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古音及相關問題綜合研究:以復輔音聲母為中心
- 龐光華
- 1239字
- 2019-11-01 14:04:07
序
我與光華相識是在上個世紀末。在我的“說文解字研讀”課上,有一個坐在前排、身邊放著一個拉桿箱(里面都是書,以后他每次上課都帶著這個拉桿箱)的人,不是班里的學生,下課后他到講臺跟我說,他是北外日語中心的碩士,對中國古代文化及文字音韻訓詁十分感興趣,想做這方面的研究,便來聽我的課。當時我們的課是可以隨便旁聽的。他聽了“說文解字研讀”和“淮南子研讀”,后來就去廣東的大學工作了。2002年他考取我的漢語史博士生,攻讀漢語史博士學位,畢業后去香港科技大學做博士后研究,又去馬來西亞的大學教書,現在任教于廣東五邑大學。光華從日語轉入漢語,跟他要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念有很大關系,而且,日語的研究對他研究漢語史,又有很多裨益。
光華篤志學問,他的精力幾乎完全放到了做學問之上,摒棄了世俗利益的誘惑。他與我的談話,除了學問,還是學問,似乎從來沒有談過生活上的事,即使春節時打拜年電話,有時一聊就是半個多小時,內容還是他近期做學問的情況或他對某一學術問題的想法。光華做學問的興趣十分廣泛,涉獵語言文字及文史哲各個方面,有人說他的文章讀起來比較吃力,就是因為他引證廣博。
光華很看重傳統學術精神及方法的繼承,尤其是對清儒的樸學精神贊賞有加。在這一點上我們有著十分近似的看法。我曾經說過,中國語言學應該沿著中國自己的道路不斷地前行,所謂中國自己的道路就是清代學者開辟的以樸學為基礎的道路。樸學是以事實為研究對象,以事實為研究出發點,并以此為基礎得出結論。這種結論往往是可靠的、堅實的。然而近若干年來,中國語言學似乎背離了這樣一條路,幾乎被西方各種不著邊際的虛妄的所謂理論左右。光華的著作,他的治學精神,是沿著樸學的道路前行的,這使我們看到,有良知的中國學者還是大有人在的,這也許就是中國語言學發展的希望。
光華的博士論文是對古有復輔音聲母的批評,他從多方面、多層次對上古不存在復輔音聲母進行了有力的論證,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結論。現在這本著作,就是他對博士論文《論漢語上古音無復輔音聲母》的增補及某些修訂,使原來的某些看法更加深化,材料更加豐贍。我覺得,這本書的長處主要在于:
一、基本立足點與出發點是正確的。他的基本立足點和出發點是材料,是上古文獻。這一點非常重要,尤其是在目前,更顯得難能可貴。
二、能多角度、多層次討論漢語上古音沒有復輔音聲母的問題,有些是他人所忽略、不曾注意的,如漢字形體變遷的問題,異字同形的問題等。
三、能充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無論是立論或駁論都能言之有據。
四、文章從音理上對于多組聲母相諧的問題,如明母與曉母、曉母與心母等都提出了很好的見解,有力地證明這些都與復輔音聲母無關。
本書的第四章“音韻學相關問題研究”,不是他博士論文的一部分,而是對音韻學一些個別的具體的問題的一些看法。我曾經建議他將之作為另一本書單獨出版。考慮到現實出版界的狀況,就只好放在一起了。
我已經退休多年,對復輔音聲母的問題,沒有很多關注。光華請我作序,就寫了上面幾句,姑且算序吧。
張雙棣于北京博雅西園
201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