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應鏈金融5.0:自金融+區塊鏈票據
- 段偉常 梁超杰
- 5字
- 2019-06-19 16:03:19
第1章 緒論
1.1 供應鏈金融創新的產業背景
1.1.1 顛覆式創新是商業時代的主旋律
Markides 批判性地指出,顛覆式創新不應只包括顛覆式技術,還應包括管理模式創新。科學技術領域的核心技術突破,是人類數次產業革命的直接推動力,可以稱之為“顛覆式技術”;但商業領域的顛覆式創新,并不僅僅指顛覆式技術,顛覆式創新的內容不僅僅包括技術產品創新,還包括服務創新和模式創新,比如折扣店、聯合采購和在線商業教育等,網絡上流傳的“新四大發明”——高鐵、掃碼支付、共享單車和網購等,后面三項就屬于服務創新和模式創新。
Christensen將顛覆式創新模式分為[1]:低結點和新市場。所謂低結點,即該顛覆式創新獲得低利潤,在最低端價值網絡服務大宗消費者的顛覆式創新。新市場顛覆式創新是指創造新的價值網絡,必須面臨開拓市場的困難。小米的商業模式是典型的低結點模式,可以認為“5%硬件綜合凈利率紅線”是小米的商業模式,這是對傳統渠道、層層加價的硬件銷售模式的顛覆。小米堅決執行5%硬件綜合凈利率紅線,是創新模式使然。
有遠見、善于捕捉機會的企業不會靜待其他企業怎么做,也不會等待轉折點的出現,更不會猶豫不決、決策遲緩,而是將會利用新技術、新業務模式或新生產方式,以敢于試錯的精神持續改進現有體系,最終有一個優秀表現。我國互聯網領域的顛覆式創新,抓住了傳統企業專注于邊際利潤最高的服務與產品,而創新的小公司則避開大公司的領地,以大數據獲取顧客價值創造的背后邏輯,重新設定客戶的價值情景,從而進一步實現客戶需求。
在我國幾乎所有領域的企業決策者最關注的問題都是顛覆式創新。當產業價值鏈、行業結構、業務模式、客戶需求等,發生了影響深遠而且出人意料的變化時,決策者最渴望得到解答的問題是“行業接下來要發生什么變化”。在商業生態圈、平臺戰略、互聯網+、工業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概念陸續崛起的今天,白領與藍領、創業者及大公司管理者,都在思索“如何把握未來趨勢”這一關鍵問題。只有理解、掌握了行業趨勢,才有可能分享這類由顛覆式創新趨勢帶來的紅利。令人欣喜的是,我國企業管理者已經開始習慣顛覆式創新了,并且在積極思考如何利用新技術來改進日常運營和業務戰略,這也是成功企業的必行之路。
令多數企業決策者最為擔心的是,競爭對手借助顛覆式的先進技術與服務,創造出更具吸引力的企業與產品價值,而對自己目前的業務模式構成了威脅。企業決策者必須適應在當前顛覆式創新頻繁出現之下的挑戰。企業經營成功的法則已然在悄悄發生變化,以往依靠對產品的持續性改進就能夠應對市場競爭,轉變為企業家要能夠不斷重塑企業和選擇適當的合作伙伴。在顛覆式創新時代,傳統企業應當分析自身的價值創造邏輯,分析如何導入創新基因,如何植入創新能力,通過重新分配關鍵資源,主動地重塑企業業務流程、商業模式和客戶價值,而避免被動適應超強度的競爭。
人類社會目前正站在現實世界和數字世界的交匯點上,顛覆式創新的商業系統創新正聚焦于此,繽紛迭出。數字技術的進步使得傳統行業的邊界更加模糊,跨界創新將徹底改變整個商業的運營邏輯。顛覆式創新是當下傳統金融業決策者的必修課。傳統銀行掌握大量的客戶資源,熟悉各種復雜的監管政策,對環境具有極大的適應性。但科技正在顛覆傳統的金融業,金融機構不得不與金融科技公司分享自己的客戶與市場,傳統金融機構將構建邊界更為擴展的生態系統和銀行平臺,創造新型客戶體驗。傳統金融業融合金融科技企業,構建創新商業模式,實現深度協同效應,正引領數字世界的創新。
1.1.2 B端賦能模式:T2B2C
賦能(Empowerment)作為管理理論,是組織中上層對下層的授權并賦予能力,使得下層的組織單元能夠依賴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以獲得更好的結果。賦能是授權的升級,所提及的“能”不僅是權力還包括能力。
普華永道在2018年世界移動大會發布《科技賦能B端新趨勢》白皮書,認為科技企業發展的新方向是從C端到B端,并闡述了T2B2C模式的內涵,且認為科技企業創新將迎來B端服務的發展風口,T2B2C模式,T端為科技企業,如螞蟻金服、京東金融等;B 端為企業端;C 端即消費端。過去20年,中國科技企業蓬勃發展,圍繞著“衣、醫、食、住、行、玩”等多個C端應用場景,涌現出眾多產業獨角獸。但目前C端隨著獲客成本攀升、客戶黏性下降、場景重復迭代,以及互聯網企業估值方法轉變等原因,服務于C端的科技企業,其創新空間已十分有限。而在B端企業服務市場,中國落后于與美國,雖然中國B端企業數量也達到千萬級,但在中國B端市場缺乏像甲骨文、微軟等重量級科技服務提供商,可見,中國B端市場蘊藏巨大的商機。其中,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成為金融科技企業賦能B端的重要方法。
在 C端市場接近飽和狀態下,B端市場還極具發展空間,成為下一個藍海市場。B端的科技企業創新模式具有新特點,科技企業作為“T端”,不是簡單的技術服務,而是能夠賦能B端、服務C端。T2B2C模型如圖1-1所示。
在圖1-1中,T2B2C平臺賦能模式是指T端具有整合C端資源的能力,能圍繞C端客戶特征識別有效場景及相匹配的產品與服務,T端向B端開放其平臺的功能,實現B端利用T端能力來實現對消費者的洞察,調用T端的技術、服務及渠道資源,快速獲得市場并提升運營效率、降低成本,進而提升C端用戶體驗及用戶黏性。T端與B端共同重構服務體驗、推動產業升級,T2B2C形成閉環,成為市場發展的助推器。

圖1-1 T2B2C概念模型示意圖
傳統企業在產業轉型與電商化過程中面臨困局,T 端賦能 B 端正是針對這一關鍵問題而產生的。但T端面臨著B端企業靈活性、產品專業性、市場細分和場景復雜等要求更高的需求,T 端如何適應這種更為復雜的需求,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是T端賦能B端的關鍵,需要立足于特定產業,理解與打通產業鏈,提供場景式解決方案。
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和大數據將成為賦能B端的五大科技,加速助力行業轉型升級。未來十年,將迎來一個技術滲透全行業的深度發展期,科技滲透率最高的行業為“TMT”(電信、媒體和科技)、金融、零售、醫療及交通運輸等。在金融領域,T 端企業要具備領先的金融技術能力,結合風控、大數據分析等技術,以開拓B端廣闊的市場,為企業金融服務提供解決方案。
1.1.3 金融創新對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作用
產業結構升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和客觀反映,是影響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自2008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顯著放緩,中國的經濟發展總體開始從效率驅動階段轉換到創新驅動階段(特別是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在效率驅動階段,對中國的經濟發展發揮主導作用的是高等教育和培訓、商品市場效率、勞動市場效率、金融市場復雜度、技術可得性、市場規模等效率推動因素,在創新驅動階段,創新和商業成熟度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更加注重經濟結構的優化、經濟質量和效率的提高。
金融技術和生產技術是同步演進的,但金融技術創新是生產技術創新的先決條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希克斯的《經濟史理論》研究認為,英國的工業革命不是技術創新的成果,而是金融創新的成果;那些沒有金融制度創新的國家的工業革命無法發生。因此,我國要想推動產業的轉型升級,金融資源就必須為產業成長、產業擴張、產業集聚、產業整合、產業并購等一系列行為提供金融服務,這是我國產業轉型成功的關鍵因素。
我國目前屬于“銀行主導型”金融體系,符合我國勞動密集型的成熟制造業的特點,銀行貸款傾向于流向這一領域,但當我國經濟換擋到創新型驅動時,這一金融體系會明顯阻礙產業結構的轉型與升級。目前,實體經濟融資存在結構缺陷問題,表現為信貸資源在大企業與創新型中小企業間的錯配;信貸資源流向產能過剩行業甚至“僵尸企業”,不利于新興產業融資,不能滿足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所以,我國金融業自身急需創新改變,以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其本質上要求金融創新適應產業升級的創新驅動下的融資需求。
圖1-2表示不同經濟發展階段與金融發展的匹配機制。[2]
在圖1-2中,虛線表示中國將來可能達到的階段,實線代表中國已經或正在經歷的階段。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階段向效率驅動階段的轉變,再到創新驅動階段,效率和創新因素的影響起到關鍵作用。而實現效率和創新水平的提高必然要求匹配金融結構的多樣化,以及更高的資本配置效率。同時,產業結構升級帶來技術的更新、新興產業的出現,都要求金融系統為其提供更加豐富、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金融產品和工具,產業升級反過來促進金融效率的提高和金融結構的變化。
可見,我國大量小微企業的融資難問題,已經從原來的經濟效益問題,轉變為影響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問題。按現有的金融結構來看,金融發展仍然追求規模擴張(規模效應),不注重通過豐富金融產品和提高生產效率來適應大量中小企業創新所要求的資本和融資需求,就會阻礙資金流向增長潛力更高的創新型企業和服務業,形成對產業升級的“金融抑制”。

圖1-2 金融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效應的作用機制
如何解決“新常態”下小微企業的融資難問題,金融深化論(也稱為“金融自由化理論”)提出了明確的指示。學者認為發展中國家要發揮金融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必須放棄傳統的“金融壓制”政策,推行“金融自由化”或金融深化,即應放棄對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的過分干預,提供更大規模、多樣化、個性化的金融產品和工具,滿足對于創新幅度大、接近前沿的技術和產業更多的研發融資需求,促進技術和產業的孵化,實現產業內部生產力的提升和服務業的發展。[3]
目前,我國制造業需要轉型升級,需要追趕世界前沿技術水平,必須依賴自主創新來實現產業升級,全社會的投資格局必須由過去的財政主導型過渡到金融主導型。目前,我國政府大力推進“互聯網+”戰略下的金融創新,相對于傳統金融,大大降低了信息的不對稱和交易成本,弱化了金融中介的作用,容易實現“金融脫媒”。這類去中間化的金融創新,使得小微企業的融資可得性提高、融資成本降低,讓企業有更多的資金用于研發和生產,是金融創新直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價值所在。
1.1.4 產業區塊鏈的應用
金融與民生領域的區塊鏈應用價值被逐步得到廣泛的認可,各行業區塊鏈解決方案紛紛被提出。區塊鏈技術具備分布式、防篡改、高透明和可追溯的特性,非常符合整個金融系統的業務需求,因此目前已在支付清算、信貸融資、金融交易、證券、保險、租賃等細分領域落地應用。
信用廣泛地存在于各個領域,在理論上區塊鏈技術幾乎在所有的產業場景下,都能對交易痛點問題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而信用創新廣泛影響到經營成本、交易效率、生態優化等多個方面,包括電子信息存證、版權管理、產品溯源、數字資產交易、物聯網、智能制造、供應鏈管理等領域。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數據庫整理的數據顯示,在2017年提交的406項與區塊鏈有關的專利申請中,225項專利申請來自中國,美國僅有91項。
區塊鏈技術與實體產業的融合,因實體產業體量巨大而容易產生令人吃驚的巨大效應。例如,食品溯源服務已經應用電離交易與特色農產品的生產流通鏈;眾安保險的“步步雞”項目,利用跟蹤設備、面部識別技術和區塊鏈賬簿來追蹤數百家農場的“走地雞”從雞苗到售賣的全過程。
首家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版權領域的A股上市公司——安妮股份,其基于區塊鏈的版權存證服務已為幾百萬篇作品提供了確權服務,區塊鏈技術在確權、授權與維權過程中具有海量、快速、即時性的優點,實現了“創作即確權、使用即授權、發現即維權”。
在產業鏈中,區塊鏈是一種優秀的協同工具,具有“提高產業鏈協同效率”的功能。產業協同發展有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也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及實現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因此成為當前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內容。目前,許多產業鏈協同效率仍然不高。例如,國際貿易領域的協同問題較為突出:交易周期冗長、流程復雜、資金流巨大、信息透明度欠缺、風險較高等。但從本質上看,國際貿易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是信任與效率問題。國際貿易涵蓋跨境交易、物流、支付、結算等環節,幾乎在每個環節區塊鏈都可以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
區塊鏈分布式記賬所產生的機器信用,具有“信任傳遞”或“信任外溢”的特點,其記賬過程所產生的信用,具有兩大效果:第一,對于系統內部,實現將資產轉化為數字資產,全體成員都接受信用資產的交易模式;第二,對于外部機構,記賬的數字資產是以“黑盒”狀態轉為“白盒”狀態,系統記賬的完整過程具有不可逆、透明化的特點,完全具有信用自證的特點,極大地降低了多主體之間的互信成本,特別是在“陌生關系”下的交易主體。
區塊鏈技術架構在傳統的信息系統之上,但如果產業中的交易信息并沒有廣泛轉化為數字信息,將難以實施區塊鏈技術。目前,我國很多實體經濟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對于數字化模式缺少動力,導致產業鏈中的信息流與實際運作難以存在完整的映射。目前,金融創新對中小微企業的吸引力極大,結合物聯網和工業互聯網技術,在可為中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的動力機制下,大量中小微企業開始具有動力去推動自身的數字化模式,完整的交易信息已經開始由線下轉向鏈上并實現整合,供應鏈全鏈管理得以實現,運營效率得到提高。
相應地,新型的數字資產將成為企業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驅動實體產業的商業模式進行前所未有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