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字中國·漢字與人體
- 白冰
- 1478字
- 2019-11-01 14:15:26
(二)臉面與相關漢字
面miàn《說文》小篆作。《說文·面部》:“面,顏前也。從首,象人面形。”許慎解說:面就是人的臉。顏是額,自額而下,都叫面。指事字,從首以像人的頭部,加一個框表示人面。
小篆字形的外框是人臉的輪廓,里邊“目”是人的眼睛,現(xiàn)代漢語有“面目”一詞。
“面”字的本義是“人的臉面”,如《周禮·撢人》:“使萬民和說而正王面。”《戰(zhàn)國策·趙策》:“必唾其面。”《漢書·李廣蘇建傳》:“何面目以歸漢。”
用于動詞“臉朝著”,如《列子·湯問》:“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戰(zhàn)國策·秦策》:“皆西面而望大王。”唐孟浩然《過故人莊》:“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戰(zhàn)國策·趙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莊子·盜跖》:“好面譽人者,亦好背而毀之。”此兩例的“面”是“當面”之意。唐韓愈《南山詩》“微瀾動水面”和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水面初平云腳低”兩例中的“面”是“表面”之意。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四面竹樹環(huán)合”中的“面”,則是指“方位”。
提醒注意的是:在古代,“面”與“臉”所指部位不同,最初臉指頰,就是女子的目下頰上搽胭脂的部位,現(xiàn)代漢語仍保留了“臉頰”一詞。

玉人,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皃mào《說文》籀文作,《說文》小篆作
、
。
楷書作皃。《說文·皃部》:“皃,頌儀也。從人,白象人面形。”許慎說:皃指人的容貌;儀表(面之神氣曰頌,面之形狀曰皃)。象形字,下面是兒,上面是白,像人的頭面。
《說文》:“籀文皃,從豹省。”皃是形符,豹省為聲符。后來寫成“貌”。《說文》小篆的“皃或從頁,豹省聲”,頁是形符,表示人的頭;豹省為聲符。
“皃”字的本義是“人的容貌”,如《莊子·德充符》:“子產(chǎn)蹴然改容更貌。”《論語·季氏》:“(孔子說):貌思恭,言思忠。”唐魏征《諫太宗十思疏》:“貌恭而心不服。”宋文天祥《〈指南錄〉后序》:“北雖貌敬,實則憤怒。”由“人的容貌”引申為“神態(tài)”,如《說苑·脩文》:“貌若男子所以恭敬,婦人之所以姣好也。”《詩經(jīng)·衛(wèi)風·氓》:“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宋朱熹注:“沃若,潤澤貌。”此“貌”義為“樣子”。
通“緢”,細微的絲,如《尚書·呂刑》:“簡孚有眾,惟貌有稽。”《說文》引作“帷緢”。
顏yán 繁體作顏。金文《五祀衛(wèi)鼎》作,《說文》小篆作
。《說文·頁部》:“顏,眉目之間也。從頁,彥聲。”許慎說:顏是印堂,兩眼兩眉之間。形聲字,顏面在頭上,所以以頁作形符,彥是聲符。

唐代女泥俑
段玉裁注:“各本作眉目之間,淺人妄增字耳,今正。眉與目之間不名顏……顏為眉間,醫(yī)經(jīng)所謂闕,道書所謂上丹田,相書所謂中正印堂也。”以為顏專指兩眉之間,“目”字是后人妄增。可供參考。
“顏”字的本義是“印堂”,引申指“面容”,如《詩經(jīng)·鄭風·有女同車》:“有女同車,顏如舜華。”意思是有位姑娘和我坐在一輛車上,面容好像木槿花開放。而“顏色”連用,則指“臉部色彩”,如唐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頰jiá 繁體作頰。《說文》籀文作,《說文》小篆作
。《說文·頁部》:“頰,面旁也。從頁,夾聲。”許慎說:頰指臉的兩側(cè),從眼到下頜的部分。形聲字,頁是形符,夾是聲符。
“頰”字的本義是“人的臉面”,如唐戎昱《閨情》詩:“未能開笑頰,先欲換愁魂。”由“人的臉面”引申為“輔頰”,即耳目之間,如《易·咸》:“咸其輔頰舌。”虞注:“耳目之間稱輔頰。”由“輔頰”引申指“側(cè)旁”,宋文同《湖橋》詩:“湖橋北頰花塢,水閣西頭竹村。”也指“堂內(nèi)正室旁邊的房間”,如宋蘇軾《中和堂東南頰下瞰海門洞》詩:“中和堂上東南頰,獨有人間萬里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