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審判·城堡(世界文學名著名譯典藏)
- 卡夫卡
- 2178字
- 2019-06-19 15:19:40
導讀
弗蘭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是我國讀者熟悉和喜愛的西方現代派作家。他生前在德語文壇上幾乎鮮為人知,但死后卻引起了世人廣泛的注意,成為美學上、哲學上、宗教和社會觀念上激烈爭論的焦點。
卡夫卡出生在奧匈帝國統治下的布拉格,生活在布拉格德語文學的孤島上。在這種特殊的文學氛圍里,卡夫卡不斷吸收、不斷融化,形成了獨特的“卡夫卡風格”。他作品中別具一格甚至捉摸不透的東西就是深深地蘊含于簡單平淡的語言之中的、多層次交織的藝術結構。他的一生、他的環境和他的文學偏愛全都網織進那“永恒的謎”里。他幾乎是在用一個精神病患者的眼睛去看世界,去觀察自我,去懷疑自身的價值,因此他的現實觀和藝術觀顯得更加復雜、深邃,甚至神秘莫測。
卡夫卡的一生是平淡無奇的。他從小受德語文化教育,文學成為他終生唯一的業余愛好。1908年發表了題為《觀察》的七篇速寫,此后又陸續出版了《變形記》(1912)、《在流放地》(1914)、《鄉村醫生》(1924)和《饑餓藝術家》(1924)四部中短篇小說集。卡夫卡的三部長篇小說:《失蹤的人》(1912—1914)、《審判》(1914—1918)和《城堡》(1922)都是未竟之作。對于自己的作品,作者認為大都是涂鴉之作,因此遺言給摯友布洛德,要求將其“毫無例外地付之一炬”。但是,布洛德違背了作者的遺愿,陸續整理出版了卡夫卡的全部著作。這些作品發表后,在世界文壇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從上世紀40年代以來,世界現代文學史上形成了特有的一章“卡夫卡學”。
無論對卡夫卡的接受模式有多么的千差萬別,無論多少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和卡夫卡攀親結緣,卡夫卡不是一個思想家,也不是一個哲學家,更不是一個宗教寓言家,而是一個獨具風格的奧地利作家,一個開拓創新的小說家。在卡夫卡的藝術世界里,沒有了傳統的和諧,貫穿始終的美學模式是悖謬。一個鄉下人來到法的門前(《在法的門前》),守門人卻不讓他進去,于是他長年累月地等著通往法的門開啟,直到生命最后一息,最終卻得知那扇就要關閉的門只是為他開的。卡夫卡敘述的素材幾乎毫無例外地取自普普通通的經歷,但這經歷的一點一滴卻匯聚成與常理相悖的藝術整體,既催人尋味,也令人費解。卡夫卡的小說以其新穎別致的形式開拓了藝術表現的新視角,以陌生化的手段,表現了具體的生活情景。他所敘述的故事既無貫穿始終的發展主線,也無個性沖突的發展和升華,傳統的時空概念解體,描寫景物、安排故事的束縛被打破。卡夫卡正是以這種離經叛道的悖謬法和多層含義的隱喻表現了那夢幻般的內心生活,無法逃脫的精神苦痛和面臨的困惑。
卡夫卡的世界是荒誕的、非理性的;困惑于矛盾危機中的人物,是人的生存中普遍存在的陌生、孤獨、苦悶、分裂、異化或者絕望的象征。他的全部作品所描寫的真正對象就是人性的不協調,生活的不協調,現實的不協調。從第一篇作品《記一次斗爭》(1903)開始,他那“籠子尋鳥”的悖論式思維幾乎無處不在。1915年發表的《變形記》是其中篇小說的代表作,卡夫卡用寫實的手法描寫荒誕不經的事物,把現實荒誕化,把所描寫的事物虛妄化。他以荒誕的想象、真實的細節描寫、冷漠而簡潔的語言表述、深奧莫測的內涵,寓言式地顯示出荒誕的真實、平淡的可怕。
卡夫卡生前未出版的三部長篇小說體現了“卡夫卡風格”的發展。如果說他的第一部小說《失蹤的人》還或多或少地帶有模仿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的痕跡,那么,《審判》的表現則充滿荒誕和悖謬的色彩,無論從結構和內容上都是“卡夫卡風格”成熟的標志。主人公約瑟夫。K被莫名其妙地逮捕以后,既沒有人公布他的罪名,也沒有人剝奪他的行動自由,但他卻越來越陷入任人擺布、神秘莫測、似真似幻的天羅地網里,遭受幽靈似的不可抗拒的力量的折磨,最后又莫名其妙地被處死。這部小說通過表現主人公進退維谷的內心體驗,從頭至尾給人以荒誕不經的壓迫感。《審判》是布洛德最先整理出版的卡夫卡作品(1925年),由此西方現代文學史上也開始了爭論不休的卡夫卡一章。
《城堡》是卡夫卡的最后一部長篇小說,也是“卡夫卡風格”的代表作。小說描寫的是主人公K.試圖進入城堡的經歷和命運。在一個冬天的夜晚,K.受城堡伯爵的雇用來到附近的一個村子。城堡雖然近在咫尺,K.卻可望而不可即,永遠進不去。他在村子里經歷了一個又一個的反常現象,幾乎連棲身之地都不容易找到。管K.工作的是一個名叫克拉姆的部長,K.千方百計要見到克拉姆,但除了得到信差送來的兩封內容矛盾的信以外,卻始終見不到人。他在村子里一步步陷下去,最后甚至斷絕了與城堡一切聯系的可能性。
《城堡》是卡夫卡象征手法的集中體現。“城堡”既不是具體的城市,又不是具體的國家,而只是一個抽象的象征物。它象征著虛幻的、混亂的世界,象征著給人們帶來災難的、不可捉摸的現實。卡夫卡所著力描寫的,不是這個象征物本身,而是主人公對它的體驗。K.來到城堡領地,好像進入了一個魔幻世界,出現在他面前的一切都是朦朧的、突如其來的、不合邏輯的、稀奇古怪的、驚心動魄的。他好像落在無形的蛛網上,無所適從,無能為力,城堡似乎很近,卻又很遙遠;官員們的態度含含糊糊、模棱兩可;公文函件似是而非、難以捉摸。像《審判》里的約瑟夫。K一樣,K.在“城堡”制造的迷宮里一籌莫展,忍受著荒誕的煎熬,其生存的現實啟人深思。
“卡夫卡風格”獨成一家,卡夫卡的作品是留給后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永遠解不盡的謎。正因為如此,世界現代文學史上才形成了一個方興未艾的卡夫卡學。
韓瑞祥
2011年12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