淘汰,提升產品技術含量迫在眉睫。
(2)增強企業品牌意識。在調查的電子企業中,近四成沒有自己的產品商標或是貼牌生產,特別是中小企業對品牌重視程度更差。相關部門要引導企業增強品牌意識,是企業認識到品牌是最寶貴的無形資產,特別是在電子產品的性能、質量等差異日益縮小時,品牌的競爭力成為提升企業形象及增加企業贏利的關鍵。
(3)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2011年,咸陽電子工業毛利率為5.83%,而全市規模工業平均毛利率達到32.54%,同期全國、陜西省和西安市電子工業毛利率分別為12.28%、18.1%和16.63%。可見由于技術和品牌等附加值低,咸陽電子企業產品只能采取價格戰略爭取市場,但在目前整體需求降低,行業競爭激烈的背景下,市場競爭力不足致使企業利潤空間微乎其微。要通過引進新技術、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來增加產品市場占有率和附加值,改變目前追著市場跑的落后局面。
四、關于重振咸陽電子工業的建議
1.立足“共建大西安”,發展咸陽電子工業
西安作為全國通信產業六大基地城市之一,擁有國家級通信產業標準化示范基地、集成電路產業化基地和軟件與服務外包基地,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科研能力和技術水平全國領先。西安在“軟件”方面的快速發展為咸陽電子產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咸陽應該一方面實施“錯位發展”戰略,在發展咸陽電子信息產業園的同時避免同質競爭。與西安研發企業實現無縫銜接,實現“西安研發,咸陽制造;西安制造,咸陽配套”;另一方面積極承接從東部及西安遷入的電子企業,為企業做好服務工作,帶動咸陽電子工業發展。
2.提升咸陽電子工業集群效應
(1)加快轉型升級,優化產業布局。咸陽電子工業多年來主要圍繞著CRT產品形成產業配套,而隨著CRT產品退出市場,配套企業陷入困境,目前基本各自為戰。企業間關聯度低,沒有形成規模化、集群化。政府相關部門要首先要加快對落后產能的淘汰力度,避免低水平重復情況出現,引導電子企業加快完成轉型升級,轉變追著市場跑的現狀;其次要加強企業間的關聯度,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鼓勵企業間“結對子”,實現近距離采購銷售的配套方案,降低成本,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第三要大力推進企業戰略性改革,培養一批專業化分工強、特色鮮明的配套企業;最后要加強園區建設,優化投資環境,切實為企業解決問題。
(2)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由于電子工業屬于技術和資金密集型企業,龍頭企業的作用無可替代。從西安引進三星項目后的帶動效應可見一斑,三星存儲芯片項目、西安三星電子研發中心和三星西安數據研發中心日前落戶西安后,在項目主要配套企業中,有46家已考察過西安高新區,明確表態進入的有17家。根據規劃目標,到2020年,西安信息技術產業產值要突破6000億元。一方面要引進能帶動咸陽電子工業發展的龍頭企業;一方面扶持本地企業發展壯大,加快推進彩虹集團玻璃基板研發及產業化項目、廣東生益科技覆銅板系列產品生產線等項目,對擁有核心技術的企業在各方面給予大力扶持,培育自己的龍頭企業。
(3)完善產業鏈和人才引進培養機制。大力引進能夠完善咸陽電子工業產業鏈的企業,鼓勵外資、港澳臺資企業采取收購、兼并等方式注資咸陽電子企業,為咸陽電子工業的發展帶來新觀念、新技術、新市場,提高企業外向程度。同時建立完善的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在抓引進高水平管理、科研人才的同時,能有平臺使企業現有管理、科研人員及時了解技術和市場發展,還要充分發揮咸陽各所職業學校的作用,多鼓勵校企聯合,培養大批技術工人,三方面共同推進,加快咸陽電子工業的發展速遞,會吸引更多相關項目和企業落地投資,提升產業聚集度。
3.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電子工業技術創新速度快且產品的研制與開發是跨學科、跨行業的系統工程,研發投資數量大不確定性高,企業往往不愿意從事研發工作,更傾向于“拿來主義”,模仿市場上成熟的產品。其結果導致在核心技術方面受制于人,只能生存在價值鏈低端。政府部門除了利用資金、政策上的傾斜鼓勵企業核心技術攻關,更要在研發機構和企業中間搭建平臺,使企業了解掌握最新的科技發展方向。可以嘗試建立技術創新風險投資基金,扶持企業技術創新。同時要加大在商標和知識產權方面的宣傳和保護工作,引導企業通過品牌,技術提高產品附加值。
4.嚴控電子工業污染排放
傳統電子企業對不可再生資源的依賴性很大,生產過程中的排放物對水、空氣都會產生一定程度的污染,特別是電子元件廢棄物產生的重金屬污染問題仍是當今科技研究的熱點之一。咸陽電子工業在發展過程中,一定要嚴控污染排放,嚴格執行國家排放標準,提高電子工業在清潔生產、循環利用方面的能力,保證在大力發展電子工業的同時不破壞咸陽生態環境。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電子產業是咸陽的傳統優勢產業,重振電子產業不僅能夠促進咸陽信息化,推進新型工業化,更能進一步加強與西安的產業融合與互補,促進“大西安”的建設和發展,確立陜西省在西部信息產業基地的地位。
撰稿:馮奕
- Managing IaaS and DBaaS Clouds with Oracle Enterprise Manager Cloud Control 12c
- Microsoft Dynamics NAV Financial Management
- Big Data Visualization
- 2016年度注冊會計師全國統一考試專用輔導教材(圖解版):審計
- vSphere Design Best Practices
- 下一場全球金融危機的到來:明斯基與金融不穩定
- 公司內部審計
- 內審人員進階之道:內部審計操作實務與案例解析
- Oracle E-Business Suite Financials R12:A Functionality Guide
- 內部審計情景案例:理解審計行為,辨析審計決策
- 人口預測模型研究及應用
- 審計學理論與實務
- 2014年注冊會計師(CPA)全國統考專用輔導教材系列:審計(名師解讀版)
- 中國重點經濟領域統計分析
- Building ERP Solutions with Microsoft Dynamics N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