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練練不忘,必有回響
李思學
如果你對思維導圖感興趣,希望了解并運用這種實用的方法于學習和工作中,那么本書就是為你所寫的。思學團隊的創作者希望為中國的思維導圖學習者提供一本靠譜的參考書,為學校的老師、學生提供一本實用的思維導圖的教學參考教材,它是思學團隊群策群力創作的結果。
結緣思維導圖
我最早接觸思維導圖的概念是在20年前(1998年),當時聲稱要銷售1 000萬冊的暢銷書《學習的革命》中曾浮光掠影地介紹過思維導圖,在精讀此書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思維導圖的濃厚興趣。隨著大學畢業走出校門,在工作崗位中學習新知識的壓力之下,我迫切需要有效的學習工具來提高我的學習效能,于是就有了更強的動力來學習和運用思維導圖。通過不斷學習,自己逐漸成為思維導圖的使用者、受益者和傳播者。
隨著學習和運用的深入,我迫切希望結識一些思維導圖的運用者、愛好者,通過和高手一起切磋和印證,以幫助自己找到不足及盲點。為此我參加了不少打著思維導圖旗號的論壇和微信群。但當加入之后,我才發現這些地方無一不是廣告群。微信群里廣告鏈接滿天飛,微信群慢慢地演變成無人維護,也沒有任何專業價值的地方。在這個過程中,我花了不少時間,但收效甚微。然而轉念一想,既然目前沒找到這樣有專業價值的思維導圖學習群,為什么不自己創建一個沒有任何廣告的、高品質的、有一定專業度的思維導圖學習群呢?
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我用心準備了一節時長一小時的“讓腦飛翔——思維導圖高效學習法”的思維導圖普及課程,并在朋友圈廣而告之,愿意學習的掃描加群或邀請進入,很快就有300人進群。分享的結果是:聽眾非常認可我分享的思維導圖課程,強烈要求加場,以便讓身邊的朋友也了解思維導圖這種思維工具。我趁熱打鐵分享了第二場、第三場……三年多的時間里,我對課程進行反復迭代和分享,同樣題目的微課已經講授過260多次,通過微信聽過這個課程的朋友已經超過50 000人,其中一些聽眾已成為我的好朋友,成為我們一起學習、運用、分享高效能學習方法的好伙伴。
除了我的分享課程,不少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和思維導圖的愛好者也經常在微信群里交流、分享思維導圖的理論和運用技巧,思維導圖學習群的規模迅速壯大起來。學習群的壯大,就涉及如何有效管理和維護學習群的核心價值問題。
高品質的學習群不僅需要有高品質的分享,它的維護和管理更重要。為了建設真正高品質的學習群,在借鑒了200多個微信群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我為學習群制定了三條群規:①不發鏈接和廣告;②不發紅包;③交流內容必須與群的主題——高效能學習相關。這三條群規很好地規避了垃圾信息,避免了真正有價值的信息看不到、廣告滿天飛的情況,提升了群的交流品質和群友的學習體驗,極大地延緩了群的衰老甚至死亡時間。
翻轉教學實踐
隨著思維導圖愛好者數量的增加,如何為學習群輸入高價值,讓群友共同快速成長,就變成迫切的問題。我總結自己10年企業培訓經驗和多年大學教學經驗,結合微信交流和思維導圖學習的特點,設計了針對思維導圖愛好者的“學與用”模式。具體來說,它是指利用微信這個方便隨時交流和學習的工具,把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實踐鞏固練習結合起來,老師針對學員成長(作業)中出現的問題,一對一點評指導,使學員能夠每做一次作業,就能在老師的指導下進步一次。這樣堅持30天,學員進步的積累是非常可觀的,甚至可能達到他難以想象的程度。
當很多人只是把手機當作娛樂工具或停留在碎片化學習的時候,我們已經把手機當作系統化的有效學習、刻意練習的工具,這無疑是一大改進。這樣的“學與用”模式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翻轉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動手的機會少,更多的時間是老師講學生聽,而在聽的過程中學生經常出現人在心不在的情況。但我們的課程都是學員感興趣又實用的內容,學員是帶著問題來聽來學來練的。在練習的過程中,錯誤的地方由老師指出后學員可以當即改正。通過每一天的學習和練習,學員可以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從而可以充分調動學員的積極性。當意識到每一次課程、每一次練習都是自己成長的機會時,他就會珍惜每一次學習的機會。在經過日積月累的學習后,學員會取得非常驚人的進步。
運用流行的詞語來總結,“學與用”模式其實是翻轉課堂結合移動互聯網優勢的體現。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練習是在課后來做的。當學生有問題時,老師卻不在現場,問題不能當場得到解決,這不但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學習效果也不能得到保障。在信息來源多元化的今天,傳統的教學模式低效的弊端逐漸凸顯出來。與此相反,在翻轉課堂上,學員帶著問題先看教材和視頻,有困惑提出來讓老師解答,老師可以將重復性的授課工作交由精心錄制的視頻課程完成,而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集中為學員解決問題,或者創新課程、優化課程設計。學習主動性強的學員,通過翻轉課堂可以有快速的進步。翻轉課堂一方面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讓老師更了解學員的情況和困惑,更有針對性地答疑解惑,老師的水平也會快速提高,是真正的“教學相長”。
雖然翻轉課堂的優勢明顯,但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導致有經驗的老師不能隨時對學員進行專門輔導,這是翻轉課堂在過去難以大規模推行的重要原因。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人人都有一部手機,借用微信、QQ這些即時互聯工具,就可以讓交流的經濟成本趨近于零。“翻轉課堂+移動互聯+刻意練習”相結合的力量就能夠充分地體現出來,學習成本也可以降到最低,從而成為成年人有效學習的渠道和方法。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成年人碎片化學習的時間增多,但跟隨系統的教學安排并在老師指導下進行練習,就能將碎片化學習轉變成深入的系統化學習。“學與用”模式,無疑是符合時代潮流的學習方法,應該有廣闊的運用前景。
因緣際會
“呦呦鹿鳴,尋其友聲”,在追尋理想的路途中,如果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相互切磋共同進步,那是多么幸運!我在探索、運用和推廣高效能學習工具的過程中,有越來越多的伙伴加入這個行列,道不孤,頗足欣慰。
很多新朋友在參加一次我們的分享課后就被團隊老師和班主任折服,主動“路轉粉”,成為我們的忠實學友。為什么我們的課程有這么大的魅力?除了全新的學習模式,更重要的是,我們逐漸形成了一個日趨成熟的學習型核心團隊。和一群真學真練真用的伙伴一起“學與用”,一起做我們的事業,這是我最大的幸福,也是我們最核心的競爭力。
截至目前,參加過我們系統班學習的朋友不下50 000人(次),其中成為思學團隊成員的大約有100人,成為核心團隊成員的有20人。也就是說,成為思學學友,再成為核心團隊成員的可能性是二千五百分之一,這真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參加思學平臺的課程,要花比較多的時間來做針對性的專項練習,能堅持下來的都是真愛。例如,在思維導圖課程中,學員用不用心,真練還是假練,老師通過其寫的每一個字、完成的每一個圖標就可以看出來。能堅持學習30天的學員,無疑是對思維導圖價值有深刻領會,也是對自己有要求、有責任感的人。這樣的學員如果有意愿,并且時間允許,我們是愿意給他成為思學團隊成員的機會的。
通過至少一個月的時間來觀察、測試,甚至考驗學員,以后再進行培養,成功的概率會遠遠大于現實中企業花很大價錢進行人才招聘的概率。利用思維導圖篩選人才的方法,是企業可以參考使用的一種低成本且有效的方法。
在輔導學員時,班主任老師經常會出現針對一份作業發表“千字文”點評的情況。我相信,對任何期待進步的人來說,有認真、負責、專業的老師對你的作業進行這樣的點評指導,一定是學習路上難得的體驗。這樣的感動將給學員極大的動力,這樣的精神也將傳遞給學員身邊的人。“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在專業又耐心的老師真心輔導、學員玩命學習和練習的班級氛圍里,如果再學不到東西的話,那豈不成了咄咄怪事?
不忘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我為什么會選擇把高效能學習方法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這源于自己的親身經歷。1996年,我考上一所211大學,從貴州的一個偏僻小城,乘坐18小時的汽車再轉坐27小時的火車來到成都。第一次來到大城市,開闊眼界的同時我也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大學給我最大的啟發是:我與學霸之間的距離,不在于學習時間,而在于學習方法。畢業后留在成都打拼頗多曲折,工作中我最大的領悟是:我與高效能人士的距離,不在于工作時間,而在于工作方法。為了探詢高效能學習和工作的秘訣,我認真拜讀了史蒂芬·柯維所著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有很多收獲。在此書的影響下,我在27歲給自己重新做人生定位時,確定了自己的人生使命——優秀知識的分享者,之后的生命就是沿著這個方向延伸和探索。
思學團隊在不斷壯大,那么,我們的定位是什么?我們存在的價值是什么?經過認真的思考,我認為思學團隊的使命是用最高效的思維和學習方法“升級國民的大腦”。具體來說,就是以我們原創的方格筆記以及實用的思維導圖為兩條主線,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職場人士的工作效率。這是我們對社會、對學員應該負起的責任,是我們存在的價值,也是激勵思學伙伴不斷向前的指北針。
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我們積極地做關于高效學習的分享課、系統課的備課和分享,同時專門針對中小學老師開發系統的學習方法課程,通過老師們的運用和傳播,讓更多的學生受益。
本書正是在這樣的初心下創作出來的,為了更好地幫助你運用本書,在此對本書的結構進行說明。
全書分為五篇,大體對應韓愈《師說》中老師的“傳道、授業、解惑”三重角色來安排全書結構。第一篇講基礎,講規律,是“傳道”。第二、三篇講運用,教方法,“授業”也,其中第二篇是一般性運用,第三篇是在特定場景下的運用心得。第四篇針對學員學習運用思維導圖的常見問題進行解答,為“解惑”。第五篇為攻玉篇,寓意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將思學學與用成立三年以來的一些手繪思維導圖作品進行歸類整理,這些作品可欣賞、可借鑒、可臨摹、可斧正。
對于本書的閱讀順序,如果你對思維導圖完全沒有概念,也沒有任何固有認識,可以按第一、二、三、四、五篇的順序進行閱讀,如畫卷一樣展開知識的全貌。這樣的閱讀方法,針對零基礎思維導圖學習者。
如果你對思維導圖已經有一定基礎,希望能更上一層樓地學習和運用,就從第二篇或第三篇開始閱讀,將給你更多啟發。
如果你對思維導圖有一些顧慮或自己的看法,就不妨從第四、五篇讀起,看看思維導圖運用經驗豐富的老師和學員,對于那些常見問題的回答以及用心繪制的思維導圖作品,希望給你不同角度的啟發和思考。
本書是思學團隊群策群力、實踐經驗的總結成果,具體分工為:李思學統籌全書,并撰寫第一章;第二章由朱文韜、何茂、薛麗娜撰寫;第三章由朱文韜撰寫;第四章由薛麗娜撰寫;第五章由朱文韜、何茂撰寫;第六章由潘月月撰寫;第七章由薛麗娜撰寫;第八章由陳小靈撰寫;第九章由吳珊珊撰寫;第十、十一、十二章由解惑篇團隊進行解答,解惑篇團隊成員有朱文韜、薛麗娜、吳珊珊、宋曉穎、杜愛鋒、潘月月、李冬、陳小靈、于翠蘭、劉洋、趙君偉;第十三章由精選的5個類別手繪思維導圖作品匯集而成,創作者均為我們一起同學同練的思學學友,由李思學添加了每幅作品的解讀。全書由李思學統稿和修改,阿米(筆名)協助,吳珊珊對解惑篇提供了修改意見。
限于作者經驗和水平,讀者有任何意見和建議,歡迎聯系思學團隊進行交流,郵箱:5801394@qq.com。
能和你一起終身學習,共同成長,感覺真好,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