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北歷史文化暨宋代府州折家將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折武彥 高建國主編
- 1901字
- 2019-09-09 16:52:04
六、清代陜北民族分布格局的最終形成
清朝建立后,于康熙七年(1668),陜、甘分治,陜西省所領七府(西安、同州、鳳翔、漢中、興安、延安、榆林)、五直隸州(乾州、商州、邠州、鄜州、綏德州),基本與今陜西省所轄地區相同。延安、榆林兩府及鄜、綏德兩州大致管轄今陜北地區。清初,自元、明三百多年以來陜北地區原有的諸族基本上融入漢族。由于明末陜北人口減少,土地荒蕪,關中、渭北及山西一帶的漢族又大量遷入,因此,使陜北地區漢族人口迅速增加,加速了該地區的以漢化為主流的民族融合。而明初陜西形成的回族也日益發展壯大,主要聚居于關中,其次是陜南和陜北地區。
在清同治年(1862—1874)以前,陜西回族人口到底有多少?據同治年間鎮壓回民起義的左宗棠的奏牘中說:“通計陜回七八十萬。”而據民國初年西安回族馬光啟所撰《陜西回教概況》記:“歷宋元明清以來,生殖日繁,遂布滿全省,號稱百萬。”
又據同治年間曾參加鎮壓回民起義的余澍疇所撰《秦隴回務記略》說:“陜則民七回三,甘則民三回七。”
即陜西回族占總人口的3/10。這一數字為現今一般有關論著所引用。然而,清乾隆時,陜西總人口是700萬至800多萬,
到嘉慶、道光年間,增至1000萬至1200萬左右,
如果上述陜西回族總人口約70萬至100萬較確,則回族只占全陜人口約1/10,余澍疇的說法恐不確。盡管如此,當時陜西十人中就有一回族人,回族人口之多,發展之迅速,也是很引人矚目的。而陜北地區的回族則較關中人口為少,主要居于延安府縣城附近,及與甘肅交通沿線。此地回族與甘肅隴東、寧夏的回族關系較為緊密,往來較多。
到同治元年(1862)四月十七,以陜西關中華縣圣山砍竹事件為導火線,點燃了聲勢浩大的陜西回民起義。到同年八月,陜西回民起義已成燎原之勢,全省回民皆舉義旗,眾約數十萬,以東府為最多,西安次之,西府也有四五萬眾。正如有的清朝官吏驚呼:“自夏徂秋,通省回民皆叛,地方無完土。”此時,回民起義軍又與陜南的太平天國的義軍相呼應,攻占關中多處。清廷急調軍隊進行血腥鎮壓,起義軍于同治二年(1863)七月后,大部分西退至甘肅董志原(今甘肅寧縣西北),建十八大營。
同治五年(1866),陜西漢族人民因連年戰爭,清軍“復苛派民糧,民不能堪”,也紛紛揭竿而起。其中以活動于陜北及陜甘交界處的董福祥、高萬鎰為首一支,勢力最強,“眾號數十萬”,且有與回民起義軍聯合的趨勢。這就為回民起義軍復起于陜西創造了有利條件。特別是在同年十一月,西捻軍張宗禹部六萬進入陜西,其目的即是“前進陜西,往連回眾,以為掎角之勢”
。這無疑使回民起義軍勢力復振,大大有利于陜西革命形勢的發展。由于陜西清軍已大部分在西邊與甘肅回民起義軍作戰,故東府一帶防御薄弱。因此,西捻軍由潼關、華縣避開駐防清軍,由藍田轉至渭南。十二月十八日,在西安灞橋十里坡一戰,西捻軍圍殲清軍數千人,遂圍西安省城。時清軍“文報不通,糧路斷絕”
。這種形勢下,在甘肅的原陜西回民起義軍及部分甘肅回民起義軍紛紛東趨入陜,再次掀起了反抗清朝統治階級斗爭的高潮。
同治六年初,從甘肅東來的回民起義軍數萬,卻與陜北漢族義軍聯合,由邠縣至鄜縣,三原、耀州、同官、岐山、扶風、延安、安塞、甘泉等地,遍有回民起義軍活動其間,致使陜西巡撫喬松年“茫無以應”。于是,清廷任命左宗棠為督辦陜西軍務、陜甘總督,嚴令催促立即入陜。同年六月,左宗棠率軍由湖北抵潼關,他提出了“先捻后回,先陜后甘”的圍剿捻軍和回民起義軍的方針。九月,西捻軍轉戰至陜北,進入白水、中部(今黃陵)、洛川等地,與回民起義軍聯合,先后攻破了安塞、延川、清澗等縣。十月二十七日,又攻占綏德。與此同時,以崔偉為首的回民起義軍在岐山、隴州活動,清軍告急,到十一月二十三日,在回民起義軍的掩護下,西捻軍神不知鬼不覺地從宜川東北壺口渡過黃河,進入山西,直到同治七年六月在華北才為清軍所鎮壓。
西捻軍撤離至山西后,左宗棠以“先土后回”“各個擊破”的策略,采取剿撫兩手,分化瓦解回民起義軍內部及陜北漢族義軍。同治七年底至八年初,陜北漢族義軍首領董福祥等降清,反過來攻打回民起義軍。至此,回民起義軍勢孤,為清軍各個擊敗,又退守至甘肅董志原、寧縣和正寧一帶,與甘肅回民起義軍一起繼續戰斗。陜西地區的回民起義基本結束,而回民起義的烈火仍在甘、寧、青、新等地如火如荼。直到清光緒三年(1877),西北的回民起義才最終為清朝統治者所鎮壓。
同治年間陜西回民起義的結果之一,是改變了清初陜北民族由漢、回為主的分布格局,即因陜北回軍及家屬西遷至甘肅(包括今之寧夏)各地,而變成漢族為主及仍在人數不多、已不斷漢化的蒙、滿(即少部分駐防陜北八旗官兵)諸族。到近現代,陜北基本上為漢族的最終民族分布格局形成,一直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