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胡須與相關漢字

ér 金文《子禾子釜》作,《中山王壺》作;《說文》小篆作。《說文·而部》:“而,頰毛也。象毛之形。”《周禮》曰:“作其鱗之而。”許慎說:而是面部兩頰的胡子。象形字,像毛的形狀。《周禮·考工記·梓人》說“作其鱗之而”,即此義。

“而”字的本義是“人的胡子”。“而”字俗作髵,是個象形字。頂上一橫像鼻端;橫下一豎像人中;豎下曲劃像嘴角兩邊的胡子;再下面的曲劃像嘴巴上的胡子。

由“人的胡子”引申稱其他動物的胡子,如《周禮·考工記·梓人》說:“作其鱗之而。”戴震注:“頰側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須鬣屬也。”“而”是下垂的胡子。

“而”字又可借為第二人稱代詞“你”、“你的”,如《左傳·定公十四年》:“而忘越王之殺而父乎?”《國語·吳語》:“子歸,歿而父母之世。”《莊子·徐無鬼》:“盡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來?”借為連詞,如唐柳宗元《捕蛇者說》:“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而”在此表示并列關系。《荀子·勸學》:“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而”表示遞進關系。《荀子·勸學》:“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而”表示轉折關系。

nài《說文》小篆作。《說文·而部》:“耏,罪不至髡也。從而,從彡。耐,或從寸。諸法度字從寸。”髡讀kūn。耐讀nài。許慎說:耏是古代達不到剔去頭發的罪行,只剃去男子胡子的一種刑罰。會意字,從而從彡,后專用為耏刑字。耏后來寫作耐,從而從寸,寸就是手,用手剃掉胡子。

許慎說“耏”是會意字,不妥,“耏”是會意兼形聲字,“而”也是聲符。

“耏”字的本義是“剃掉胡子的刑罰”,剔去“鬢毛”也稱耏,如《漢書·高帝紀》:“春,令郎中有罪耏以上,請之。”應劭注:“輕罪不至于髡,完其耏鬢。故曰耏。”“判刑兩年以上”也稱耏,如《后漢書·光武帝紀》:“耐罪亡命。”應劭注:“耐,輕刑之名。一歲刑為罰作,二歲刑以上為耐。”由“剃掉胡子的刑罰”引申為“人忍得住”,如《荀子·仲尼》:“能耐任之則慎行此道也。”唐杜甫《兵車行》:“秦兵耐苦戰。”又引申為“物經得住”,如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椒》:“此物性不耐寒。”

zī 繁體作頾。《說文》小篆作。《說文·須部》:“髭,口上須也。從須,此聲。臣鉉等曰:‘今俗別作髭,非是。’”許慎說:髭是上唇的胡須。形聲字,須是形符,此是聲符。徐鉉等說:而今俗間另造髭字,不對。

“髭”字的本義是“上唇的胡須”,如《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至于靈王,生而有髭。”《樂府詩集·陌上桑》:“下擔捋髭須。”

xū 繁體作鬚。甲骨文《乙》872作;金文《觚文》作,《鄭義伯》作;《說文》小篆作。《說文·須部》:“須,面毛也。從頁,從彡。臣鉉等曰:‘此本須鬢之須。頁,首也。彡,毛飾也。借為所須之須。俗書從水,非是。’”許慎說:須是人面部的胡須。會意字,從頁、彡,表示面毛。徐鉉等說:此字本是須鬢的須。頁表示頭,彡是毛飾,表示面毛,借為所須的須。俗間有寫作從水的,不對。

“須”字金文不是會意字,是象形字,像人面部長有長毛的樣子。“鬚”字出現較晚,簡化作須。右邊是一個人形,臉面的下部有三道彎曲的線條是胡子。早期金文圖形,前人已有論說:金祥恒《續甲骨文編》釋為“須”字,但未作解釋。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疑亦須字”,引《說文》:“須,頤下毛也。”又以金文須字證之,也沒有多作解釋。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第九卷),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年版,第285頁。但甲骨文與金文形體不同:甲骨文作側身,胡須偏向一方;金文作正面,胡須左右分開。而甲骨文的下面不像人,倒像“匕”、“人”字的反寫,仍像人的側立形,由于人形的側立,所以須形不能左右具備。于省吾:《釋從天從火從人的一些古文字》,載《古文字研究》(第15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12頁。

“須”字的本義是“胡子”,如《釋名·釋形體》:“頤下曰須。”《禮記·禮運》:“須,謂頤下之毛。”《漢書·高帝紀》:“美須髯。”借為“須要”的“須”,如唐張志和《漁歌子》:“和風細雨不須歸。”唐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須行即騎訪名山。”借為副詞“須知”的“須”,如唐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須臾”連用,指時間極短,如《荀子·勸學》:“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巾幗不讓須眉”,“巾幗”代指女子;“須眉”就是胡須和眉毛,代指男子。

rǎn 金文《南疆鉦》作,《庚壺》作,《師簋》作;《說文》小篆作。《說文·冄部》:“冄,毛冄也。象形。”許慎說:冄是細毛柔弱下垂的形狀。象形字。像兩綹毛下垂。

“冄”字的本義是“兩腮的胡子”。其實,冄是髥的偏旁字,初文作冄,后來寫作髥。髥就是髯字(見髯字解說)。

rán 異體作髥。《說文》小篆作。《說文·須部》:“髯(),頰須也。從須,從冄,冄亦聲。臣鉉等曰:‘今俗別作髥,非是。’”許慎說:髯是人的兩頰上的胡須。會意兼形聲字,從須,表示胡須;冄就像髯的形狀;冄也是聲符。徐鉉等說:而今俗間另造髥字,不對。

“髯”字的本義是“兩腮的胡子”,如《漢書·朱博傳》:“奮髯抵幾。”注:“頰毛也。”泛指“胡須”,如“美髯公”;也指“長須的人”,如《三國志·蜀志·關羽傳》:“羽美須髯,故亮(諸葛亮)謂之髯。”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锡林郭勒盟| 鸡西市| 万年县| 青神县| 宜昌市| 临泽县| 临湘市| 宜君县| 哈巴河县| 厦门市| 武隆县| 义乌市| 宁阳县| 乌兰浩特市| 岳阳市| 商丘市| 民和| 博野县| 张家川| 广河县| 那曲县| 汝州市| 泰来县| 宜丰县| 武定县| 田东县| 普兰县| 称多县| 石台县| 通山县| 佛冈县| 洛扎县| 抚州市| 合山市| 边坝县| 喜德县| 株洲市| 巧家县| 万州区| 刚察县| 莲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