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字中國·漢字與人體
- 白冰
- 847字
- 2019-11-01 14:15:24
(一)體毛與相關漢字
毛máo 金文《毛公旅鼎》作,《召伯毛鬲》作
;《說文》小篆作
。《說文·毛部》:“毛,眉發之屬及獸毛也。象形。”許慎說:人的眉毛、頭發,禽獸的毛,通稱為毛。引申也稱植物表面的絲狀物。象形字,像毛的形狀。
“毛”字的本義是“人與動物身上的毛”,如《左傳·僖公二十二年》:“不禽二毛。”禽是擒字;二毛指頭發花白的人,即老年人。《禮記·檀弓》:“不獲二毛。”注:“二毛,鬢發斑白。”賀知章《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這三例都指頭發。《左傳·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個毛指獸身上的毛。
由“毛”引申指“像毛的東西,指谷物或草”,如《公羊傳·宣公十二年》:“錫(賜)之不毛之地。”注:“墝埆不生五谷曰不毛。”《左傳·隱公三年》:“澗溪沼沚之毛。”注:“草也。”《列子·湯問》:“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毛”還是“沒”的假借字,如《后漢書·馮衍傳上》:“饑者毛食。”意為饑餓的人沒有食物吃。
所有與毛相關的字,都采用“毛”作偏旁。

舞蹈紋彩陶盆原件
尾wěi yǐ 甲骨文《乙》4293作,《說文》小篆作
。《說文·尾部》:“尾,微也。從到毛在尸后。古人或飾系尾,西南夷亦然。”許慎說:尾指微細的尾巴。會意字,把倒寫的毛字加在尸后,尸是人,倒毛表示下垂的尾巴。古人的服飾有的有系假尾的習俗,用來表示崇拜或避獸,而今西南地區少數民族仍是這樣。
許慎說“尾”是會意字,不妥,“尾”是個象形字。從倒寫的毛字是古代的寫法,漢代的隸書就不寫倒毛,寫成“尾”了。
“尾”字的本義是“尾巴”。“尾巴”的“尾”有兩個讀音:一讀wěi,二讀yǐ。由于尾巴在尸的后面,引申為末端或邊,如《列子·湯問》:“運于渤海之尾。”渤海之尾就是渤海邊上。宋方勺《青溪寇軌》:“是我起兵已首尾期月矣。”首尾就是起初至最后。明魏學洢《核舟記》:“舟尾橫臥一楫。”舟尾就是舟的末端。
《左傳·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尾大是比喻下屬的勢力強大。而《尚書·堯典》“鳥獸孳尾”的“孳尾”,則是鳥獸交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