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民國初期的鄜縣基本狀況

一 地理特征與建制沿革

(一)地理特征

富縣位于黃河中游地區的陜北黃土高原,東靠黃龍山系以晉師廟梁為界與宜川毗鄰;東南和南部與洛川、黃陵相連;西隔子午嶺、關山梁與甘肅省的寧縣、合水、華池縣交界;北緣丘陵溝壑與志丹、甘泉、延安接壤。地理坐標介于東經108 °29′30"至109 °42′54",北緯35 °44′6"至36 °23′23"之間。東西直線距離111公里,南北直線距離73.7公里,總面積4181.57平方公里。

富縣地處關中平原和陜北黃土高原之間的過渡地帶,縣域地形地貌獨特,川、塬、溝、峁相間,形態各異,森林茂密。東部有洛河流經南北,西部有葫蘆河貫穿東西。兩河流域之間的中心區域是海拔1390.3米的北道德照八寺高地,山河錦繡,蔚為壯觀。富縣居民大約有一半人居住在沿兩河流域的交道塬、中指塬、北道德塬、寺仙塬和南道德塬的塬面上;另有一半人居住在兩河流域的川道里。物寶天華,人杰地靈。

富縣北枕榆林、延安要塞,南俯渭北、關中腹地,東達山西,西通甘肅,自古以“三川交匯,五路咽喉”而著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歷朝歷代,皆有重兵駐防。戰國時期,這里曾發生過秦魏“雕陰之戰”,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唐時,秦王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先后率師北征至直羅鎮,威震朔方;清同治年間,大規模的回民起義,曾在這里與清軍展開激戰,遺骨遍野;近代著名的直羅鎮戰役,則為中國共產黨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

(二)建制沿革

富縣,古稱鄜州。西周時,轄地屬白翟。春秋,為晉上郡轄地。戰國時屬魏,魏設雕陰邑。秦惠文王十年(前328),魏獻河西15城予秦,秦設雕陰縣,始為秦地。西漢高祖元年(前206),在縣域西部增設直路縣和襄洛縣。東漢光武帝元年(25),撤銷直路縣和襄洛縣,轄地歸雕陰縣。東漢永初五年(111),雕陰縣廢,地入羌胡。東晉前秦永興二年(358),在今吉子現固險村設長城縣。南北朝時期,為北魏所轄。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在杏城(今黃陵縣境內)設東秦州,長城縣屬東秦州轄。北魏熙平元年(516),改東秦州為北華州。西魏大統元年(535),改北華州為敷州。西魏恭帝元年(554),改長城縣為三川縣,屬敷州轄。隋開皇三年(583),分洛川縣、三川縣之北部于五交城(今富縣城)設洛交縣。隋大業二年(606),改敷州為鄜城郡。大業三年(607),鄜城郡郡治自杏城遷至洛交縣五交城,改稱上郡,領中部、敷城、洛川、洛交、三川五縣。唐武德元年(618),改上郡為鄜州,分洛交縣北部設伏陸縣(今甘泉縣)。武德三年(620),分洛交縣、三川縣西部,設直羅縣。鄜州領洛川、三川、洛交、直羅、伏陸五縣。唐天寶元年(742),改鄜州為洛交郡。乾元元年(758),洛交郡復稱鄜州。宋熙寧七年(1074),降三川縣為鎮,歸洛交縣。鄜州領洛川、直羅、洛交等縣。元代中統四年(1263),撤銷洛交縣和直羅縣,轄地歸鄜州直轄,奠定了今富縣之疆域。鄜州屬延安路管轄,領洛川、中部、宜君等縣。明代鄜州仍領洛川、中部、宜君等縣,屬延安府管轄。清雍正三年(1725),鄜州為直隸州。民國二年(1913),改鄜州為鄜縣,并在黑水寺設立分縣,初屬榆林道轄,后屬陜西省第三行政區轄。民國二十六年七月(1937年7月),鄜縣劃歸陜甘寧邊區政府直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后歸黃龍分區、延安專區管轄。鄜縣名沿用至1964年9月,因“鄜”字生僻,經國務院批準改為富縣。

為了延續古今歷史文獻和歷代文史資料對富縣的記載,本書在記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的富縣地名、機構名稱時,一律采用歷史稱謂,即用“鄜縣”表述。

二 社會經濟狀況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華民國。

民國二年(1913),撤銷鄜州建制,設立鄜縣。縣設知事公署,設知事一人,為縣最高行政長官,并設秘書、丞審員和財政局、教育局、警察局等辦事機構。同時在西川黑水寺設立分縣,分縣行政長官稱縣佐,受命于知事,辦理巡檢、救災、催征、建設等事宜,協助知事指揮警務,就近處理違警案件,辦前呈報,辦后備案,但不審理民事、刑事等案件。民國六年(1917),改縣知事公署為縣政府,改知事為縣長,縣政府下設秘書一人、丞審員一人,以及四個科室,一科管民政,二科管財稅,三科管教育,四科管司法。民國十六年(1927),改科為局,設財政局、教育局、建設局,警察局改為公安局。民國二十年(1931),縣政府設兩科四局:一科(管文書檔案)、二科(管民政事務)和財政局、教育局、建設局、公安局等。民國十五年(1926),國民黨在鄜縣組建黨務工作指導委員會辦事處,秦仙州任辦事處黨務指導員。民國十六年(1927)元月,鄜縣代表秦建基出席國民黨陜西省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會后,黨務指導委員會辦事處改稱為國民黨鄜縣黨部,秦建基任干事長。在縣區鄉軍政人員與地方紳士、小學教師中發展國民黨員,建立國民黨區鄉分部等基層組織。全縣各地倡辦民團,修筑土寨,堅持自衛。

民國初期,鄜縣基層仍沿用清末十六里建置,里設里正一人,主管政務和民事糾紛;值年一人(按糧賦數編甲,每里三、五甲不等,甲首輪流值年),主管糧政;手書一人,主管糧簿(俗稱紅簿)。甲下為村,村設村長一人(俗稱官人)。民國六年(1917),全縣劃編為東、南、西、北、中五個區。區設區長、教育委員、文牘、會計等,分管各項工作。區下轄里,里設里正。民國十七年(1928),按國民政府組織法,廢除清末十六里建置,改五區為八區。每區設區長一人,副區長二人,區下設甲,甲管花戶。民國二十五年(1936),裁撤分縣縣佐,廢區設保,實行保甲制,數甲為一保,數保為一聯保,設聯保處,全縣劃編為10個聯保處,轄48保,513甲。民國二十八年(1939),國民黨為了反共,實行聯保聯坐,互相監視、互相告發,一戶違規,連同辦罪的聯保制。聯保處設主任、書記、庶務員、社訓隊長各一人,保丁若干人。

民國元年(1912)三月,前清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竊取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位,建立了封建地主和官僚買辦聯合專政的北洋軍閥政權。他們用高官厚祿收買地方實力派人物,用武力鎮壓人民革命,造成“群雄割據、軍閥混戰”的局面,給全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陜西也陷入陸建章、劉鎮華等軍閥統治的痛苦深淵。鄜縣國民黨政府為了不斷地強化基層政權,將一些善弄權術、投機鉆營的土豪劣紳和地痞流氓,委任為各級地方官員。聯保處主任由國民黨區黨部常委擔任,同時兼任小學校長、義勇壯丁隊長、動員委員會主任等職,各項大權都集中于聯保主任一身。這些烏合之眾就成為國民黨政權的社會基礎和壓迫剝削人民群眾的惡毒爪牙,成為封建地主階級在鄜縣各地的代理人。鄜縣槐樹莊、張家灣等西部山區,人煙稀少、土地荒蕪,土豪劣紳手指為界,口說為憑,霸田歸己,欺壓百姓。爬上黑水寺分縣縣佐的仵孟明和北道德的康西龍,被老百姓稱作“西北侯”;牛武川的白博成和交道塬的魯幫棟,被老百姓稱為“東北侯”。這些官紳兼備之人,各霸一方,橫行鄉里,搜刮民財,為所欲為。殺人不眨眼的康西龍要張村驛的張鐵匠給他打制一把大刀,張因一時怠慢,康便為之大怒,打斷了張鐵匠的雙腿。

民國初期,經濟上的殘酷剝削使貧苦百姓怨聲載道。官府衙門催糧要款,苛捐雜稅多如牛毛。在鄜縣,當時正稅有關稅、鹽稅、田稅、煙酒稅、印花及所得稅等數種。除正稅外,還有各種捐稅,如屠宰稅、落地稅、婚貼稅、警察稅、房捐、門牌捐、保安捐、壯丁捐、公役捐等等,總計稅捐在40種以上。因其項目繁多,故有“民國萬稅”之民謠。百姓家娶媳婦要繳婚貼稅2元,生兒育女要繳子女稅(即人頭稅),自宰自食豬羊每頭要繳血稅5角,農副產品上市要繳出產稅。警察維持社會治安要繳警察稅,每月收上等戶2元、中等戶1.5元、下等戶1元、最下等戶5角;維持費,每月收上等戶5元、中等戶3元、下等戶2元、最下等戶1元。國民政府的差官衙役如狼似虎,進了農家門,要收鞋襪錢;無糧無錢者遭繩索捆綁,還要繳繩索錢;繳了糧款解下繩索,又要繳解繩索錢,真是五花八門。甚至連官家辦婚喪、祝壽等紅白喜事,也要征收支應費。駐鄜縣的國民黨86師師長高雙成給兒子結婚,全縣每家出支應費2元到5角不等。遇到災荒年,窮苦百姓無糧無錢只得靠借貸繳稅,有錢有勢的土豪劣紳、商人乘機先用錢糧替百姓“墊支”“包交”,然后再以高利貸的形式、“驢打滾”的利息盤剝百姓的錢糧。貧苦百姓常常處在苛政重斂之下,真是“租種兩畝地,頭枕衙門睡(稅)”,過著衣不遮體、食不飽腹、破窯爛房、人畜同室的悲慘生活。

民國十八年(1929),是陜西歷史上的特大年饉。縣長黃照臨黃照臨,陜西省白河縣人。民國十七—十八年(1928—1929)任國民黨鄜縣縣長。在任期間曾主持編纂《鄜縣志續編》。一方面勒令牛武紳士白錫奎和張村驛桃花砭的張和尚繳糧120石,在縣城搭棚舍飯救濟災民;另一方面卻在縣府為其身居老家的父親大擺宴席,請客祝壽。在縣城經辦舍飯的劣紳惡棍貪扣細糧,每天只給災民喝一頓雜糧稀湯充饑,餓死不少災民。城內有人書寫橫額為“天災人禍”對聯一副,上聯是“老爺過生 金也要 銀也要 紅白一把抓 何分南北”;下聯是“小民該死 麥未收 谷未收 青黃兩不接 沒有東西”,深刻揭露了封建官僚強取豪奪、欺壓百姓的社會現實。

民國十九年(1930),縣長杜炳言杜炳言,陜西省蒲城縣人。民國十九—二十年(1930—1931)任國民黨鄜縣縣長。在任期間,與省財政委員吳應南(山陽縣人)上下勾結,狼狽為奸,私自將鄜縣每年上交國庫銀洋5000元,改為每月上交銀洋5000元。一字之改,使鄜縣人民的負擔加重了12倍。他們將超收銀兩中飽私囊。當時,按上級規定,每20畝地發一張地契,收費2元。杜炳言私自改為每塊地發一張地契,收費2元。平原大川的整塊土地大多數集中在土豪劣紳手里,貧苦百姓的少量土地又都分散在原邊、臺鹼或溝坡梁峁。特別是山區農民,土地不多,但塊數不少,按塊收費便宜了土豪劣紳,卻坑害了窮苦百姓。杜炳言私吞巨款,引起各方不滿。杜便給縣政府主要官員和有名望的鄉紳每人賄賂銀洋100元,拉攏封口,平息眾怒。縣城街頭曾貼出藏頭詩一首,每句取第一字相連為“杜炳言狗官該殺之”。還有個膽大的小學生在作文中寫道:“鄜縣縣長,杜氏炳言,放出差官,如狼一般。”

國民黨黑暗統治下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使窮苦百姓忍無可忍,一個自發的群眾反抗運動風起云涌。

三 反抗國民黨的統治

國民黨統治時期的鄜縣,窮苦百姓不堪重負,生活在暗無天日和水深火熱之中。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不甘受壓迫、受剝削、受欺凌的鄜縣人民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紛紛起來反抗國民政府的統治。

(一)罷課擁堂罷課擁堂:學生不堪忍受當局政府的黑暗統治,集合起來,攜帶桌椅板凳,到政府請愿,以示罷課的一種反抗形式。

民國十二年(1923),寺仙塬火燒村的王建功,在縣城三民學校上學。一天,其父王某趕著毛驢進縣城給兒子送糧,縣府警察強行拉走送糧毛驢給縣府支差,引起三民學校師生不滿,集體罷課擁堂。王建功帶領學生結隊直奔縣府,質問縣長,讓其承認警察的不法行為,歸還毛驢。縣長黃俊中黃俊中,河南省人。民國十二年(1923)任國民黨鄜縣縣長。驚慌失措,忙令警察開槍鎮壓,王建功中彈身亡。頓時,更加激怒全校師生,大家紛紛拿起木棍、石塊、椅子、板凳,沖進縣府,翻桌倒案。縣城周圍各鄉的百姓也聞訊擁進縣城,聲援師生,打散警察,趕跑了縣長。隨即,學校師生和縣城群眾聯名將黃俊中上告到國民黨省政府,事態進一步擴大。迫使陜西省國民政府罷免了黃俊中縣長之職,逮捕關押了數名涉案警察,事件方才平息。三民學校師生的反抗斗爭在鄜縣民眾中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悼念克昌

民國十六年(1927)四月二十八日,奉系軍閥張作霖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在北京槍殺了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李大釗(1889—1927),河北省樂亭縣人。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曾任中國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軍閥張作霖殺害。教授,激起了全國人民的義憤。鄜縣各界群眾聞訊后,也是群情激憤。縣長高曰蒿高曰蒿,又名高望之,陜西省延川縣人。民國十六年(1927)任國民黨鄜縣縣長。他任鄜縣縣長期間,反對舊禮教,提倡新文化,號召男子剪辮子,女子放開小腳,開辦了鄜縣第一所女子學堂。主持,在縣城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宣傳李大釗的崇高思想和革命精神,聲討軍閥統治的罪惡。這年秋季,國民黨鄜縣黨部干事、縣三民學校校長王克昌,到鄜縣西川等地查禁大煙,被西川紳士在張村驛以宴請為名,用毒酒將其殺害。

王克昌,鄜縣城關北教場村人,1898年生,畢業于陜西省立第一師范,任教于鄜縣三民學校,民國十一年(1922)任校長職務。王克昌為人耿直,處事公正,常在公眾場合抨擊國民黨的弊政,揭露土豪劣紳暴利盤剝、欺壓老百姓的罪行,引起國民黨當局和土豪劣紳的怨恨,但在鄜縣人民群眾中卻享有很高的聲望。王克昌遇害后,鄜縣各界群眾無比憤慨,在縣城為王克昌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追悼會場有兩副巨幅挽聯,特別引人注目,反映了人民群眾對時局慘象的憤懣和對王克昌遇害的悲痛心情。

其一:哭哭哭 先哭大釗先生 再哭克昌先生

痛痛痛 既痛中華不幸 又痛杏城杏城:舊指鄜縣縣城。不幸

其二:伯叔悼侄 同志悼友 學生悼師 滿目慘狀暗天地

父母哭兒 寡婦哭夫 孤兒哭父 一片哭聲震乾坤

(三)交農擁堂交農擁堂:農民不堪忍受高額田賦、地租、高利貸剝削和當局政府的苛捐雜稅所造成的痛苦,集合起來,到政府上交農具,以示罷耕的一種反抗形式。

民國十八年(1929),陜甘大旱,赤地千里,黃龍山匪首陳老十帶領匪徒竄入鄜縣,大肆搶劫,引起群眾恐慌。國民黨鄜縣縣長黃照臨率領軍隊追剿陳老十,來到直羅鎮南川。隨軍督要糧草的劣紳李志安遇見給當地地主家當長工的韓明奎,硬向韓要飯吃。韓吃糠咽菜無米下鍋,哪有飯給李志安和黃照臨帶領的軍隊吃。李便手執鋼鞭,直打得韓明奎遍體鱗傷,臥床不起。韓明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于是便秘密聯絡與他要好的窮弟兄們起來造反。1931年,韓明奎和藥埠頭的張慶才、蘭英魁,直羅鎮的寧弟虎等秘密串聯,以雞毛夾火柴頭為信號,聯絡數百名群眾扛著杈把、镢銑等農具擁進縣城,交農擁堂,要求國民黨縣政府減免苛捐雜稅。一石擊起千層浪,羊泉、鉗二塬等四鄉群眾紛紛響應,上千名百姓把縣城圍得水泄不通,迫使縣長杜炳言出面站在城墻上,向交農群眾公開承諾,立即申請國民黨省政府減免當年糧款,減輕稅負,事件才得以平息。1933年秋,韓明奎等人再次率領西川農民擁進縣城,交農擁堂,迫使國民黨鄜縣縣長喬廷謹喬廷瑾,陜西省大荔縣人。民國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1933—1935)任國民黨鄜縣縣長。減免稅賦一年。

交農擁堂和抗租反霸斗爭的勝利,使韓明奎和更多的鄜縣人民認識到,只有把窮苦農民發動起來、組織起來,造國民黨政權的反,才能改變窮苦人民受剝削、受壓迫、受奴役的悲慘命運。

(四)狀告喬廷謹

民國二十二年(1933),喬廷謹接任國民黨鄜縣縣長之職后,為了大肆掠財,在原有苛捐雜稅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大煙稅”,收成好時每坰(陜北1坰合3畝)60元,最低10元;不種大煙的地,還要征收“白地捐”,僅此一項,就加重了農民負擔數倍。有的群眾交不起稅款,他們就隨意關押,嚴刑拷打。牛武有個叫雷有的群眾,因交不起銀款,被拉到縣府關押,寒冬臘月,剝光衣服,活活凍死。

喬廷謹的暴行,激起鄜縣人民的強烈憤慨。一些有識之士挺身而出,號召群眾團結起來與反動政府做斗爭,數百名群眾紛紛響應,聯名上書,狀告反動縣長喬廷謹,并推舉曹茂盛、白玉田、張文業、馮志剛、任占禮、王廷珍等6人作為群眾代表,于1934年下半年攜狀子赴西安,向陜西省國民政府狀告喬廷謹敲詐民財、草菅人命的滔天罪行。

曹茂盛等人住在省城陜北會館,苦苦等待訴狀結果,連食宿費都花光了。他們中除王廷珍在西安擺攤賣字畫維持生活外,其余5人到周至、戶縣等地給人打短工掙錢度日。就這樣,一直苦熬了7個多月,省府終于嚴查了貪贓枉法、滅絕人性的反動縣長喬廷謹,減輕了“大煙稅”,免除了“白地捐”。消息傳來,全縣人民無不拍手稱快。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林省| 墨竹工卡县| 镇远县| 塔城市| 康马县| 长泰县| 滨州市| 新密市| 黄骅市| 遵义县| 乐昌市| 洞头县| 宁河县| 保山市| 茌平县| 开阳县| 海盐县| 赤城县| 沙坪坝区| 普洱| 车致| 库伦旗| 乡城县| 双牌县| 白山市| 益阳市| 玛多县| 河北区| 惠安县| 恩施市| 桐城市| 新密市| 怀化市| 南昌市| 沾益县| 湘西| 晋州市| 沙雅县| 拉萨市| 晴隆县| 镇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