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區心理劇指導師
- 游金潾 劉義林 馮春艷
- 5810字
- 2020-06-29 17:32:21
第一節 心理劇的緣起
莫雷諾醫師(J. L. Moreno)從1911年開始了他的心理劇雛形,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在世界各地,心理劇已被廣泛地運用于心理治療、教學、訓練之中,也有其專屬的網站(http://psychodramacertification.org)及專業的訓練中心,更有專業的教練、導演、協會與期刊。現將心理劇的定義及創始人莫雷諾醫師以及將心理劇系統化的功臣Zerka T. Moreno的生平介紹如下。
一、心理劇的定義
心理劇一詞及其理論、技巧是由奧地利精神科醫師莫雷諾(1889—1974)所創。莫雷諾用希臘字“Psycho”(心靈)與“Drama”(?。﹦撛炝恕癙sychodrama”,用“劇”來展現人類“心靈”,用劇來展現人類“自發性”及“創造性”,透過“劇”來重新發現人被文化傳承所制約的各種心靈面貌。
二、心理劇創始人莫雷諾生平
心理劇的緣起與其創始人莫雷諾息息相關,因此,要了解心理劇的緣起與發展,必須對心理劇創始人莫雷諾的生平有所了解。現將其重要的事件敘述如下,其余生平可參考筆者整理的附表。
(一)首次自導自演心理劇
莫雷諾四歲時,在家里的地下室與鄰居小朋友們玩,有小朋友說:“我們來玩什么?”莫雷諾說:“我們來玩扮演上帝及天使的游戲。”所有小朋友幾乎異口同聲地問:“誰來扮演上帝?”莫雷諾說:“我是上帝,你們全是我的天使?!泵總€小朋友都贊成,于是他們決定將天堂蓋起來。莫雷諾和鄰居小朋友,將家里所有的椅子搬到地下室,然后一張張堆起來。在其他小朋友的協助下,莫雷諾爬到最高的位子,一副坐姿端莊的模樣,其他小朋友在他的下面用手臂當成翅膀,當起天使來。后來有一小朋友問莫雷諾說:“你怎么不飛起來?”于是莫雷諾張開雙臂做飛翔的動作,頃刻間,莫雷諾跌倒在地板上,摔斷了右胳臂。此次的經驗莫雷諾后來回顧說:“這是我首次自導自演的心理劇?!蓖瑫r,此次的經驗也讓莫雷諾體驗到:當主角站在心理劇場時,也需要經過暖身階段才能達到自發性的演出。而當小朋友們不去扶椅子時,我即使是至高全能者,也需要有人襯托。換言之,主角也需要配角的存在。
(二)“行動”本身遠比語言來的重要
莫雷諾二十歲時(1909),進入維也納大學后,與好友Chaim Kellmer組織了“會心教”,協助新移民填寫各種文件、證照及找工作等事宜,并且舉辦各種實際問題的研討會來協助難民及新移民。在實踐中他體驗到,“行動”本身遠比語言來的重要。這為其日后在心理劇中體驗人與人之間的“會心”及“行動”概念播下了種子。
(三)在宮廷花園給小朋友說故事、演故事
1911年的某天,莫雷諾路過維也納宮廷花園,遇見一群小朋友在閑逛,駐足一會兒后就開始給他們講故事。出乎意料地,其他小朋友也放下手中的游戲,加入聽故事的行列中。莫雷諾給他們講神仙的故事,而且表演故事。這讓莫雷諾感受到:其實故事本身并不稀奇,而是表演本身很神奇,尤其那如幻似真的氛圍。這一事件讓莫雷諾感受到了“演出”與“氛圍”的重要性。心理劇輔導著重演出與協助氛圍的設景概念便由此而生。
(四)與弗洛伊德的會面
莫雷諾二十四歲時,與心理分析學派大師弗洛伊德有過唯一的一次會面,當時他就展現出自信與不凡的見解。那是在1913年,莫雷諾還在維也納大學精神科診所工作。莫雷諾回憶說:“當天他分析的是一個與心靈感應有關的夢。演講結束后,學生們陸續走出會場,他遇見我便問我是做什么的。我這樣回應弗洛伊德先生:‘這個嘛……弗洛伊德醫生,接著你之后的就是我要做的。你在辦公室里會見病人,我則在街道上或病人家里進行我的工作;你分析病人的夢境,我努力嘗試的是給他們再做夢的勇氣,我教他們如何做上帝’?!贝硕螌υ挊擞洺鲂睦韯」ぷ髋c心理分析取向的不同,同時也展現出他與弗洛伊德對生命、對心靈觀點上的基本差異。
(五)使用團體心理治療的第一人
莫雷諾二十五歲時(1913),開始從事“團體心理治療”。他與性病??漆t生拜訪妓女處所,每周二至三次會面,每次都由八到十人組成小團體,通常都是安排在下午茶時間,一同討論日常事件,像被拘留、感染性病或懷孕之類的問題。莫雷諾認為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其他成員的治療成員,成立此團體的目的不是分析這些女子,也不是尋求魅力非凡的女子,而是想幫助她們受人尊敬、重拾尊嚴。莫雷諾可以說是開創與運用“團體心理治療”的第一人,眾所皆知,“團體心理治療”一詞也是莫雷諾所創。而團體心理治療的第一個團體對象,竟是為世人所忽略的特種行業的女性。
(六)用角色扮演推論審判案件
莫雷諾在醫學院學生時代的一項消遣,就是到法院看各類審判。從法院回到家后,就找朋友或家人重新建構各種案子。他將案中的當事人、有關案情每個角色都進行演示,其中還包括法官及陪審員,并且指出為什么某個律師的那場官司會打敗,哪樁證據最有說服力,預測案情的結局。莫雷諾的朋友也很想看看莫雷諾猜中了沒,最后發現審判結果有很高的比率與莫雷諾的推測相吻合。這種心理劇運用在司法案子上的方式,莫雷諾的學生John Nolte將其運用在訓練律師及司法人員身上。
(七)米德多夫難民營
從1915年到1917年,莫雷諾被任命為米德多夫難民營的指揮官兼醫師。這個難民營收留因意大利部隊入侵,從奧地利南方逃難來的意裔奧地利人。他們被迫離家住在臨時住所,分四區駐扎在營地,每區約100人,被限制不準離營。莫雷諾在難民營中,開始觀察營區里人們的種種生活情況,發現社群里人與人之間,相互聯結的重要性。來自不同村落的人,幾乎毫無選擇地被聚在一起,這使他們無法適應營區的環境。因此,莫雷諾針對不同國籍、政治立場、性別的難民及工作人員等的心理狀態加以研究,他認為這些心理狀態,是造成這種嚴重適應障礙的主要因素。這些研究啟發莫雷諾,自由選擇以及人與人之間聯結的重要性,此觀點成為其后來社會計量發展的重要標記。
(八)互惠劇場
莫雷諾有位病人相當富有,他之所以來找莫雷諾,是希望莫雷諾能協助他結束自己的生命。他甚至將莫雷諾列為其遺產繼承人之一。莫雷諾清楚地告訴這位病人,作為一個醫生的責任是幫忙人們好起來。因此,莫雷諾花了好幾個星期的時間,與病人討論各種不同的死法,并透過莫雷諾助手瑪麗安的協助,他們一起演出各種可能的結局。最后,這位病人打消了自殺的念頭。莫雷諾將這種治療的方式取名為“互惠劇場”。莫雷諾也將這種方法應用在類似的病人或家庭上。他發現,許多家庭悲劇,透過演出各種悲劇發展的可能性時,可以使悲劇不再是悲劇,反而讓人變得輕松許多。這種方式還運用在現在心理劇輔導當中,但是,要切記的是,治療師必須受過專業訓練,不能隨意使用,要用專業的知識,引導病人討論各種自殺狀況時,要重點討論自己和家人的感受與后果,更重要的是,不能讓病人演死亡者或自殺者,要由專業輔角代為演出。
(九)自發性劇場的創立
莫雷諾三十二歲時(1921),有鑒于“一戰”后,當時奧地利社會政治方面很缺乏領導人才,他想出一個可以把人民以民主的方式聚集在一起的計劃。他在維也納雇了一個丑角演員,當舞臺上幕布升起,只見莫雷諾獨自站在舞臺上,身著弄臣的衣服,舞臺上還有國王的寶座、皇冠與一件紫色斗篷,莫雷諾說他在找的不是一位自我加冕的皇帝,而是一位具有智慧的天生領袖。然后他邀請臺下的觀眾上臺,敘述心目中理想領導者是怎樣的人,同時如果愿意,也可以登上寶座。此次活動雖不是很成功,在場的人有很多人離席,但卻是莫雷諾“社會劇”的初次展現,他用“社會劇”的形式,來處理群體間的關系以及集體意識形態。
1922年,莫雷諾更進一步在維也納租了一個可以容納50~75人左右的禮堂,創辦“自發性劇場”,此劇場由一群演員應觀眾要求做即興演出,同時也以每日新聞焦點為表演題材,此表演大受歡迎,經常座無虛席。莫雷諾此舉奠定了以后其以戲劇的表現方式及社會互動的內容作為心理治療的基礎。
(十)自發性劇場成為治療性劇場
值得一提的是,在1925年某夜,莫雷諾的自發性劇場轉為治療性劇場。在莫雷諾自發性劇場中,有一位叫作芭芭拉的女演員,她善于表演夸大與幻想式的角色。這天,她的丈夫喬治向莫雷諾抱怨說:“這位猶如天使般甜美的女子,跟我單獨一起時,簡直就是個悍婦?!庇谑牵字Z邀請這位先生隔天晚上來劇院一趟。在那一夜演出時,莫雷諾要求芭芭拉一改往常的展現出人性粗俗及狂暴的一面,指定她扮演在街上閑逛時遭到歹徒襲擊的女子。演出時,在舞臺上芭芭拉對這名歹徒一面破口大罵,一面拳打腳踢。演畢后,芭芭拉欣喜若狂地擁抱著先生快快樂樂地回家了。
之后,莫雷諾持續指定類似的角色讓芭芭拉扮演,并要她的先生喬治向他報告芭芭拉的狀況。不久之后,芭芭拉變得比較少生氣,而他的先生喬治也越來越包容她。在后來的幾個月當中,莫雷諾邀請他們夫妻以家庭事務、兒時記憶、夢境及對未來規劃等為議題一起同臺演出,并加以分析。此舉使“自發性劇場”轉為“治療性劇場”,這也是莫雷諾早期心理劇技巧的呈現。
(十一)社會計量在女子監獄的運用
莫雷諾在四十三歲時(1932)搜集了興格監獄有關如何分類犯人的信息,開始了團體方式的社會計量研究,并于1932年于美國精神醫學年會發表,也奠定了莫雷諾在團體心理治療中的地位。
(十二)在哈德遜女子學校進行社會計量學研究
1932年莫雷諾參加美國精神醫學年會時,紐約州哈德遜女子學校校長FannieFrenchMores,當時也在年會上,她對莫雷諾的研究很感興趣,邀請莫雷諾到其學校負責研發中心的工作。
莫雷諾用18個月的時間對女子學校505人進行了社會計量學的研究,該項研究使得該校宿舍之間的女學生們彼此相互吸引的程度上升,歸屬感提高,同時大大降低了該校學生的逃校人數。他將其研究成果發表于1934年出版的《誰能生存》一書當中。
(十三)與Zerka相識
在莫雷諾五十二歲時(1941),CelineZerka帶著患有精神疾病的姐姐,到紐約貝康療養院拜訪莫雷諾。兩人一見鐘情,后來Zerka就作為治療其姐姐疾病時的輔角,后來更成為莫雷諾的秘書與伴侶,接管紐約社會計量學院,同時負責心理劇學院的經營。兩人于莫雷諾六十歲時(1949)結婚,在Zerka的協助下,莫雷諾心理劇理論的發展更為成熟與國際化。
(十四)活出宇宙人的形象
1974年4月,莫雷諾已85歲,連續幾次小中風使他臥病在床,當時莫雷諾創立的美國團體心理治療與心理劇協會正在紐約開會,數百名先前的學生、友人和專業同行逐一到府上探望致意,其中Yablonsky到達時,莫雷諾告訴他此時不是傷心時刻:“我豐豐富富地活了一輩子,完成我應該完成的工作,現在是我做點別的事的時候?!蹦字Z一直強調人的自發性與自主性,人不光是社會人或獨立的個體,同時也是宇宙人。人跟上帝一樣是宇宙的協同創造者,其豐富深具創造力的一生就如同Zerka所說的:“莫雷諾活出一副宇宙人的形象,帶著真實的靈魂,帶著種種的感受,體悟出自身的有限而樂在其中,走完自發性、創造性的一生?!?/p>
綜合上述,莫雷諾創立心理劇,是隨著他的生命事件的累積逐漸發展而來,從其生平來看,他有兩條生命旋律并行發展,后來匯成他人生的主旋律。第一條旋律是行動演出的旋律。此旋律的重要生命事件是地下室扮演上帝、維也納公園與小孩表演故事、互惠劇場、自發性劇場、用角色扮演推論審判案件,這些生命事件都以行動演出他人和自己的生命事件,體驗出行動演出大于語言的力量。第二條旋律是行動計量。以行動的方式計量人際網絡與社會資源,促進自發極致的和諧統一,也就是他經常說的自由的技術,這些重要的生命事件,包括大學時所創的會心教社團協助新移民、米德多夫難民營擔任醫官、監獄和哈德遜女子學校的社會計量研究,此旋律以行動計量社會人際網絡的遠近親疏,并重新安排社會資源,以促進社會和諧統一。
最后,當莫雷諾遇到Zerka時,將兩條生命旋律匯聚成生命的主調——行動式的團體心理治療——心理劇,莫雷諾的行動演出心理劇有別于一般的談話治療,可能讓單純的個別治療擴充到團體治療,讓治療模式更為多元,惠及更多人群。這可以從其最重要的著作《誰能生存》(Who Shall Survive)窺見端倪。此書初版(1934)的主要內容都是論述莫雷諾在紐約州哈德遜女子學校進行社會計量學的研究結果。隔了十九年后(1953)在該書的修訂版中才添加心理劇、社會劇等重要概論。
莫雷諾生命主旋律的匯成,最大的功臣是Zerka,莫雷諾在認識Zerka后,工作的重心轉到心理劇,而精通英文、法文、德文的秘書兼伴侶的Zerka協助其經營心理劇院,推動團體心理治療期刊,組織國際團體心理治療委員會等,促使心理劇蓬勃發展。因此,先介紹莫雷諾生平,接著來介紹推動心理劇系統培訓的功臣Zerka。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資料來源:A. Paul Hare & June Rabson J. L Moreno,胡茉玲譯(2004),第3~37頁。
三、將心理劇系統化與國際化的功臣Zerka
心理劇至今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其要歸功于Zerka Toeman Moreno。如同Peter Haworth所言:“任何(心理?。v史的分析,假如沒有提到Zerka Toeman Moreno,這樣的分析就不夠完整。”
Zerka Toeman. Moreno于1917年出生于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后遷至英國完成高中與大學學業。二十多歲時,其姐罹患精神病,持續的病情促使Zerka與莫雷諾相結識。依照AdamBlatber的研究,發生在Zerka與莫雷諾醫生之間的聯結,涉及一個很重要的要素。Zerka是敏銳且善于接受來自其內在聲音、智慧的自我。例如,當Zerka十八歲(1935)在英國時,也就是在她姐姐精神病發作前,有一個聲音告訴她去美國,那時她沒有行動。四年后,在一個寧靜的夜晚,她走在優美的郊外時,她再度感覺到必須到美國去。有一種感覺告訴她:“是的,你必須去,那里有重要的事——某人在那里等著你。”這一次她真的移居到了美國紐約。
1941年其姐姐精神病復發,經Emil Gutheil醫師轉介到莫雷諾醫師那里。在治療姐姐疾病的過程中,Zerka深深地被心理劇的概念及莫雷諾的魅力所吸引,與此同時莫雷諾也強烈感受到與這名年輕女子的“心靈感應(tele)”,好似已經與她熟識。
由于Zerka有很好的劇場經驗、藝術特質和心理學基礎,后來便成為治療她姐姐與其他病患的專業輔角。她對莫雷諾的工作很感興趣,最后成為其秘書,幫莫雷諾處理繁雜的行政業務,并于1949年與莫雷諾結婚。
Zerka在多次的工作中被教導“我們都是幸存者”這個概念,當她經歷一次令其難以忍受的折磨后,獲得了頓悟。1957年Zerka被診斷出右手的骨骼中有癌細胞,必須截肢方能保住性命,但這并沒有阻礙Zerka成為莫雷諾的重要助手。在婚后,Zerka在心理劇的發展上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最后成為紐約比肯訓練中心的負責人。一開始,她所扮演的主要角色是“翻譯”莫雷諾的思想。后來她成為心理劇這項方法中最重要的元素,她特別負責了治療單位推廣心理劇的工作,架設出心理劇的架構,使其成為今天的形式。
莫雷諾晚年時告訴Zerka:他所創的理論現在必須仰仗Zerka和他人來完成。在1974年莫雷諾過世后,Zerka除了教學外,還致力于研究心理劇的方法與理論,并書寫關于心理劇、團體動力與社會測量等著作。同時她也周游于世界各地,出色地介紹傳統心理劇的方法,并給下一代及接受心理劇訓練的人推廣莫雷諾的思想。
Zerka死于2016年9月19日,享年9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