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玩賺指數基金(全彩)
- 望京博格編著
- 2833字
- 2019-06-19 15:37:54
第3章 美國市場財富管理行業(yè)的發(fā)展之路
筆者一直從事資產管理行業(yè),有時候很迷茫,想做一些有利于客戶的事情,但苦于沒有合適的盈利商業(yè)模式。目前該行業(yè)賺錢的主要方式就是“薅客戶”,有人開玩笑說:“客戶就在那里,你不薅,總有人薅。”迷茫之際,研究一下美國的財富管理發(fā)展之路,或許對大家有所啟發(fā)。
1.“薅客戶”的方法與結局
美國第一只共同基金(類似國內公募基金)是在1924年由曼徹斯特投資信托公司發(fā)行的,然后個人投資者才接受專業(yè)化管理的投資組合、分散化投資以及相對低成本的投資概念。截至20世紀20年代末,又有16只基金被創(chuàng)立。這些基金大多是由大銀行創(chuàng)立的,且這些銀行可以向投資者貸款購買其發(fā)行的基金。
在20世紀20年代,銀行建立的基金公司以一種不計后果的方式來運作。銀行將錢借給基金投資者,而后者欣然接受。十倍杠桿投資者非常普遍。在繁榮的20世紀20年代,大量的資金流入股票信托市場,銀行毫無顧忌地為那些沒有盈利、沒有信用的公司承銷股票,就連當時最差的公司都能被引入銀行發(fā)行的基金。當一家盈利并且信用優(yōu)良的公司發(fā)行股票和債券時,這些股票和證券會進入銀行的相應賬戶。
1929年10月24日,美國歷史上最嚴酷的熊市開始了。銀行立刻要求那些利用高杠桿的投資者歸還貸款,但是多數投資者無錢償還貸款。因此,銀行開始降低共同基金倉位,并向市場拋售股票。這造成股票市場的進一步下跌,從而導致質押率的降低,接著有更多的貸款需要償還,引發(fā)更多的違約、更多的拋售……市場的這種惡性螺旋循環(huán)下跌大約持續(xù)了3年。銀行系統(tǒng)也在1932年遭受到巨大的打擊,許多紅極一時的大銀行被永久性關閉。許多個人投資者變得一無所有,特別是那些信任銀行并在銀行存款的客戶,即使沒有投資共同基金,隨著銀行的倒閉,他們的錢也化為烏有,因為那時政府沒有制定存款保險制度。這次金融崩潰時期就是后來人們熟知的“大蕭條”時期。
2.監(jiān)管總是在災難之后
通常在經濟危機之后,緊跟著的是嚴厲的監(jiān)管,政府會推出各種法規(guī)避免基金危機的再次發(fā)生……但是歷史告訴我們,經濟危機是不會消失的……
為重拾投資者信心,美國國會通過聽證會,通過了1933年證券法。根據該法律,每只進入一級市場的證券都必須通過政府的審查,并維護投資者的知情權。《格拉斯·斯蒂爾法案》將銀行分為商業(yè)銀行和投資銀行。商業(yè)銀行不能介入股票與債券發(fā)行業(yè)務,投資銀行不能介入儲蓄與借貸業(yè)務。
1934年證券交易法:規(guī)范了股票發(fā)行后在股票交易所的交易(也叫作二級市場)。該法律規(guī)定了在二級市場上進行股票交易的公司必須定期發(fā)布財務報告以及所要求的其他報告。
1940年投資公司法(以下簡稱“40法”):1929年市場崩潰,投資者對金融系統(tǒng)失去信心。為恢復投資者信心,防止共同基金以往不道德行為的重演,美國國會通過了該法案。該法案為所有投資信托和投資公司的運作制定了嚴格標準。該法案簡稱“40法”,它確立了基金公司必須遵循的定期報告制度和分散化的要求,制定了廣告標準以及配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監(jiān)管的規(guī)定。
根據“40法”建立的ETF分為兩種,單位投資信托(UIT)和受監(jiān)管投資公司(RIC)。UIT采取被動式管理模式,成份股分紅不能進行分紅再投資,而是將分紅放入無利息賬戶,定期分配給投資者。RIC允許主動管理與分紅再投資,先鋒(Vanguard)采用RIC模式研發(fā)被動投資+分紅再投資的復合模式。先鋒為這種模式申請了專利保護,其他公司可以購買使用權(但是至今沒有公司這么做)。
3.個人投顧與嘉信理財的崛起
傳統(tǒng)的金融機構銷售理財產品的模式:公司負責產品采集,并制定各種KPI與獎勵辦法促進渠道銷售。在這種模式中最大的問題是公司利益如何與客戶利益一致,客戶經理通常受到KPI或者銷售獎勵的誘惑,將并不適合投資者的產品銷售給該投資者。這個問題似乎是一個死循環(huán),無解。如我國所有券商的經紀業(yè)務向財富管理轉型一樣,如果財富管理就是賣產品,則大家都可以轉型成功,否則同樣是死局。
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金融機構很多資深的具有客戶資源的人士,紛紛離職成立獨立理財工作室,不再以賺取代銷費用為目標,而是通過向客戶收取咨詢費用模式,保持自己與客戶利益一致(費用通常是客戶資產的1%左右)。但問題是,財富管理需要工具,需要賬戶管理系統(tǒng)、投資組合系統(tǒng)等信息技術的支持,如果沒有這些,這些獨立投顧的工作就無法實現。在這個時候嘉信理財發(fā)現這個市場趨勢:從折扣經紀商轉型為賬戶服務商,獲得這些獨立投顧,便獲得這些獨立投顧的客戶。對于獨立投顧而言,除了賬戶管理系統(tǒng)之外,最大的需求就是進一步降低投資金融產品的成本。因為專業(yè)的投顧深知金融產品成本對業(yè)績的影響,這些離開金融機構的資深從業(yè)者如果想在收取咨詢費的前提下保持客戶資產的投資業(yè)績,唯有降低金融產品的成本。嘉信通過技術系統(tǒng)幫助投顧與客戶實現了這一目標。例如,某基金1000元的申購費率為0.3%,10萬元的申購費率為0.1%,嘉信理財通過將小客戶匯集為大客戶的模式,使任何客戶通過嘉信理財申購該基金費率都為0.1%。
4.先鋒使同業(yè)變得絕望
近來有消息稱,全球最大的資管和主動管理機構之一——富達國際,正在準備調整公司的基金收費模式,計劃降低管理費,并將費用更多地與業(yè)績掛鉤。這是繼德國安聯(lián)資管后第二家大型主動管理資產機構做出此類嘗試。富達國際是世界上管理主動型共同基金(國內稱為公募基金)規(guī)模最大的基金公司之一,但是其管理規(guī)模只有行業(yè)老大貝萊德的1/3左右,主動型基金的最顯著特征就是管理費高,然而收了高額管理費就能創(chuàng)造好業(yè)績嗎?這兩者之間似乎沒有什么關系,在美國如此,在中國也是如此。但收較高管理費這種商業(yè)模式看上去不錯,2萬億美元的管理規(guī)模,每年平均0.6%的管理費率,一年收益就是120億美元的管理費,有這么好的生意,富達國際為何要主動降低管理費率呢?
這需要從先鋒基金說起。如何解決金融機構股東盈利需求與投資者利益不一致的問題?作為公司股東,投資公司的目的就是賺錢,正如中國基金行業(yè),無論投資者有沒有賺錢,基金公司都照樣賺錢一樣,這個看似矛盾的結果,卻又那么自然。先鋒集團創(chuàng)始人約翰·博格(John Bogle),在1974年創(chuàng)立公司的時候就開創(chuàng)式地采用公司制基金模式,投資者為公司股東,基金在扣除運作費用之后,所有收益歸基金持有人(基金股東)。先鋒集團通過不懈的努力降低基金投資成本,并且?guī)诱麄€行業(yè)的管理費率下降,直接將管理費率從1%降低到0.1%,而且倒逼同業(yè)跟隨,否則它們就沒有規(guī)模。
先鋒基金管理規(guī)模增長神速,從1985年的0.11億美元,通過30年的時間增加到3.2萬億美元,規(guī)模增加了30萬倍。
5.智能投顧崛起
在獨立投顧、嘉信理財、先鋒集團的共同努力下,美國金融產品的運營成本大幅降低。管理規(guī)模世界排名第一的貝萊德集團,2017年管理資產為5.7萬億美元,一年營收不到55億美元(包含管理費、投顧費等所有收入),金融產品成本占比低于0.1%……
截至2016年,管理規(guī)模排名前三的都是從事低成本指數基金的,老牌主動型基金公司富達都開始布局指數基金,也著手降低主動管理基金的成本。在金融產品的成本幾乎無法再降低的時候,或許就到了該降低投顧費的時候了,智能投顧紛紛崛起,以低投顧費的模式掀起新一輪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