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字中國·漢字與人體
- 白冰
- 3495字
- 2019-11-01 14:15:24
(二)頭發與相關漢字
髟biāo《說文》小篆作。《說文·髟部》:“髟,長髮猋猋也。從長從彡。”許慎說:髟是長髮下垂的樣子。會意字。“彡”是毛,從彡從長,來表示髮長披垂的意思。
“髟”的本義是“頭發”,如晉潘岳《秋興賦》:“斑鬢髟以承弁兮。”
髪fà 簡體作發。《說文》小篆作。《說文·髟部》:“髪,根也。從髟,友聲。
,髪或從首。
,古文。”許慎說:髪是頭發,人的根。人出生時頭先出,發在下,像草木的根。形聲字,髟是形符,友是聲符。髪或從首,首是形符。髪或從頁,頁與首同義。
“髪”字的本義是“頭發”,讀fà,如《大戴禮記·保傅》:“束發而就大學。”今簡化作“發”。而這個簡化字“發”的繁體也作“發”。
發fā 繁體作發、髪。《說文》小篆作。《說文·弓部》:“發(發),射發也。從弓,癹聲。”許慎說:發義是把箭射出去,發射。形聲字,弓是形符,癹是聲符。

漢代畫像石上面的圖畫
從甲骨文看,左下方是一只手執一長棍,上方左右各是一只腳,表示手執棍前行的意思。金文在左邊增加了一張弓,表示持弓前行。小篆將手執棍變成殳,殳也是古代的一種武器,仍然是持武器前行。
“發”字的本義應是“出發”,讀fā,如《戰國策·齊策》:“王何不發將而擊之。”唐白居易《長恨歌》:“六軍不發無奈何。”
引申為“射發”,如《詩經·召南·騶虞》:“彼茁者葭,壹發五豝。”意思是蘆葦茁壯又茂盛,射中五只公野豬。騶虞,指獵人。《詩經·小雅·賓之初筵》:“發彼有的,以祈爾爵。”意思是發箭射中那靶心,你飲罰酒我暗喜。“賓之初筵”指賓客初入席時。“筵”是鋪在地上的竹席。《史記·李將軍列傳》:“其射,見敵急,非在數十步之內,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暮見火舉而俱發。”由“射發”引申指“發射的數量”,如《漢書·匈奴傳》:“弓一張,矢四發。”
引申為“發布”,如《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遂發命,遽興姜戎。”《孟子·梁惠王上》:“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立于王之朝。”由“發布”引申為“發送”,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使人發書至趙王。”由“發送”引申為“派遣”,如《史記·項羽本紀》:“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由“派遣”引申為“征發”,如《史記·陳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由“征發”引申為“發出”,如《孟子·告子下》:“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戰國策·魏策》:“懷怒未發。”由“發出”引申為“發生”,如唐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頭發的“髪”(fà)和發射的“發”(fā),今統一簡化為“發”。
鬢bìn《說文》小篆作。《說文·髟部》:“鬢,頰發也。從髟,賓聲。”許慎說:鬢是臉頰邊靠近耳朵的頭發。形聲字,髟是形符,賓是聲符。
“鬢”字的本義是“臉頰邊靠近耳朵的頭發”,也稱鬢角頭發,如《國語·晉語》:“美鬢長大則賢。”《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鬢頒白。”唐杜甫《登高》:“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唐白居易《賣炭翁》:“兩鬢蒼蒼十指黑。”唐賀知章《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宋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髦máo《說文》小篆作。《說文·髟部》:“髦,髮也。從髟,從毛。”許慎說:髦是細長的毛發。
許慎的說法不全面。毛是毛發,髦是長發下垂,從髟、毛,表示毛發中的細長部分。毛又是聲符,是會意兼形聲字。
“髦”字的本義是“毛發中的長毫”,如《山海經·南山經》:“如貍而有髦。”唐玄應《一切經音義》:“髦,發中毫者也。”“毫”就是毛發中細長而尖的毛。由“發中長毫”比喻“英俊杰出之士”,如《詩經·大雅·思齊》:“古之人無斁,譽髦斯士。”意為文王育人勤不倦,士子載譽皆俊秀。《詩經·小雅·甫田》:“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黍稷指谷類作物。薿薿是茂盛的樣子;攸即乃,就;介即長大;止是至;烝是進獻;髦士是英俊人士。整句話的意思是茂盛的谷物,等長大成熟,田官獻給我。
在古代,“幼兒垂在前額的短發”被稱為“髦”,如《詩經·鄘風·柏舟》:“髧彼兩髦,實維我儀。”注:“髦者,發至眉。子事父母之飾。”髧(dàn),頭發下垂狀;兩髦,指男子未成年時剪發齊眉。此句話的意思是頭發飄垂那少年,是我相中好侶伴。
髦又指“馬鬃”,即哺乳動物頸部周圍生長的又長又密的毛,如《禮記·曲禮》:“乘髦馬。”
通“牦”,如《史記·西南夷列傳》:“取其……髦牛,以此巴蜀殷富。”也通“旄”,如晉張協《七命》:“建云髦啟雄芒。”
至于“時髦”,則是時興的、流行的意思,如“時髦服裝”。
髫tiáo《說文》小篆作。《說文·髟部》:“髫,小兒垂結也。從髟,召聲。”許慎說:髫是兒童下垂的發式。形聲字,髟是形符,召是聲符。
“髫”字的本義是“兒童下垂的發式”,如晉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又如“髫歲”、“髫齒”、“髫年”,都是指幼年、童年。
髻jì《說文》小篆作。《說文·髟部》:“髻,總髮也。從髟,吉聲。古通用‘結’。”許慎說:髻是將頭發聚攏盤在頭頂或腦后,也稱“發結”。形聲字,髟是形符,吉是聲符,古時“結”字與“髻”字通用。
“髻”字的本義就是“發結”,如《樂府詩集·陌上桑》:“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唐許景先《折柳篇》:“寶釵新梳倭墮髻,錦帶交垂連理襦。”倭墮髻的發髻偏歪在頭部一側,似墮非墮,是東漢后期流行的一種發式。晉崔豹在《古今注·雜注》中說:“倭墮髻,一云墮馬之余形也。”
“十字髻”是古代婦女的發式,因其呈“十”字形故名。其編法是先于頭頂正中將發盤成一個“十”字形的髻,再將余發在頭的兩側各盤一環直垂至肩,上用簪梳固定。秦漢時期開始出現,流行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貴族婦女中,至唐宋元明清,婦女的發式日趨講究,梳髻不僅是女性的特色妝式,還與纏足一樣,成為約束女性的禮教。從遺留文物我們還可以見到“墮馬髻”、“倭墮髻”等發髻式樣。西安草廠坡出土的北魏彩繪陶俑中,有一個身穿窄袖襦、長裙,肩披花帔的女俑,梳的就是“十字髻”。陜西西安任家坡還出土了漢代女子“墮馬髻”發式。
長cháng zhǎng 繁體作長。甲骨文《林》2.26作
,金文《長日戊鼎》作
,《說文》小篆作
。《說文·長部》:“長,久遠也。從兀,從匕。兀者,高遠意也。久則變化。亾聲。
者,倒亾也。凡長之屬皆從長。臣鉉等曰:‘倒亡,不亡也。長久之意也。’
,古文長。
,亦古文長。”許慎說:長是時間久,空間遠。形聲兼會意字,兀、匕是形符,兀是高而上平,有高遠的意思。匕是“化”的初文,時間久則變化;亡是聲符。
是倒寫的“亡”字。所有與“長”相關的字,都采用“長”作邊旁。徐鉉等說:倒亡,意味著不亡。不亡則是長久,所以也表示長久的意思。朱駿聲謂“此字當訓發,人毛之最長者也。字象長發綿延之形,‘一’以柬之。從‘匕’,久而色變也,與‘老’同意。此字兼象形、指事、會意”。
甲骨文“長”,是個弓腰拄杖的老人獨行的形狀,其與“老”、“孝”二字的不同之處,主要在于老人的頭發在“長”字里更被強調了,長得像被風往后吹飄的樣子。頭發長、年紀大、策杖行、輩分高,正是長者的形象。金文夸張了老人的頭發,從兩綹兒變為三綹兒、多綹兒了。《說文》附錄的兩個古文,略像人披長發,都由金文變來,有的筆畫變錯了。篆文下面的拐杖變成了“止”,上面的長發變成三橫了。
“長”字的本義為“老年人”,就是年紀大、輩分高的“長者”,讀zhǎnɡ,如《戰國策·魏策》:“以君為長者。”《史記·李斯列傳》:“始皇有二十八子,長子扶蘇以數直諫上,上使監兵上郡。”由“長者”引申為“地位較高的官員”,如《史記·陳涉世家》:“皆刑其長吏。”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尚書長史。”兩句中的“長吏”、“長史”都是指高官。
由老年人的頭發長,引申為“長短”的“長”,如屈原《九歌·國殤》:“帶長劍兮挾秦弓。”《戰國策·齊策·馮諼客孟嘗君》:“長鋏歸來乎!食無魚。”而《詩經·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中的“長”則是“拉扯大”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父親啊生我,母親啊養我。撫愛我培育我,拉大我教育我。
由“劍長”,引申為“距離遠”,如《詩經·秦風·蒹葭》:“溯洄從之,道阻且長。”《禮記·表記》:“義有長短大小。”由“距離遠”又引申為“時間久”,如屈原《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戰國策·齊策》:“未嘗聞社稷之長利。”《樂府詩集·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繁體字“長”今簡化為“長”。“長”字用為形容詞“長短”時讀chánɡ,用為動詞“生長”時讀zhǎn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