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省志·民政志(第九卷·政治)(1990-2010)
- 陜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 9506字
- 2019-09-09 16:44:53
第二章 救災
21年來陜西省各級黨委、政府始終堅持“政府主導、分級管理、社會互助、生產自救”的救災工作方針,從維護社會穩定和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高度,把抗災救災工作始終作為受災地區的首要任務,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戰勝了一次又一次的特重大自然災害,確保了受災群眾“有飯吃、有水喝、有衣穿、有房住。因災傷病能得到及時醫治,學生有學上”,實現了災區人心安定,社會穩定。
第一節 災害管理
一、管理機構
1990年7月4日,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下發《關于成立陜西省人民政府抗災救災辦公室的通知》(陜政辦發〔1990〕158號),依照國務院批轉國家計委《關于加強和改進全國抗災救災工作報告的通知》(國發〔1989〕65號)要求,成立“陜西省人民政府抗災救災辦公室”,并規定了七項工作職責,主要負責全省抗災救災的綜合、組織、協調工作。隨后,各地也先后成立了相應機構。
2003年9月3日,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下發《關于成立陜西省人民政府自然災害救助應急指揮部的通知》(陜政辦函〔2003〕223號),成立“陜西省自然災害救助應急指揮部”,分管救災工作的副省長任指揮長,29個省級部門和單位為指揮部成員。隨后,各市、縣(區、市)陸續成立了相應機構。應急指揮部主要職責為:當災害發生或即將發生時,視災害規模及時啟動救災應急響應程序,授權有關機構及時向公眾發布警報訊號,以便疏散群眾,轉移重要財產;必要時實施交通管制、申請軍隊支援、宣布受災地區進入緊急狀態等。
在建立綜合協調機構的基礎上,省上還先后成立了各種專項工作機構。1992年5月4日調整充實了“陜西省地震工作領導小組”,同年7月1日成立“陜西省地震烈度評定委員會”和“陜西省地震災害損失評定委員會”,1993年6月4日成立“陜西省減災協會自然災害綜合預報委員會”,6月5日成立“陜西省民政系統無線電短波救災通訊網領導小組”,2004年6月30日組建“民兵防汛抗洪搶險分隊”。
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2008年5月13日,陜西省抗震救災指揮部成立,5月27日成立了抗震救災前線指揮部。隨后又成立6個省級專項工作領導機構和5個涉及全省整體工作的部門領導機構。5月15日,省民政廳成立地震災害應急救助服務領導小組,下設應急管理、災情核查、信息宣傳、救災募捐、救災物資接收調運、救災后勤保障等6個工作組。
二、應急機制
1992年6月12日,陜西省人民政府印發《陜西省抗御和搶救突發性自然災害工作分級責任制和報告制度的通知》(陜政發〔1992〕45號),明確規定了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在抗災救災工作中的業務分工,建立健全了分級責任制度。1993年11月,民政部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提出了深化救災工作改革,建立“救災工作分級管理,救災款分級負擔”的救災管理體制的新思路。按照這一新思路,陜西省從1994年開始,由省到地(市)、縣(區、市)、鄉(鎮)、村層層建立了救災工作責任制,加強監督檢查,對救災責任不落實,救災資金配套不到位的予以通報批評、限期整改。
為整合抗災救災資源,增強對突發性自然災害的應急反應能力。省、市、縣各級先后制訂了各類自然災害應急預案。2001年6月3日和2003年4月12日,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分別印發《陜西省2001年地質災害預防預案》(陜政辦發〔2001〕59號)和《陜西省2003年地質災害防災預案》(陜政發〔2003〕18號);2003年8月22日,陜西省人民政府印發《陜西省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陜政發〔2003〕32號);2004年6月16日,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陜西省防御災害性洪水應急預案》(陜政辦函〔2004〕48號);2005年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陜西省防抗干旱災害應急預案》;2010年7月19日,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陜西省氣象災害應急預案》(陜政辦函〔2010〕75號);2010年7月23日,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陜西省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陜政辦發〔2010〕142號);2010年8月12日,陜西省人民政府印發《陜西省關于建立氣象洪澇地質災害預警聯動機制的通知》(陜政辦發〔2010〕84號)。各類《應急預案》對災害預警、災害等級劃分、災害救助應急機構及職責、災害相應等級及啟動程序均作出了明確規定。截至2007年年底,省、市、縣三級及1216個鄉鎮全部制訂了《災害應急預案》。
為檢驗《預案》在救災工作中的作用,提高救災實效,在民政部和國家減災中心的指導下,陜西省于2004年在大荔縣成功舉行了黃河洪水災害應急救助演練,又于2006年5月在寧陜縣舉行了山地自然災害應急救助演練。演練的成功為全省各地災害緊急救助總結積累了寶貴經驗。
三、信息溝通和共享機制
為加強災害管控能力,陜西省各級政府均建立了災害信息共享和災情會商制度,從1990年起,每年年初召開年度自然災害趨勢會商會。會議由省減災協會牽頭組織召開,參加會商的部門單位有省減災協會自然災害綜合預報委員會委員和氣象、水文、防汛、地震、民政、農業、林業、國土資源、環保等部門的代表及有關科研單位的專家。會商會在對上年度災情進行分析評估的基礎上,根據自然災害變化規律和單項災害特點,對當年災害發生趨勢提出評估意見和對策建議上報省政府。
四、網絡報送體系
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通知》(國辦發〔2007〕49號)精神,陜西省加強了氣象信息員隊伍建設,截至2008年年底,全省有氣象信息員1.3萬人,覆蓋行政村43.7%。為進一步健全城鄉氣象災害應急服務體系,2009年9月21日,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下發《關于加強氣象信息員隊伍建設的通知》(陜政辦發〔2009〕136號)。通過落實省政府要求,氣象信息員覆蓋面迅速從農村擴大到城市,從各級政府及基層自治組織擴大到學校、醫院、車站、體育場、礦山、水庫、旅游景點等重要部位。截至2010年年底,全省共有氣象信息員2.92萬人,覆蓋面達到100%,氣象信息員隊伍的組建,使各類氣象預警信息得以及時準確地傳遞給廣大公眾,最大限度地減輕了災害損失。
20世紀90年代,國家就開始重視災情的網絡管理,制定了《自然災害情況統計制度》,建立了《國家自然災害災情管理系統》。2005年民政部在對原災情統計制度進行修改完善的基礎上,開發了新的災情管理信息軟件。按照國家要求,陜西省先后投入558萬元為省市縣三級配備了攝像機、數碼照相機、計算機、打印機等網絡報災必備設備和救災車輛等裝備,建立了省市縣三級民政災情管理信息系統,開始使用了新的災情統計軟件,實現了遠程網絡報災。同時,從2005年起,每年舉辦災害信息報送業務培訓,截至2010年年底,共培訓2000余人次。
五、救災物資倉儲體系
2003年之前,全省僅有34個縣區自籌資金修建了救災物資倉庫。但大多數倉庫面積較小,一般在100平方米左右,救災物資倉儲能力難以適應救災需求。從2004年開始,省級先后投入700余萬元建設資金和250萬元管理費,資助市、縣兩級救災物資倉庫建設(不足部分市、縣自籌)。截至2010年年底,全省建成市級救災物資儲備庫10個,其中自建4個,租賃場地建6個;建成縣級物資儲備庫93個,其中自建39個,租賃場地建54個。同時,中央投資7430萬元,在渭南建成陜西省國家救災物資儲備庫一座,占地100畝。各方投資1740萬元,在西安建成陜西省救災物資儲備中心一座,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這些救災物資儲備庫在災害應急救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二節 災害救助措施
1990年以來,中共陜西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中央救災方針,不斷深化救災工作改革,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取得了歷年救災工作的勝利。據1996~2010年統計資料顯示,15年間,全省共下撥救災資金74.5億元,2000~2010年11年間,省級下撥救災資金32.1億元,中央下達38.98億元。
一、實物救災
面對連年遭災,救災任務十分繁重的實際,陜西省借鑒國際紅十字會救災工作的經驗,從1997年12月起建立了“以實物救濟為主,錢糧搭配、救災到戶”的救災工作新機制。1998年,省政府下發了《關于認真搞好當前生產救災工作的通知》和《關于今冬明春生產救災工作有關問題會議紀要》,對搞好實物救災做出了具體規定。1999年11月,省民政廳、省財政廳、省糧食局又聯合下發了《關于做好實物救災工作的通知》,解決了救災糧價格偏高等突出問題,進一步完善了實物救濟辦法。主要做法是:(1)在救助對象的核定上,改變了以往層層下撥救災款物,由鄉村干部組織發放的做法,結合村務公開,由組、村、鄉、縣逐級核實上報救助對象和補助糧、款數量。(2)在救助內容上,適應國家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需要,加大了實物(糧食)救濟的比例。救災款按照錢糧2 ∶8比例安排,救災糧按照粗細6∶4搭配。救災糧采取先供應、后結算的辦法,結算在地(市)一級進行。(3)在救助方式上,實行了一套民政開票、糧站發糧、財政結算、資金到市、責任到市的比較規范的操作方法,各地民政部門都印制了救災糧供應卡,一些地方還發行了救災糧票,災民憑卡(票)到附近國有糧站領取救濟糧。1998年到2001年,全省各級民政部門按照實物救災原則,先后下撥救災資金近4.9億元,其中安排救災糧4.6億斤、衣被近1000萬件(床),有效地解決了災民的吃、穿、住等問題,保證了災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實踐證明,實物救災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高了救災工作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長期以來救災款物發放中存在的到位滯后、優親厚友和擠占挪用等問題,保證了救災資金的有效使用。
從2003年8月渭南特大洪水發生后,陜西省在受災群眾生活救助上,開始實行錢糧結合,每人每天1斤成品糧、5元副食品購置補助。隨著中央和省級資金投入的加大,從2007年開始受災群眾生活救助水平不斷提高,各地過渡性救助和冬春救助開始以發放現金為主,同時發放少量糧食。主要是受災群眾生活習慣不同,發放現金由受災群眾自行購買糧食,受災群眾更歡迎,也一定程度減少了政府部門工作壓力。
二、開倉賑災
2001年7月,根據陜北地區連年干旱、災民缺糧面大,群眾自救能力極度脆弱的實際情況,為了保證群眾生活不出大的問題,省政府及時在榆林召開專題會議,確定建立緊急情況下的開倉賑災制度。提出“在緊急情況下,簡化工作程序,可以先吃糧,后結算。由省糧食局、民政廳和榆林、延安兩市政府共同商定工作程序,糧源使用商品周轉糧,糧價由各級物價、民政、糧食部門三家聯合核定”。2002年1月9日,榆林市府谷縣政府接到王家墩鄉政府和哈鎮政府的緊急報告,部分群眾接近斷糧,請求縣政府批準開倉放糧,縣政府立即責成縣民政、糧食、財政三個部門派員實地核查,認為具備開倉放糧的條件。其后府谷縣政府根據榆林市政府關于開倉賑災的有關規定,在1月10日至14日對14個村1165戶共4619人實施開倉放糧,共發放救災糧9.77萬斤,接受開倉賑濟災民人數占總人口的35%。
三、救災扶貧周轉金
1985年國務院批轉民政部等九部委《關于扶持農村貧困戶發展生產治窮致富的指示》指出:“要把扶貧和救災結合起來,救災款在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可用于生產自救,扶持受災貧困戶發展生產。救災款有償回收的部分可以用于建立救災扶貧周轉金,有災救災,無災扶貧。”1987年民政部下發《關于切實加強救災款管理工作的通知》,規定救災款“有償扶持用于生產自救的部分,以省、自治區、直轄市計算,不得超過全年救災款總額的10%”。依照此精神,陜西省有計劃地開展了扶持災民、貧困戶脫貧致富工作。截至1990年年底,全省建立縣、鄉兩級救災扶貧周轉金管委會1852個。到1991年,又發展到1970個(縣級53個,鄉鎮級1917個),建會率分別占縣鄉總數的53%和73.7%。1991年全省投入救災扶貧周轉金1459萬元,其中用于扶持貧困戶984萬元,用于扶持興辦救災扶貧經濟實體256萬元。1991年回收到期資金1350萬元,占應回收資金的82.3%。此項工作開展較好的有漢中地區,建立救災扶貧周轉金管理組織415個,建會率100%;共籌集積累救災扶貧周轉金600多萬元,1991年,扶持貧困戶4.5萬戶,脫貧3.825萬戶,當年脫貧率85%。
陜西省扶貧周轉金管委會成立于1992年。1993~1996年年底,共提留周轉金2910萬元,對50個項目投放周轉金1560萬元,其中向9個地、市44個項目直接投放1355萬元,向民政廳所屬單位6個項目投放205萬元。1995年,省政府決定從扶貧周轉金中拿出700萬元用于救災。截至1997年年底,省、地、縣三級共提留周轉金7788.66萬元,投放周轉金5883.77萬元,除必要的業務支出外,結存1426.89萬元。1999年國家停止救災扶貧周轉金制度。
四、救災扶貧互助儲金儲糧會
1986年,民政部在對部分省、區建立村民互助合作組織進行專題調研后,號召各地特別是多災地區積極舉辦農村救災扶貧互助儲金儲糧會。陜西是全國最早發展村民互助合作組織的省份之一。截至1990年年底,全省建立村民互助儲金會4392個,入會農戶42.76萬戶。到1991年年底又發展到4993個,占全省行政村總數的15.2%,入會農戶49.74萬戶。1991年末,儲金總額573.5萬元,當年投放量714.8萬元,其中用于解決貧困群眾生活生產困難的602萬元,用于解決應急解難的112萬元。此后,救災扶貧互助合作組織繼續發展,且在儲金會的基礎上又建立了一批儲糧會,截至1997年年底,全省共建立村民互助儲金會、儲糧會5601個,入會農戶57.2萬戶,儲金總額1530.42萬元,儲糧總額110.4萬公斤,當年投放儲金857.45萬元,其中用于救災286.1萬元,用于扶持貧困戶發展生產360.05萬元,用于應急解難211.23萬元,當年使用儲金戶379.98萬戶次,使用儲糧戶2.62萬戶次。村民互助儲金儲糧會作為當時形勢下互助互濟、救災扶貧的新模式,在幫助災民安排生活、恢復生產、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急難問題,彌補救災環節的漏洞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999年,因國家進行金融方面的治理整頓,此項工作被叫停。
五、保險機制
1987年2月,按照國務院“關于探索建立農村基層社會保障制度由民政部為主進行試點”的指示精神和1987年中央5號文件關于大力發展合作保險的精神,民政部確定開展農村救災保險試點,在救災工作中開始引進保險機制。為貫徹全國救災保險工作會議精神,陜西省于1990年在岐山縣、城固縣開展了救災保險試點。截至1990年年底,兩縣參加投保農戶16.27萬戶,占兩縣農戶總額的84%。兩縣共收取保費55.86萬元,其中,勞動力投保24.7萬元,占應保勞動力的88.5%,收取保費41.75萬元;房屋投保30.28萬間,占應保房屋的71%,收取保費8.8萬元;大牲畜投保1.44萬頭,占應保總額的56.3%,收取保費5.27萬元。在上一保期內,兩縣定損理賠各類案件4462起,賠付金額59.42萬元,賠付率占上一保期72.92萬元的81.5%。其中,岐山縣定損理賠各類案件1227起,賠付金額21.99萬元,賠付率59%。城固縣定損理賠各類案件3235起,賠付金額37.5萬元,賠付率104.4%。岐山、城固兩縣救災保險試點在解決災后群眾生產生活困難,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后因多種原因試點未能在全省進一步擴大,1999年隨著國家宏觀調控能力的增強和救災體制的調整,全國救災保險試點叫停。
六、社會救災
中華民族素有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在政府的積極引導下組織群眾開展救災捐贈成為災害救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90年代,民政部多次在大中城市開展募集衣被支援災區和貧困地區活動。1996年,中辦、國辦轉發民政部、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關于在大中城市開展經常性捐助活動支援災區、貧困地區的意見》,決定從1996年起在大中城市開展以募捐衣被為主要內容的“扶貧濟困送溫暖活動”,并確定每年4月和10月為送溫暖募捐活動月。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頒布,救災捐贈工作步入法制化、制度化軌道。
(一)圍繞應對嚴重突發性自然災害開展救災捐贈活動
1991年,南方部分省市發生了罕見的洪澇災害,7月16日,中共陜西省委、省政府辦公廳發出《在全省開展募捐活動,支援皖、蘇等省抗洪救災工作的緊急通知》,一個半月內,募捐946萬多元和價值530萬元的救災物資。
1994年,陜西遭受建國以來罕見的特大旱災和暴雨洪水災害,省委、省政府辦公廳8月24日發出《關于向貧困地區、災區捐送衣被和募集捐款的通知》。9月7日,又召開了電話會議。全省參加募集的人數91.65萬人,募集衣被338.56萬件,募集捐款473.36萬元。募集衣被分配到全省內70個縣(市、區)、2127個鄉(鎮)、98.28萬戶災民。
1996年,中共陜西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下發《關于在全省縣以上城鎮開展經常性捐助支災扶貧活動的通知》(陜辦字〔1996〕49號)。是年向災區和貧困地區捐送衣被328萬多件。
1998年,三江(長江、嫩江、珠江)發生特大洪澇災害。7月22日,中共陜西省委、省政府召開動員大會,對開展捐贈活動進行安排部署。8月24日晚,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省委宣傳部主辦,省民政廳、省電視臺承辦大型賑災文藝晚會《我們血脈相連》,晚會現場接收捐款1400多萬元。截至9月底,全省捐款1.6億多元,衣物168萬件。捐款捐物分別發送到湖北、湖南、江西、安徽、黑龍江、吉林、內蒙古等7個受災省區和陜南災區。
1999年,根據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關于開展救災扶貧捐助活動的有關指示和中宣部、民政部、廣電部《關于開展扶貧濟困送溫暖捐助活動宣傳周的通知》,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民政廳、廣電廳于10月13日聯合下發《關于開展扶貧、濟困送溫暖捐助活動宣傳周活動的通知》(陜民發〔1999〕10號),當年全省參加捐贈150.3萬人,募捐衣被169.1萬件,捐款133.93萬元。
2002年,陜南發生“6·8”特大暴雨洪水災害,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下發《關于加強救災捐贈管理工作的緊急通知》(陜政辦發〔2002〕57號),是年先后接收發放捐款3113萬元,衣被450萬件,各類救災物資價值2573萬元。
2003年,陜西省發生自1961年以來首次長歷時、大范圍、高強度的降雨過程,涇河、渭河相繼發生20多年來最大洪水,同時全國發生大范圍“非典”疫情。中共陜西省委、省政府辦公廳先后下發《關于開展向災區群眾捐贈活動的緊急通知》(陜辦字〔2003〕57號)、《關于開展向災區群眾捐贈棉衣被活動的緊急通知》(陜辦字〔2003〕73號)、《關于做好為防治非典型性肺炎募捐工作的通知》。省委宣傳部等單位聯合舉辦了“我們手挽手”大型賑災文藝晚會。是年,接收發放捐款7922.6萬元,衣被1179萬件,面粉、藥品等各類捐助物資價值3663.4萬元。
2006年,陜西部分地區先后發生干旱、低溫冷凍、風雹、暴雨、洪澇等多種自然災害,造成450萬災民生活困難。中共陜西省委、省政府辦公廳于10月25日下發《關于開展“送溫暖、獻愛心”社會捐助月活動的通知》,全省接收發放捐款1055.9萬元,衣被62.85萬件,捐助物資折款40余萬元,受益人口48.7萬人。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陜西省救災募捐活動規模之大,范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捐贈數量之多均為歷史罕見。全省共接收國內外、省內外、社會各界捐款26.38億元,捐贈物資折價4.52億元。
2010年7月中旬后,陜西接連發生6次大范圍強降雨過程,漢江、嘉陵江干支流出現大洪水,渭河干流出現超警戒水位洪水,11市(區)79縣(市、區)520萬人受災。中共陜西省委、省政府辦公廳下發《關于向我省“7·18”“7·23”特大暴雨洪澇災害受災群眾開展捐贈活動的通知》,當年接收下發捐款2.19億元。
(二)社會組織救災捐贈活動
1990年以來,配合救災扶貧工作需要,陜西省先后發展了一批公益慈善組織和志愿者服務組織,這些組織按照各自的宗旨、行業特點和聯系對象,在救災扶貧工作中做出了重大貢獻。1996年陜西省慈善協會成立之后,市、縣級慈善協會陸續建立,截至2010年市、縣級慈善協會發展到105個。僅省慈善協會成立以來,先后募集發放救助款1.49億元。2000年年初,西安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愛心超市”,2004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親臨視察,給予高度贊揚。此后,“愛心超市”、“慈善超市”在全省范圍特別是大中城市迅速發展,截至2010年年底,全省共建立“愛心超市”、“慈善超市”48個。特別是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災害中,社會組織作用更加凸顯。其間,省紅十字會直接募集資金8199.62萬元,省慈善協會直接募集2735.99萬元。省級人民團體、社會組織直接募集543.98萬元。同時,共青團、婦聯、工會等群眾團體組織積極開展志愿者賑災服務活動,其間,西安市志愿者人數達到6129人,共青團漢中市委牽頭成立志愿者服務隊117支,建立志愿者服務點146個,組織2596名青年志愿者趕赴災區開展醫療救助、維護社會秩序、對災民進行心理疏導等,服務受災群眾30余萬人次。西安信托公司開辦了“5·12”抗震救災公益信托計劃,開創了社會捐助事業的先河。
(三)經常性救災捐贈活動
1996年5月,經中共陜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同意,民政廳設省救災募捐辦公室,2002年12月16日,經省機構編制委員會批準(陜編辦發〔2002〕2號)成立陜西省救災募捐中心,為省民政廳下屬縣級事業單位,其主要職責為:開展救災募捐宣傳活動;接收國內、省內社會各界、企事業單位及個人的捐贈;接收國際組織、國際友人及港澳同胞的捐贈;募集救災捐款管理和募集衣被物資的消毒、打包、分發;負責全省社區性救災物資網絡建設;指導市、縣(市、區)救災募捐工作。社會捐贈管理機構的成立,為全省救災募捐工作提供了組織保障。同時,各級民政部門注意加強經常性社會捐助服務站點的建設和管理,截至2010年年底,共建立經常性社會捐助點123個。2001年11月6日,省委、省政府辦公廳轉發省民政廳《關于深入開展經常性社會捐助活動的意見》(陜辦字〔2001〕74號),明確了經常性捐助工作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接收服務網絡等,推動了全省經常性捐助工作的有序開展。自1996年省級社會捐贈管理機構成立至2010年年底,全省共募集救災資金32.31億元、衣物3760.32萬件。
第三節 防災減災
第42屆聯合國大會于1987年12月11日通過了169號決議確定,從1990年1月1日起到2000年為“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為響應聯合國決議,中國國際減災十年委員會于1989年4月成立。1998年4月,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減災規劃1998~2010年》。2007年,國務院辦公廳又頒布了《國家綜合減災“十一五”規劃》。
一、領導體制
陜西省減災協會于1988年9月16日成立,2008年成立“陜西省減災委員會”。2001年5月22日,頒布《陜西省2001~2010年防災減災規劃》。在建立健全防災減災工作領導體制的同時,經過多年探討實踐,在各級黨委統一領導下,全省防災減災工作逐步建立起由各級政府負總責,有關部門分工合作,組織動員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
二、宣傳教育
2004年10月11日,陜西省人民政府下發《關于開展減災進社區活動通知》(陜民電〔2004〕45),10月13日,在國際減災日開展了“了解今日災害,為了明天平安”為主題的宣傳教育活動。2006年陜西省向各市、縣(市、區)配發了《避災自救手冊》、掛圖及應急減災系列叢書。隨后,各級民政部門廣泛開展了面向全社會的減災知識宣傳教育,推動了災害預防、避險自救、互救等減災知識的普及。同年,按照民政部要求,全省開展了“社區減災平安行”知識競賽,吸引了城市居民廣泛參與,促進了減災知識進社區,進農村,進學校,進企業及工地、市場、車站、廣場、公園等公共場所,增強了公眾減災意識,提高了應對自然災害等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陜西省代表隊參加了全國“社區減災平安行”電視大賽,獲得優勝獎。
表1-2-2 1996~2010年下撥救災資金情況統計表

注:表中數據來自《陜西救災年鑒》。
三、自然災害綜合評估與風險制圖
2006年10月,按照民政部減災中心要求,開展了“國家自然災害綜合評估與風險制圖”項目的先期試點和研究,于大荔縣進行了試點區的野外調查與數據收集、處理,建立了試點區數據庫,完成了試點區自然災害的綜合評估與風險制圖工作。民政部原定陜西18個縣作為試點,經積極爭取,國家將全省各縣(市、區)全部列入自然災害綜合評估與風險制圖項目實施縣。截至2010年年底,全省所有縣(市、區)全部完成了自然災害綜合評估與風險制圖工作。
四、防災減災工程建設
截至2001年,先后對全省160多條河流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建成了堤防5450千米、護岸壩垛1萬多座,使164個城鎮、389萬人、250千公頃耕地和一大批工業、交通設施得到保護。興建各類水利工程20多萬處,使全省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340千公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89萬平方千米,實際保存面積5萬平方千米,占水土流失總面積37%。開展植樹造林,森林面積發展到5390千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了28.8%。2009年1月7日,省政府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我省防震減災工作的意見》,地震災害預防工作得到切實加強,新建工程的抗震設防和已建工程的抗震加固取得進展,建設工程的抗震能力顯著提高。同時重點排除了一些地方滑坡險情。
表1-2-3 陜西省1997~2010年救災募捐情況統計表

注:表中數據系陜西省救災募捐辦公室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