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論檢察機關對行政執法活動的法律監督

孫春雨孫春雨,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檢察委員會委員、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檢察員,法學博士。

在我國,行政權力一直處于強勢擴張態勢,其管轄的范圍已滲透到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層次和方面。與立法權、審判權相比,行政權最大、最強,它不僅執掌國家資源、社會的武力,而且擁有社會榮譽、社會地位、社會機會的分配權。行政權力最有能力、最有機會侵犯人權,也最需要接受監督制約。然而,行政執法領域歷來是檢察機關監督不及的領域,也是容易侵犯人權的領域。檢察機關對行政執法實施監督不僅是行政權力應當接受監督制約的客觀需要,是檢察機關法律監督權的應有之義,而且是克服現行行政執法監督體系存在的固有缺陷和不足的必然選擇。

從檢察事業的長遠發展來看,檢察機關對于傳統的監督領域,如刑事立案監督、刑事偵查監督、刑事訴訟監督、民事訴訟監督、行政訴訟監督以及刑罰執行活動的監督,已經有一定的歷史,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制度規范。隨著被監督對象各項工作的逐步規范化、法治化,需要檢察機關監督的工作事項、工作環節、工作數量可能會越來越少。這些領域的監督工作將呈平穩發展趨勢,難以有跨越式發展。而行政執法領域涉及國家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密切關系民生。如果能夠建立和加強對這一領域的法律監督,無疑將是檢察事業新的發展點、增長點,無疑有利于檢察機關踐行“以人為本”的執法理念,切實保障人權,全面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有利于檢察機關全面履行法律監督職能,有利于實現檢察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檢察機關對行政執法活動實施法律監督的理論基礎和法律依據

(一)檢察機關對行政執法活動實施法律監督的理論基礎

1.監督行政權的理論基礎主要是有限政府論和責任行政論

監督行政權的理論基礎之一是有限政府論。在西方,人們普遍認為行政權是公民權利、自由的最大威脅,他們把權力的集中,特別是集中在政府手里,看成是對自由的最大威脅。限制政府的權力一直是西方政治學的一個基本原則。然而行政權力的擴大是當代政治發展的基本趨勢,在公共生活和公共利益密切的當代社會,政府管理權限的擴大具有客觀必要性和必然性,行政權力的擴大強化了政府對社會的管理和對經濟的干預。但日益膨脹的權力對于法治社會是一個嚴重的威脅,一旦失控,就可能侵犯公民的權利。有必要對行政權加強監督,防止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濫用手中的權力牟取私利,為害他人和社會。檢察權對行政權的監督就是根據有限政府原則,對易于擴張的權力在外部設定一種控制,保證行政權行使的合法、正當。

監督行政權的理論基礎之二是責任行政論。一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必然是一個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的政府。無責任狀態往往和專制、人治相關聯。民主的本性要求國家對主權者承擔政治責任、法律責任、道德責任。民主政府要求行政權必須對主權者負責,必須忠誠、勤勉地履行自己的職責,接受來自主權者的指令和監督;法治原則要求行政權以法律作為自己最高和最根本的行為規范,對法律的違反必須承擔相應的民事、行政、刑事、憲法責任。一個法治社會,必然是一個責任社會。在當代,行政權的政治責任已經憲法化了,政治責任歸結為法律責任或主要是法律責任。這些責任首先是指法定義務即職責,其次是違反法定職責所產生的新的義務即相應的懲戒后果。民主政治下的政府必須對公民承擔政治責任,其理由根植于民主政治中的委托責任關系理論。該理論認為: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由于人民不便直接行使國家權力,因而要靠確立一種合理程序推選人民的代表或官員,組成政府,行使國家的管理權;但是,政府及其官員權力的行使,要基于人民群眾的同意,在人民與政府之間形成委托責任關系。人民把權力委托給政府,政府則向人民負責,保證忠于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按人民選出的代表制定的法律行事,履行自己的職權。參見李征:《中國檢察權研究:以憲政為視角的分析》,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7年版,第143~145頁。

而政府行為的有限、有責顯然不能靠行政機關自我約束、自我反省、自我負責,而應當接受有權機關的專門監督。

2.行政權力應當接受監督制約的思想

近些年來,在行政執法領域,肆意侵犯人權的現象時有發生,人民群眾深惡痛絕。典型的如孫志剛案件、城市粗暴拆遷導致被拆遷人自焚事件、釣魚執法事件等。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監督制約機制的缺失。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曾指出:“要想保障自由,從國家政治制度角度必須限制政府權力,防止權力濫用和權力腐敗。……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從事物的性質來說,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法]孟德斯鳩著,張雁深譯:《論法的精神》(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154頁。在我國,行政權力一直處于強勢擴張的趨勢,其管轄的范圍不僅達到了“上管天、下管地、中間管空氣”的程度,而且滲透到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層次和方面,可以說一個人從來到這個世界到告別這個世界,人生中經歷的所有重要事件,比如出生、上學、工作、結婚、出行、居住、升遷直至死亡,無不受到行政權的管束。因此,與立法權、司法權(審判權)相比,它最有能力、最有機會侵犯人權,也最需要接受監督制約。

3.法律監督思想和理論的應有之義和必然要求

在我國審判權都要接受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那么受審判權監督制約的行政權(法院通過行政訴訟的方式進行),更應當同樣接受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檢察機關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肩負維護國家法律統一、正確實施、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神圣職責。國家法律自然包括行政法律,而行政執法領域密切關系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自由權,理應接受檢察機關的監督,納入檢察機關法律監督的視野。而且,從檢察機關行使的監督權產生的歷史背景看,法律監督權最初的性質和功能是以限制行政權的強大而產生的。參見陳衛東、張濤:《檢察監督職能論》,北京:群眾出版社1998年版,第31頁。

4.在現實生活中,我國存在行政機關接受檢察機關監督的情況

如刑事訴訟中,公安機關、安全機關、海關走私偵查局的活動,監獄的偵查、執行活動都要接受檢察機關的監督。

(二)檢察機關對行政執法活動實施法律監督的法律依據

1.憲法依據

我國1982年《憲法》只規定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而未限定人民檢察院的職權范圍。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1983年9月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修訂的《人民檢察院組織法》雖然將人民檢察院的職權范圍限定在刑事司法領域,但正如這一限制并不排斥人民檢察院對民事訴訟、行政訴訟的監督一樣,它也不應當排斥檢察機關對行政執法活動的監督。這一立法模式的本身就為檢察機關對行政執法活動實施法律監督提供了憲政基礎和法律基礎。1979年通過、1983年修訂的《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第五條規定:“各級人民檢察院行使下列職權:(一)對于叛國案、分裂國家案以及嚴重破壞國家的政策、法律、法令、政令統一實施的重大犯罪案件,行使檢察權。(二)對于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進行偵查。(三)對于公安機關偵查的案件,進行審查,決定是否逮捕、起訴或者免予起訴;對于公安機關的偵查活動是否合法,實行監督。(四)對于刑事案件提起公訴,支持公訴;對于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是否合法,實行監督。(五)對于刑事案件判決、裁定的執行和監獄、看守所、勞動改造機關的活動是否合法,實行監督。”

2.其他法律依據

其他法律依據主要有兩個:①《人民警察法》1995年2月28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第四十二條規定:“人民警察執行職務,依法接受人民檢察院和行政監察機關的監督。”第四十六條規定:“公民或者組織對人民警察的違法、違紀行為,有權向人民警察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行政監察機關檢舉、控告。受理檢舉、控告的機關應當及時查處,并將查處結果告知檢舉人、控告人。對依法檢舉、控告的公民或者組織,任何人不得壓制和打擊報復。”②《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一百一十四條規定:“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辦理治安案件,應當自覺接受社會和公民的監督。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辦理治安案件,不嚴格執法或者有違法違紀行為的,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權向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行政監察機關檢舉、控告;收到檢舉、控告的機關,應當依據職責及時處理。”可見,人民警察執行職務的行為應當接受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

(三)檢察機關對行政執法活動實施法律監督的先例依據和政策依據

1.先例依據

對行政執法行為實施法律監督,在蘇聯、東歐國家、目前的俄羅斯聯邦在20世紀90年代頒布的三個聯邦法律決定著俄羅斯聯邦檢察院活動的組織與程序:一是1992年頒布的《俄羅斯聯邦檢察院法》;二是1995年11月17日頒布的《俄聯邦檢察院法的修正和補充》,它實際上是1992年法律的全新校正;三是1999年2月10日頒布的《俄聯邦檢察院法的修正和補充》。根據《俄羅斯聯邦檢察院法》的規定,檢察院已喪失了原先的一些重要權力,如立法倡議權、向憲法法院提出請求權、對法院活動的檢察監督權等。但改革后的檢察院仍保留著以往的一些權力,如代表國家出庭支持公訴、對法院判決提出抗訴、一定范圍內的刑事案件的偵查權、接受議會監督并向聯邦委員會報告工作等。上述三部法律規定了俄羅斯聯邦檢察院的基本職能:監督俄羅斯聯邦憲法和生效法律的執行。保留了對聯邦國家管理機關(俄聯邦政府除外)的一般監督,但是從監督對象中排除了社會活動、社會組織、政黨和公民。監督俄聯邦各主體的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地方自治機關、軍隊管理機關、監察機關、法警。并增加新的一章——“保護人權的檢察監督”。規定對管理機關和商業組織的領導者進行監督。保留對調查機關和偵緝活動的監督,進行刑事追究的職能。縮小了一般監督的范圍,只有在獲取檢察院采取措施所需要的違法事實有關信息的情況下才允許進行一般監督。在法院審理案件的檢察監督被排除,并規定檢察長只能參與法院對案件審理和對各種法院裁決提出異議的權力。保留了檢察院協調執法機關(法院不屬于此列)活動的職責。只有在經過各聯邦主體行政機關同意的情況下,俄羅斯聯邦總檢察長才能任命各聯邦主體的檢察長(這一規定遭到來自檢察工作者各方的批評)。規定對于檢察院的檢察長和偵查員實施犯罪的進行檢查,提起與其相對立的刑事案件并進行調查是檢察機關的絕對權力。從俄羅斯檢察院的歷史演變可以看出,蘇聯時期,法院和檢察院被稱為國家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在廣義的司法機關,即護法機關中,法院和檢察院占有特殊地位。檢察院是與法院平行的“統一和集中的系統”,擁有包括對法院審查案件時是否執行法律實行監督等廣泛權限。經歷變革后的俄羅斯有關檢察院的司法改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依據憲法規定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原則確立法院的優勢地位,改變過去那種法院從屬于行政機關、立法機關,甚至從屬于檢察機關的狀況。第二,削弱檢察院系統。檢察院不再屬于司法權力機關,其法律地位低于法院,不再擁有立法倡議權、對審判活動的檢察監督權等以往的重要權力。這樣,俄羅斯檢察院經歷了一個集中和強化歷程,檢察院被寫上保障人權、保障聯邦的完整性、法制和法律秩序的作用。同時從有關檢察立法中去除了俄羅斯學者所說的“最令人厭惡”的規定,如對社會組織、政黨、運動、公民的監督,是審查監督,而不是發出違法信號,在法院的審判過程中監督等。(見樊崇義、吳宏耀、種松志主編:《域外檢察制度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98~300頁。)以及新中國成立初期確立的檢察機關的“一般監督權”中均有所體現。筆者認為,現今再強調檢察機關對行政執法進行法律監督,并不是什么創造,而只是歷史的回歸。

2.政策依據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加強對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的監督。2012年11月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特別強調:要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確保國家機關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加強黨內監督、民主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可見,將行政執法活動納入檢察機關監督的視野,不僅是權力應當接受監督制約的客觀需要,是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能的自然邏輯延伸,也是構建和諧社會、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

二、現有行政執法監督體系存在固有缺陷和不足,需要檢察監督及時跟進

目前對行政執法活動的監督有兩個途徑: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內部監督有紀檢監察機關的監督、上下級之間的監督、行政復議等。外部監督有行政訴訟、人大的監督、黨的監督、媒體的監督、人民群眾的監督等。

(一)內部監督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內部監督比較有力的是行政復議,但行政復議與檢察機關監督相比有明顯缺陷和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①檢察機關的監督是外部監督,行政復議的監督是行政機關系統內部的監督。②檢察機關的監督是專門機關的監督,是法律地位平等的機關之間的監督,是中立機關的監督,而行政復議的監督是上下級機關之間、具有一定利益關系的機關之間的監督。

(二)外部監督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1.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監督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004年)第三條規定:“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第一百零四條規定:“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討論、決定本行政區域內各方面工作的重大事項;監督本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工作;撤銷本級人民政府的不適當的決定和命令;……依照法律規定的權限決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任免;……”第六十七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下列職權:……(六)監督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工作。”第七十一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認為必要的時候,可以組織關于特定問題的調查委員會,并且根據調查委員會的報告,作出相應的決議。調查委員會進行調查的時候,一切有關的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公民都有義務向它提供必要的材料。”第七十三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開會期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在常務委員會開會期間,有權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提出對國務院或者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的質詢案。受質詢的機關必須負責答復。”可見,人大對行政機關的執法行為有監督權,人大可以通過聽取審議工作報告、人事任免、執法檢查、特定問題的調查、質詢以及對行政法律法規規章的違憲性、違法性審查等方式進行監督。但是由于人大不直接辦理任何具體案件,因而這種監督具有不確定性和不特定性,具有非常規性。不過,人大擁有違憲審查、法律審查的職權,可以對行政法規、規章的合憲性、合法性進行審查、監督和督促糾正,能夠解決行政執法所依據的法律、法規的合法性、合理性、正當性問題。

人大監督和檢察監督的差別體現在:第一,監督權的效力不同。雖然人民代表大會和檢察機關都享有監督權,但兩者權力的性質是不同的,人大的監督權是最高層次的監督權。這是由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是本行政區最高權力機關的地位所決定的;檢察權受命于國家權力機關,是下一層次的監督權。因此,建立在人大統一的國家權力基礎之上的檢察權,不能享有與人大的國家權力相對平等的地位,檢察權的行使也必須接受人大的監督。第二,監督權的內容不同。人大監督是從全局上、整體上進行的監督。從總體上說,全國人大對一府兩院的所有工作都有權予以監督,但事實上全國人大沒有必要事無巨細都進行監督,原則上全國人大僅對根本性問題進行監督。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監督的內容既包括監督法律的實施,也包括工作監督,主要是監督行政、審判、檢察機關的工作,如聽取并審議一府兩院的工作報告,審查批準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報告,審查批準財政預算決算的報告等。而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主要是圍繞法律的遵守和執行情況,就各個具體的案件或具體的違法行為進行監督。第三,監督權的行使方式不同。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監督權,是以審議報告、提出議案、質詢、罷免、撤銷法規、決定、命令等方式行使的。而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權主要是通過對具體案件或違法行為的偵查、起訴、抗訴、檢察建議等形式進行的。需要注意的是,對目前實踐中出現的全國人大代表或常委會委員對具體個案的監督問題,應該慎重。這是因為全國人大有2978位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有155位組成人員,如果每一位代表、委員都直接處理行政、司法等事務,那就等于在憲法規定的行政機關、司法機關之外增加了許多政府、檢察院、法院。那樣,人大的工作還怎么進行?國務院、法院、檢察院的工作還怎么進行?參見李征:《中國檢察權研究:以憲政為視角的分析》,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7年版,第74~76頁。

2.黨的領導和監督

黨的領導和監督主要體現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的領導和監督。黨的監督同樣具有宏觀性、不確定性和不特定性,具有非常規性,更為重要的是它不是法律范圍內的監督。

3.人民群眾和新聞媒體的監督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十七條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必須依靠人民的支持,經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聯系,傾聽人民的意見和建議,接受人民的監督,努力為人民服務。”第四十一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可見,人民群眾對行政執法行為有權監督,但是它不是權力對權力的監督,而是權利對權力的監督,這種監督沒有拘束力,也不是法定監督。媒體的監督也是如此。

(三)由檢察機關實施法律監督是客觀需要

1.不宜由人大對行政執法活動實施具體的法律監督

首先,人大及其常委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一切國家機關、司法機關的權力都由人大賦予,并接受人大監督。人大及其常委會具有立法權及衍生的監督權。其監督權通過建議權、提出議案權、質詢權、報告審查權以及有關人事安排上的批準權等權力來實現。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權是一種宏觀的、高層次的監督,這種監督從手段和形式上是與其作為最高權力機關地位相適應的。而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是對法律實施的監督,這種監督是具體的、細化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如果實施法律監督權,可能集立法權與執法權于一身,有悖于分權制衡的憲法理論,更與我國國家權力制度設計的初衷相悖。其次,由人大來實施具體的法律監督,也缺乏現實的可能性。每一個法律實施行為都是一個獨立的行為過程,法律監督必須置身于這種過程之中。監督權的實現必須輔之以相應的調查權、偵查權、審查權、建議權等手段。試圖建立一個凌駕于司法機關之上的,超脫于相互制約的訴訟環節的法律監督機關的主張,在理論上難以自圓其說;從實踐中看,超脫的地位也不利于發揮法律監督機關的監督職能。鑒于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權力運作機制使其不可能置身于每個法律實施行為的過程之中,因此就不會有很強的監督力度和法律效果。如果賦予人大這種權力,那么人大不僅實際上難以真正行使這一職權,而且會造成立法虛置,最終損害的是人大及其常委會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的地位和形象。參見李征:《中國檢察權研究:以憲政為視角的分析》,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7年版,第76~77頁。

2.與審判權對行政權的監督相比,檢察權的監督更具有優越性

對行政執法活動的外部監督可以由法院來監督,也可以由檢察機關來監督。就我國目前的情況看,法院監督只能通過行政訴訟的方式,通過對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來實現。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不服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決定時,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請求人民法院裁判撤銷行政機關的決定。行政訴訟在一定意義上是對行政機關行政執法行為的一種外部監督。這種監督的優勢在于具有權威性、最后性、真正意義上的司法審查的優勢。但是這種監督具有很大的被動性和局限性,由于受“不告不理”原則的限制和法院受案范圍、受理條件的限制,不僅人民法院的裁判活動永遠是被動的,沒有行政相對人的起訴,行政行為就不可能進入法院裁判的范圍,而且有資格提起行政訴訟的主體和事由也是十分有限的。這就使大量的行政違法行為不可能進入法院監督的視野。相反,如果由檢察機關來監督,對行政機關認定事實、適用法律是否正確,辦案程序、執行活動是否合法、正當進行法律監督,不僅可以體現監督的專門性、主動性等優勢,促使監督的關口前移,還可以將監督的視野延伸至行政執法的關鍵環節,如立案、提請、決定等環節,真正實現事前、事中監督,這樣無疑可以達到監督效果的最大化。因此,從審判權、檢察權的權力屬性的角度來考察,由檢察權監督更為適宜。

3.由檢察機關進行監督是歷史的必然

首先,依據憲法關于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的規定,檢察機關是人民代表大會授權的專門法律監督機關,對行政權力實施檢察監督,乃是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能的題中之意。其次,檢察機關有權主動對行政權實施法律監督,能夠彌補審判監督被動性之不足。而且由于檢察監督權不具備作出實體性決定的權能,不容易出現檢察專權的危險。再次,檢察監督是一種外部監督,一定程度上能夠克服行政復議這一內部監督的局限性。最后,檢察監督是一種經常性專門監督,能夠彌補立法監督的不連續性和非專門性缺陷。參見李征:《中國檢察權研究:以憲政為視角的分析》,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頁。

三、檢察機關對行政執法活動實施法律監督的途徑和方式

(一)對行政機關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實施一定程度的監督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八十八條規定:“改變或者撤銷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的權限是:(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權改變或者撤銷它的常務委員會制定的不當的法律,有權撤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的違背憲法和本法第六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權撤銷同憲法和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有權撤銷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地方性法規,有權撤銷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的違背憲法和本法第六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三)國務院有權改變或者撤銷不適當的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四)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改變或者撤銷它的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和批準的不適當的地方性法規;(五)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權撤銷本級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適當的規章;(六)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有權改變或者撤銷下一級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適當的規章;(七)授權機關有權撤銷被授權機關制定的超越授權范圍或者違背授權目的的法規,必要時可以撤銷授權。”的規定,對行政機關規范性文件合法性的審查監督權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檢察機關沒有此項權力。但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九十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九十條規定:“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認為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同憲法或者法律相抵觸的,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書面提出進行審查的要求,由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分送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行審查、提出意見。”第九十一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專門委員會在審查中認為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同憲法或者法律相抵觸的,可以向制定機關提出書面審查意見;也可以由法律委員會與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召開聯合審查會議,要求制定機關到會說明情況,再向制定機關提出書面審查意見。制定機關應當在兩個月內研究提出是否修改的意見,并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法律委員會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反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法律委員會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查認為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同憲法或者法律相抵觸而制定機關不予修改的,可以向委員長會議提出書面審查意見和予以撤銷的議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是否提請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決定。”,檢察機關(最高人民檢察院)有權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就行政法律、法規、規章的合法性、合憲性進行審查監督。對行政機關的內部工作規范,檢察機關如認為其違法或存在漏洞,可能導致違法犯罪的發生時,也可以通過行使檢察建議權,建議有關單位采取措施改進工作、堵塞漏洞,以防止違法犯罪的發生。

(二)通過對行政訴訟監督實現對行政違法行為的法律監督

檢察機關對行政訴訟活動的監督從表面上看主要是對行政審判權的監督,但從實質上看也是對進入訴訟領域的行政執法行為的監督,還是對進入訴訟領域的行政執法行為的相對人合法權益的保護。它可以通過維護行政訴訟領域的審判公正,間接達到維護行政執法領域的法律公正的目的。

(三)通過職務犯罪偵查權對行政執法中的違法犯罪行為實施法律監督

通過及時查處行政執法活動中存在的職務犯罪,維護這一領域的執法公正,保障這一領域的人權,教育引導行政執法人員依法行政。

(四)通過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相銜接的方式實施法律監督

根據國務院《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規定》國務院《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規定》(國務院令第310號)(2001年7月4日國務院第42次常務會議通過)第三條規定:“行政執法機關在依法查處違法行為過程中,發現違法事實涉及的金額、違法事實的情節、違法事實造成的后果等,根據刑法關于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等罪的規定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等罪的司法解釋以及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經濟犯罪案件的追訴標準等規定,涉嫌構成犯罪,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必須依照本規定向公安機關移送。”第十四條規定:“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應當接受人民檢察院和監察機關依法實施的監督。任何單位和個人對行政執法機關違反本規定,應當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而不移送的,有權向人民檢察院、監察機關或者上級行政執法機關舉報。”第十七條規定:“公安機關違反本規定,不接受行政執法機關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或者逾期不作出立案或者不予立案的決定的,除由人民檢察院依法實施立案監督外,由本級或者上級人民政府責令改正,對其正職負責人根據情節輕重,給予記過以上的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前款所列行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比照前款的規定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十八條規定:“行政執法機關在依法查處違法行為過程中,發現貪污賄賂、國家工作人員瀆職或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侵犯公民人身權利和民主權利等違法行為,涉嫌構成犯罪的,應當比照本規定及時將案件移送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辦理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規定》《人民檢察院辦理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規定》(2001年12月24日)規定,對于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檢察機關的涉嫌犯罪案件,統一由人民檢察院控告檢察部門受理。人民檢察院控告檢察部門受理行政執法機關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后,應當登記,并指派兩名以上檢察人員進行初步審查。人民檢察院控告檢察部門審查行政執法機關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應當根據不同情況,提出移送有關部門的處理意見,三日內報主管副檢察長或者檢察長批準,并通知移送的行政執法機關。對于行政執法機關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人民檢察院經審查,認為符合立案條件的,應當及時作出立案決定,并通知移送的行政執法機關。對于行政執法機關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人民檢察院經審查,認為不符合立案條件的,可以作出不立案決定;對于需要給予有關責任人員行政處分、行政處罰或者沒收違法所得的,可以提出檢察意見,移送有關主管部門處理,并通知移送的行政執法機關。對于人民檢察院決定立案偵查的案件,辦理案件的人民檢察院應當將立案決定和案件的辦理結果及時通知移送案件的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行政執法機關對公安機關不予立案決定或者不予立案的復議決定有異議,建議人民檢察院依法進行立案監督的,統一由人民檢察院偵查監督部門辦理。人民檢察院應當依法對公安機關辦理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進行立案監督。,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領導小組辦公室、公安部《關于加強行政執法機關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工作聯系的意見》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領導小組辦公室、公安部《關于加強行政執法機關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工作聯系的意見》(2004年3月18日)規定,各級行政執法機關、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要在充分發揮各自職能作用的基礎上,做到信息共享、密切合作。要建立情況信息通報制度,并在加強保密工作的前提下,逐步實現各行政執法機關信息管理系統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的信息聯網共享。行政執法機關定期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通報查處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案件情況以及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情況;公安機關定期向行政執法機關通報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案件的受理、立案、銷案情況;人民檢察院定期向行政執法機關通報立案監督、批捕、起訴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犯罪案件的情況。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開不同層次的聯席會議,溝通情況,統一認識,共同研究執法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協調解決疑難問題。行政執法機關查處的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違法案件,根據法律和司法解釋的規定,凡是達到刑事追訴標準、涉嫌犯罪的,應按照《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規定》,及時向公安機關移送,并向人民檢察院備案,切實防止“以罰代刑”現象的發生。對于案情重大、可能涉嫌犯罪的案件,行政執法機關在查處過程中應及時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通報,并可以就涉嫌犯罪的標準、證據的固定和保全等問題進行咨詢,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應當認真研究,及時答復。對于行政執法機關不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有關單位、個人舉報或者群眾反映強烈的,人民檢察院可以向行政執法機關查詢案件情況;經協商同意,還可以派員查閱有關案卷材料,行政執法機關應予配合。必要時,人民檢察院應當向行政執法機關提出檢察意見,建議其按照管轄規定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行政執法機關應當反饋落實情況。行政執法機關仍不移送的,檢察機關應將情況書面通知公安機關。公安機關經過審查,認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且屬于公安機關管轄的,應當立案偵查。行政執法機關在工作中發現行政執法人員貪污賄賂、徇私枉法、玩忽職守以及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等職務犯罪線索,應依法及時向人民檢察院移送。人民檢察院對行政執法機關移送的職務犯罪線索應當認真審查,依法處理,并將處理結果及時通知移送案件的行政執法機關。,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四百零二條規定:“行政執法人員徇私舞弊,對依法應當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的不移交,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以及《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進一步深化檢察改革的三年實施意見》《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進一步深化檢察改革的三年實施意見》(高檢發〔2005〕17號)提出:“探索完善刑事立案監督機制。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健全行政執法與刑事訴訟相銜接的工作機制,研究探索檢察機關對行政執法機關不移交涉嫌犯罪案件的監督機制。研究完善立案監督的方式,強化立案監督的效力,適時提出立法建議。”有關規定的精神,通過建立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的方式,將檢察機關立案監督權延伸至行政執法領域,對行政機關、行政執法人員違法行政,以罰代刑、徇私舞弊等進行監督。

(五)通過行政公訴方式對行政執法活動實施法律監督

檢察機關對執法活動的監督可以用行政公訴的方式,理由如下:

(1)行政公訴是指檢察機關代表國家和公共利益,將行政主體侵犯公共利益的行政行為,提請人民法院進行審理和裁判的制度。它是公益訴訟的一種。其特征是:公訴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公共利益、國家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訴訟標的為行政主體有嚴重違法行為,發生或可能發生有損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結果。

(2)行政公訴制度是作為對行政復議、行政訴訟、行政賠償訴訟等對具體行政行為的監督方式的補充而存在的。它主要是針對涉及公共利益、國家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的沒有直接利害關系人、沒有直接受害人,或者受害人眾多、分散,難以確定,或者受害人不敢起訴的行政違法案件。

(3)檢察機關提起行政公訴可以實現檢察權制約、監督行政權,維護公法秩序的目的。也只有檢察機關提起行政公訴,人民法院才能運用審判權撤銷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或判決行政機關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從而制約行政權,實現檢察監督權、法院司法權、行政權之間的良性互動。但是,基于私權自治的原則,作為公權力的檢察監督權不應隨意介入、干預私權的行使,應以私權主體發動模式優先。對于在現行法律體系內相對人完全能夠以自力取得救濟,則沒有必要動用公共資源去維護個人利益;除非不存在適格的私權主體,或者在出現私權與行政權合謀損害國家利益或公共利益而無人發動時,或者適格主體迫于公權力壓力無法行使權利時,才能啟動檢察監督。

基于上述原因,以下案件適宜提起行政公訴:①行政決定違法,侵害國家、社會公共利益,沒有具體行政相對人,如環境污染事件;②行政決定有利于行政相對人,但侵害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相對人不起訴的,如稅務機關越權減免稅;③行政機關不作為損害公共利益的;④違背善良風俗的行政作為和不作為;⑤檢察機關認為應當提起公訴的其他案件。參見李征:《中國檢察權研究:以憲政為視角的分析》,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7年版,第192~196頁。

但是,對于有具體相對人的行政執法活動,由于其針對的都是特定自然人、法人、單位,一般不涉及公共利益,所以,對這些執法活動,如果確實侵害了相對人合法權益的,相對人可以通過行政訴訟的方式獲得救濟,而一般不宜由檢察機關用行政公訴的方式間接提供救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流市| 东辽县| 白河县| 南雄市| 赤城县| 拜城县| 祁连县| 翼城县| 芜湖县| 娄底市| 揭东县| 武强县| 洪江市| 山西省| 卢湾区| 手游| 阜南县| 泗阳县| 运城市| 南皮县| 策勒县| 涞水县| 旬阳县| 华蓥市| 梅州市| 广昌县| 长兴县| 唐山市| 宁波市| 阿鲁科尔沁旗| 汶上县| 诸暨市| 咸阳市| 龙海市| 乌拉特后旗| 高唐县| 延津县| 马公市| 郯城县| 深圳市| 华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