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省志·民政志(第九卷·政治)(1990-2010)
- 陜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 5695字
- 2019-09-09 16:44:52
第一章 災情
第一節 陜西災害
1990年,全省農作物受災面積2268千公頃,糧食減產298957.2萬斤,受災人口12738萬人,死亡275人,其中旱災受災933千公頃,暴雨洪水受災310千公頃,大風冰雹受災378千公頃,低溫霜凍受災220千公頃,病蟲鼠害受災427千公頃。倒塌房屋0.54萬間(孔);直接經濟損失24億元。
1991年,全省農作物受災面積2795千公頃,成災占受災面積73.4%。其中旱災受災面積1894千公頃,暴雨洪澇受災316千公頃,風雹受災面積288千公頃,霜凍受災面積23千公頃,病蟲害受災面積274千公頃次。因災死亡人口176人,糧食減產187.65萬噸,棉花減產1.41萬噸,油料減產6.87萬噸,烤煙減產4.92萬噸,死亡大牲畜2167頭,倒塌損壞民房5.4萬間(孔),因災缺糧34.64萬噸,缺糧人口547.72萬人;直接經濟損失20億元。
1992年,全省農作物受災面積2730千公頃,成災面積占受災面積的67.8%。其中旱災受災面積1678千公頃,水災受災面積451千公頃,風雹受災面積254千公頃,霜凍受災面積81千公頃。因災死亡275人,減產糧食196.29萬噸,減產棉花6.7萬噸,減產油料13.51萬噸,減產烤煙9.37萬噸;因災死亡大牲畜2861頭,倒塌損壞房屋16.5萬間(孔);因災缺糧5748噸,缺糧人口553.3萬人;直接經濟損失26億元。
1993年,全省農作物受災面積1694.28千公頃,成災面積1215千公頃,占受災面積的69.7%。其中旱災受災面積502.28千公頃,水災171千公頃,病蟲害受災面積239千公頃次,低溫霜凍受災面積141千公頃,大風冰雹受災面積616千公頃,其他災害受災面積25千公頃;災害造成糧食作物減產938.1千公頃,減產八成以上至絕收167千公頃,造成經濟作物減產253千公頃,減產八成以上至絕收167千公頃;減產糧食122.23萬噸,減產棉花3.18萬噸,減產油料5.43萬噸,因災缺糧7.15萬噸,缺糧人口395.71萬人。因災死亡170人,死亡大牲畜3120頭,倒塌損壞民房24.9萬間(孔);直接經濟損失26.4億元。
1994年,全省受災面積3146千公頃,成災面積2292.96千公頃,成災面積占受災面積的71.1%。其中,旱災受災面積2166千公頃,水災受災面積385千公頃,風雹受災面積385千公頃,霜凍受災面積40千公頃,病蟲害受災面積170千公頃。災害造成糧食作物減產1897.43千公頃,減產八成以上至絕收88.26千公頃;死亡人口213人,減產糧食311.32萬噸,減產棉花2.79萬噸,減產油料9.84萬噸,死亡大牲畜2959頭,倒塌損壞民房11.85萬間(孔);因災缺糧51.56萬噸,缺糧人口643.63萬人;直接經濟損失60億元。
1995年,全省受災面積3364.66千公頃,成災面積2499.18千公頃,成災面積占受災面積的74.3%。其中,旱災受災面積2780.02千公頃,水災受災面積146.06千公頃,風雹受災面積121.49千公頃,霜凍受災面積206.29千公頃,病蟲害受災面積91.68千公頃次,其他災害受災面積19.12千公頃;因災造成糧食作物減產2093.43千公頃,八成以上至絕收456.13千公頃,造成經濟作物減產366.45千公頃,八成以上至絕收81.59千公頃;死亡人口158人,減產糧食322.9萬噸,減產棉花2.98萬噸,減產油料8.59萬噸,死亡大牲畜5006頭,倒塌損壞民房2.38萬間(孔);缺糧人口845.11萬人;直接經濟損失82億元。
1996年,全省農田受災面積2480千公頃,成災面積1830千公頃,占受災面積的74%,絕收面積224千公頃,占9%,因災減產糧食100萬噸;其中旱災受災1170千公頃,暴雨洪水受災559千公頃,大風冰雹受災133.6千公頃,低溫霜凍受災100千公頃,其他災害受災517.4千公頃。各類災害受災人口927萬人,其中成災人口699.38萬人,特重災人口147.87萬人;因災倒塌房屋2.45萬間(孔),其中民房1.87萬間(孔), 9600人一度無家可歸;各類災害中死亡143人,死亡大家畜1332頭;各類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44.43億元。
1997年,全省農作物受災2298.6千公頃,其中旱災2173千公頃,水災86.6千公頃,大風冰雹39千公頃。全省受災人口2200萬人,重災民600萬人,糧食減產171.2萬噸,死亡人口81人,死亡大家畜7717頭,倒塌房屋3.8萬間(孔);災害直接經濟損失58億元。
1998年,先后發生春秋旱、暴雨、冰雹、病蟲鼠等多種自然災害,102個縣(市、區)、1209個鄉(鎮)受災,受災人口1500萬人,因災死亡239人,倒塌損壞房屋29.52萬間(孔);農作物受災1010千公頃,成災500千公頃,絕收193.3千公頃;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3億元。
1999年,先后發生干旱、暴雨、洪水、冰雹、大風、病蟲害等多種自然災害,特別是陜南發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災。全省86個縣(市、區)、1054個鄉(鎮)受災,受災人口2007萬人,成災1310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2218.3千公頃,成災1966.7千萬公頃,絕收960千公頃。因災死亡21人,死亡大家畜9430頭,倒塌損壞房屋0.3萬間(孔);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3.1億元。
2000年,除干旱、暴雨洪水災害外,地質災害尤為突出。各種災害造成428萬人受災,成災209萬人,因災死亡347人;農作物受災面積2708.7千公頃,成災2313.3千公頃,絕收938千公頃;倒塌損壞房屋5.6萬間(孔)。全省發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5000起,死亡295人。其中滑坡297次,死亡26人;崩塌6次,死亡11人;泥石流4686次,死亡258人;毀壞房(窯)1.77萬間(孔),耕地1.89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76.5億元。
2001年,以旱災為主,暴雨、低溫冷凍、冰雹、滑坡、泥石流等多種自然災害并發。災害造成2480萬人受災,1786萬人成災,因災死亡28人;農作物受災2240千公頃,成災1413.3千公頃,絕收352千公頃;倒塌損壞房屋0.41萬間(孔);直接經濟損失68.5億元。
2002年,干旱、暴雨洪水、滑坡、病蟲害并發,全省10市、101縣(市、區)受災,受災人口2568萬人,成災1980萬人,因災死亡270人;農作物受災3021千公頃,成災1980千公頃,絕收281.7千公頃;倒塌損失房屋34.4萬間(孔);直接經濟損失82.58億元。
2003年,干旱、暴雨洪水、凍雹、低溫凍害、秋霖、滑坡、泥石流、病蟲鼠害并發,受災人口1560萬人,成災1003.9萬人,因災死亡165人;農作物受災1326.3千公頃,成災1014.8千公頃,絕收331.9千公頃;倒塌損壞房屋30.24萬間(孔);直接經濟損失127.8億元。6月2日,商洛5縣降雹30分鐘,雹徑最大6~8厘米,積雹厚度10~20厘米。
2004年,干旱、暴雨洪水、冰雹、凍害、病蟲害并發,農作物受災2229.1千公頃,成災1066.33千公頃,絕收116.48千公頃,因災減收糧食115.7萬噸。因災倒塌損毀房屋0.84萬間(孔),死亡50人,直接經濟損失45.86億元。全年發生雷擊事故33起,死10人,傷8人。
2005年,干旱、洪澇、冰雹、泥石流、低溫凍害、地震災害相繼發生,83縣(市、區)、810鄉(鎮)受災,受災人口919萬人(次),死亡失蹤97人。農作物受災1062.1千公頃,絕收137千公頃。倒塌損毀房屋6.41萬間(孔);直接經濟損失52億元。
2006年,干旱、暴雨洪水、冰雹、低溫凍害、雷電、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相繼發生,計167起。全省84縣(市、區)1610萬人(次)受災,因災死亡42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850.9千公頃,絕收443.3千公頃;倒塌損壞房屋12.4萬間(孔);直接經濟損失87.7億元。10月6日09時30分,渭南市華縣大明鎮高樓村發生大面積山體滑坡,滑坡體6萬立方米,死亡12人。
2007年,干旱、洪澇、冰雹、低溫凍害、雷電、泥石流等災害相繼發生,計466起。全省104縣(市、區)1800萬人(次)受災,因災死亡失蹤167人。農作物受災2455.05千公頃,絕收345千公頃;倒塌損壞房屋40.66萬間(孔);直接經濟損失135.45億元。
表1-1-1 陜西省1990~2010年災害一覽表

注:表中數據來源于《陜西救災年鑒》。
2008年,是災害極為嚴重的一年。地震、干旱、暴雨洪澇、冰雹、雪災、雷電等災害相繼發生,計391起。特別是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波及陜西省大部分地區,給人民生命財產和工農業生產造成極為嚴重的損失。全省因各種自然災害造成104縣(市、區)、1210多萬人(次)受災,因災死亡173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025.65千公頃,成災507.3千公頃,絕收88.84千公頃;倒塌損壞房屋35.38萬間(孔);直接經濟損失279.91億元。
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一帶發生里氏8級特大地震,波及陜西10市、92縣(市、區)、1122鄉(鎮)、9357村,326.56萬人受災。災害造成125人死亡,3390人受傷,倒塌民房33.83萬間(孔);全省因災損壞公路47條、橋梁338座、隧道34道、水利設施4623座;受災農作物10千公頃,受災工業企業882家;直接經濟損失245.08億元。
2009年,干旱、暴雨洪澇、冰雹、低溫霜凍、雷電、滑坡等災害相繼發生,計309起。105縣(區)、1762萬人受災,因災死亡40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550.84千公頃,絕收1.79千公頃;倒塌房屋1.79萬間(孔);直接經濟損失72.82億元。
2010年,干旱、暴雨洪澇、冰雹、低溫冷凍、雪災、雷電、滑坡等災害相繼發生,計54次,與近7年相比,屬較重年份。全省107縣(市、區)全部受災,受災人口1576.31萬人次,因災死亡失蹤387人;農作物受災1401.55千公頃;因災倒塌損壞房屋29.62萬間(孔);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02.16億元。此年地質災害尤為嚴重,全年發生1186起,其中滑坡859起,崩塌57起,泥石流247起,地面塌陷18起,地裂縫5起,共造成268人死亡或失蹤,48人受傷。
第二節 災害特點
一、多發易發
21年間,各種氣象災害、地質災害、生物災害連續、交替發生,主要災種有干旱、暴雨洪澇、大風冰雹、低溫霜凍、雷電、病蟲鼠害及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縫等。21年間,干旱受災面積29671.71千公頃,年均1413千公頃;暴雨洪水受災面積7152.08千公頃,年均340千公頃;大風冰雹受災面積3744.5千公頃,年均178千公頃;低溫霜凍受災面積2269.4千公頃,年均108千公頃;各種生物災害受災面積(含森林生物災害)113487.75千公頃次,年均5404千公頃次,因災死亡失蹤3514人,年均167人;倒損房屋293.6萬間(孔),年均13.98萬間(孔);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778.21億元,年均84.67億元。
從災害損失的主要構成要素看,造成糧食減產的主要災種為干旱、暴雨洪水、大風冰雹、低溫霜凍及病蟲鼠害;造成人員傷亡的主要災種為暴雨洪水、地質災害及雷電,21年間災害造成3514人死亡失蹤,其中死于暴雨洪水的2312人,死于地質災害的1163人,死于雷擊的39人,其比例為66∶33∶1;造成房屋倒損的主要災種為暴雨洪水及地質災害,21年間因災倒損房屋293.6萬間(孔),暴雨洪水占87.5%,地質災害占12.5%。
二、旱災發生頻率最高、持續時間最長、涉及范圍最廣、危害最大
21年間,年年有旱,受旱面積千公頃以上的年份有14年,在歷年干旱、暴雨洪澇、大風冰雹、低溫霜凍等12種主要災害受災面積中,旱災占70%,暴雨洪澇占17%,大風冰雹占9%,低溫霜凍占4%。特別是2000~2002年,陜西遭遇百年一遇的三年大旱,農作物受災面積均在60%以上,2000年受旱農作物播種面積3821.59千公頃,受旱2510千公頃,占65.7%,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7億元;2001年農作物播種3517.63千公頃,受旱2366千公頃,占67%,造成經濟損失33.68億元;2002年農作物播種3397.29千公頃,受旱2725千公頃,占80%,經濟損失33.85億元。三年大旱不僅造成大量災民口糧短缺,而且使全省339萬城鄉人口、310萬家畜飲水發生困難,陜北和關中西部一些地方出現了過量宰殺豬、羊和出售大家畜的情況。
三、暴雨洪水災害強度大、突發性強、具有極大的毀滅性
與旱災相比,陜西暴雨洪水災害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和基礎設施的破壞則更加嚴重。21年間,全省暴雨洪水災害連年發生,受災面積在171~850千公頃之間,災害造成2312人死亡失蹤,256.96萬間(孔)房屋倒損。以1998年為例,當年全省102縣(市、區),1209鄉鎮連續三次發生50年一遇的暴雨洪水災害,造成“三無”災民4.5萬人,緊急轉移災民13.7萬人,因災死亡215人,失蹤68人,重傷3069人;因災倒塌房屋29.52萬間(孔),形成危房14.58萬間(孔);全省農作物受災400千公頃,因災減產糧食0.25億公斤;水毀公路2292公里,堤防工程1866公里,水利設施2360處,輸電線路1728公里,通訊線路1018公里;335個工礦企業因災停產,357個工礦企業處于半停產狀況;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43億元。特別是2002年發生的“佛坪”水災和2003年發生的“兩華”(華陰市、華縣)水災強度更大,損失更為慘重。
四、大風冰雹、低溫霜凍、生物災害(病蟲鼠害)、地質災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塌陷)、雷電交替發生
21年間,大風冰雹成災有記載的17年,受災面積3744.5千公頃;低溫霜凍成災有記載的14年,受災面積2269.4千公頃;病蟲鼠害連年成災,受災面積113487.75千公頃次;各類地質災害成災有記載的15年,因災死亡失蹤1163人,倒塌房屋36.66萬間(孔);雷電災害成災有記載的7年,因災死亡39人。
五、災害發生具有季節性、地域性、群發性、周期性規律
季節性,1~4月份多為低溫災害,3~5月多為干旱,5~9月份多為暴雨洪澇、大風冰雹和地質災害,10~11月份多為秋淋災害;地域性,陜北多發干旱,陜南多發暴雨洪澇及地質災害,關中干旱,暴雨洪澇兼有;群發性,暴雨引發洪澇,地震災害引發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房屋倒損、基礎設施破壞;周期性,統計資料顯示全省災害的發生具有模糊的周期性,基本上是5~10年一次大旱,2~3年一次大洪。
第三節 災害成因
一、地理位置
陜西地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東西接合部,南北跨度大,氣候變化多端。全省總面積20.56萬平方公里,其中黃河流域13.33萬平方公里,占64.8%,長江流域7.23萬平方公里,占35.2%。地形地貌特點是南北高,中部低。以“北山”(鳳翔、銅川、韓城一線石灰巖為主的石質山地的統稱)、秦嶺為界,將全省劃分為陜北黃土高原、關中平原和陜南秦巴山地三個自然區域。高原約占45%,山地約占36%,平原約占19%。關中平原位于汾渭斷裂帶,屬地震活躍區,全省有23處地質災害易發區,總面積8.4萬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的40.9%,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復雜的地形地貌,形成了陜西自然災害種類多、伴生性災害多的特點。
二、氣候條件
陜西地處中國東南濕潤地區到西北干旱地區的過渡帶,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在季風環流、地理位置及地形的綜合作用下,全省分為三個氣候區:陜北溫帶干旱區,關中暖溫帶半干旱區,陜南亞熱帶濕潤區。全省年降水量由北向南遞增,差異很大,在350至1400毫米之間。陜北長城沿線(定邊縣等地)年降水量僅為350毫米左右,而陜南米倉山、大巴山一帶(南鄭、鎮巴縣等地)年降水量達到1400毫米以上,南北相差1000毫米,由此形成陜西北旱南澇的災害分布格局。旱災由北向南分為6個區域,即陜北北部重春旱區、陜北南部重春夏連旱區、關中重伏旱區、漢中平原輕春旱區、商洛輕春伏旱區、安康北部伏旱區。洪澇災害主要發生在陜南和渭河流域。
三、生態環境
陜西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五千年悠久的歷史,造就了輝煌的古代文明,同時也付出了極大的環境代價。陜北高原是中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水土流失面積占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的72%,全省平均每年向黃河輸沙7.38億萬噸,其中79.3%產于陜北。陜南水土流失也比較嚴重,全省每年向長江輸沙5756萬噸,其中86.23%產于漢江流域。陜西土地面積不到全國總土地面積的二十分之一,流失的土壤總量卻占全國的五分之一,水土流失強度為“世界之最”。局部地區每年每平方公里流失土壤4.5噸,全省每年流失土壤9.2億噸,損失土壤養分500萬噸。生態環境的易損性使陜西成為自然災害特別是伴生災害頻繁發生、破壞極為嚴重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