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字中國·漢字與人體
- 白冰
- 6143字
- 2019-11-01 14:15:25
(一)頭顱與相關漢字
頁 yè 繁體作頁。甲骨文《乙》8848作,金文《卯簋》作
,《說文》小篆作
。《說文·頁部》:“頁,頭也。從首,從兒。古文稽首如此。首者,稽首字也。”許慎說:頁是人的頭。象形字,由人的腦袋“首”和人的身體“兒”示意,像突出人的頭部的形狀。古文稽首的“
”字,就是從頁的首,也是稽首的首字。
從甲骨文來看,頁字上面像一個頭,四不像,很模糊,既指人的頭,又指動物的頭,下面是一個跪著的人
,突出人的頭部。
“頁”的本義是“人頭”,那么“書的一頁”是假借,與“頁”的本義沒有關系。“頁”多作部首使用,如額(額頭)、顴(顴骨)、須(胡須)、頸項(脖子)等字,都與人頭有關。
頭tóu 繁體作頭。金文《蔡侯鼎》作,《說文》小篆作
。《說文·頁部》:“頭,首也。從頁,豆聲。”許慎說:頭就是首,人體最上面的部分。形聲字,頁是形符,豆是聲符。

三星堆青銅像
“頭”的本義是“人頭”,如《史記·項羽本紀》:“頭發上指。”晉干寶《搜神記》:“王購子頭千金。”唐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由“人頭”引申指“動物的頭”,如唐白居易《賣炭翁》:“系向牛頭充炭直。”
由于“頭”是人體的最上面或動物身體最前面的部分,所以引申為“頂端”或“前部”,如《徐霞客游記·游黃山記》:“既登峰頭。”峰頭指山峰的頂端。明魏學洢《核舟記》:“船頭坐三人。”船頭指船的前部。而宋辛棄疾《西江月》“路轉溪頭忽見”和宋文天祥《過零丁洋》“惶恐灘頭說惶恐”兩例中的“頭”,則是名詞后綴。
因為人或動物只有一個頭,所以引申為計量人或牲畜的量詞,如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

三星堆青銅像
首shǒu 甲骨文《乙》3401作;金文《井侯簋》作
,《遹簋》作
;《說文》小篆作
。《說文·首部》:“首……巛象發,謂之鬊,鬊即巛也。”許慎說:首……象形字,巛像人的頭發,稱作鬊,也就是頭發的泛稱。
“首”的本義是“人頭”,如《詩經·衛風·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楚辭·九歌·國殤》:“首身離兮心不懲。”《戰國策·燕策》:“愿得將軍之首以獻秦。”而《楚辭·九章·哀郢》“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中的“首”則是用為動詞“頭向著”。
由于“頭”是人體最上面的部分,所以引申為“最高的”,如唐魏征《諫太宗十思疏》:“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意思是所有帝王,承受上天(賦予的)大命……開頭做得好的實在很多,能夠貫徹到底的大概很少。“元首”即帝王,地位最高。而《尚書·秦誓》“予誓告汝群言之首”中的“首”是“最要緊的”,全句的意思是(秦穆公說)我首先告訴你們最要緊的話語。《史記·項羽本紀》:“陳涉首難,豪杰蜂起。”“首難”則是首先發難(起義)。
上面“頁”、“頭”、“首”三字,當是一個字,頁像人頭及身體,頭像人的腦袋,首像人頭及頭發,只是有細微差別。用為偏旁,均表示與頭有關的意義。
元yuán 甲骨文《鐵》25.2作;金文《師虎簋》作
,《兀作父戊卣》作
;《說文》小篆作
。《說文·一部》:“元,始也。從一,從兀。”徐鍇曰:‘元者,善之長也,故從一。’”徐鍇是說:人之初,性本善,元為出生之始,是人最善良的時候,一為數目字的開始,所以字形中從一。“初始”是元的引申義,非本義。段注說“元,從一,兀聲”,認為是形聲字,誤。元是象形字。
早期金文中的“元”字,像一個側面而立的人形,特別突出了人的頭部。這個頭部的形狀在甲骨文和后來的金文中簡化成一橫,也有在橫上又另加一點的,以示頭在人體中的位置。
“元”的本義是“人頭”,如《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狄人歸其元。”就是說狄人送還了他(先軫)的人頭。《左傳·襄公九年》:“元,體之長也。”《左傳·哀公十一年》:“歸國子之元。”由人體最上面的部分“人頭”引申為人群最高的領導者“元首”,如《尚書·益稷》:“元首明哉!”就是說君主英明啊!
由“人頭”引申為事情的“開頭”,如《公羊傳·隱公元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此句的意思是:“元年”是什么意思呢?是君主建國的第一年。《史記·陳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漢書·李廣蘇建傳》:“天漢元年。”《后漢書·張衡傳》:“陽嘉元年。”
一年的第一個月叫“元月”,一年的第一天叫“元旦”,事情的開端叫做“元始”,所以“元”字再引申為“本來”、“原先”之義。由“開頭”引申為“本來”、“原始”,如甲骨文就用作“始”,又如《易·乾》:“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鹖冠子·王鈇》:“天始於元。”漢董仲舒《春秋繁露·重政》:“故元為萬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
《史記·文帝本紀》:“以全天下元元之民。”此例中的“元元”是“善良”的意思。《后漢書·光武帝紀》:“元元秋恨。”“元元”則是指“老百姓”。清康熙年間,“玄妙”被稱為“元妙”(因二字讀音相近),“玄色”被稱為“元色”,是避康熙皇帝的諱,康熙的名字叫“玄燁”,一般人不能叫這個名字。
顛diān 繁體作顛。《說文》小篆作。《說文·頁部》:“顛,頂也。從頁,真聲。”許慎說:顛是人的頭頂。形聲字,頁是形符,真是聲符。
“顛”字的本義是“頭頂”,如《國語·齊語》:“(管子曰)勸之以賞賜,糾之以刑罰,以為民紀統。班序顛毛。”“顛毛”即頭發,句意是用賞賜善行來引導民眾,用懲罰罪惡來糾正偏差,使長幼有序,為百姓立下規矩。《后漢書·蔡邕傳》“誨于華顛胡老”中的“顛”也是指“頭頂”。而“有車鄰鄰,有馬白顛”(《詩經·秦風·車鄰》)中的“白顛”則是指“馬額頭上長的白毛”。由人體最上面的部分“頭頂”引申泛指“頂部”,如晉陶淵明《歸園田居》:“雞鳴桑樹顛。”指桑樹的頂部。引申為“上下倒置”,如《詩經·齊風·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句意是東方沒有亮,上衣穿到兩腿上。下裳穿到胳膊上,公爺召見心慌張。
“顛”可作“蹎”的通假字,“人跌倒”或“物倒下”的意思,如《左傳·宣公十五年》:“杜回躓而顛。”句意是杜回被東西絆住摔倒了。《論語·季氏》:“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句意是危險了不去輔佐,摔倒了不去攙扶。從字面看指“人跌倒”,實際喻“魯國季康子垮臺”。《尚書·盤庚上》:“若顛木之有由蘗。”句意是好像已倒下的樹木又發出了新芽。“顛”又可作“癲”的通假字,意思是“狂妄”,如《尚書·盤庚中》:“顛越不恭。”顛即狂;越即逾,超越禮法。句意是狂妄地僭越禮法,對上命不恭敬。
“顛”與“沛”連用,組成“顛沛”一詞,意義比較復雜,如《詩經·大雅·蕩》:“人亦有言,顛沛之揭。”“顛沛之揭”就是顛倒拔起的根露出來的意思。揭,就是揭露,指見根。句意是人有這樣的話,顛倒的樹根露出土壤。《論語·里仁》:“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如是,顛沛必于是。”違仁即去仁;造次,馬融說是急遽,鄭玄說是倉促,造次就是“倉促”二字的轉音,邢疏說,急遽、倉促,皆是迫促不暇之意;顛沛,馬融注為偃仆(撲倒)。句意是君子即使在吃一頓飯(那么短)的工夫也不能忘掉仁義:因變亂倉促的時候是這樣,因撲倒危險的時候也是這樣。
頂dǐnɡ 繁體作頂。金文《魚鼎匕》作,《說文》籀文作
,《說文》小篆作
。《說文·頁部》:“頂,顛也。從頁,丁聲。”許慎說:頂就是人頭的最上部,即頭頂。形聲字,頁是形符,丁是聲符。《說文》籀文以“鼎”為聲符。
“頂”字的本義是人體的最高部分“頭頂”,與“顛”義同,如《易·大過》:“過涉滅頂。”由人體的最高部分“頭頂”,引申指物體的最高部分,如宋沈括《夢溪筆談》:“山頂有大池,相傳以為雁蕩。”
囟xìn《說文》小篆作。《說文·囟部》:“囟,頭會,腦蓋也。象形。”許慎說:囟就是囟門,也稱囟腦門,在頭頂部前正中部位,是嬰兒頭頂骨沒有長合縫的地方。象形字,像嬰兒的頭頂骨尚未合縫的形狀。

嬰兒頭骨
“囟”字的本義是“囟門”,如《禮記·內則》疏說:“囟是首腦之上縫。”從表面看,出生后不久的嬰兒“囟門”不明顯,觸摸可知“前囟”是菱形,又稱額囟、囟門、囟骨;“后囟”是三角形,又稱枕囟。正常情況下,“囟”應在小兒半歲至兩歲內閉合。
“鹽鹵”的“鹵”字,金文《免盤》作,《說文》小篆作
,像袋子里裝有鹽粒;“煙囪”的“囪”,甲骨文《甲》278作
,金文《戈父辛鼎》作
,《說文》小篆作
,像屋頂上煙囪的形狀;囟像幼兒腦門。三個字的字形區別明確,意義也完全不同。
顱lú 繁體作顱。《說文》小篆作。《說文·頁部》:“顱,
顱,首骨也。從頁,盧聲。”許慎說:
(duò舵)顱連語,即頭骨。形聲字,頁是形符,盧是聲符。
“顱”字的本義是“腦蓋”,也指“頭”,如《戰國策·秦策》:“首身分離,暴骨草澤,頭顱僵仆,相望于境。”《后漢書·馬融傳》:“頭陷顱碎。”
顆kē 繁體作顆。《說文》小篆作。《說文·頁部》:“顆,小頭也。從頁,果聲。”許慎說:顆義是頭小而圓。形聲兼會意字,頁是形符,果是聲符。又因果是草木的果實,多是圓形,像人頭小而圓。
“顆”字的本義是“頭小而圓”,引申指凡是小而圓的東西都可以稱顆,如“一顆珠子”。金元好問《同兒輩賦未開海棠》:“翠葉輕攏豆顆勻。”
頹tuí 繁體作頽。《說文》小篆作。《說文·禿部》:“頹(穨),禿貌。從禿,貴聲。”許慎說:頹指頭發脫落,頭禿的樣子。引申稱衰老。形聲字,禿是形符,貴是聲符。
“穨”又寫作“頽”,簡化作“頹”,以頁、禿會意。可知“禿”是“頹”的本字。“頹”字的本義是“頭禿”。
“頹”字用為形容詞,形容“衰微”,如晉陳壽《隆中對》:“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唐李白《古風五十九首》:“晉風日已頹。”宋司馬光《訓儉示康》:“風俗頹弊。”又引申為“萎靡”,如宋歐陽修《醉翁亭記》:“頹然乎其間。”頹然,形容醉倒的樣子。
“頹”字用為動詞,有“下墜”義,如《禮記·檀弓》:“泰山其頹乎?”也指“自上而下的旋風”,如《詩經·小雅·谷風》:“習習谷風,維風及頹。”意思是谷口呼呼刮大風,大風旋轉不停息。而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馬)尻欲頹而方”中的“頹”是“斜”。意思是馬的臀部要斜下,要方正。
頒bān 繁體作頒。《說文》小篆作。《說文·頁部》:“頒,大頭也。從頁,分聲。一曰:鬢也。許慎說:頒義是頭大。形聲字,頁是形符,分是聲符。
“頒”字的本義是“頭大”,如《詩經·小雅·魚藻》:“有頒其首。”這個意義保留在文獻中,現在已不用了。
文獻中有用為“賞賜”的,如《周禮·天官·宮伯》:“以時頒其衣裘。”《禮記·禮運》:“頒爵位。”又用為“發布”,如《禮記·明堂位》:“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周禮·大史》:“頒告朔于邦國。”而《孟子·梁惠王上》“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中的“頒”則通“斑”,意為頭發花白的老人。
颙yónɡ 繁體作顒。《說文》小篆作。《說文·頁部》:“颙,大頭也。從頁,禺聲。《詩》曰:‘其大有颙。’”許慎說:颙是大頭。引申為大。形聲字,頁是形符,禺是聲符。《詩經·小雅·六月》說“其大有颙”,就是這個意思。
“颙”字的本義是“大頭”,如《詩經·小雅·六月》:“四牡脩廣,其大有颙。”引申用作“溫和肅敬的樣子”,如《易·觀》:“有孚颙若。”馬注:“敬也。”虞注:“君德有威容貌。”《詩經·大雅·卷阿》:“颙颙卬卬,如圭如璋,令聞令望。”意思是溫和恭順人仰仗,有如玉圭如玉璋,令人喜聞令人望。
頃qǐnɡ 繁體作頃。《說文》小篆作。《說文·匕部》:“頃,頭不正也。從匕,從頁。臣鉉等曰:‘匕者,有所比附,不正也。’”許慎說:頃是頭歪,側向一邊;引申泛指傾斜。會意字,以匕、頁示意,頁是頭,匕表示傾斜的意思。徐鉉等曰:匕就是比,有了比較,就不會正。

漢代歪頭陶俑
“頃”字的本義是“頭歪”。這個意義早已很少用了。由“頭歪”引申指“淺筐”,如《詩經·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頃筐。”頃筐即淺筐。整句的意思是采了又采卷耳菜,采來采去不滿筐。《詩經·召南·摽有梅》:“摽有梅,頃筐塈之。”頃筐即淺筐,塈即拾取。句意是梅子紛紛落在地,提著竹筐來拾取。
用為量詞,“頃”指“一百畝”,如《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凡為田一頃十二畝半。”又指“極言其廣”,如宋范仲淹《岳陽樓記》:“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頗pō 繁體作頗。《說文》小篆作。《說文·頁部》:“頗,頭偏也。從頁,皮聲。”許慎說:頗是頭傾向一側。泛指偏。形聲字,頁是形符,皮是聲符。
“頗”字的本義是“偏斜”,如《楚辭·離騷》:“循繩墨而不頗。”《尚書·洪范》:“無偏無頗,遵王之義。”《史記·匈奴列傳》:“天不頗覆,地不偏載。”由“偏斜”引申為“不公正”,如《左傳·昭公二年》:“君刑已頗,何以為盟主?”
“頗”用為程度副詞,一表示“略微”的意思,如《史記·三代世表》:“周以來乃頗可著。”《史記·賈生列傳》:“頗通諸子百家之書。”二表示“非常”的意思,如宋文天祥《〈指南錄〉后序》:“初至北營,抗辭慷慨,上下頗驚動,北亦未敢遽輕吾國。”
額é 繁體作頟。《說文》小篆作。《說文·頁部》:“額(頟),顙也。從頁,各聲。臣鉉等曰:‘今俗作額。’”許慎說:額即額頭,形聲字,頁是形符,各是聲符。徐鉉等說:今民間寫作額。
“額”字的本義是“額頭”,俗稱“腦門兒”,如《漢書·衛青傳》:“封說為龍額侯。”
通“噩”,原意嚴肅,現在形容糊里糊涂,如《尚書·益稷》:“禹曰:‘無若丹朱傲,惟慢游是好,傲虐是作。罔晝夜額額,罔水行舟。’”罔水即無水,沒有水而在陸地上行船,比喻行為違背常理。句意是不要像丹朱(堯帝之子,舜的同父異母兄弟)那樣驕傲自大,喜歡游玩,暴虐無禮,整天渾渾噩噩(糊里糊涂),違背常理。
題tí 繁體作題。《說文》小篆作。《說文·頁部》:“題,額也。從頁,是聲。”許慎說:題是額頭。形聲字,額在頭上,所以頁是形符,是是聲符。

漢代寬額頭玉人
“題”字的本義是“額頭”,如《莊子·馬蹄》:“夫加之以衡扼,齊之以月題。”釋文引司馬崔云:“月題,馬額上當顱如月形者也。”《禮記·王制》:“雕題交趾。”《山海經·北山經》:“文題白身,名曰孟極。”《漢書·司馬相如傳》:“赤眉圓題。”《后漢書·杜篤傳》:“連緩耳,瑣雕題。”
由于額頭在人體的最上面,引申為“標簽”或文章的“題目”,如唐李白《感興八首》:“委之在深篋,蠹魚壞其題。”唐李白《與韓荊州書》:“一經品題,便作佳士。”
顙sǎnɡ 繁體作顙。《說文》小篆作。《說文·頁部》:“顙,額也。從頁,桑聲。”許慎說:顙是人的額頭。形聲字,頁是形符,桑是聲符。
“顙”是個方言詞,中原一帶稱額頭,齊地稱顙。有一種說法:古代桑樹長得比較高,需要采桑人架梯子爬到上面去采桑葉。與人等高的桑樹容易采摘,不用爬梯。所以古人特地為這種與人等高的桑樹造了“顙”字。服裝當中把面料捏進一個量,使得面料隆起的工藝處理也叫“顙”。
“顙”也是“稽顙”的省稱,即叩頭、磕頭,如《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再拜顙。”《儀禮·士喪禮》:“拜稽顙。”注:“頭觸地。”
腦nǎo 繁體作腦。《說文》小篆作。《說文·匕部》:“腦(匘),頭髓也。從匕;匕,相匕箸也。巛,象髮;囟,象腦形。”許慎說:腦義為頭髓,也就是大腦、腦髓。會意字,從匕,匕就是比,表示聚在一起的意思。巛,像頭發;囟,像腦殼。
“腦”字的本義是大腦、腦髓。匘,后作脳,簡化為腦,肉是形符,匘省為聲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