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三聯書店再版《哈佛讀書札記》,令我百感交集。這是兩本舊書的合編:其一為《美國文化批評集》,1994年由三聯書店推出;其二叫《歐美新學賞析》,1996年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印行。兩本書的內容,多來自1986-1996年間我在《讀書》發表的專欄文章。請留意:該專欄始終標名“哈佛讀書札記”。
這個專欄的創立,自有一番佳話。1986年夏,我自哈佛回北京,深秋一次會議上認識了《讀書》女編輯倪樂。她發了我的稿,又約我去見沈昌文,見面地點是在東四某個出租房中,朔風呼嘯,搖撼破窗。當時感覺,仿佛回到30年代鄒韜奮在上海的打拼場所:一屋子男男女女,南腔北調,來去如飛;這邊說著話、干著活,那邊架上小火鍋,要開午餐了。
作為“呼嘯山莊”的男女主人,沈公和秀玉盛情邀我入伙。我尚在猶豫中,旁邊的王炎、楊麗華、吳彬、趙麗雅、賈寶蘭等一干年輕編輯,早已捧出各色小菜、南北佐料來。一時間湯鍋翻滾、香味四溢。大家伙兒不分尊卑,紛亂入座。
第一次會晤三聯諸君,作何感想呢?從外表看,這幫人衣著樸素,因陋就簡,形同拓荒者。偏又笑語不斷,興高采烈地做事。其手腳之麻利、人緣之好,令我刮目相看:原來三聯傳統,竟是如此敬業!
半年后,沈公約我小酌,打聽美國出版界內情,重點是《紐約時報》《哈潑斯》的專欄作家(Column Writers)制度。1987年初,《讀書》雜志開辦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第一個專欄“哈佛讀書札記”:欄主趙一凡,責編先有倪樂,后有趙麗雅。漫畫家丁聰先生欣然加盟,為我評點的二十多位歐美學界名流,逐一畫出頭像。
《讀書》再接再厲,又推出巴黎札記、莫斯科札記等一批專欄,分頭介紹外國新知,開啟國人讀書興趣。及至1988年,我聽說國內許多高校的學生,自愿組成讀書小組,定期在寢室里、草坪上討論《讀書》文章。
近幾年我聽人說:哈佛讀書札記絕版,哪兒也買不著。三聯書店資深編輯孫曉林來電,也提醒我考慮再版。權衡之下,我決定將兩書合編為一,仍保留專欄名目:哈佛讀書札記。這樣能滿足一批老讀者的懷舊愿望,亦可紀念《讀書》風華正茂的那段美好歲月。
說明一下:這套札記的內容,多出自我在哈佛的課堂筆記、研討班報告。由于我在哈佛文理研究院主攻美國研究、歐美思想史,所以我的筆記與報告,亦隨我的選修方向擴展,形成兩個系列:美國文化思想史,20世紀西方文論。
嚴格說,此書只是一個歸國留學生的試筆文字。由于錢鍾書先生的及時指點,它竟為我提供了攀登高峰前的一次熱身機會。1996年《歐美新學賞析》殺青后,我曾向錢先生坦承:《新學》尚不及格,我會下力氣重寫。哪些方面不及格呢?
首先,錢先生指中外學術交往,猶如“鳥之雙翼、剪之雙刃,缺一不可”。而我在三十多篇專欄文章中,盡管努力介紹西方新學,批評美國文化,卻也暴露出重洋文、輕國學的明顯缺陷。其次,一如錢先生所言:我的文章是美國“博士文”,句子長,字眼大,敘事拖沓,就連文中語法,多半也是英語的!
縱觀20世紀中國學術史,此類缺陷并非我一人獨有:中國學人奮發圖強、一心求變,遂大力鉆研西方經典,忽略中國本位,繼而養成不諳國情、不接地氣、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毛病。我該如何補救呢?
錢先生建議我補習國學經典,自《易經》《詩經》《山海經》起,到《史記》《漢書》《三國志》,再到《紅樓夢》《聊齋志異》“三言二拍”,輔以民間說唱藝術,如山東快書、蘇州評彈、陜西秦腔。目的依然是鑒古知今,察人觀己,融通中西。
此后十年,針對中國文科博士生,我結合國情,量體裁衣,反復試講,逐步完成了《西方文論關鍵詞》《西方文論講稿》。2009年三聯書店出版《講稿》下卷,標志第二系列的圓滿結束。至此,我的文風已然大變:《西方文論講稿》不僅參酌司馬遷《史記》體例,且能模仿《管錐編》中如數家珍的國學方法。其中六大法,含亦掃亦包法、儒家辯證法、鳥之兩翼法、通觀圓覽法、脫胎換骨法、半莊半諧法。另有六小法,如春秋筆法、搭天橋法、階進法、花開兩朵法、水中著鹽法、捉至一處法。
寫作中,我為求得平衡,努力維持東西方文化的思想對應。我的笨拙做法是:一頭以海德格爾、福柯等人為歐美新學代表,另一頭則視陳寅恪、錢鍾書為國學導師。書寫完了,我反而生出許多畏懼。
這又是何道理呢?在《林紓的翻譯》中,錢鍾書提出一系列文化交流命題,諸如引進西洋文化,目的是歐化還是漢化?翻譯標準是“化”還是“訛”?譯者是“傳四夷及鳥獸之語”以作誘導、反逆,還是借體寄生、指鹿為馬?錢先生又指:在“出發語言”與“到達語言”之間,譯者自有一段艱辛歷程。看看《圍城》里的方鴻漸,各位就不難明白:身為歸國留學生,他難免一路顛頓,七災八難。
1998年錢先生離世后,我辭掉官職,搬去蘇州,閉門補習國學,體驗民間說唱,但求能祛除方鴻漸的一身毛病,諸如食洋不化、東西不辨、移橘為枳。說到底,我仍有一本大書未及完成,它的雛形就是《哈佛讀書札記》第一系列《美國文化批評集》。該系列計有十二篇,從當代資本主義文化批評、哈佛教育思想考察、美國政治思想史、美國改革史觀,直到美國清教文化、美國管理革命、美國白領與權力精英、法蘭克福學派旅美文化批評。
我原打算在此基礎上,寫一本中美文化思想的比較史論,書名為《中國與美國》,目標是對照并反思美國漢學家費正清的《美國與中國》。但自錢先生過世,我便失去他的寶貴指導。如今以我一人之力,要達至宏偉目標,顯然不足對付。出路何在?唯有鍛煉身體,修習國史,考察國土,分步推出《西部國情考》《美國漢學八大家》,以為《中國與美國》之前奏。
2010年夏,我賣掉蘇州住宅,購入一輛越野車。2011年3月起,我連續四年,駕車五萬公里,走遍中國西部十二省區。不久后我將推出《西部國情考》,其中的文筆與體例,力求中西兼顧、新舊交融:一方面不乏西學犀利的批判反思,另一方面,也雜糅了徐霞客的游記體(《徐霞客游記》)、顧炎武的日記體(《日知錄》《天下郡國利弊書》)、黃宗羲的學案體(《明儒學案》)。
新書問世前,我謹向三聯書店兩代老總、老少編輯們鞠躬,多謝你們不離不棄,陪伴我走過一路顛頓、峰回路轉的三十年光陰。而這三十年中國變化之巨,也同我這本小書休戚相關、福禍相依。
趙一凡
2015年12月1日于海口冬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