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1 自我與自尊

雖然我們談論的是自卑,可是自卑有其反面:優越。它們都是在自尊的數軸上的不同表現。數軸這個比喻只是說明它們有正有負,有大有小。如果自卑是負的一面,優越則是正的一面,都以自尊維護和表現著自我。

人都是在與他人打交道的社會中活動和生存。人的自我肯定這一本性,使他在自尊的數軸上努力增大自己的數值。這種潛意識的力量令各種悲歡離合的故事發生,也令普通人倍感困惑,覺得非常難以捉摸。

自我的考慮

心理學的科學取向從強調理智開始,可是哲學家大衛·休謨卻說:“理智是也應該是情感的奴隸。”也許我們的分析是理智的,但行為才不管你那一套。控制著情感的“本我”偏要掙脫“自我”和“超我”的束縛而表現自己。有時候,“自我”也不由自主地從肯定自己出發選擇著旁人看來似乎不可思議的非理智行動。

大多數人有這樣的錯覺:“自我知覺過度突出優點,夸大自己控制生活事件的程度,對將來的期望不切實際地樂觀。”[加]齊瓦·孔達.社會認知——洞悉人心的科學[M].周治金,朱新秤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172.

“自我”會產生錯覺,是因為它首先要肯定自己,這是自尊、自信。誰都不喜歡別人說自己的不是,而喜歡在別人面前挺直腰桿說話,呈現美好的形象。人們向往美好的期望會指使其選擇一定的目標,從而產生相應的行為。期望、目標和行為都統一地肯定著本人的“自我”,證明著其存在的價值。因此,他們支持和贊同與自己現有的態度、行為相一致的觀點、行為,當遇到與此不一致的東西,便必然反對。

自尊或“自我肯定”是自我的普遍特性,皮格馬利翁效應證明了期望對改變一個人的作用,而這種期望得以發揮作用正是借助于人的自我肯定。

期望是通過肯定別人、滿足別人“自我肯定”的需要而給人自尊,它們雖然沒明言出來,但眼光和行為會傳遞出一切。期望所引起的自尊促使人們更多地從好的方面看自己,因為這使他們記憶中儲存的“好”的方面得到通達而經常出現在腦海里。這種“好”的“記憶”時刻提醒著他們“自己是有價值的”,于是“好”的記憶指引著現在的行為,使他們自然而然地在態度和行為上展示出好的方面來證明自己。隱藏的潛力被發掘出來,正是期望得以實現的心理原因。

保護自我的潛意識策略

使人格表現出五彩繽紛圖景的其實是他們的自我圖式。自我圖式是人們對自己相關行為的記憶和今后行為信念的整合。如果把人格比喻為大廈,自我圖式就相當于人格表現的結構圖。人格的各種特質都在其中有相應的位置。

對自我的評價表現為自尊,誰都希望別人對自己評價高,這就是自尊的本性。但過往成功或失敗的經驗與教訓卻在無形中影響著他們自己對自己的評價,于是就形成了高自尊與低自尊的不同人格特質。高自尊者的行為動機來自于對自我提高的關注,試圖把自我提升到最大程度,希望別人認為他們很好,欽佩他們。而低自尊的人則更關注于保護自己不要在公眾中丟臉和受窘,對自我保護的需要勝過被別人看重的需要。他們試圖把別人對自己的貶低降到最低程度,貶低程度小則傷害不那么重,這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策略。因此,低自尊者并不是自尊心低,而是以“縮頭烏龜”的方式保護自己。為了保護面臨失敗或挫折的自我,就有了潛意識下的防御策略。施鐵如.心理怎么了[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05~106.

從積極方面說,挫折成了成功的起點。但這是屬于那些理想高遠、意志堅定的人。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失敗、挫折將使自尊受到傷害。自尊上的傷害實質上是情感上的傷害,怒、哀、仇、怨、愁等負面情感必然帶來身體上的傷害,所以他們要以種種反應來保護受傷害的自尊。遭受挫折后的反應確實是自然的應對性反應。

不傷害自己和別人的反應首先是合理化作用。寓言中,狐貍因為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我們稱為“酸葡萄心理”。阿Q被別人欺負,說欺負他的人是“兒子打老子”,把別人稱為“兒子”而顯示自己的勝利,魯迅稱為“精神勝利法”。不管是“酸葡萄心理”還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都是合理化作用的表現,是通過貶損挫折的根源而保持自己的地位。

另外一種不傷害自己和別人的反應是補償,即把造成失敗的目標調整為可以達到的其他目標。所謂“差生”往往在文化課成績上排在后面,但在球場上、藝術課上卻大顯身手。他們在動手方面的成功維護著自尊。也許補償是對人們持有的“唯一”標準的反抗。

負面的反應是傷害別人或者自己,是失控性的反應,表現為抗爭與消沉:或者以抗爭對付別人,或者以消沉改變自己。抗爭就是攻擊別人,當對結果進行自由選擇的權利受到了威脅時,便以劇烈的行為表達憤怒的情緒。它可能是口頭的,也可能是肌體的。口頭的是對面或者背后中傷、謾罵給自己帶來挫折的人;肌體的是毆打、傷害對方。我們從報道中看到過許多這種負面反應的極端表現所釀成的悲劇。

消沉雖不針對別人,也保護了自尊,但卻給自己其他方面帶來傷害。它是在試圖努力改變某種不利情況而屢屢不順時,便自認失敗、放棄努力的行為。在情感上容易導致焦慮、抑郁。消沉的人在遇到同類事情時,往往繞道走,避免同樣的失敗,從而維護了失敗后受到損傷的自尊。

潛在的旁觀者

19世紀偉大的愛爾蘭作家與藝術家王爾德說過,“絕大多數人都是他人”,因為“他們的思想是某個他人的意見,他們模仿他人的生活,他們最愛引用他人的話”。

我們的一切言行似乎都在稱為“他”的另一個人的監視下進行著。“他”隨時會剝下我們遮擋自卑的“外衣”,將自卑令人尷尬地大白于天下。這潛在的旁觀者令我們緊張不安,就像在電子眼的監控下活動。

虛幻中的眾人就起著這種作用。例如,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課堂,在下課前的幾分鐘老師都愛問“誰有什么問題”。言下之意,老師多數是問有沒有不懂的問題,少數情況則是希望學生能質疑書本或老師所言。許多學生理解的是前者,不管是否聽懂都不吭聲。許多人認為提出問題或說出不懂的地方,就是在公開證明自己的愚蠢,他們為此而感到羞辱。

學生們覺得公開自己不懂是一種羞辱,是因為推測其他人都懂,不需要教師進一步的解釋。可是,其他人也可能沒聽懂但也抱著同樣的避免羞辱的想法。于是,結果往往就是大家都沒有問題,皆大歡喜,但那是不懂裝懂,只是羞于面子沒說而已。

當人們公開的行為并沒有反映其真實狀況時,“人眾無知”就出現了。它是公開和私下的不匹配,這種不匹配令騙子們縫制起“皇帝的新衣”。

騙子們給皇帝縫制的“新衣”本來是什么都沒有的,但他們說只有聰明的人才能看到衣服,愚笨的人是看不見的。于是,誰都不想當眾承認自己是愚笨的人,就裝著看見了實際上什么也沒有的“衣服”。“聰明人”到處都是,只有不那么“聰明”的小孩子才直率地說出“皇帝的新衣”其實什么都沒有的大實話。

小孩子的直率,是因為他們“無知”,不知道自卑和旁觀眼光的作用。說他們無知,其實是無私,因無私才無畏,即使赤條條地裸露于他人面前,也純潔清白得很。

趙本山的小品中最具諷刺意味的臺詞當屬《策劃》中的一段話:“它(一只公雞)下蛋前心里特別矛盾,非常壓抑。細想想,不是它干的活它要干,丟不丟人?不對,是丟不丟雞?它的同行怎么看?鴨怎么看?雞怎么看?文藝界怎么看?又不對,是雞界、家禽界怎么看?那些和它好過的母雞們傷不傷心?雞仔是該叫它爸,還是媽?”荒誕的情節,哈姆雷特式的內心追問,二人轉中的詼諧幽默,盡顯生活中“為他人活著”的陋習與虛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桦甸市| 林州市| 永修县| 察隅县| 新乡市| 如皋市| 酉阳| 大关县| 宁德市| 曲靖市| 常德市| 全椒县| 松原市| 沛县| 久治县| 祁门县| 宣威市| 崇文区| 东阿县| 颍上县| 乌鲁木齐县| 黔江区| 行唐县| 喀喇沁旗| 台湾省| 游戏| 胶南市| 来凤县| 合作市| 云阳县| 岳池县| 玛沁县| 博乐市| 兴安盟| 视频| 新宾| 丰镇市| 交城县| 玛纳斯县| 稷山县| 辽宁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