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稻生產知識與問題之釋
- 李偉平
- 3773字
- 2019-11-01 14:18:59
第一節 稻種萌發的條件
水稻種子要萌發,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種子本身具有發芽能力;二是要有適宜的外界條件。
1.影響種子萌發的內在因素
稻種萌發,就是胚芽和胚根突破谷殼開始生長的過程。胚的生命力是種子萌發的最關鍵的內在要素,胚乳是胚開始生長發育時所需養料的提供者,也是種子萌發的重要的內在要素。此外,胚的生命力和發芽的整齊度,與種子的成熟度、后熟度和壽命有著密切的關系。
(1)種子成熟度。
一般來說,稻種越成熟,發芽率越高,發芽越整齊;反之,未成熟的種子不僅發芽率較低,而且幼芽弱,幼苗發育也較差;種子之間的成熟度差異越大,發芽越不整齊。生產上的稻種,一般到稻穗蠟熟期收獲,這樣的種子就具備了完全的發芽能力。水稻在授粉7天后,種子還處于乳熟階段,種胚已基本發育完成,也就具有發芽能力了,但發芽很慢,發芽率很低;授粉14天后,胚乳完熟已接近完成,有了養分物質,種子發芽率就大大提高。秈稻的種子基本上無休眠期,在種子成熟過程中,如天氣不良雨水多,或倒伏浸水,就常常會導致穗上的種子發芽,影響稻谷或種子的質量。
(2)種子后熟度。
有些水稻種子的發育已經完成,但由于某些生理原因,在適宜的條件下,發芽率仍然很低,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后熟作用才能發芽,也就是說有休眠現象。一般來說,后熟時間短的種子比后熟時間長的種子發芽更快且發芽率更高。
趙同芳等人的研究表明:一般秈稻品種沒有后熟期,即沒有休眠期;大多數粳稻品種有后熟期,即有休眠期,但時間長短差別很大。秈稻中,無論是常規稻還是雜交稻,若是秈粳雜交選育的后代,粳稻的休眠基因會主導該品種、組合的后熟狀態,在現實生產中,常常出現粳秈雜交水稻的種子在剛收獲時發芽率較低,經過一段時間后,其發芽率又回升到正常的水平。
(3)種子壽命。
種子的壽命與種子的發芽率呈正相關關系。一般來說,種子壽命長的,其發芽率越高,發芽整齊度就越高;反之,發芽率就低。種子籽粒之間壽命差異大,發芽整齊度就越差。因此,對于水稻生產用的種子,法律有規定,種子發芽率(或說種子壽命)下降到某一程度以下時不能作為種子使用。雜交水稻種子的質量,法律規定其種子發芽率要達到80%以上,這是合法種子的一項基本指標要求。
種子的發芽與種子的成熟度、貯藏條件和本身狀態等因素有著密切關系,生產和貯藏種子的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科學管理,方能確保種子質量。
2.影響種子萌發的外在因素
水稻種子從休眠狀態轉化為萌發狀態,除種子本身的內在因素外,需要水分、氧氣和溫度三個重要外部條件。只有科學地協調種子與水分、氧氣和溫度三者動態平衡的關系,才能浸好種、發好芽。
(1)水分。
稻種吸水是萌發的第一步,也就是說,浸種是促使種子吸收水分的第一個技術措施。干燥種子呈休眠狀態,只有吸足水分后,種子內部的生理生化作用才能逐漸開始。種子吸水有三個方面的作用:①使種皮膨脹軟化,有利于溶于水中的氧氣隨著水分透入稻種細胞內,增強胚和胚乳的呼吸作用;②充足的水分可使原生質從凝膠狀態轉變為溶膠狀態,自由水增多,代謝加強,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胚乳貯藏的復雜的不溶物質,轉化為簡單的可溶性物質,供幼小器官生長利用;③水分也可促進可溶性物質輸送到正在生長的幼芽和幼根中去,供給呼吸所需或者形成新細胞結構的有機物。因此,適度充足的水分是水稻種子萌發的必要條件,把好適度浸種這一技術關,對雜交水稻的浸種尤其重要。
稻種萌發的吸水過程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急劇吸水的物理吸脹過程,在這一階段,幾乎吸收了種子萌動所需水分的一半以上;第二階段是緩慢吸水的生物化學過程,本階段初期需要一段時間進行酶的激活、物質轉變和運輸等一系列生化作用,吸收水分緩慢下來,但后期吸收水分又逐漸加強;第三階段是大量吸水的新器官的生長過程,由于幼苗迅速生長,需水量增加,也就增加了對水的吸收。
稻種吸收水分的速度,首先與溫度有關。溫度低,吸水慢;溫度高,吸水快。其次,種子吸水的快慢也與品種、組合有關。秈稻谷殼薄、米質疏松,吸水較快;粳稻谷殼厚、米質緊密,吸水較慢。雜交水稻的種子,往往有些組合的種子穎殼開裂,或者較薄,所以吸水速度比常規稻的種子快。再次,貯藏種子的水分含量與種子的吸水速度有關。干燥的種子,吸水較快;潮濕的種子,吸水較慢。
水稻種子發芽時需要的水分,在不同類型和不同品種、組合之間也有差異。一般來說,無論是哪一類型、品種、組合,稻種吸水量達到本身重量的40%左右時,是種子萌發的最適宜水量。綜合上述相關關系,從理論上估算,一般秈稻需要浸足60日·度(例如:用20℃溫水浸種,60日·度就需要3天的浸種時間;用30℃溫水浸種,60日·度就需要2天的浸種時間),粳稻需浸足80日·度。雜交水稻的種子有特殊性,浸種時間相對常規秈稻要少些,以50日·度為宜。同時還特別要注意換水與洗種,一般先洗凈谷種后浸種,然后每隔3~4小時洗種換水一次,以防谷種發酸變質。
稻種浸透的標準是:谷殼顏色稍變深,胚部膨大突起,胚乳變軟。水稻浸種的目的,就是使種子均勻地吸水,發芽整齊。浸種時間過短,吸水不足,往往發芽慢或形成“盲種”,不露白;反之,浸種時間過長,種內的可溶物質會滲透出來,又往往造成“滑種”現象。
(2)氧氣。
稻種萌發和生長是一個非常活躍的生命活動,需要充足的氧氣。氧氣在種子萌發時能保證能量轉化、物質轉化和形態轉化的正常進行,是種子萌發必不可少的一個條件。它有三個方面的生理作用:一是促進呼吸作用,呼吸釋放的能量供給各個生理過程的需要;二是保證淀粉酶的活性,促進酶的水解作用;三是有利于蛋白質的合成、細胞分裂和分化及新器官的形成。
稻種在浸種期間,適時換水保持水中的氧含量,目的是防止因缺氧而進行無氧呼吸產生有毒物質,不利于種子發芽代謝;此外,勤換水還能及時清除浸種時所產生的不良物質,保證浸種質量。
稻種浸種催芽時,即使沒有一定的氧氣供應,也能夠萌發,這是由于水稻的祖先曾長期在淹水的條件下生活,形成了無氧呼吸的適應性。所謂無氧呼吸,就是胚乳和胚中的營養物質,在酶的作用下,進行不吸氧的分解,產生能量供給胚的進一步生長發育。
但是,催芽過程中較長時間缺氧,會導致無氧呼吸,結果造成生產上的不良后果:①無氧呼吸時,要得到同等量的能量,需消耗種子內的營養物質比有氧呼吸多27倍左右;②產生的酒精會毒害胚的生長,十分不利于種子發芽和培育壯秧;③在缺氧狀態下,萌發的稻種只長芽不長根,或者發酒酸導致不長芽不長根等現象;④無氧呼吸在消耗同等量的葡萄糖時,它的能量利用率只有有氧呼吸的1/19,非常低。
(3)溫度。
種子萌發是一個生理生化的過程,是在一系列酶的參與下進行的,而酶的催化與溫度有密切關系。在吸足水分后,還必須有適當的溫度,稻種才能萌發,因為貯藏在胚乳中的營養物質,要通過各種酶的作用,才能分解為可溶性物質,供胚應用。
在一定溫度范圍內,溫度升高,生化反應加快,分解物質就越多,這樣就越有利于胚的生長發育;反之,萌發就越慢。根據實驗,水稻種子發芽的最低溫度是10℃~12℃,最適宜溫度是28℃~32℃,最高溫度是36℃~38℃,超過40℃時原生質流動停止,種芽易受傷變黑。溫度低于10℃時,谷種不能萌發,時間一長,病菌侵入,就會爛種;溫度在20℃左右時,谷種雖能萌發,但參差不齊,發芽時間長,不符合壯芽標準;當溫度在35℃左右時,谷種萌發最為有利,胚芽、胚根突破谷殼快而整齊;但種子破胸露白后,如溫度仍維持在35℃,則易使根、芽生長太快,瘦而不壯。所以,谷種破胸后,若逐漸降溫至25℃左右,則根、芽生長速度減慢,長得茁壯。生產實踐上,一般采取高溫破胸,適溫催芽、保濕催芽,攤涼練芽的技術措施。
①高溫破胸。破胸露白是催芽的第一階段。早春氣溫較低,必須采用人工方法提高谷種的溫度,在吸足水分的谷種入窩保溫催芽前,用50℃溫水淘種、洗種或淋谷種,隨即保溫,使種子保持在35℃左右,促使其加速呼吸與生理過程,這樣胚細胞迅速分裂和伸長,谷種只需要10多個小時就能破胸露白,既迅速又整齊。谷種破胸露白后,就要逐漸降溫,進入適溫催芽的第二階段。
②適溫催芽、保濕催芽。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讓種子露白到齊根。谷種破胸露白之后,谷芽呼吸作用迅速加強,釋放的熱量使谷堆溫度升高得很快,往往易造成高溫燒芽。因此,在實際操作時,一方面要經常翻動谷堆,使之通氣并逐漸降溫到25℃左右;另一方面,適當淋30℃~35℃的溫水,以補充必要的水分,促進胚根生長。這就是“干長根”的道理。齊根時,即胚根長到1~2粒谷長而胚芽鞘還未達到半粒谷長度時,要適當多淋些約25℃的溫水,使谷種堆內水分較多,空氣不易流通,約半天時間,芽就可以達到要求,這就是“濕長芽”。
③攤涼煉芽。根芽按標準出齊后,應該攤涼煉芽。方法是將谷種攤開約1~2寸厚,煉芽半天,適度翻動并灑水保濕,防止過干縮芽,稍后即可播種。通過煉芽,一可防止把高溫催芽的谷種立即播下到冷秧田里,種子的溫度驟然劇變,對幼芽生長不利;二可使種內的生化反應或者說代謝下降而內煉,待播種后能較快適應田間環境,有利于幼芽生長發育。
在早春播種季節,往往遇上寒流不能播種,一般就可采用“攤涼煉芽”,即通過松芽降溫(但不能低于10℃)和涼干(但要保持谷芽微濕)的方法,來控制種子的溫度和水分,使種子的生化代謝下降但又不損傷種芽。用這樣的方法可保持谷種3~4天,根據常規稻種實驗,可保持谷種10~12天,待天氣轉晴暖后即可播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