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海狼(世界文學名著名譯典藏)作者名: (美)杰克·倫敦本章字數: 1950字更新時間: 2019-06-19 15:04:28
導讀
杰克·倫敦(Jack London,1876—1916),美國作家、記者、社會活動家,商業期刊小說的先行者之一,以其文學創作贏得了享譽世界的盛名,積累了可觀的個人財富。杰克·倫敦的文學作品有評論者認為是文明的頭腦與原始強力的完美結合,是科學進化論的喉舌,代表了人類的朝氣和勇敢氣質。他在文學史上素有“美國的高爾基”之稱。他的小說在20世紀初給美國文壇帶來了一股雄健、鋒利而又清新的風氣,使創作和生活、文學與社會的關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密切聯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美國文學發展的進程。
杰克·倫敦在離異家庭中長大,從賣過報,輟學做過童工,在工廠打過工。17歲時隨捕海豹船做過水手,經過朝鮮。日本沿海,最遠至西伯利亞去狩獵海豹。他在美國淘過金,做過采訪日俄戰爭的戰地記者。早年生活的困苦經歷和豐富的人生履歷為他積累了大量的生活經驗、人生感悟和文學創作素材。杰克·倫敦沒有受過完整系統的高等教育,主要靠自學,涉獵了大量的政治、人類學和哲學、文學、歷史乃至生物學等領域的著作,奠定了他文學作品的主題和思想觀念基礎。作為一個勤奮、多產的作家,杰克·倫敦堅持每天寫作,在不到二十年的創作生涯中共寫出了19部中長篇小說、150篇短篇小說和故事,三個劇本以及大量的報告文學、隨筆和論文,共出版了50部書籍,總字數達900多萬。杰克·倫敦萬年因婚姻的不幸、家產的變故,以及身體健康方面的原因,在40歲時便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海狼》出版于1904年,是一部感情色彩強烈、人物心理活動描述細膩、航?;顒用鑼懮鷦?、生活場景較為單一的文學作品。故事梗概如下:某個星期一的早上,文化學者、文學評論家漢弗萊·范·魏登搭乘“馬丁內斯”號渡輪返回舊金山,途中遭遇海上大霧,渡輪不幸與它船相撞沉沒。他被途經此地的一條捕海豹的三桅帆船“幽靈”號救起,船長拉森人送外號“海狼”,是一個身材魁梧、有著原始人蠻力的航海老手。他出生卑微,12歲時就做商船上的艙房小廝,14歲做船上侍仆,16歲做二等水手,17歲做一等水手;然后又當水手艙領班,最后自己擁有了一條三桅獵海豹帆船,是一個頗具傳奇性的人物。海狼拉森強扣下漢弗萊強迫他充當穿上的艙房小廝,使他過著與書齋舒適生活迥異的海上苦難生活。海狼拉森篤信“強權即是真理,軟弱就是錯誤”的人生教條,完全憑暴力主宰船上水手和和獵手的命運,終于激起手下人的強烈反抗。一天夜里,幾個水手聯手將海狼拉森和船上的大副拋進了大海。大副命喪大海,海狼拉森卻奇跡般地返回船上,并對牽涉其中的水手進行了致命的報復。臺風期間,一艘由美國開往日本的郵輪遇險,“幽靈”號救起了落難的美國女作家莫德·布魯絲特及同艇的其他海員。漢弗萊和莫德為未謀面的文學界同道中人,在進一步交往中漢弗萊對莫德暗生情愫,而海狼拉森也對莫德心懷不軌。一天深夜,海狼拉森企圖性侵莫德時,頭痛病突然發作,躺在床上無法動彈,漢弗萊和莫德乘機乘坐小艇逃離了“幽靈”號。兩星期后,他們卻又在勉力島上不期而遇,而此時海狼拉森已病入膏肓,所有的水手和獵手也都另謀生路。但海狼拉森本性難改,依然想方設法欲使三人同歸于盡。漢弗萊和莫德最終制服了海狼拉森,修復了帆船,并在大海上被美國政府的一只緝私快艇救起,有情人終成眷屬。
杰克·倫敦聲稱,他創作《海狼》的主旨在于“攻擊尼采和他的超人哲學”,這就使小說的某些章節充滿了哲學思辨的色彩。在小說塑造的人物中,漢弗萊、莫德本身就是文化思想界的精英人物,而海狼拉森盡管是個野蠻殘忍的極端利己主義者,卻天資過人,自學了哲學、文學、天文地理、自然科學乃至文法知識。以海狼拉森為一方,以漢弗萊、莫德為另一方,雙方在哲學層面展開了激烈的交鋒,涉及生命的存在價值、今生與來世、生命的短暫與永恒、理想與道德、理性與感性、善與惡、利己與利他、弱肉與強食、靈魂與肉體等基本觀念。這些思辨觀念一方面可以激發讀者的深層次思考,得到人生的某些啟迪;但另一方面亦使讀者讀來有概念化之感。另外,從小說給人的總體觀感來看,杰克·倫敦本人受尼采哲學的影響過深,即使在有意識地采取批判態度時,他的觀念與尼采哲學仍然有著割不斷、理還亂的關系。小說中海狼拉森這一人物著墨濃重,他的觀念、言論、行動、形象,無不給人以刺激性的印象。杰克·倫敦在描述海狼拉森時,其筆觸搖擺于欣賞與厭惡的兩極,這既反映出人物自身的兩面性與復雜性,亦反射出杰克·倫敦在哲學層面的矛盾心態。相比較之下,其對立面人物言行的描述則顯得比較乏力。另外,出于作者的自身經歷(不乏夸耀的成分),其對帆船航海的技術性描寫細致且冗長,對當代讀者而言,不免會有些許的陌生感和乏味感。
總而言之,《海狼》的出版進一步提升了杰克·倫敦的聲譽。盡管文學批評界對該小說的意義有各種不同的解讀,但它所表現出的思想性和藝術風格使美國文學界的面目為之一新。
譯者 2017年11月
于武漢大學珞珈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