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康優秀傳統家訓注譯
- 《安康優秀傳統家訓注譯》編委會
- 1146字
- 2019-09-09 16:50:46
五曰信朋友
人之相知,貴相知心,若以口角[1]之交而無責善[2]之道,何足以言朋友哉!所以古人托妻寄子,以為身可殺而信義不可移[3],故雞黍之約[4],千載稱奇,管鮑之交[5],至今不泯,通財[6]之義雖視己之盈虛[7],而謀害之心無變起于旦夕。若面是背非,到底不能長久,貪財利己終成嫉妒奸頑[8],各宜知之以存忠厚。
【注釋】
[1]口角:言語、口氣。
[2]責善:勸勉從善。
[3]移:變動、改變。
[4]雞黍之約:東漢明帝年間,金鄉范莊(今山東省金鄉縣雞黍鎮),有一個趕考的舉人叫范式,途中不幸染上風寒,住進一家客店。河南汝南縣也有一個趕考的舉人張劭,與范式同宿一家店里。范式在張劭的精心照料下,很快恢復了健康。范、張二人遂結拜為生死兄弟。由于耽誤了考期,二人約定明年同去洛陽重考。次年,二人同去趕考,結果雙雙考進太學。兩人在太學期間,朝夕相處,互相照顧,親如骨肉。不知不覺,三年已過。畢業時正值重陽佳節,二人達成一個約定:往后每年的重陽節這一天,兄弟二人隔期互拜尊親,殺雞煮黍以待。從此,范張二人重陽“雞黍之約”,多少年都成為定律,嚴格遵守,從不誤約。從此“雞黍之約”就成了友誼深厚、誠信守約的代名詞。
[5]管鮑之交:春秋時齊國有一對要好的朋友,一個叫管仲,另外一個叫鮑叔牙。管仲年輕的時候,家里很窮,又要奉養母親。鮑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因為管仲沒有錢,所以做生意的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拿出來的。可是,當賺了錢以后,管仲卻拿的比鮑叔牙還多,鮑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說:“這個管仲真奇怪,本錢拿的比我們主人少,分錢的時候卻拿的比我們主人還多!”鮑叔牙卻對仆人說:“不可以這么說!管仲家里窮又要奉養母親,多拿一點沒有關系的。”有一次,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進攻的時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每次撤退時,他卻跑在最前面。大家就罵管仲說:“管仲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鮑叔牙馬上替管仲說話:“你們誤會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著他的命去照顧老母親呀!”管仲聽到之后說:“生我的是父母,最了解我的人是鮑叔牙呀!”后來,齊國的國君死掉了,公子諸(zhū)當上了國君,諸每天吃喝玩樂不做事,鮑叔牙預感齊國一定會發生內亂,就帶著公子小白逃到莒(jǔ)國,管仲則帶著公子糾(jiū)逃到魯國。
[6]通財:朋友之間互通財物。
[7]盈虛:有余與不足,盈滿與虛空。
[8]奸頑:奸詐不老實。
【譯文】
人之相知貴在相互知心,如果僅僅是表面的言語之交而沒有勸勉從善之道,哪里值得稱朋友呢!朋友可以用來寄托妻子兒女,認為身可殺而信義不能改變,因此雞黍之約千年稱奇,管鮑之交至今稱頌,雖然朋友之間互通財物要看本身財物的有無,但是謀害人的心思卻每時每刻都不可產生。如果當面說是、背后非議,這樣的朋友終歸不能長久,貪圖財物、自私自利最終形成妒忌、奸詐之性,每個人都應該知道這個道理并存以忠厚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