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言學理論與訓練
- 安華林
- 3662字
- 2019-11-01 14:15:41
第一節 語言是交際工具
一、語言是“交際”的工具
所謂“交際”(communication),這里指人們之間交流思想、溝通信息、傳情達意的社會活動。交際靠什么?主要靠語言。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過程,就是語言信息的編碼(encode)、發送(transmit)、傳遞(transfer)、接收(receive)和解碼(decode)的過程。我們結合信息論的奠基人之一韋弗(W.Weaver)的“交際過程圖”,將言語交際過程圖解,如圖1-1所示:

圖1-1 言語交際過程圖
1.編碼
將恰當的語碼(詞語)按一定的語法規則編排起來,組成正確的句子。也就是把一定的語義內容用一定的語言形式“包裝”起來。要求明確、有條理,避免“詞不達意”或言語混亂。常用的寫提綱、打腹稿,都是為了使編碼明確。
2.發送
將編好的語句通過發音器官發送出去。要求清晰、準確,避免含混不清。發送必須考慮接收效果,視接受方的情況而做適當調整。例如,話務員將“1”說成“幺”,“7”說成“拐”,“零”說成“洞”,就是為了增加區分度。
3.傳遞
發出的語句通過某一信道(空氣或電波等)進行傳輸。要避免干擾,防止失真。傳遞方式對發話和受話都有一定的影響,如距離的長短、空間的大小、環境的靜噪、電波或空氣波的選擇,說話和聽話的方式都會有所不同。
4.接收
語句的振動波作用于受話人的聽覺器官,使之產生語音知覺。接收者應正確辨認語言形式,避免“張冠李戴”、打岔等接收誤差。例如,一個老太太把“林彪坐三叉戟逃走”聽成了“林彪偷走了毛主席的三只雞”。(公劉《先有蛋還是先有雞?》)
5.解碼
把接收到的語音形式轉換為語義內容,從而理解發話人傳達的信息。解碼質量的高低,取決于形式到內容的轉換程度,轉換得越徹底,理解就越準確。由于語言形式與內容的不完全對應,存在大量多義、歧義、言外之意的現象,這就要求不僅要“解”準語言形式本身的“有形碼”,還要參照交際情景“解”好語言形式之外的“無形碼”。例如,古代一個秀才把寫好的作文交給老師,老師的批語是:“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秀才以為是贊語,老師的本意卻是“不知所云”、“愈看愈遠”。盡管說的是書面語,但道理跟口語相同。
言語交際的五個環節,環環相扣,一個環節出現失誤和偏差,便會影響交際的正常進行。
二、語言是“人類”的交際工具
“人類”有兩層含義:其一,著眼于“類”,語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沒有階級性,只有工具性,它一視同仁地為全社會、各階級、各階層的人服務,服務得都同樣好。所謂的“階級語言”、“上層語言”、“下層語言”等,只是習慣說法,實際上并不存在為某一階級、階層服務的專門語言,只能看作階級對語言的影響,或說語言的社會變體,后面“社會方言”有關內容將會涉及。其二,著眼于“人”,像人類語言這樣高效全息的語言只為人類社會所獨有,自然界“別無分店”。之所以如此,取決于人的特點和語言的特點。
首先,人不同于動物。人有高度發達的思維,為語言提供心智條件;人又具有精密的發音器官,這是長期進化的結果,為語言提供物質基礎。兩者合一,這是任何動物都無法相比的。
【補充材料1-1 黑猩猩與幼兒比較】有位動物學家認真地訓練黑猩猩的幼仔說話,讓它生活在與人類嬰兒相似的生活環境中,用食物獎賞和嘴唇操作結合起來的辦法教小猩猩說最簡單的詞。小猩猩長到兩歲半,能說“爸爸”、“媽媽”、“杯子”。最后終于在恰當的情景中說出這三個詞。當它想喝水時,能小聲地說出“杯子”。艱巨的試驗過程一直持續到小猩猩6歲半的時候,它的詞匯量終于增加到7個詞。
人類的幼兒15個月左右開始說話。最初只能說幾個簡單的詞,但是他的詞匯量很快就以驚人的速度積累起來。到兩歲左右,兒童能說的詞達到300個。到三歲時詞匯量增加到兩倍。4歲時會使用大約1600個詞,到5歲時能掌握2100個詞。這是人類特有的能力。
其次,人的語言不同于所謂的動物的語言。盡管動物會嘶鳴,能傳達某些信息,如泰國北部的一種長臂猿用幾種不同的叫喊表達不同的信息,有些甚至會說人話,如鸚鵡通過模仿,會說“雪雁,快掀簾子,姑娘來了”,但這些所謂的動物“語言”和人類語言有著本質的區別。
與動物“語言”相比,人類語言具有以下特點:
1.任意性
人類語言音義的結合是任意的,某音和某義結合是社會約定俗成的,就初始符號而言,一般說不出理據。盡管“草鞋”、“皮鞋”可以說出命名之由,但為什么“鞋”當初不叫別的什么,很難說清楚。再如漢語“shì”這個音,可以表示“事、式、市、柿、室、是”等多種意義。漢語的“貓”用的是擬聲造詞法,似乎音義之間有些聯系,但叫聲相同的“貓”,在英語中卻發成“cat”。同是擬聲造詞,漢語是“布谷”,英語為“cuckoo”。而動物表示暴怒、驚恐、警告等的叫喊是在感官受到刺激之后直接的本能反應,聲音和表達的內容之間有必然的聯系。
2.離析性
人類語言的結構具有二層性,即音系層和符號層。不管哪個層面,都可以切分為大大小小的不同單位,單位明晰,可拆可裝。各種單位按一定規則靈活組合,表達所要表達的內容。動物“語言”單位含混,混沌一片,是個不可分離的連續體,難以離析,傳遞固定而有限的信息。
3.傳授性
人類具有先天的語言習得機制(LAD)和潛在的語言能力,但這種潛能還必須經過后天學習的激發才能夠轉化為實際的語言運用能力。沒有語言環境,就不可能掌握任何一種語言。外語之所以難學,是因為沒有語言環境。而麻雀從小離開群體仍會鳴叫,說明動物“語言”與生俱來,毋需學習。
【補充材料1-2 印度狼孩兒例】19世紀20年代,在印度加爾各答附近的森林發現兩個3歲的“狼孩兒”,他們只會吼叫不會說話。后來人們費了很大的勁兒也沒能使他們完全恢復正常的語言能力。
4.創造性
人類學習語言不僅僅是模仿,還常有創新。人可以說出從未接觸過的新的話語,表達需要表達的任何思想;人類語言可以利用有限的材料和規則生成無限的話語,是個開放的系統;人類語言不受時地限制,可以漫談古今,自由馳騁。而動物“語言”是個封閉的系統,難以創新,八哥也只是一味模仿,沒有思想,動物的叫聲和時地有固定的聯系。這些說明動物“語言”不具有創造性。
三、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人類用來交際的手段很多,大致可分為五類。
1.體態類
也稱體態語(body language),包括面部表情、手勢、身體動作和姿勢,也能起到一定的交際作用。如眉飛色舞表示高興,遞眼色、暗送秋波表明眼神的作用;翹大拇指表示稱贊,拇指和食指張開表示數目“八”,西洋人打“V”、“OK”的手勢可以分別表示“預祝成功”、“行,可以”;漢人的點頭、搖頭,西洋人的聳肩等,都能表達一定的意義。聾啞人有一套完善的手勢語作為交際工具,但聾啞人的手勢語是建立在有聲語言的基礎上的,是有聲語言的派生物。體態語的作用很有限,首先需要看得見才行,雙手、身體要能夠自由活動,不能被占用;更重要的是它不能充分表達思想,抽象復雜的內容難以精確表述。所以,體態語只是輔助性的交際工具。
【補充材料1-3 體態語反映內心真實的小詩】
不
流沙河
她來向他告別,
低下羞紅的臉。
腳在雪地上畫來畫去。
“我們還是分手的好。”
她說,同時,
用腳畫著……
“你最好把我忘掉吧!”
她說,同時,
用腳畫著……
假如這是真心話,
為什么他卻看見,
雪地上畫了兩個“不”字?
2.實物類
實物類有燈語、旗語、信號彈、信號樹、哨聲、鈴聲、電報代碼等,也只是在一定條件下、一定范圍內發揮作用,都是輔助性的交際工具。
3.圖標類
圖標類有圖案、符號、公式等,如,網絡上使用笑臉、哭臉等圖標表達感情,在燃燒的香煙上面打個叉表示嚴禁煙火,在包裝箱上面畫把傘表示防潮,畫個酒杯表示直立方向,在字母P上面打個叉表示禁止停車,數學題“1+1”等。
4.文字類
文字出現后,產生了書面語,使語言的使用有了口語和書面語兩種途徑,擴大了語言的交際職能,而且突破了有聲語言的時空限制。有些場合,人們寧愿使用文字。
【補充材料1-4 夫妻鬧別扭】有對夫妻鬧了別扭,幾天不說話。丈夫要出差,怕睡過了頭誤車,睡前給妻子寫了張便條:“孩兒他媽,我明天要早起趕車,六點鐘喊我。”睜眼一看,已經八點了。正要發火兒,見枕邊有張紙條:“孩兒他爸,已經六點了,快起來。”
從上文可看出,這不能證明文字的重要性超過語言,因為:
其一,從產生的時間看,語言要遠遠早于文字。一般認為,語言產生于距今約5萬年以前,而文字大約只有5000年的歷史。在文字產生之前這段漫長的時間里,人們只能靠有聲語言來交際。
其二,從基本的職能看,語言是為滿足交際的需要而產生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占主導地位;文字是為記錄語言而產生和存在的,是第二性的。
其三,從使用的范圍看,有人就有語言,但迄今為止還有很多民族和部落沒有自己的文字,還存在許多文盲。例如,我國境內,共有民族語言130余種,只有30多種少數民族文字
。
總之,文字也是輔助性的交際工具,但在所有的輔助性交際工具之中是最重要的。
5.語言類
語言類指有聲語言。語言使用的便利性、范圍的廣泛性和結構的精密性是其他任何交際手段所不能比擬的。因而,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輔助性交際工具,其他手段都是輔助語言文字進行交際的工具。
有的教材將語言之外的其他交際手段稱為副語言(paralanguage),又分為依附性副語言和獨立性副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