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天與帝

在早期儒家思想當(dāng)中,主宰的含義往往與“天”“帝”這樣的概念有關(guān)。陳來先生指出:“古代中國有‘上帝’這個概念,但在西周的時候,‘上帝’這個概念更多的是用‘天’來表達,這個‘天’不僅僅是自然的藍天、白云,它是代表‘帝’。所以天是一個主宰,它有人格主宰的意義。但這種意味經(jīng)過西周慢慢變化到孔子,其人格主宰意義慢慢被淡化,但仍然保存著。……孔子《論語》里面的‘天’,不純粹是一個自然的天,它跟老子講的不一樣,‘天’仍然帶有主宰的意思,只是沒有那么強了。在宋代,‘天’解釋得非常清楚:天者,理也。就是說‘天’不是上帝,‘天’只是一個宇宙自然法制,而不是一個宇宙的人格主宰。”陳來:《朱熹的歷史與價值——陳來教授接受法國戴鶴白教授的采訪》,引自陳來先生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3de990101azj4.html。馮友蘭先生、張岱年先生分別總結(jié)過古代“天”的含義張岱年先生指出:“古代哲學(xué)中所謂天是有歧義的,或以指主宰之天,或以指自然之天,或以指義理之天。”(《中國古典哲學(xué)概念范疇要論》,第466頁)馮友蘭先生認為:“天”這個名詞,至少有五種意義。一個意義是“物質(zhì)之天”,就是指日常生活中看見的蒼蒼者與地相對的天,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天空。一個意義是“主宰之天”或“意志之天”,就是指宗教中所說有人格、有意志的“至上神”。一個意義是“命運之天”,就是指舊社會中所謂運氣。一個是“自然之天”,就是指唯物主義哲學(xué)家所謂自然。一個是“義理之天”或“道德之天”,就是指唯心主義哲學(xué)家虛構(gòu)的宇宙的道德法則。(《中國哲學(xué)史新編》上,第103頁),關(guān)于宋明理學(xué)中的天,張岱年先生指出,“宋明道學(xué)中所謂天,指大自然,全宇宙,亦指究竟本根”,“宋明道學(xué)中所謂天,雖是從孟子來,但已改換其意義。孟子所謂天,有有意志的主宰之義;在宋儒,此義已取消。宋儒所同于孟子者,在于皆認為天是人的心性之本原,道德之根據(jù)。但又受老莊之影響,認為天是自然的”《中國哲學(xué)大綱》,《張岱年全集》第二卷,第206頁。

在宋代道學(xué)中,天、帝的主宰義并沒有消失,只是其背后的人格主宰含義消失不見了,并且天作為主宰,直接與理關(guān)聯(lián)在一起,成為對同一對象不同方面的指稱。最早對此進行詮釋的當(dāng)屬二程。二程不僅認為天即是理,同時也將天、帝與鬼神、神、乾等概念聯(lián)系起來。《遺書》言:


《詩》《書》中凡有個主宰底意思者皆言帝,有一個包涵遍覆底意思則言天,有一個公共無私底意思則言王,上下千百歲中若合符契。《遺書》卷二上,《二程集》,第30—31頁。

天者,理也;神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帝者,以主宰事而名。《遺書》卷十一,《二程集》,第132頁。

……以形體言之謂之天,以主宰言之謂之帝,以功用言之謂之鬼神,以妙用言之謂之神,以性情言之謂之乾。《遺書》卷二十二上,《二程集》,第288頁。


《外書》卷八言:


天且不違,況于鬼神乎?鬼神言其功用,天言其主宰。《外書》卷八,《二程集》,第398頁。


《程氏易傳》言:


夫天專言之則道也,天且弗違是也;分而言之,則以形體謂之天,以主宰謂之帝,以功用為之鬼神,以妙用謂之神,以性情為之乾。《程氏易傳》,《二程集》,第695頁。


這些材料指出,天、帝、理、鬼神、神、乾等都是對同一對象的指稱,二程所要突出強調(diào)的其實是“理”的地位與作用。雖然這些概念都是對同一范疇的指稱,但是落實到主宰這重含義上來說,“天”“帝”是對主宰義的強調(diào)。當(dāng)然,含有人格色彩的“帝”更多地承擔(dān)了主宰的含義,并不是說天理之主宰是人格神式的主宰。

朱子基本上繼承了二程的講法,《近思錄》就專門收錄了《程氏易傳》的相關(guān)論述;對二程之觀點,朱子也多有闡發(fā)。以理代指天、帝在朱子那里十分普遍,如“天之所以為天者,理而已”對此朱子所講頗多,不一而足。如《語類》卷二十八、《詩序辯說》都有類似講法。,“帝是理為主”《語類》,第5頁。。尤其在對早期儒家經(jīng)典進行詮釋時,朱子往往扭轉(zhuǎn)天帝含有的人格義,而將天帝含有的主宰義與理聯(lián)系起來。例如,《論語集注》注釋“獲罪于天,無所禱也”時直接言:“天,即理也;其尊無對,非奧灶之可比也。逆理,則獲罪于天矣,豈媚于奧灶所能禱而免乎?言但當(dāng)順理,非特不當(dāng)媚灶,亦不可媚于奧也。”《四書章句集注》,第65頁。陳來先生指出:“這里明確繼承二程的思想,把《論語》中原本帶有古代宗教意味的‘天’解釋為‘理’,這正是理學(xué)解經(jīng)思想的基點。這個理是宇宙的普遍法則,所以其尊無對,人只能順理而動,不可逆理而行。”《中國儒學(xué)史·宋元卷》,第375頁。對于這一點,陳榮捷先生也有專門闡釋,見氏著:《朱子新探索》之《朱子言天·天即理》,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9月。《語類》在解釋這一條時有:


周問:“‘獲罪于天’,集注曰:‘天即理也。’此指獲罪于蒼蒼之天耶,抑得罪于此理也?”曰:“天之所以為天者,理而已。天非有此道理,不能為天,故蒼蒼者即此道理之天,故曰:‘其體即謂之天,其主宰即謂之帝。’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雖是理如此,亦須是上面有個道理教如此始得。但非如道家說,真有個‘三清大帝’著衣服如此坐耳!”(銖。)《語類》,第621頁。


可以明顯看出,朱子強調(diào)天理的主宰作用,尤其是其中人倫之理的規(guī)范義,但是明確反對以人格色彩的道教神仙來看待這一主宰。

不特于《論語》如此,朱子在《周易本義》《詩集傳》以及《文集》對《尚書》的解釋中,都強調(diào)這一點。如《詩集傳·小雅·正月》言:“上帝,天之神也。程子曰:‘以其形體謂之天,以其主宰謂之帝。’”《詩集傳》卷十一,《朱子全書》第一冊,第588頁。這里直接引程子之語消解掉《詩經(jīng)》當(dāng)中“帝”所帶有的人格神色彩。又如朱子解文王“在帝左右”直接言“察天理而左右也”《語類》,第2127頁。

這一無人格意義的主宰,其主宰的方式和傳統(tǒng)的神、帝不同,朱子講:


今說天有個人在那里批判罪惡,固不可;說道全無主之者,又不可。這里要人見得。《語類》,第5頁。


勞思光認為:


形上意義之“天”,與“人格天”“意志天”最大之差別,即是:形上之“天”只表一實體,只有理序或規(guī)律,而無意愿性,故對應(yīng)于“天道”觀念。而人格意義之“天”則表一主宰者,以意愿性為本;對此“天”縱有理序可說,亦必系于意愿而說,換言之,對應(yīng)于“天意”觀念。故“形上天”與“人格天”之分別,實“天道”與“天意”二觀念之分別。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xué)史》(一),第61頁。


我們看到,朱子一方面否認理之主宰沒有意愿性,這似乎可以對應(yīng)“天道”的含義,但這一無意愿性的理并非就沒有主宰義。理不僅僅具有天道義,它還是天道與主宰的統(tǒng)一,它是無意愿性之“天意”。勞思光所做的“形上天”與“人格天”的區(qū)分在朱子那里似乎不完全適合。朱子既不承認理之主宰是神一樣地檢視人間罪惡,也不認為沒有一個主宰影響人事。這一主宰無形象可言,是“無聲無臭”的,正所謂“‘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而實造化之樞紐、品匯之根底也”《太極圖說解》,《朱子全書》第十三冊,第72頁。

這里存在一個問題:既然在朱子那里理是氣的主宰,而在流行過程中“氣強理弱”,導(dǎo)致有不合價值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氣有不受理“控制”之處,那么我們應(yīng)如何理解理之主宰呢?理的主宰如何體現(xiàn)呢?首先我們需要回顧朱子“理生氣”的思想。既然氣是依照理而不斷創(chuàng)生的,那么我們可以將這種創(chuàng)生看作理對于氣的根源性主宰,而且是最積極層面的主宰。朱子有時會結(jié)合“天地之心”這一概念討論理之主宰。在宋明理學(xué)之前,儒家也常用“天地之心”“天心”等表示上天的意志以及主宰作用,如《后漢書》卷一言:“上當(dāng)天地之心,下為元元所歸。”這里的“天地之心”即指天意。陳榮捷先生指出,朱子用“天心”與“天地之心”無關(guān),其用“天之心”代指“天地之心”的地方也少之又少。見《朱子新探索》之《朱子言天·天心》。陳榮捷先生指出:“主宰之原動,來自何處?天地之心是也。”《朱子新探索》之《朱子言天·天地生物之心》,第229頁。陳榮捷先生對朱子“天地生物之心”“復(fù)其見天地之心”的觀點多有論述,尤其指出這一天地之心是“無心之心”,與天之主宰有密切關(guān)系。本書則側(cè)重論述“天地以生物為心”與“生”的關(guān)系。我們會發(fā)現(xiàn),“天地之心”本身就與“理生氣”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朱子講“圣人說‘復(fù)見天地之心’,可見生氣之不息也”《語類》,第469頁。,“天地以生物為心”這一論斷甚至可以看作“理生氣”的同義表達,體現(xiàn)著理對氣的根源性主宰。

主站蜘蛛池模板: 界首市| 舟曲县| 云龙县| 镇沅| 高邑县| 吉木乃县| 旬邑县| 青神县| 菏泽市| 前郭尔| 安仁县| 龙井市| 尤溪县| 报价| 富宁县| 耒阳市| 犍为县| 分宜县| 湄潭县| 台州市| 上林县| 澎湖县| 虞城县| 方山县| 通山县| 芒康县| 伊金霍洛旗| 瑞安市| 筠连县| 大埔区| 怀安县| 华蓥市| 邮箱| 肥城市| 兰考县| 原阳县| 绍兴市| 唐海县| 边坝县| 团风县| 安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