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共產黨富縣歷史(第一卷)(1921-1949)作者名: 中共富縣黨委黨史研究室本章字數: 2004字更新時間: 2019-09-09 17:26:34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在鄜縣的早期傳播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1917年俄國的十月革命,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給全世界無產階級和一切被壓迫民族和人民指出了翻身求解放的道路,使中國人民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先驅者李大釗等一批具有初步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開始在中國學習和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
1919年,偉大的五四愛國運動,舉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旗幟,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更加推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中國新思想新文化運動的發展。這些新思想新文化通過各種途徑也在鄜縣逐漸傳播。
一 五四運動的影響
五四運動爆發后,西安、榆林等地一些學校師生聲援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的消息傳到鄜縣,鄜縣三民學校的師生上街游行,張貼標語,聲援北京的學生運動,宣傳新思想、新文化。1921年,鄜縣國民政府推行四年制初小義務教育,動員適齡兒童入學讀書,學習文化。1927年,鄜縣各地興起了反對舊禮教、提倡新文化的運動,號召男人剪掉辮子、女人放開裹纏的小腳,摒棄封建習俗對人們的精神束縛和健康損傷,男女平等的民主思想逐步深入人心。縣長高曰蒿,將鄜州忠義、節孝兩個祠堂改建為校舍,創辦了鄜州女子初級小學,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樣可以入學讀書,時有女學生20多名。1928年,移居鄜縣的河南籍人士張純倫,肩挑著扁擔、背著背包,向鄉村學校推銷課本和一些進步圖書,宣傳新文化。1929年,鄜縣國民政府在“鄜縣中山俱樂部”設立了民眾閱報室,并收藏有許多圖書,供群眾閱覽,吸取知識。同年,鄜縣廢除清末十六里建置,全縣設三民、五教、平等、自由、互助、大同、博愛、共和等八個區。這些區的名稱也彰顯了一定的新文化色彩。
1938年,國民教育推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鄜州女子初級小學并入鄜州高級小學。到1939年,全縣有高級小學兩處,初級小學69處,共有男女學生1280名。
二 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五四運動以后,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成為以宣傳馬克思主義為主流的思想解放運動,一些在外地求學的具有進步思想的鄜縣籍青年,通過書信、假期回鄉等各種方式,把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傳入鄜縣。
1927年秋,在西安成德中學和陜西省立第四中學(以下簡稱省立延安四中)上學的鄜縣籍學生李永文、楊錦堂(富城鎮人)、李向陽(姚家塬人)等人暑假回到家鄉,在親戚、朋友中秘密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使鄜縣一些民眾對馬克思主義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
1929年秋,鄜縣洛河川田廂村的王樹勛,在省立延安四中學習期間,接觸了《共產黨宣言》、《曙光》、《熒火》等進步書刊,加入了中共組織。從此,王樹勛和鄜縣籍同學一面學習文化課,一面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學說,一面秘密開展革命活動。在學校黨組織的領導下,王樹勛經常組織同學到校外農村宣傳革命道理,反對封建迷信,幫助建立農民協會,反對帝國主義在中國建立的愚弄百姓的天主教、基督教組織。當時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基督教,胡求鬧,白日敬上帝,夜間做強盜。”1931年秋,王樹勛回到鄜縣田廂村,開辦了農民夜校,和交道同學魯永文、姚家塬同學李向陽等一起,組織本村及附近村子的青年學習文化,宣傳進步思想和馬克思列寧主義,講解參加革命的道理,開展革命活動。城關、交道、牛武等一些村子的青年參加了夜校學習,受到馬克思主義學說及進步思想的影響,有許多青年參加了王樹勛組建的革命武裝。
1930年春,西北紅軍創始人劉志丹為了擴大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從保安(今志丹縣)永寧山來到鄜縣葫蘆河上游的王家角、直羅、槐樹莊等鄜縣西部山區,秘密開展革命活動。他多次到鄜縣張家灣小山子附近的秦家灣,在“哥老會”
李學連的掩護下,秘密宣傳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的主張,發動貧苦農民團結起來,建立地方武裝,打土豪,分田地,創建革命根據地,從而點燃了鄜縣西部地區革命斗爭的烽火。張家灣、直羅一帶受盡剝削和壓迫的貧苦農民,屢屢爆發反抗國民黨地方民團和聯保處的斗爭。當時,葫蘆河川就廣為流傳著一首歌謠:“葫蘆河埝溝川,鄜縣連著保安縣,保安出了個劉志丹,領導人民把身翻;子午嶺上飄紅旗,跟著老劉干到底,打土豪來分田地,工農武裝組織起,保衛咱自己”。這首歌謠唱出了鄜縣人民的心聲,喚起了鄜縣人民打土豪、分田地,翻身求解放的勇氣和信心。
1933年6月,在紅26軍騎兵連入黨的何彥江奉命返回家鄉直羅鎮屈家溝,開展農民運動。他向群眾宣傳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是窮人的軍隊,是老百姓自己的隊伍,是專門幫助窮苦農民打土豪、分田地、鬧翻身的,動員大家起來鬧革命。9月,何彥江在直羅南川發動群眾組建了一支赤衛隊,韓明奎等30多名苦大仇深的青年農民都參加了赤衛隊。這支赤衛隊主要活動在鄜縣西部地區,打擊土豪劣紳和國民黨的地方民團,開展游擊戰。
這些活動的展開,進一步擴大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在鄜縣的影響,使鄜縣人民逐步懂得了共產黨是勞苦大眾的救星、紅軍是革命隊伍的道理,堅定了跟共產黨走的決心,為鄜縣黨組織和黨領導的政權組織的建立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