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從北宋府州折氏看歷史上的世襲制

《宋史》對府州折氏有一段很公允很精辟的評論:


折氏據有府谷,與李彝興之居夏州初無以異。太祖嘉其向化,許以世襲,雖不無世卿之嫌,自(折)從阮而下,繼生名將,世篤忠貞,足為西北之捍,可謂無負于宋者矣。脫脫等:《宋史》卷253《折德扆等傳》,中華書局,1977年,第8875頁。


800多年過去了,我們今天重新回顧這段歷史,不難看到,北宋府州折氏心向中央、反對分裂、勇保邊疆、浴血奮戰的精神,仍未過時,仍然值得敬重,值得弘揚。這是折氏的光榮,也是宋代乃至整個中國民族關系史上的精彩一頁,非常珍貴。我們確實應該給予北宋折氏更多的關注、更高的評價。

有學者認為:府州“折氏原本出自部族社會,家族的利益優先于國家的利益,事屬必然。長年以來,其忠順亦無非欲維持家族利益耳,難以要求其能毀家紓難,置家族于不顧”陳君愷:《北宋地方世襲政權府州折氏與中央政府關系初探》,折武彥、高建國主編:《府州折家將歷史文化研究論文集》,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67頁。。我們認為,這種說法確有很多事實根據,但有失片面。之所以是片面之論,是因為忽略了府州折氏為抗敵保國而冒死遠征、不怕犧牲的事實;也忽略了如下的事實和區別:不論古今還是中外,家族利益與民族利益、國家利益,既可能是沖突的、矛盾的,也可能是一致的、統一的。北宋府州折氏的行動,是把家族利益與國家利益有機地統一起來的典范。這種典范,在歷史中并不多見,應該珍惜。

更值得再加深究申論的是北宋府州折氏的“世襲制”及其牽連古今的世襲制等問題。

如前所引,《宋史》作者認為宋太祖特別對府州折氏“許以世襲,雖不無世卿之嫌……(但折氏表現優秀)可謂無負于宋者矣”。北宋府州折氏的世襲制,在北宋和后世今天,都是一個別具一格的突出特點和引人注目的特殊問題。

那么,北宋府州折氏實行的這種世襲制深層的本質是什么?有何特點?今天應該做何價值判斷?

(一)由表及里:北宋府州折氏世襲制的本質

對于北宋府州知州一職由折氏家族世襲這一特例和事實,北宋朝野都很清楚,后世學者也確認無疑。迄今為止,對北宋府州折氏世襲的詳情及其特點加以論述者,以李裕民先生《折氏家族研究》一文最為精辟。其中,李先生指出的如下兩點,值得高度重視:第一,“朝廷讓他們世襲的目的在于御敵守邊,而不是單純享受特權。”第二,“知州與皇位不同,他需要有能力統率蕃漢各部抗擊遼、夏,年齡太小,是無法勝任的……從統兵打仗角度考慮,年邁當然不及青壯年合適。”折武彥、高建國主編:《府州折家將歷史文化研究論文集》,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38頁。綜合來看,能否繼承、擔任府州知州,一看血統,看他是否府州折氏家族之人。二看能力,年齡太小、太大不行,身心有病也不行。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選擇具有府州折氏血統者擔任知州,因為特別嚴酷的外來壓力而在實施過程中暗含一種能力至上原則。在府州,只有折氏家族男子才是最有能力、最有威望之人。選任府州知州的折氏,全是年富力強之人。如果任內有病,或治績不佳,隨時撤換。選任的過程,是府州折氏與中央政府的互動,但中央政府具有最終決定權。所以,北宋府州折氏的世襲制,絕非一種簡單的普通的世襲制,本質上是一種中央主導下的能力型世襲制。這種世襲制能夠得到北宋朝野的一致認可,維持不墜,關鍵在此。

(二)由此及彼:北宋和中外歷史上的三種世襲制

要正確研究認識北宋府州折氏世襲制問題,不可囿于一隅,就事論事。既要由表及里,更要由此及彼。放眼古今中外,世襲制在古代社會中非常普遍多見,在當今社會中各種顯性或隱性世襲制仍然隨處可見。這些形形色色的世襲制,大致可分三種:

1.血緣型。選定職務承襲時,首先看血緣,首先考慮是否本家庭、本家族、本宗族之人,其次才考慮或根本不考慮能力。不考慮能力時,中國古代史上出現一大批娃娃皇帝,如東漢殤帝生下百天即做皇帝,東漢沖帝和東晉穆帝2歲做皇帝,北魏幼主元釗和清宣統3歲做皇帝,宋恭帝、清光緒4歲做皇帝;也有一批白癡弱智者做皇帝,如蜀漢后主劉禪、西晉惠帝司馬衷、南宋度宗趙禥等。近現代以來,這類荒唐透頂、匪夷所思的落后現象已經基本絕跡,但只靠血緣而上位的各種領導人也不比古代少。

2.血緣加能力的復合型。選定職務承襲者時,既看血緣,又看能力。北宋府州折氏堪稱典型代表。在古今家族性工商企業中,比較多見。

3.圈子型。選定職務承襲者時,既看血緣、能力,又看圈子。所謂圈子,指姻親、同鄉、同學、戰友、工友、教友等小團體。這種世襲制,雖然比較隱秘,但古今都不罕見,現代多于古代。

就一個國家、階段、行業、單位來看,這三種世襲制涇渭分明,也可能交叉并存。通過以上分析可見,北宋府州折氏的世襲制的特點,是血緣加能力的復合型世襲制。

(三)今天應該做何價值判斷

在生產力比較低下、外來壓力比較強大的歷史時期和社會環境比較封閉固化的地方,實行世襲制具有合理性和優越性。但是,世襲制實有以上三種,存在優劣之分。第一種是最落后、結果最差的世襲制,這是顯而易見、肯定無疑的。后兩種優于第一種。

在兩宋時期,皇帝的選任采用世襲制。文官的選任多用科舉考試制、世襲制,兼用薦舉制。在使用上,皇帝實行終身制,偶采禪讓制;文官多用任期制,偶用終身制。北宋府州折氏在府州知州選任上采用血緣加能力的復合型世襲制,但在使用上并不完全采用終身制,而是視能力強弱而決定任期長短。學術界普遍認為,科舉考試制、薦舉制、禪讓制、任期制優于世襲制、終身制。然而,被學術界普遍贊賞的宋代文官科舉考試制,主要是以試卷等級決定優劣與上下,并不太考察他的實際性格、品德和能力。文官使用上的任期制,流動輪崗,特別是宋代州縣官員的過度頻繁的流動,使官員普遍不想作為,難有作為。因此,宋代地方實行科舉、任期制度下的州縣治理,明顯普遍不如實行第二種世襲制的府州。在兩宋、遼、夏、金、蒙古非常頻繁而殘酷的戰爭中,帶有世襲性、家族性武將的表現普遍比較突出,其軍隊的戰斗力普遍比較強悍。

貫通古今來看,人類社會的官吏選任不外乎禪讓、世襲、薦舉、考試、選舉五種制度。在古代社會,世襲制占主流。近現代以來,考試和選舉制度占據主流。五者都是社會歷史的產物,各有優劣得失。世襲制雖呈衰退趨勢,但并非一無是處,仍將長期存在。考試和選舉制度雖呈發展趨勢,但也非萬能良藥,需要不斷改進。對今人后人來說,最好的路徑是分清其利弊,追求弊害最小化、利益最大化。最好的長官選任制,是綜合利用,是因事制宜,是專家科層選舉制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化县| 永春县| 城市| 延庆县| 莱阳市| 安顺市| 麻江县| 舞阳县| 松滋市| 建湖县| 桑日县| 九台市| 集安市| 泽库县| 临潭县| 图木舒克市| 新丰县| 阿克陶县| 仁寿县| 株洲县| 竹山县| 六枝特区| 丹棱县| 沂源县| 德钦县| 甘泉县| 南漳县| 瓦房店市| 南汇区| 临夏市| 多伦县| 鹤峰县| 博罗县| 桑日县| 东宁县| 远安县| 确山县| 巴青县| 关岭| 洛隆县| 榆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