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家堡鎮志
- 《高家堡鎮志》編纂委員會
- 11057字
- 2019-09-09 16:42:04
第四章 各村簡介
高家堡村
位于鎮中心區域,鎮政府所在地。中心位置地理坐標東經110°17′24″,北緯38°33′0″。東臨石峁村、樊莊則村,隔禿尾河與西寺坬相望,南與馬家渠村相連,北與水磨村毗鄰。全村地域面積約2.2平方千米,屬川水地區。
該村以堡城命名,以街坊劃分為10個村民小組。“文化大革命”時期曾更名為紅旗生產大隊。
該村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高家堡古城的核心地帶,歷來是周邊商品集散地。以農業為主,副業較多,較有名的特產有白菜、掛面。
古今灘村
位于鎮北部,禿尾河東畔,神王公路穿村而過。中心位置地理坐標東經110°12′0″,北緯38°37′48″。東臨團團溝、木瓜灣村,西隔禿尾河與蘆溝村和大保當鎮清水溝村相望,南與喇嘛河村相連,北與河北村以古今灘溝為界。距高家堡約12千米,全村地域面積約23.7平方千米,屬川水地區。
該村為1個獨立自然村,有5個村民小組。
該村歷史上為口外移民定居的村落,村名來源有二:一說村莊原屬蒙地,蒙古人稱“古吉爾灘”,意思是水草豐盛的堿性灘地;二說村莊原有古井一口,村人也稱“古井灘”,后村名逐漸演變為古今灘。“文化大革命”時期曾更名為文革生產大隊。
該村曾為古今灘公社駐地。耕作條件良好,以農業為主,村民多從事建筑、手工匠藝、采煤和運輸等副業,曾開辦煤礦、磚瓦廠和瓷窯。
青陽樹溝村
位于鎮東北部。中心位置地理坐標東經110°12′36″,北緯38°39′36″。東接木瓜山村,西靠桑樹塔村,南與古今灘村相連,北與瑤則坬村毗鄰。距高家堡約16千米,全村地域面積約7.3平方千米,屬川水地區。
該村有青陽樹溝、海則灣、廟溝等3個自然村,為3個村民小組。
該村劉姓由錦界鎮神樹界遷至現址,因村莊地處溝道,且多生長青楊樹,取名青楊樹溝。又因“陽”字帶有明亮、陽光、溫暖之意,后村名逐漸演變為青陽樹溝。“文化大革命”時期曾更名為長勝生產大隊。
該村為傳統農業村落,歷來以采煤為副業。部分土地被錦界工業區征用。
十里界村
位于鎮東北部。中心位置地理坐標東經108°54′0″,北緯37°22′12″。東靠近西山村,西鄰木瓜山村,南與梁界村東邊墻相接,北與錦界鎮南北溝村相鄰。距高家堡約20千米,全村地域面積約15.4平方千米,屬沙蓋黃土山地區。
該村有十里界、五里界、梁財廟等3個自然村,為3個村民小組。
十里界村原屬口外蒙地,有十里許平坦廣闊的沙界地,故名。五里界以同樣原因得名。梁財廟是因清乾隆年間梁法義定居該地,以姓命名。十里界村“文化大革命”時期曾更名為防修生產大隊。
該村農業為主,畜牧為輔。
河北村
位于鎮北部,禿尾河東岸,神王公路穿村而過。中心位置地理坐標東經110°14′24″,北緯38°34′48″。東接木瓜灣村,西隔禿尾河與大保當鎮清水溝村相望,南與古今灘村隔河為界,北與桑樹塔村毗鄰。距高家堡約13千米。全村地域面積約2.4平方千米,屬水灘地區。
該村有河北、水磨2個自然村,為2個村民小組。
河北村因村莊在古今灘河流的北部,故名。水磨村因村莊原有水磨一座,故名。“文化大革命”時期曾更名為建武生產大隊。
該村與古今灘村的產業狀況相似。
木瓜灣村
位于鎮北部。中心位置地理坐標東經109°49′48″,北緯37°24′0″。東接團團溝、十里界村,西靠古今灘、河北村,南與團團溝村南圪嶗相連,北與青陽樹溝、木瓜山村毗鄰。距高家堡約14千米,全村地域面積約7.9平方千米,屬半山半川地區。
該村有木瓜灣、老窯溝、石人峁等3個自然村,為3個村民小組。
木瓜灣村因村莊半山坡上多生長木瓜樹而得名。“文化大革命”時期曾更名為長青生產大隊。
該村以農業為主,舊時多以采煤為副業。
桑樹塔村
位于鎮北部,禿尾河東畔,神王公路穿村而過。中心位置地理坐標東經110°10′12″,北緯38°39′36″度。東接瑤則坬村,西靠河西巴拉臭柏林區,南與河北村相連,北與桑樹渠村毗鄰。距高家堡約16千米,全村地域面積約11.3平方千米,屬川水地區,地下煤炭儲量較大。
該村有桑樹塔、閆家圪嶗、石巖灣、蘑菇溝、楊家灣等5個自然村,為4個村民小組。
桑樹塔村因村莊前塔上早年曾生長有3株大桑樹而得名;閆家圪嶗因村在溝內,以閆姓為主,故名;石巖灣因村莊周圍多石巖,蘑菇溝因村莊生長野生蘑菇而得名;楊家灣村以楊姓為主,以山勢而得名。桑樹塔“文化大革命”時期曾更名為創新生產大隊。
該村以農業為主,村內開辦煤礦。
桑樹渠村
位于鎮域北端,禿尾河東畔,神王公路穿村而過,榆神高速公路、二級公路和神延鐵路傍村北通過。中心位置地理坐標東經109°49′12″,北緯37°28′12″。東接蟒過渠村,禿尾河西為大保當鎮趙家圪坨村,南與桑樹塔村相連,北與錦界鎮棗稍溝村毗鄰,村東為錦界工業園區。距高家堡約20千米,全村地域面積約33平方千米,屬川水地區。地下煤炭儲量較大。
該村有桑樹渠、神樹溝、陽坬、暴家圪嶗等4個自然村,1980年后,陽坬、暴家圪嶗村村民陸續遷至二塔界新村。有5個村民小組。
桑樹渠村因村莊舊時多生長桑樹而得名。神樹溝村因相傳村莊中生長神樹一株而得名。陽坬村因村莊建在村內陽坡而得名。暴家圪嶗村因地原屬暴姓,故名。桑樹渠村“文化大革命”時期曾更名為永豐生產大隊。
該村以農業為主,村內開辦煤礦。
木瓜山村
位于鎮東北部。中心位置地理坐標東經110°15′36″,北緯38°40′48″。東接十里界村,西靠青陽樹溝村,南與團團溝村相連,北與瑤則坬村和錦界鎮田家溝村毗鄰。距高家堡約17千米,全村地域面積約11平方千米,屬半山半川地區。
該村有牛家村、樊家溝、任家溝岔、曹家灣、李家溝等5個自然村,為6個村民小組。
木瓜山村因村莊半山坡多生長木瓜樹而得名。牛家村、任家溝岔、李家溝村均以多數村民姓氏,結合地形特點命名。樊家溝村和曹家灣村解放前原分為樊、曹二姓的土地,現雖已無樊曹村民,但村名一直延續使用。木瓜山村“文化大革命”時期曾更名為永勝生產大隊。
該村以農業為主,畜牧為輔,舊時曾開辦小煤窯。
斜馬溝村
位于鎮東北部,舊榆神公路和永利河的北側。中心位置地理坐標東經110°18′36″,北緯38°34′48″。東北為七里廟村,西靠水磨村,南臨永利河。距高家堡約4千米,全村地域面積約4平方千米,屬黃土溝壑區,河畔為水地。
該村有斜馬溝1個自然村,有3個村民小組。
該村原名蛇蟒溝,后逐漸演變為現村名。“文化大革命”時期曾更名為三旗生產大隊。
該村為傳統農業村落。
馬家渠村
位于鎮南部,神王公路和禿尾河的東側,緊鄰高家堡。中心位置地理坐標東經107°36′0″,北緯36°56′24″。東山上為雷家墕村,與太和灣村隔禿尾河相望,南與喬岔灘辦事處馬家灘村相連,北與高家堡村毗鄰。距高家堡約3千米,全村地域面積約7.5平方千米,屬半山半川地區。
該村為獨立自然村,有3個村民小組。20世紀70年代,村莊由山上逐漸遷至高惠渠畔新村。
該村因解放前原屬馬姓的土地,現雖已無馬姓村民,但村名一直延續使用。“文化大革命”時期曾更名為向陽生產大隊。
該村為傳統農業村落。
太和灣村
位于鎮西南部,禿尾河的西岸,舊榆神公路馬家灘大橋北側,神佳米高速公路穿村而過。地理坐標東經110°18′36″,北緯38°31′12″。東為禿尾河,西靠馬鞍山,南到馬家灘大橋,北與西寺坬相連。距高家堡約3.5千米。全村地域面積約4.4平方千米,屬水灘地區。
該村有太和灣、沙溝則2個自然村,為1個村民小組。
太和灣原為禿尾河畔草灘地,1952年神木縣政府決定在太和灣設立移民區,1954年從高家堡其他村及馬鎮、萬鎮、大保當、喬岔灘和榆陽區大河塔鄉正式移民,1964年、1974年、1980年,又分3次從白家山、王界溝和趙崖瑤村遷移來部分村民。開始移民時以“太平和氣灣”簡稱而取名,寓意村莊太平及村民和氣。“文化大革命”時期曾更名為友誼生產大隊。沙溝則地處西沙,因地形而得名。
該村以農業種植為主,畜牧為輔。國營新民林場曾在該村設立。
七里廟村
位于鎮東部,坐落在舊榆神公路和永利河的兩側,明長城從村內穿過。中心位置地理坐標東經108°18′0″,北緯37°56′24″。東接崔家峁村,西鄰斜馬溝、金剛溝村,南與白家山、葫蘆旦村相連,北與喇嘛溝村毗鄰。距高家堡約5千米,全村地域面積約11.7平方千米,屬丘陵溝壑區。
該村有七里廟、玉塔、屈家寨、牛莊則等4個自然村,為2個村民小組。
七里廟村因村莊距離高家堡約七里路,故名。玉塔村因民間傳說有金銀珠寶十八槽、十八甕,故名。屈家寨、牛莊則村以村名姓氏而得名。“文化大革命”時期七里廟村曾更名為戰斗生產大隊,玉塔村為反修生產大隊。
該村為傳統農業村落。因處在榆林至神木的塘馬大路上,明清時曾設七里廟塘汛。
紅崖墕村
位于鎮西部,禿尾河的西岸,神佳米高速公路穿村而過。中心位置地理坐標東經110°17′24″,北緯38°33′0″。東與高家堡隔河相望,西臨榆陽區雙囤村,南與沙溝村相連,北與玄路塔村毗鄰。距高家堡直線距離約3千米,全村地域面積約6.5平方千米,屬山地區。
該村有紅崖墕、西寺坬2個自然村,為2個村民小組。
紅崖墕村因村莊四周多紅崖石坬,故名。西寺坬村因村前山坡上建有龍泉寺而得名。紅崖墕村“文化大革命”時期曾更名為永紅生產大隊。
該村為傳統農業村落。
李家洞村
位于鎮東部,永利河谷地帶,舊榆神公路穿村而過。中心位置地理坐標東經110°20′24″度,北緯38°36′0″。東山上為崔家峁村,西臨喇嘛溝村,南與七里廟村相連,北與中沙峁村毗鄰。距高家堡約6千米,全村地域面積約15.4平方千米,屬黃土溝壑區。
該村原有李家洞、交其溝、暖泉溝、麻堰塔、小沙峁、榆林灣等6個自然村,為5個村民小組。2000年并入康石畔村和青陽岔村后,現轄李家洞、交其溝、暖泉溝、麻堰塔、小沙峁、榆林灣、康石畔、青陽岔村等8個自然村。李家洞村因解放前原屬李姓的土地,故名。康石畔村因地處土石山區且康姓村民為主而得名。青陽岔村因村莊多栽青楊樹,又以地形而得名(《延綏鎮志》中名青羊岔)。交其溝舊時尚姓村民釀酒,酒氣飄香得名,后演變為現名。暖泉溝、麻堰塔、小沙峁、榆林灣等均以其地理特點命名。“文化大革命”時期李家洞村曾更名為光榮生產大隊,康石畔村為革新生產大隊,青陽岔村為新勝生產大隊。
李家洞曾為李家洞鄉(公社)駐地。各自然村均是傳統農業村落,種養殖為主。
雷家墕村
位于鎮東部山梁上。中心位置地理坐標東經109°44′24″,北緯37°48′0″。東接張家崖瑤村,西臨馬家渠村,南與秦梁村相連,北與石峁村毗鄰。距高家堡約4千米。全村地域面積約10.8平方千米,屬黃土溝壑區。
該村有雷家墕、劉石畔、葫蘆旦等3個自然村,為3個村民小組。
雷家墕村因解放前原屬雷姓的土地,現雖已無雷姓村民,但村名一直延續使用。劉石畔村因劉姓為主,故名。葫蘆旦村原名萬全峁,相傳在狀如葫蘆的小山峁中藏有大量的金銀珠寶,后山頭被人劈開,財寶被取走,村名也變為現名。“文化大革命”時期雷家墕村曾更名為豐收生產大隊,劉石畔村為新華生產大隊;葫蘆旦村為東風生產大隊。
該村為傳統農業村落,以種植大蔥遠近聞名。村內有石峁遺址的一部分。
白家山村
位于鎮東南部,王界溝發源地。中心位置地理坐標東經108°8′24″,北緯37°16′12″。東接崖獅則村,西靠葫蘆旦村,南與趙崖瑤村相連,北與崔家峁村毗鄰。距高家堡約12千米,全村地域面積約8.7平方千米,屬黃土溝壑區。
該村為獨立的自然村,有3個村民小組。白家山村始名王家莊,現住白、郝兩姓,白姓居多,后更名為白家山。“文化大革命”時期曾更名為躍進生產大隊。
該村曾為白家山鄉政府駐地,為傳統農業村落,舊時手工造紙是該村的主要副業。
崔家峁村
位于鎮東部山區,中心位置地理坐標東經108°48′0″,北緯37°45′36″。東接解家堡關家崖瑤村,西靠李家洞村,南與崖獅則村相連,北與水洞村毗鄰。距高家堡約10千米,全村地域面積約11.4平方千米,屬黃土溝壑區。
該村有崔家峁、舍科灣、王家梁、康子寨等4個自然村,為4個村民小組。
崔家峁村因解放前原屬崔姓的土地,地形多梁峁,現雖已無崔姓村民,但村名一直延續使用。舍科灣村始名“舍窠灣村”,窠者,鷹穴也。舍窠即是“住在鷹穴”的意思,由于“窠”字不通俗,后更名為舍科灣。王家梁、康子寨村均因村民以王、康姓為主,且結合地形特點而得名。崔家峁村“文化大革命”時期曾更名為四新生產大隊。
該村為傳統農業村落。
陽畔村
位于鎮東部山區,喬岔灘溝流域。中心位置地理坐標東經109°18′36″,北緯37°24′36″。東接太和寨辦事處墩梁村,西連白家山村,南與喬岔灘辦事處白家條村相鄰,北與解家堡辦事處的關家崖瑤村高寒梁毗鄰。距高家堡約18千米,全村地域面積約32.9平方千米,屬黃土溝壑區。
該村有陽畔、崖獅則、后崖獅則、龍王塔、點軍崖、長峁溝、小磨溝等8個自然村,為8個村民小組。
陽畔村因地處陽坡,寓意家族興旺發達而命名。崖獅則村因溝口南北兩山形似雄獅和猛象,俗稱“獅象守門”,故名。龍王塔村因傳說舊時某日暴雨驟降,天晴后龍王爺顯現真身而得名。點軍崖村因相傳秦王曾在此地點兵點將而得名。“文化大革命”時期陽畔村曾更名為紅五生產大隊,崖獅則村為紅三生產大隊。
該村為傳統農業村落,因地勢較高,2014年開始風電項目建設。
張家崖瑤村
位于鎮東南部王界溝流域。中心位置地理坐標為東經110°17′24″,北緯38°33′0″。東接喬岔灘辦事處賀東溝村,西為馬家渠和喬岔灘辦事處馬家灘村,南與喬岔灘辦事處青陽溝村相連,北與劉石畔村毗鄰。距高家堡約6千米,全村地域面積約6.7平方千米,屬山地丘陵地區。
該村有張家崖瑤、趙家崖瑤、秦梁等3個自然村,為3個村民小組。
張家崖瑤、趙家崖瑤村因村莊張、趙姓為主,地勢高峻,故名。秦梁村因山梁上生長可以制作掃帚的植物“橧”而得名。“文化大革命”時期張家崖瑤村更名為奮斗生產大隊,趙家崖瑤村為前進生產大隊,秦梁村為火箭生產大隊,王界溝村為幸福生產大隊。
該村為傳統農業村落。
蘆溝村
位于鎮北部,禿尾河的西側的蘆溝流域,神佳米高速公路穿村而過。中心位置地理坐標東經110°13′12″,北緯38°36′0″。東與古今灘村隔河相望,西為瑤灣村,南與玄路塔村相連,北與大保當鎮清水溝村毗鄰。距高家堡約9千米,全村地域面積約5.6平方千米。屬毛烏素沙漠邊緣地帶溝道地區。
該村為獨立的自然村,有5個村民小組。
蘆溝村因村莊中多生長有蘆草,且在蘆溝流域,故名。“文化大革命”時期曾更名為雙豐生產大隊。
該村曾為蘆溝鄉政府駐地。為傳統農業村落。村集體曾開辦煤礦。特產蘆草是制作粽子的粽葉。
瑤灣村
位于鎮西北部,紅柳溝流域。明長城從村南穿過。中心位置地理坐標為東經109°18′0″,北緯37°42′0″。東北鄰近蘆溝村,西為溝岔村,南與草灣溝村相連,北至大保當鎮邊界。距高家堡約13千米,全村地域面積約26.2平方千米。屬溝道地區。
該村有瑤灣、海灣、前高圪堵、后高圪堵、高陽塔、前陰灣、后陰灣等7個自然村,有8個村民小組。
瑤灣村因村莊小煤礦多,原叫炭窯灣,后更名為瑤灣。海灣村因紅柳溝河水蜿蜒流過村莊,故名。高圪堵、高陽塔皆因村民以高姓為主,結合地形特點得名。陰灣村因地處溝道陰面得名。“文化大革命”時期瑤灣村曾更名為先鋒生產大隊,海灣村為雙勝生產大隊。
該村為傳統農業村落,多種植花果樹,原辦有小煤窯。建筑工匠較多。
溝岔村
位于鎮的最西部,紅柳溝流域。中心位置地理坐標東經110 °18′0″,北緯38°52′12″。東北方是蘆溝村,西南邊為榆陽區大河塔鄉中沙溝村,東與瑤灣村相連,西北毗鄰榆陽區香水溝村。距高家堡約16千米。全村地域面積約7.5平方千米,屬毛烏素沙漠邊緣地帶的溝道地區。
該村有溝岔、王家窯則、溝掌等3個自然村,為6個村民小組。
溝岔村因村莊地處紅柳溝及其支流的交匯處,三山夾兩溝,地處溝口,故名。王家窯則村因居住王姓為主,故名。溝掌為紅柳溝支溝的源頭,故名。“文化大革命”時期溝岔村曾更名為建設生產大隊。
該村與紅柳溝流域其他村莊產業狀況相似。
喇嘛溝村
位于鎮北部,禿尾河的東岸側溝內,神王公路從村西口通過。村莊在明長城腳下,溝南山上墩臺屹立。中心位置地理坐標東經110°14′24″,北緯38°36′36″。東接梁界村,西出溝口是禿尾河畔喇嘛河村,南邊是金剛溝村,北與團團溝平行。距高家堡約10千米,全村地域面積約11.6平方千米,屬溝道地區。
該村分前喇嘛溝、后喇嘛溝兩段,有白家渠、陽坬、石路、邊墻、喇嘛溝、狗槽界、李家墕等7個自然村,有6個村民小組。
喇嘛溝村因舊時村莊居住過喇嘛,故名。“文化大革命”時期喇嘛溝村曾更名為雙建生產大隊。
該村以農業為主,1990年開始,逐步發展苗木撫育產業。
金剛溝村
位于鎮北部,禿尾河的東岸。神王公路從村西通過。中心位置地理坐標東經110°16′12″,北緯38°35′24″。東接七里廟村玉塔,西靠禿尾河畔,南與水磨村墩梁相連,北與喇嘛溝村毗鄰。距高家堡約5千米,全村地域面積約10.6平方千米,屬半山半川地區。
該村有金剛溝、溫中梁、杭莊則、董家莊則等4個自然村,為3個村民小組。“文化大革命”時期金剛溝村曾更名為三紅生產大隊。
據《延綏鎮志》記載,金剛溝內原有元人所塑金剛神像,故名。另一傳說為,古時在村內的高中梁溝有兩只金光燦燦的鴿子飛出,故名“金鴿村”,后逐漸演變現名。
該村是高家堡北出口外的必經之地,古時有暗門峁蒙漢互市,現以農業為主。
喇嘛河村
位于鎮北部禿尾河畔,神王公路西側沿河地帶。中心位置地理坐標東經110°15′0″,北緯38°36′0″。東接喇嘛溝村,西臨禿尾河畔,南與金剛溝村相連,北與古今灘村地界相鄰,喇嘛溝小河從村中穿過。距高家堡約7千米,全村地域面積約6平方千米,屬水灘地區。
該村有喇嘛河、白家灣兩個自然村,有3個村民小組。
喇嘛河村因村莊居住過喇嘛且靠近禿尾河,故名。白家灣村因白姓為主,結合地形而得名。“文化大革命”時期曾更名為興公生產大隊。
該村曾為喇嘛河鄉政府駐地。交通便利,耕地全為水澆地。
團團溝村
位于鎮東北部的團團溝流域。中心位置地理坐標東經110°13′12″,北緯38°37′12″。東接十里界村,西出溝口與古今灘村地界相連,南與喇嘛溝連界,北與木瓜山村相鄰。距高家堡約10千米,全村地域面積約11.7平方千米,屬半山半川地區。
該村有團團溝、南圪嶗、柏樹墕等3個自然村,為3個村民小組。
團團溝村因林草豐茂,花團錦簇而得名。柏樹墕村因村莊生長有數株百年柏樹,故名。南圪嶗村因村莊整體坐落在山溝南部,故名。“文化大革命”時期團團溝村曾更名為紅星生產大隊。
該村為傳統農業村落。
玄路塔村
位于鎮中部偏西北,禿尾河的西岸,紅柳溝溝口,長城跨過禿尾河后從村中穿過,神佳米高速公路經過村西。中心位置地理坐標東經110°15′0″,北緯38°34′48″。東為禿尾河,西靠草灣溝村,南與紅崖墕村相連,北與蘆溝村毗鄰。距高家堡約6千米,全村地域面積約6.1平方千米,屬川水地區。
該村有玄路塔、燕梁、涼水井等3個自然村,為4個村民小組。
玄路,即斜路,指順禿尾河而上行到此處轉入紅柳溝的西去榆林道路,塔為平塌地形,故名。燕梁村因春燕在禿尾河畔的山梁上棲息,故名。涼水井村因曾擁有一口冬暖夏涼的水井而得名。“文化大革命”時期玄路塔村曾更名為火炬生產大隊。
該村曾為玄路塔鄉政府駐地。地處禿尾河西岸,水草豐美,瓜果飄香,種植農作物之外,可種植瓜果等經濟作物,也可魚類養殖。
草灣溝村
位于鎮中部,禿尾河的西側,長城經過該村。中心位置地理坐標東經109°49′48″,北緯38°36′0″。東接玄路塔村,西臨瑤灣村,南與喬岔灘辦事處高廟溝村相連,北鄰蘆溝村,距高家堡約8千米。全村地域面積約11.1平方千米,屬川水地區。
該村為獨立的自然村,為1個村民小組。
草灣溝村因原村莊中野草茂盛,郁郁蔥蔥,故名。“文化大革命”時期曾更名為燎原生產大隊。
該村面積較小,主要以農業為主,灌溉便利。
梁界村
位于鎮中部偏東北,中心位置地理坐標東經110°19′12″,北緯38°38′24″。東接奧莊則村,西邊靠近團團溝、喇嘛溝村,南與李家洞村的交其溝相連,北與十里界村毗鄰。村莊原在青陽岔村西北山上6千米處,1996年,全村遷至舊榆神公路和永利河南側的殺虎淖。距高家堡約10千米,全村地域面積約13.7平方千米,屬沙蓋梁峁地。
該村有梁界、馮地峁和東邊墻等3個自然村,為1個村民小組。
梁界村因梁姓為主,又處長城邊界,故名。馮地峁村因解放前原屬馮姓的土地,現雖已無馮姓村民,但村名一直延續使用,故名。東邊墻村因位于長城北側而得名。“文化大革命”時期梁界村曾更名為解放生產大隊。
該村為傳統農業村落,畜牧業也是重要產業。
中沙峁村
位于鎮東北部,舊榆神公路和永利河的側旁。中心位置地理坐標東經110°20′24″,北緯38°37′48″。東北接邱家園則村,西鄰梁界村,南越永利河與水洞村相連,北與奧莊則村毗鄰。距高家堡約11千米,全村地域面積約5.4平方千米,屬沙蓋黃土溝壑區,靠近河灘為水地。
該村有康水磨、中沙峁2個自然村,為3個村民小組。
中沙峁村因村莊地處兩溝之中,村民居住在中間山峁上,故名。康水磨村因村莊曾有康家水磨一座,故名。“文化大革命”時期中沙峁村曾更名為英雄生產大隊。
該村地處永利河畔,灌溉相對便利,以農業為主。
石峁村
位于鎮東山梁,舊榆神公路和永利河的南側。中心位置地理坐標東經109°34′48″,北緯38°30′0″。東接葫蘆旦村,西臨高家堡村,南與樊莊則村相連,北隔永利河,與水磨村、斜馬溝村為界。距高家堡約3千米,全村地域面積約5.7平方千米,屬土石山區。
該村有前石峁、后石峁、牛沙墕等3個自然村,為3個村民小組。
石峁村因村莊由數個石峁組成,故名。牛沙墕村因村莊牛姓為主,結合地形命名。“文化大革命”時期石峁村曾更名為立新生產大隊。
石峁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峁遺址的核心區。農業以種植山地作物為主。
水洞村
位于鎮東部,舊榆神公路東側,永利河支流的水洞溝。中心位置地理坐標東經110°22′48″,北緯38°37′48″。東北接解家堡辦事處柏林、關家崖窯村,西臨中沙峁、青陽岔村,南與崔家峁村相連,西北與邱家園則村毗鄰。距高家堡約12千米,全村地域面積約18平方千米,屬黃土溝壑區。
該村有水洞、郝家岔、墩峁、閆家溝等4個自然村,為4個村民小組。
水洞村原址在南山洼渠。據傳說,古時山中老虎等猛獸出沒,時有傷人,無法出山取水,智慧的村民在通往溝底水源處鑿有一里許的山洞,故名。郝家岔、閆家溝村因解放前原屬郝、閆姓的土地,現雖已無兩姓村民,但村名一直延續使用,故名。墩峁村因村民在山峁土墩上居住,故名。“文化大革命”時期水洞村曾更名為永革生產大隊。
該村曾為水洞鄉政府駐地。4個自然村沿縱深6千米的水洞溝依次分布,均是傳統農業村落。
邱家園則村
位于鎮偏東北部,舊榆神公路和永利河的東側。中心位置地理坐標東經110°22′12″,北緯38°39′36″。東接解家堡辦事處柏林村,西臨奧莊則村,南與水洞村相連,北與西山村口子上毗鄰。距高家堡約15千米,全村地域面積約9.5平方千米,屬黃土溝壑區。
該村為獨立的自然村,有3個村民小組。
邱家園則村清代舊屬邱姓的土地,園子地居多,雖早已無邱姓村民,但村名一直延續使用。“文化大革命”時期曾更名為聯合生產大隊。
該村為傳統農業村落。
奧莊則村
位于鎮東北部,永利河河側。長城在村西北的山梁上通過。中心位置地理坐標東經110°20′24″,北緯38°39′0″。東接邱家園則村,西鄰梁界老村,南與中沙峁村相連,北與十里界村毗鄰。距高家堡約13千米,全村地域面積約8.3平方千米。屬沙蓋梁峁區。
該村有奧莊則、石板溝兩個自然村,為兩個村民小組。
奧莊則村因村莊奧姓為多,故名。石板溝村因石頭多且呈板塊狀而得名。“文化大革命”時期奧莊則村曾更名為東方紅生產大隊。
該村屬于長城內側村莊,村內一條永利河的支流穿村而過,農業得其水利。
西山村
位于鎮東北部,長城、永利河和舊榆神公路均經村莊而過,地勢較高。中心位置地理坐標東經109°12′36″,北緯37°52′48″。東接解家堡辦事處楊滿岔、界口墩村,西鄰奧莊則、十里界村,南與邱家園則村相連,北與園則溝村毗鄰。距高家堡約17千米,全村地域面積約8.1平方千米,屬黃土溝壑地區。
該村有西山、料膠石墕、西大溝、口子上等4個自然村,為3個村民小組。
西山村因村民全體面向西居住,故名。料膠石墕村因地多石灰石而得名。口子上為柏林堡長城出口而得名。西大溝因地形得名。“文化大革命”時期西山村曾更名為五星生產大隊。
該村原屬蒙漢邊界,半農半牧,農業以種植山地作物為主。
水磨村
位于鎮東郊,禿尾河、神王公路的東側,永利河的北側。中心位置地理坐標東經110°18′36″,北緯38°34′12″。東接斜馬溝村,西靠禿尾河畔,南為永利河,北與金剛溝村毗鄰。距高家堡約2千米,全村地域面積約6.5平方千米,屬半山半川地區。
該村有水磨、墩梁、左家渠等3個自然村,為3個村民小組。
水磨村因村莊最早存在王家水磨1座,故名。墩梁村因山梁上有軍事土墩遺跡1處,故名。左家渠村莊原名東馬家渠,與前馬家渠難以區分,且以左姓為主而得名。“文化大革命”時期水磨村曾更名為八一生產大隊。
該村為高家堡近郊村,農業為主。
園則溝村
位于鎮東北部的山區,境內地勢最高,舊神爾、榆神公路在村莊東北側通過,永利河發源于此。中心位置地理坐標東經109°12′36″,北緯37°51′36″。東接解家堡辦事處堿堂溝、色草灣村,西臨十里界村,南與西山村相連,北與錦界鎮巴泥溝、喬東溝、南北溝村毗鄰。距高家堡約20千米,全村地域面積約26.6平方千米,屬黃土溝壑區。
該村原有刺柏溝、化灣、園則溝等3個自然村,1998年并入阿包墕村和崔家畔村后,現有刺柏溝、化灣、園則溝、阿包墕、崔家畔、東梁、杏黃峁等7個自然村,為7個村民小組。
園則溝村名在明代已有,因村莊地形整體面向西南,山環水抱,呈園子形,故名。阿包墕村因原屬口外蒙地,山梁上敖包相望,故名。崔家畔村因崔姓為主,故名。“文化大革命”時期園則溝村曾更名為先鋒生產大隊,崔家畔村為五四生產大隊,阿包墕村為三八生產大隊。
該村在長城以外,農牧結合,主要種植山地作物。
蟒過渠村
位于鎮域北端,靠近錦界工業區。中心位置地理坐標東經110°13′12″,北緯38°42′0″。東接錦界鎮劉家溝村,西臨桑樹塔、桑樹渠村,南與瑤則坬村相連,北與錦界鎮棗稍溝村毗鄰。距高家堡約21千米,全村地域面積約5.8平方千米,屬沙蓋黃土區。
該村有蟒過渠、雙樹梁、葉家溝、楊家溝等4個自然村,為1個村民小組。相傳村里有一條巨蟒,晚上棲息在炭窯,白天出洞傷人,之后有智者來到村莊,見情況危急,借村民幾十口鋒利鍘刀,晚上將鍘刀虛掩在洞口,蟒蛇出洞時被鍘刀切割成數段,故名。雙樹梁因舊時山梁上生長兩株大樹而得名。葉家溝、楊家溝均以姓氏和地貌得名。“文化大革命”時期蟒過渠村曾更名為新風生產大隊。
該村原屬長城口外禁留地,沙地為多。農牧為主,兼辦煤礦。錦界工業園區征用了其大部分土地后,村民新建移民小區,依托園區從事服務業。
瑤則坬村
位于鎮北部。中心位置地理坐標東經110°13′12″,北緯38°40′48″。東接木瓜山村,西臨桑樹塔、桑樹渠村,南與青陽樹溝村相連,北與蟒過渠村和錦界鎮劉家溝村毗鄰。距高家堡約17千米,全村地域面積約3.8平方千米,屬川水地區。
該村為獨立自然村,有1個村民小組。“文化大革命”時期曾更名為星火生產大隊。
該村曾為瑤則坬鄉政府駐地。以農業為主,畜牧為輔。解放前后辦有炭窯,煤質上乘,遠近聞名,村莊由此得名。在錦界園區有建有移民新村。
樊莊則村
該村位于高家堡東南郊,神王公路的東側。中心位置地理坐標東經110°20′24″,北緯38°31′12″。東接雷家墕村,西南與馬家渠村相連。緊靠高家堡,呈半包圍狀。距高家堡約1千米,全村地域面積約2.7平方千米,屬丘陵溝壑區。
該村有樊莊則、韓莊則、李家莊則、土王山等4個自然村,為3個村民小組。
樊莊則、韓莊則、李家莊則均以村民姓氏而得名。土王山村因原村莊位于土王山上而得名。現村民定居于高家堡東南郊。“文化大革命”時期樊莊則村曾更名為紅衛生產大隊。
該村原以山地為主,村莊遷移后依托高家堡種植蔬菜,發展服務業。村內有部分石峁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