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國防法規

一、國防法規體系

國防法規是國家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特定的國家機關根據法定權限和程序制定的。它從法律上規范了國家的國防建設、武裝力量建設以及有關軍事方面的組織機構、管理權限及其活動,其主要任務是調整和規范國家在國防領域中的各種社會關系。

(一)國防法規概述

1.國防法規的含義

國防法規是指國家為了加強防務,尤其是加強武裝力量建設,用法律形式確定并以國家強制手段保證其實施的行為規則的總稱。國防建設法制化是國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國防是否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一直重視國防法制化建設。早在1953年,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就頒布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內務條令(草案)》《中國人民解放軍隊列條令(草案)》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紀律條令(草案)》。次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草案)》頒布實施。根據這一條例,人民軍隊設立了各級黨委,實行黨委集體領導下的首長分工負責制。這些條令、條例的頒布和實施,為我國的國防法制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人民解放軍建設總方針、總任務的重新確定以及中國民主與法制進程的加快,尤其是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頒布,我國新時期的國防法制化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這一方面表現為國防法制機構不斷建立和健全,另一方面,從一系列與國防有關的法律、法規、條令、條例先后頒布可看出,我國已基本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國防法規體系。

2.我國現行國防法規的層次

國防法規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主要包括國防領導體制、武裝力量的體制、編制、國家兵役制度、國家兵員動員制度和訓練、管理、作戰、保密制度、國防科研和教育制度以及軍費開支、國防生產、軍隊人事管理、軍事犯罪懲治等方面的法律規定。

根據我國的立法體制,我國現行的國防法可分為五個層次:

第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通過和頒布的法規。根據我國憲法,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是唯一擁有國家立法權的機關,基本軍事法律和軍事法規均需經全國人大或其常委會討論制定。屬于這一層次的法規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頒布的《國防法》《兵役法》以及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頒布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軍官軍銜條例》等。

第二,國務院、中央軍委頒布的國防行政法規。根據我國憲法,國務院是最高行政機關,肩負領導國防事業的職權,中央軍委是最高軍事機關,行使領導全國武裝力量的權力。二者作為最高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都有權制定國防行政法規。屬于這一層次的法規有《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士兵服役條例》《退伍義務兵安置條例》《內務條令》《紀律條令》《隊列條令》《征兵工作條例》等。

第三,國務院各部委和中央軍委各總部制定頒布的國防行政規章。這類法規數量較大,形式也多種多樣。屬于這一層次的法規有《應征公民體格條件》、《交通戰備科研管理暫行規定》等。

第四,各軍兵種和大軍區制定頒布的法規細則。如陸軍頒布的《戰斗條令》、海軍頒布的《艦艇條令》、空軍頒布的《飛行條令》等。

第五,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和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如《征兵工作若干規定》和《國防教育條例》等。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根據憲法原則和國家基本法的立法程序制定的一部綜合性的調整和規范國防與武裝力量建設領域中各種最基本的社會關系的基本法律。它是國防建設和一切軍事法規制定的基本依據,其地位和效力僅次于憲法。

根據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要求,我國于1993年成立《國防法》起草委員會,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終于在1997年3月14日經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簽署命令并公布施行。

《國防法》的頒布實施,是我國國防史上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也是我國國防和軍事法制建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秶婪ā芬試乙庵镜男问绞箛篮蛙婈牽偨ㄔO的戰略目標、方針和原則得以確立并長期付諸實施,這對我國依法固防、依法治軍、加快國防的法制化和現代化進程、保證國家長治久安及增強公民的國防法制意識,都具有深遠而重大的歷史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共12章70條,由總則,國防機構的國防職權,武裝力量,邊防、海防和空防,國防科研生產和軍事訂貨,國防經費和國防資產,國防教育,國防動員和戰爭狀態,公民、組織的國防義務和權利,軍人的義務和權益,對外軍事關系,附則組成。其主要內容包括:

(1)國家防務建設的基本方針和基本原則。如抵御外敵入侵,防止顛覆,維護國家安全,捍衛國家主權,保證國家領土、領海、領空不受侵犯,堅持全民自衛,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以及獨立自主處理國防事務等原則。

(2)國防建設的基本制度。如兵役、軍事人事、軍事經濟、國防科技、國防動員、國防協調會議、國防教育等若干基本制度。

(3)黨對武裝力量和國防活動的領導及國家機構的國防職權等。

(4)公民、國家機關、社會組織的國防義務和權利。如依法征兵,保證兵員質量,公民依法服兵役,自覺接受國防教育,相關企事業單位要保質保量地完成國防科研生產、接受國家軍事訂貨等。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

兵役是公民依照國家法律承擔軍事義務的一種形式,兵役法是國家制定的關于兵役制度和公民兵役義務的法律規范。它以法律的形式確定國家實行的兵役制度和武裝力量的組成,規定公民服兵役的條件、形式和期限,兵員的征集、招收和動員,后備力量建設體制以及公民由服兵役而產生的權利義務等。制定兵役法的目的在于保障軍隊平時和戰時的兵員補充,加強國家武裝力量建設。

我國的兵役制度最早出現于夏、商、周時期,后經歷朝的不斷修改而日趨完善。1933年,當時的國民政府頒布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兵役法》。新中國成立后,更是重視兵役法規建設。迄今為止,新中國一共有過三部兵役法。第一部《兵役法》于1955年經一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它將我國在戰爭年代中長期實行的志愿兵役制改為普遍的義務兵役制,系統地規定了定期征兵、退伍制度,建立預備役制度和學生軍訓制度。實踐證明,這部兵役法對鞏固我國國防、加強武裝力量和民兵預備役的建設,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是一部較好的兵役法。

但是,第一部《兵役法》實施近30年來,我國的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與此相應,軍隊和國防建設也由過去的“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臨戰狀態轉入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相對和平時期。新形勢和新任務對國防現代化和后備力量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在客觀上要求制定一部新的《兵役法》。另外,由于第一部《兵役法》產生于新中國成立初期,而當時對和平時期的兵役制度建設還缺乏經驗,故某些規定尚不夠完善。鑒于此,1984年5月31日,六屆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新中國歷史上的第二部《兵役法》,同時由時任國家主席李先念發布命令于當年10月1日正式實施。這部兵役法總結了我國實行義務兵役制以來的經驗,在繼承原兵役法的長處和優點的基礎上,大膽借鑒和吸收了一些國外好的經驗和做法,是一部有中國特色的兵役法。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和國際形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國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最終確立并不斷發展完善;國際上,東歐劇變、海灣戰爭爆發、經濟全球化和新經濟迅猛發展、世界范圍內的新軍事革命風起云涌,所有這些都對中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為適應新的形勢,1998年12月29日,九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修正案》,對1984年頒布的《兵役法》進行了修正。

修正后的《兵役法》共12章68條。它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國家武裝力量的組成

《兵役法》第四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裝力量,由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和民兵組成。

2.兵役制度

兵役制度是《兵役法》的核心,我國現行《兵役法》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義務兵與志愿兵相結合、民兵與預備役相結合的兵役制度。義務兵役制是指,凡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不分民族、種族、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和受教育程度,都有義務依照本法的規定服兵役。志愿兵役制是指,出于質量建軍和科技強軍的需要,一部分技術骨干可在本人自愿的基礎上經團級以上部門批準改為志愿兵,較長時間地留在部隊服役。民兵與預備役相結合是指,在堅持和完善傳統民兵制度的同時,又要恢復和健全預備役制度,這是現代戰爭的客觀要求。我國目前的民兵隊伍能較好地解決戰時所需的普通兵員問題,但無法滿足戰時對軍官和技術兵員的大量需求。因此,建立、健全我國的預備役制度勢在必行。

3.兵員的平時征集與戰時動員

在兵員的平時征集方面,現行《兵役法》第十二條規定: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前年滿十八周歲的男性公民,應當被征集服現役。當年未被征集的,在二十二周歲以前仍可以被征集服現役,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的征集年齡可以放寬至二十四周歲。根據軍隊需要,可以按照前款規定征集女性公民服現役。根據軍隊需要和本人自愿,可以征集當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前年滿十七周歲未滿十八周歲的公民服現役。當然,應征公民是維持家庭生活的唯一勞動力或者是正在全日制學校就讀的學生,可以緩征,但如學生本人自愿且符合服役條件,可以批準服現役,原就讀學校應當按照有關規定保留其學籍,準其退伍后復學。另外,《兵役法》第十七條還規定:應征公民正在被依法偵查、起訴、審判的或者被判處徒刑、拘役、管制正在服刑的,不征集。

兵役法還對戰時兵員動員作了詳細規定。為了對付敵人的突然襲擊,抵抗侵略,各級人民政府、各級軍事機關平時必須做好戰時兵員動員的準備工作。在國家發布動員令以后,各級人民政府、各級軍事機關,必須迅速實施動員:現役軍人停止退出現役,休假、探親的軍人必須立即歸隊;預備役人員隨時準備應召服現役,在接到通知后,必須準時到指定的地點報到;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負責人,必須組織本單位被征召的預備役人員,按照規定的時間、地點報到;交通運輸部門要優先運送應召的預備役人員和返回部隊的現役軍人。

4.士兵和軍官的現役和預備役

現役,即公民在一定的時期內直接在軍隊中履行法律規定的兵役義務,它是兵役的主要形式。《兵役法》對士兵和軍官的現役作出規定:士兵包括義務兵和志愿兵,義務兵服現役的期限為兩年,服現役期滿以后,不再安排超期服役。義務兵服現役期滿,根據軍隊需要和本人自愿,經團級以上單位批準,可以改為志愿兵。部隊根據需要,也可以從非軍事部門直接招收志愿兵。志愿兵實行分期服現役制度,服現役的期限,從改為志愿兵之日算起,至少三年,一般不超過三十年,年齡不超過五十五歲。

現役軍官指軍隊中被正式任命擔任領導、指揮或相當的管理職務和技術職務的軍人,一般是指授予少尉以上軍銜和被任命為排長或相當于排長以上職務的軍人和軍隊文職干部。

預備役,也叫后備役,指公民在一定時期內在軍事組織外履行法律規定的兵役義務的形式。

《兵役法》還對士兵和軍官的預備役作出規定:士兵服役期滿,應當退出現役。退出現役時,符合預備役條件的,由部隊確定服士兵預備役;經過考核,適合擔任軍官職務的,服軍官預備役。

5.民兵、預備役人員和高校、高級中學學生的軍事訓練

根據兵役法,公民履行兵役義務的形式是多樣的,參軍服現役、服預備役、參加民兵組織、高等院校和高中學生參加軍事訓練等,都是履行兵役義務。

關于民兵和預備役人員的軍事訓練,《兵役法》規定:未服過現役預編到現役部隊的預備役士兵和基干民兵,在十八歲至二十二歲期間,應當參加三十天至四十天的軍事訓練,其中專業技術兵的訓練時間,按照實際需要適當延長;服過現役和受過軍事訓練的預備役士兵的軍事訓練、普通民兵和未編入民兵組織的預備役士兵的軍事訓練,按照中央軍事委員會的規定進行;預備役軍官在服預備役期間,應當參加三個月至六個月的軍事訓練;國務院和中央軍事委員會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決定預備役人員參加應急訓練。

自覺履行兵役是公民應盡的光榮義務,對于在高等院校和高級中學就讀的學生來講,參加學生軍訓,也是履行兵役義務的一種基本形式。在高等院校就學的學生必須進行軍事訓練,訓練方式包括兩種:一種是對學生普遍進行基本軍事訓練,主要學習一般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術,增強國防觀念;另一種是培養預備役軍官的訓練,即在普遍訓練的基礎之上,挑選一部分符合擔任軍官職務條件的學生進行短期集訓,考核合格者服軍官預備役,作為戰時軍官補充的一個來源。由于普通高校、中等學校不僅專業多、知識結構較完善,而且人數多、可選面廣,因此,當前世界各國都把學生軍訓作為儲備軍事后備力量的一個有效途徑。我國院校數量多、生員規模大,從中儲備軍事后備力量更是我國的一大優勢。搞好了學生軍訓,就等于為國家儲備了一大批高質量的后備兵員和預備役軍官。

對青年學生實施軍事訓練,是全面貫徹黨中央關于加強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舉措。軍訓不僅可以增強廣大青年學生的體質,磨煉他們的意志,促進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而且還能提高他們履行兵役義務的自覺性,進一步加深對黨和軍隊的感情,增強對祖國和人民的忠誠度。這對鞏固國防、加快經濟建設都具有重大意義。

此外,《兵役法》還就軍人的優撫和退出現役的安置以及懲處問題作了明確規定,這對于保障部隊的穩定,加強軍政、軍民團結,使我國武裝力量真正成為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的堅強柱石和抵御外敵的鋼鐵長城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其他法規

除以上法律法規外,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機關、軍事機關、行政機關,還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國防和軍事法規。如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民兵工作條例》等20多個法律法規;國務院和中央軍委聯合頒發了《征兵工作條例》等40多個單行法規;中央軍委制定頒布了《紀律條令》《內務條令》《隊列條令》等;各總部、各軍兵種也相應制定和頒發了有關條令條例。總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的國防法制化建設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初步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國防法律體系。這對我國國防的鞏固,軍隊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公民國防權利和義務

國防權利是指公民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在維護國防利益方面所享有的權利。國防權利也是法律上的權利,是由國家法律所確認并由國家法律所保障實施某種行為的可能性。公民的國防義務是指公民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在維護國防利益方面應當履行的法律責任。國防義務是一種法定義務。

《國防法》頒布前,我國公民的國防權利和義務散見于我國憲法和其他法律規范之中。在憲法的基礎上,《國防法》第一次對公民的國防權利和義務作了集中的、較為具體的規定。公民的國防權利和義務除具有一般法律權利與義務的廣泛性、平等性、一致性、現實性的特點外,還有自身的特點:它以維護國防利益為核心,以國防義務為重心。

(一)公民的國防權利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以下簡稱《國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以下簡稱《兵役法》)以及一些條例、條令的規定,公民的國防權利主要有:

1.國防建設的建議權和對危害國防行為的制止和檢舉權

《國防法》第五十四條規定:公民和組織有對國防建設提出建議的權利,有對危害國防的行為進行制止或者檢舉的權利。

2.依法取得補償的權利

《國防法》第五十五條規定:公民和組織因國防建設和軍事活動在經濟上受到直接損失的,可以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取得補償。

3.軍人的優待、撫恤權和退役后的安置權

《國防法》第六十條規定:國家和社會優待現役軍人?!侗鄯ā芬裁鞔_規定,現役軍人,革命殘廢軍人,退出現役的軍人,革命烈士家屬,犧牲、病故軍人家屬,現役軍人家屬,應當受到社會的尊重,受到國家和人民群眾的優待?,F役軍人犧牲、病故,由國家一次性發給其家屬撫恤金。其家屬無勞動能力或者無固定收入不能維持生活的,再由國家定期發給撫恤金。義務兵退出現役后,按照從哪里來回哪里去的原則,由原征集地縣、自治縣、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接收安置。

公民享有的國防權利具有可選擇性,公民既有權自己作出或者不作出某種權利性行為,也有權要求他人作出或者不作出某種行為;既有權行使依法享有的國防權利,也有權放棄依法享有的國防權利。公民的國防權利受法律的嚴格保護,凡侵犯公民國防權利的,均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當然,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公民在享受權利的同時,也應承擔相應的國防義務。

(二)公民的國防義務

憲法賦予了每個公民保衛祖國、抵抗侵略的神圣職責,這是一個總的要求,《國防法》對公民的國防義務作了進一步的規定,具體包括:

1.履行兵役,支持民兵、預備役建設的義務

《國防法》第五十條規定: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光榮義務。第六十四條還規定:民兵、預備役人員和其他人員依法參加軍事訓練,擔負戰備勤務、防衛作戰任務時,應當履行自己的職責和義務?!侗鄯ā返谄邨l也規定:預備役人員必須按照規定參加軍事訓練,隨時準備參軍參戰,保衛祖國。

2.接受國防教育和支持人民軍隊建設的義務

《國防法》第五十二條規定:公民應當接受國防教育。第五十三條規定:公民和組織應當支持國防建設,為武裝力量的軍事訓練、戰備勤務、防衛作戰等活動提供便利條件或者其他協助。

3.保守國家軍事機密及保護國防工程和設施的義務

《國防法》第五十二條規定:公民和組織應當遵守保密規定,不得泄露國防方面的國家秘密,不得非法持有國防方面的秘密文件、資料和其他秘密物品。公民和組織應當保護國防設施,不得破壞、危害國防設施。

另外,公民的國防義務還包括支前參戰的義務,軍民聯防的義務,擁軍優屬的義務,發展生產、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的義務等,這些都是公民應自覺履行的國防義務。每一個公民都應自覺做到在履行義務中爭做模范,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計較個人的利益得失,為國防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闵行区| 辽宁省| 安化县| 新干县| 巴林左旗| 曲周县| 正宁县| 京山县| 大英县| 崇阳县| 澄江县| 湘潭市| 泉州市| 临桂县| 和龙市| 宁河县| 大名县| 洮南市| 尼勒克县| 武山县| 内江市| 分宜县| 嘉善县| 辛集市| 利津县| 二连浩特市| 宁明县| 裕民县| 襄樊市| 监利县| 常山县| 龙州县| 襄樊市| 湖南省| 神农架林区| 祁东县| 佛山市| 宁陵县| 梁山县| 万年县| 兴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