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家堡鎮志
- 《高家堡鎮志》編纂委員會
- 2399字
- 2019-09-09 16:42:03
第三章 行政區劃
第一節 新中國成立前區劃
明代以前,除秦漢隋唐時期,因漢族的中央政權強大,鎮域略有短暫建置外,其余大部分時間均處于與少數民族政權的邊界紛爭之地。既無建置,亦無區劃。
明洪武十四年(1381),全國范圍內推行里甲制度,鄉村社會原有的基層組織基本上都被整合到這個統一的制度框架中。里甲的編制方法是,每110戶編為1里,由丁糧最多的10戶擔任里長,其余100戶則稱為甲首。各里中無力承擔差役的鰥寡孤獨人戶,則代管于110戶之外,稱為畸零戶。10名里長以10年為一個周期輪流應役,先后順序根據丁糧多寡預先編排,每年由1名里長率領10名甲首當差役,并負責“管攝一里之事”。
需要說明的是,像明初政府從山西等省大量移民編成的里甲,是為了彌補因元末明初戰亂中急劇減少的人口,基本不存在同族關系,也不存在業主與佃戶之間的階級關系。到高家堡屯墾戍邊移民即編成這樣的里甲。
清代道光時期,神木全縣編為內地3路13保101甲,口外8路8甲32牌。其中內地(明長城以內,俗稱豆牌)分東、南、西3路,其中西路5保32甲,高家堡屬西路。口外(明長城以外,俗稱草牌)分8路,其中高家堡口外為1路。
當時,里甲的作用主要是繳納正賦(田糧、農業稅),保甲的作用主要是編煙戶(戶口),承擔徭役(民工、差役)。另外又設立總牌,專門管理邊墻外的伙盤地。
高家堡歸盤西2里(道光時神木縣共4里,678村,外伙盤地587村。其中高家堡所在的西鄉124村,外伙盤地222村)。盤西2里共設7甲,設里長7人。河西糜戶不入里籍。
高家堡屬西路保甲,為1保1甲,設保正1人,甲長若干人。高家堡設鄉約1人。
邊墻高家堡口外設1甲4牌,設總甲1人,牌頭4人。
民國初年,明清里甲、保甲、總甲仍然存在,但已不是行政區劃,僅起收交田賦和稅捐的作用。民國二十三年(1934),取消田賦時,保甲制度全部廢除。
民國十八年(1929),實行區制,全縣劃分為7個區。高家堡為第五區,區公所在高家堡。區下設若干村。
民國二十二年(1933),區制撤銷。
民國二十三年(1934),神木南部解放區逐漸擴大,中北部國民黨統治區實行聯保制。全縣劃分為34個聯保(此時神木縣南部地區已為解放區,國民黨縣政府只是排列空名而已)。聯保下設若干保,保下設若干甲。保甲編組以戶為單位,設戶長;10戶為甲,設甲長;10甲為保,設保長。鎮域分為高家堡和古今灘兩個聯保,所轄范圍分別為高家堡、古今灘一帶。
民國二十五年(1936),神府特區蘇維埃政府成立。次年,蘇維埃政府改為神府縣政府。這期間,在鎮域北設赤綏工委所屬的青陽樹溝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改聯保制為鄉鎮制,除南部解放區外,國民黨統治區共劃分為10鄉1鎮,高家堡為自強鄉。
民國三十五年(1946),全縣合并為7鄉1鎮45保,高家堡由自強鄉改為建國鄉,鄉公所駐高家堡。下轄6保:斜馬溝一帶為第一保,康家水磨一帶為第二保,高家堡為第三保,石峁一帶為第四保,紅柳溝一帶為第五保,古今灘一帶為第六保。
民國三十六年(1947)8月,高家堡解放。
民國三十七年(1948)5月,神木縣一區在高家堡成立,下轄6個鄉。
1949年春,神府縣政府治所由賀川鎮的溫家川村遷到高家堡。
同年8月,神府縣的沙峁區劃歸神木縣,神木縣的高家堡區劃歸神府縣,列為一區。
第二節 新中國成立后區劃
1950年5月,神木、神府兩縣合并為神木縣,全縣劃編為14個區,下轄1584個行政村、1814個自然村。1951年合并為10個區,下轄63個鄉、1836個行政村、2113個自然村。其時,高家堡為神木縣四區,下轄6個鄉,分別為一鄉徐家塔、二鄉玄路塔、三鄉喬岔灘、四鄉高家堡、五鄉喇嘛河、六鄉瑤則坬。1951年,區劃調整,增加原花石崖區的第五、第六鄉,共有8個鄉。
1953年,全縣將原來10個區、63個鄉又劃編為14個區、90個鄉。高家堡變更為神木縣六區,下轄喬岔灘、蘆溝、黃蟲圪垯、李家洞、白家山、高家堡、喇嘛河等7個鄉、94個村。
1956年3月,全縣14個區并為9個區、1個鎮、4個直屬鄉,原來90個鄉并為54個鄉(包括城關鎮和4個直屬鄉)。農業社合作化運動中,農業社代替了原來的行政村,當年全縣建立889個農業社(后來調編為862個)。高家堡區下轄6個鄉、93個農業社。分別為水洞鄉(24個農業社)、喬岔灘鄉(22個農業社)、白家山鄉(21個農業社)、喇嘛河鄉(10個農業社)、高家堡鄉(3個農業社)、玄路塔鄉(13個農業社),區公所設在高家堡。
1958年9月,全縣撤區并鄉,將原來的54個鄉(鎮)編為25個鄉,高家堡區范圍編為高家堡、喬岔灘、李家洞3個鄉。
同年12月10日,府谷縣并入神木縣,全縣編為22個公社、1個農場,下設103個管區。將原來兩縣共1337個農業社,改編為799個生產大隊、3050個生產隊。其中,高家堡公社下設6個管理區、73個生產大隊、208個生產隊。
1961年9月1日,神木、府谷兩縣分設。神木縣改編為33個公社、1個農場,下轄1035個生產大隊、2193個生產隊。其時,高家堡公社下轄37個生產大隊、40個生產隊。同時分出喬岔灘、古今灘、李家洞3個公社。其中,古今灘下轄18個生產大隊、39個生產隊;李家洞下轄59個生產大隊、92個生產隊。此后生產大隊和生產隊略有調整。
1964年短暫設高家堡區,1965年撤銷。
1966年,全縣35個公社合并為21個公社。古今灘公社、李家洞公社并入高家堡公社。
1972年時,高家堡公社有53個生產大隊。1976年時,高家堡公社有49個生產大隊。1984年10月,人民公社改為鄉鎮。全縣共有5個鎮、17個鄉,高家堡人民公社改為高家堡鎮。49個生產大隊恢復為49個村。
1999年,撤并行政村為41個。具體為瑤則坬、桑樹渠、蟒過渠、桑樹塔、古今灘、青陽樹溝、木瓜山、十里界、河北、木瓜灣、草灣溝、蘆溝、金剛溝、瑤灣、喇嘛溝、團團溝、溝岔、玄路塔、喇嘛河、紅崖墕、高家堡、馬渠、太和灣、樊莊則、水磨、石峁、七里廟、李家洞、斜馬溝、雷家墕、白家山、崔家峁、張家崖瑤、陽畔、梁界、奧莊則、西山、園則溝、中沙峁、水洞、邱家園則。
2011年7月,經陜西省人民政府批準,撤喬岔灘鄉,并入高家堡鎮。喬岔灘暫以辦事處保持相對獨立運行。
表1-3-1 高家堡鎮各行政村合并及村名變更情況簡表(1968—2014年)

續表

續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