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北歷史文化暨宋代府州折家將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折武彥 高建國主編
- 2460字
- 2019-09-09 16:52:06
二、折家將十世為將,為中國歷史之最
折家將最大的特點是十世為將,綿延二百多年,堪稱中國之最。
從折宗本為振武軍緣河五鎮都知兵馬使開始起家,第二代為麟州刺史折嗣倫(862—911),第三代從阮(892—955)始知府州,以后世襲至北宋亡。第四代德扆(917—964)、德愿,第五代御勛、御卿(958—995),第六代惟正、惟昌(978—1014)、惟忠,第七代繼閔(1018—1052)、繼祖(1020—1071),第八代克柔(1042—1103)、克行(約1040—1107),第九代可大、可求(約1090—1139)、可存(1096—1126)、可適(1050—1110),第十代彥質(約1080—1160)任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
。其傳授世系如下:折宗本—嗣倫—從阮—德扆—御卿—惟昌—繼閔—克行—可求—彥質。
在中國,世代習武者甚多,但成為武將者的比例就少了,世代為將者尤其稀少。在宋朝,三代為將名列《宋史》者有十來家,著名的有以石守信為代表的石家將,侯益為代表的侯家將
,高繼勛為代表的高家將
,種世衡為代表的種家將
,姚兕為代表的姚家將
,王光祖為代表的王家將
。四代為將的就很少了,有以曹彬為代表的曹家將
,苗授為代表的苗家將
。五代為將大概只有楊業一家,然其最主要的將領實際就是楊業、延昭、文廣三代。六世為將者,僅有以高瓊為代表的高家將
。七世以上就找不見了。
再看秦、漢以來的歷史。秦的兩位名將,王翦傳三代,子賁、孫王離。蒙驁傳三代,子武,孫恬
。
西漢名將李廣,傳三代,子當戶,孫陵。
東漢,以耿弇為代表的武將世家,傳了五世。

竇融傳六代,這應是秦漢時期武將世家的最高紀錄。具體世系如下:
竇融—穆—勛—憲—章—唐
三國名將陸遜傳三代,子抗,孫機。
晉朝,大將周訪傳五代,子撫,孫楚,曾孫瓊,玄孫虓。大將朱騰傳三代,子憲、斌、綽,孫齡石、超石
。
唐代名將薛仁貴傳四代,子訥、楚玉,孫嵩,曾孫平。第五代薛從已無從軍經歷。

大將康日知傳四代,子志睦,孫承訓,曾孫傳業。大將史惟靜傳四代,子勒,孫播,曾孫用誠
。
五代時期,大將史敬思傳三代,子建瑭,孫匡翰。
明代,大將馬芳傳三代。許貴傳四代,子貴,孫寧,曾孫泰。姜漢傳五代,子奭,孫應熊,曾孫顯祚,玄孫弼
。魯鑒為代表的魯家將,凡六世為將,大概是明代的最高紀錄了。魯氏系少數民族,世守莊浪衛,史稱“世守西陲,有捍御功”,“保功名,稱良將”
,情況與折家頗接近。其世系如下:
阿實克圖袞布沙克嘉—沙克嘉—魯鑒—麟—經—瞻
以上粗略翻一下正史的記載,可以看出,超過三世為將者為數不多,達到六代的只有寥寥幾例。至于十世為將,目前僅見折家一例,稱之為中國歷史之最,我想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中國有句古話:三世為將,道家所忌。上述例子已是明證。現在有三個問題需要做進一步探討。
第一個問題,為什么將門超過三代的很少?我想大致有幾方面原因。
其一,名將的子孫不可能個個都是天才,當強敵來臨,在名將光環籠罩下的子孫,往往被委以重任,帶兵出征,以失敗告終,世將就此結束。如秦將王離被項羽所擒,漢將李陵被匈奴俘虜,晉將陸機戰死,宋將種師道不敵金兵而亡。
其二,一些名將因為名聲太高而遭忌,專制制度下的皇帝,在沒有上臺以前會重用名將,在統一王朝建立以后,立即下手整肅,如漢初殺韓信、彭越,明太祖大殺功臣,故漢、明初期,很難找見三世將門。岳飛與子被害死,其第三代就改從文了。
其三,有些名將后世手握兵權,權欲熏心,試圖割據稱王,如宋代吳家將第三代吳曦,為稱王而叛宋降金,最終被殺,吳家受到牽連,從此一蹶不振。
第二個問題:為什么在以上歷史情況下,折家將卻能獨樹一幟,連傳十世,歷時二百多年,創中國歷史的最高紀錄?宋代和漢、唐相比,武功不競,對武將控制最嚴,為什么這個最高紀錄偏偏產生在宋代?宋代不許世襲,而折家卻世襲府州知州?
這是特殊情況下的產物。首先是政治地理環境,宋與漢、唐盛世相比,北方邊境大幅南移,府州(今府谷)與相鄰的麟州(今神木)屬宋,同處于三面受敵的狀況,北有遼,西、南為夏,僅東與宋內地相連。這里,戰事不斷,尤其與夏長期處于戰爭狀態,為了保衛家園,必然會催生出一批將領來。
其次,這里是多民族雜居之處,主要是黨項族和漢族,黨項族居多,要組織、領導黨項族抗戰,不是同族人是很難勝任的,而折家就是黨項人,而且是黨項各家族中最強的一支。
第三,他對中原王朝非常忠誠。后晉把幽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契丹要將折家遷到遼東,折家不愿受奴役,起而反抗,投奔中原王朝:后漢、后周、宋。折家又與黨項族中李氏(后改姓趙)為死敵,李氏先是割據一方,繼而建立夏國,時時想攻占麟、府,折與其勢不兩立,因而備受宋廷信任。府州黨項在夏的猛烈攻擊下損失慘重,折請求朝廷內遷。中央政府部分大臣也有放棄麟府的想法,后經調查研究,權衡利弊,決定繼續留用折家,并增派重兵,確保麟、府,萬無一失。
第四,宋大部分地區,在宋、遼澶淵之盟后,長期處于和平狀態,這樣的環境里,當然不可能產生武將世家。宋、夏戰爭頻繁,主要在西北部,那一帶基本上任用漢人做知州,不許世襲,雖有少數將門世家,但不超過三四代。
第三個問題,為什么處于同樣地理環境的豐州王家、麟州楊家,僅僅傳了幾代、數十年?
豐州王家為藏才族,屬黨項族的一支,本有十多萬人,兵力頗強,但從開寶二年(969)王甲知豐州,三代以后的繼承者“多年少不習邊事而威望不振”,各個家族不聽從他們的命令,到慶歷元年(1041),豐州被西夏攻占,知州王余慶被殺。
麟州的楊家分成兩支,楊弘信長子楊業遷至并州,次子重勛知麟州,因為楊業在北漢,因而與后周、宋的關系,時好時壞,宋對他的信任度不高。加之楊家是漢族,起不了統率當地少數民族的作用。開寶五年(972)九月,將他內遷宿州,也不讓其子楊光扆繼任知州,只是以西頭供奉官監麟州兵馬。孫楊琪開始“好儒學”,到曾孫楊畋遷洛陽,世傳將家到此終結。
最后,還要解答相關的一個問題,為什么府谷在其他朝代,沒有產生像折家那樣的將門世家?這是因為在秦、漢、唐、元、清,這些疆域遼闊的王朝統治下,府谷屬于內地,不是邊境,沒有戰爭環境。除北宋以外,只有明代,府谷處于邊境地帶,但它不像宋代,處在宋、遼、夏三家交會點,三面受敵,而只是北面受敵,它已非戰略要地,重心移到了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