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訂人文地理隨筆(三聯精選)
- 唐曉峰
- 1618字
- 2021-11-23 17:16:44
山東地區與華夏文明
二〇〇二年九月份我到濟南開全國環境考古學大會,遇到一些山東同行,談到山東歷史地理研究,大家都感慨:以山東這樣一個有著豐富歷史地理內容的重要地區,現有的研究是太不夠了。
現在,文明起源是一個重要的學術話題,而山東在早期文明發展以及隨后許多重要的文明奠基性成就方面,可以說是占了半壁江山。
山東的新石器時代是很有名的,“龍山文化”之得名正是在山東的章丘縣龍山鎮。目前,在山東發現的龍山時代土城,以省級之間來論,數量居全國第一。山東地區當時的環境條件與人文發展一定是相當地好。
山東的新石器考古文化中有一個刻畫在陶器上的符號,由類似日、月、山的三樣圖形組合而成,考古學家們有各種推測。從地理學的角度考慮,如果它果然刻畫的是日、月、山三樣東西,這便是對自然環境中三樣巨大要素的人為拼合。這種人為拼合反映了當時人們抽象加工的一種腦力,也就是文明程度。能把日、月、山三樣環境上方的最重要東西挑出來,又放在一起,定是表達一個極為重大的信仰主題。是什么信仰,我們今人很難確定,但有一點是沒有問題的,即這個信仰主題是基于對天地大環境的認知。
在環境的認識感知方面,山東地區的古人有兩個獨特的對象,一個是大海,一個是泰山。在古代中國(從夏、商、周到秦、漢這兩千來年),山東地區的人們對于海洋的認識,主導著整個華夏文明的海洋觀念,因為在華夏地域的各個部分,獨有山東地區對大海最為貼近,又因其文化常常領先,所以那里產生的海洋知識流傳最廣。有學者說過,中國古代神話有兩個系統,一個是西邊的昆侖山系統,一個是東邊的蓬萊系統。蓬萊系統神話中有海上仙島、仙人,有很大的海洋文化成分,其根子主要在山東沿海。因為大海在眼前的存在,這里的思想者在考慮世界模式時,便把大海擺到重要位置,如鄒衍的“大九州”說。

山東莒縣出土的新石器時代刻有日、月、山符號的陶尊
中國很早就有了五岳的觀念,而在山東地區,“泰山之容,巍巍然高”,位居五岳之尊。傳說上古許多帝王都上泰山封禪,在《管子》列出的名單中有神農、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等,他們“皆受命然后得封禪”。從方位上看,泰山偏東,但何以獲得如此獨特的地位,這是一個既有趣又極為重要的歷史文化地理、歷史政治地理的問題。泰山形體高大,迎日出、播云雨,其自然地理屬性當然是基本條件,但有那么多與古代帝王相關的傳說,則說明其后還有一個深厚的人文背景。
古代的山東地區人文水平毫無疑問是相當高的。商周時期,那邊有一股強大的“東夷”勢力,可與華夏勢力抗衡。后來因齊、魯等封國的努力,山東文化逐漸與中原文化相交融,竟成文化大區,誕生不少文化名人、思想大家。在天下交兵、社會混亂的年月,山東地區卻文風不倒,為天下稱頌。例如,戰國時代,天下并爭,儒術既絀,“然齊魯之間,學者獨不廢也”。秦漢之際,劉邦“誅項籍,舉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樂,弦歌之音不絕”。齊魯一帶,崇尚道德禮儀,漢武帝晚年還感慨道:“生子當置之齊魯禮義之鄉。”
如果從西部的關中地區到東方的齊魯地區拉一條線,這條線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一個文明軸心,山東(齊、魯)正擔負著這個文明軸心的東段。在政治軍事上,西方的秦國日漸強大,但在文化思想上,齊、魯不讓強秦。
有歷史地理學者指出,當年東部的齊國也曾有統一中國的機會,而如果齊國統一了中國,則中國的社會生活制度會是另一個樣子,因為齊國擁有自己獨特的政治文化,與秦國的很不一樣。中國古代文明本來存在多樣性的機制,這與中國地理環境的遼闊與多樣是相對應的。研究中國文明的形成,必須注意到其內涵的豐富,而這種豐富往往表現為地域間的差異。什么事情發生在什么地方,應能說得清楚,否則歷史就是個概念化的東西。比如說思想文化上的“百家爭鳴”,用這個詞形容齊國可以,但形容西邊的秦國就不行了,因為秦國的商鞅主張愚民政策,他說:“民不貴學問則愚,愚則無外交,無外交則國安而不殆。”秦國后來滅了齊國,并把包括齊國在內的很多國的書都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