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北歷史文化暨宋代府州折家將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折武彥 高建國主編
- 895字
- 2019-09-09 16:52:09
四、名將折可適
折氏家族如果從折宗本算起,到折可適應為第九代。折可適之父折克行,戍邊三十余年,善待士卒,戰功最多,羌人稱之為“折家父”。父業子承。府州折氏家族,在五代、北宋與契丹、西夏漫長的軍事較量中相伴隨,持續了數百年之久。如果放在北宋這個大背景下來考量,折可適是府州折氏家族中的重要人物,也是北宋著名的戰將。折氏家族屬于鮮卑族后裔,北宋稱為“蕃將”。治平四年(1067),18歲的折可適隨種諤出塞,與祖輩折繼世、折繼祖和父輩折克柔、折克行等一起攻綏州戰羅兀,已成為一名有勇有謀的士兵。元祐七年(1092),西夏梁太后率十萬大軍入寇,作為將領的折可適參與了這次戰役并大獲全勝。朝廷論功命折可適為團練使,知蘭岷州鎮戎軍。作為邊防將領,他以驍勇善戰聞名。元符元年(1098),西夏大軍駐天都山,準備來年春發動新的攻勢,折可適“諜知之”,遣奇兵夜晚突襲,“俘其族屬三千人”,奪取了戰略要地天都山。宋哲宗在文德殿為折可適慶功,之后提升為明州觀察使、副都總管。宋徽宗時期,折可適已是“涇原路經略安撫使”、馬步軍都總管、知渭州,負責宋夏戍邊防御。在折氏家族歷史上,這是最高的軍事頭銜。
折可適出自折氏九代名門,諳熟軍事,剛直不阿,尤其在軍事上韜略在胸,敢于堅持己見。在文化傳承方面,折可適輩已經完全接受漢文化,傳統文化與傳統軍事文化對他影響極深。他既是邊鎮名將,也是體恤屬下、關心邊民的官吏。折可適,是府州折氏家族的一個典型代表,也是府州二百多年來多元文化融合的一個范例。大觀四年(1110),61歲的折可適病故于邊關。他去世后,不少人都寫了懷念他的詩文,如宋人張舜民的《挽折經略》詩:“西河幕下均勞苦,仆射軍中若父兄。里巷未容收竹馬,牙門已見揭銘旌。盡殲洪德幾擒嫗,自拓天都便偃兵。藿食野人何不寐,只憂御敵失長城。”評價是非常高的。折可適不但精于武略,而且善于文辭,有文集傳世。
如果說折氏家族在折可適之前是所謂的地方“土豪”的話,那么,折可適時代已經不能用地域來界定了,他的視野已經在國家層面上,他的文化經歷已完全融入傳統的大文化背景之中。
(原文載政協陜西省橫山縣委員會學教文史委員會編《黨項史跡與陜北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