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TLAB時間序列方法與實踐
- 江渝 李幸 卓金武編著
- 2195字
- 2019-06-19 15:50:14
2.3 時間序列的相關性
序列相關性,又稱自相關(Autocorrelation),是指總體回歸模型的隨機誤差項之間存在相關關系。在計量經濟學中指對于不同的樣本值,隨機干擾之間不再是完全相互獨立的,而是存在某種相關性。
在回歸模型的古典假定中,假設隨機誤差項是無自相關的,即在不同觀測點之間是不相關的。如果該假定不能滿足,就稱存在自相關,即不同觀測點上的誤差項彼此相關。
自相關的程度可用自相關系數去表示,根據自相關系數的符號可以判斷自相關的狀態,如果小于0,則Xt與Xt-1為負相關;如果大于0,則Xt與Xt-1為正關;如果等于0,則Xt與Xt-1不相關。
2.3.1 自相關的分類
我們按自相關表現形式分類,可以將其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1)如果誤差項只與其滯后一期的值相關,則稱誤差項存在一階自相關。即:

(2)如果誤差項與其滯后若干期(大于1期)的值相關,則誤差項存在高階自相關。即:

計量經濟學中最常見的自相關形式為一階線性自回歸形式,即:其中,α1稱為自回歸系數;vt是滿足標準OLS假定的隨機誤差項。

根據最小二乘原理和相關系數的定義,可以得到:

即在大樣本條件下,一階自回歸系數等于這二個變量的相關系數。由此,誤差項的一階線性自回歸形式可寫為:

如相關系數大于0,則稱誤差項存在正自相關;如相關系數小于0,則稱誤差項存在負自相關。
注意:自相關不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而是指一個變量前后期數值之間存在的相關關系。
2.3.2 自相關的來源
1.經濟變量固有的慣性
大多數經濟時間序列數據都有一個明顯的特點——慣性,表現為滯后值對本期值具有影響。例如,GDP、價格指數、生產、就業與失業等時間序列都呈周期性,如周期中的復蘇階段,大多數經濟序列均呈上升勢,序列在每一時刻的值都高于前一時刻的值,似乎有一種內在的動力在驅使這一勢頭繼續下去,直至某些情況(如利率或課稅的升高)出現才把它拖慢下來。
2.模型設定的偏誤
所謂模型設定偏誤(Specification Error)是指所設定的模型“不正確”。主要表現為在模型中丟掉了重要的解釋變量或模型函數形式有偏誤。
例如,本來應該估計的模型為:

但在模型設定中做了下述回歸:

因此如果X3確實影響Yt,則隨機誤差項中有一個重要的系統性影響因素,使其呈序列相關性。
2.3.3 自相關的檢驗
1.圖示法
由于殘差項ei可以作為隨機誤差項εi的近似估計,因此如果εi存在序列相關,必然由殘差項ei反映出來。因此可利用ei的變化圖來判斷隨機誤差項εi的序列相關性,如圖2-3所示。

圖2-3 殘差相關性示意圖
2.德賓?沃森(Durbin-Watson)檢驗法
D-W檢驗是德賓(J.Durbin)和沃森(G.S.Watson)于1951年提出的一種檢驗序列自相關的方法。
該方法的使用條件是:
① 解釋變量X 非隨機,或者在重復抽樣中被固定;

該方法的檢驗假設是:
即隨機誤差項不存在一階序列相關
即隨機誤差項存在一階序列相關
構造的統計量是:

該統計量的分布與給定樣本中的X值有復雜的關系,因此其精確的分布很難得到。但是,Durbin和Watson成功地導出了臨界值的下限d L和上限dU,且這些上下限只與樣本的容量n 和解釋變量的個數k有關,而與解釋變量X的取值無關。
進行DW檢驗的步驟如下:
① 計算D.W.統計量的值;
② 根據樣本容量n和解釋變量數目k查閱D.W.分布表,得到臨界值dL和dU;
③ 按照表2-1的準則考察計算得到的D.W.值,以判斷隨機誤差項是否存在一階自相關。
表2-1 DW檢驗決策規則

用坐標圖可以更直觀地表示DW檢驗規則,如圖2-4所示。

圖2-4 DW檢驗規則
容易證明,當D.W.值在2左右時,模型不存在一階自相關。
如果存在完全一階正相關,即ρ=1,則D.W.≈0;
如果存在完全一階負相關,即ρ= ?1,則D.W.≈4;
如果完全不相關,即ρ=0,則D.W.≈2。
注意:
① 從判斷準則可以看到,存在一個不能確定的D.W.值區域,這是這種檢驗方法的一大缺陷。
② D.W.檢驗雖然只能檢驗一階自相關,但在實際計量經濟學問題中,一階自相關是出現最多的一類序列相關。
③ 經驗表明,如果不存在一階自相關,一般也不存在高階序列相關。
所以在實際應用中,對于序列相關問題一般只進行D.W.檢驗。
3.LM檢驗(或BG檢驗)
此方法不僅適用于一階自相關檢驗,也適用于高階自相關的檢驗。
檢驗步驟:
(1)用OLS對回歸模型進行,得到殘差序列et;
(2)運用殘差序列和樣本觀測值中的解釋變量,建立如下輔助回歸模型并進行OLS估計,得到樣本可決系數

LM檢驗的檢驗假設為:

(3)構造LM統計量:
(4)查分布表,求得臨界值:
若則拒絕原假設,說明隨機誤差存在序列相關性,反之不能拒絕原假設。
2.3.4 自相關的解決方法
如果隨機誤差項被檢驗證明存在序列相關性,首先應分析產生自相關的原因,如果是由于模型設定偏誤,則應修改模型的數學形式。
怎樣查明自相關是由模型設定偏誤引起的?一種方法是用殘差對解釋變量進行較高次冪回歸,然后對新殘差作DW檢驗,如果此時自相關消失,則說明模型設定存在偏誤。
如果模型產生自相關的原因是模型中省略了重要解釋變量,則解決方法就是找出被省略了的解釋變量,將其作為解釋變量列入模型。怎樣查明此種自相關呢?一種方法是用殘差et對那些可能影響被解釋變量而未被列入模型的解釋變量進行回歸,并作顯著性檢驗,從而確定該解釋變量的重要性。
只有當以上兩種引起自相關的原因都消除以后,才能認為隨機誤差項“真正”存在自相關,此時需要對原模型進行變換,使變換以后的模型的隨機誤差項的自相關得以消除,進而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計回歸參數。
最常用的方法是廣義最小二乘法(GLS:Generalized Least Squares),這種方法對原模型進行適當變換以消除誤差項的自相關,進而利用OLS來估計回歸參數,相應的回歸參數估計結果稱為廣義最小二乘估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