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畫融通論
- 吳企明
- 2044字
- 2019-12-27 15:44:33
第三節 文學藝術創作的融通規律
文學藝術的融通和滲透,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為了配合本書的主題,我們環繞中國文學、藝術的發展,從三個層面上簡要地舉例說明之。
第一個層面,表現為文學與文學的融通,即各種不同文體、文學樣式間相互融合和滲透。常見的是詩歌和散文的融通,柳宗元的《永州八記》,代表這種融通的最高水平。他用詩的意境、情趣、技法,滲入散文中,形成散文的詩化,創造出清秀雋永的散文意境,極具藝術魅力,林紓說:“文有詩境,是柳州本色?!保ā俄n柳文研究法·柳文研究法》)所論極是。唐代出現一種新的文學樣式“變文”,就是韻文和散文的有機結合,通過“韻、散、韻、散”緊密組合,反復回環,漸次逐層地描述故事,渲染環境氣氛,展開情節,刻畫人物,如《王昭君變文》、《孟姜女變文》。受這種文體的影響,唐代的傳奇作品,在全篇敘事文字中,插入大量韻語,發揮多元藝術功能,如張《游仙窟》。變文、傳奇開創了詩歌與小說融通的新風氣,我國古小說中往往融入詩、詞、歌、賦、曲,宋、元話本如此,明清小說也如此,而曹雪芹的《紅樓夢》,是這種融合的代表作,達到最高水平。
第二個層面,表現為藝術與藝術的融通,即各種不同門類藝術間相互融合和滲透。我國的書法和繪畫最早出現融通的跡象,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卷一:
《周官》教國子以六書,其三曰象形(按,六書之次序,《漢書·藝文志》作“一象形”,鄭玄《周官》保氏注作“一象形”),則畫之意也,是故知書畫異名而同體也。
張氏在這里探索了書畫藝術之源,在后代書法、繪畫的發展過程中,兩種藝術的融合現象日益緊密,甚至發展到以書法筆意作畫的極致。明沈周畫過一幅《花下睡鵝圖》,自題一絕:“磊落東陽筆下姿,風流崔白未成詩。鵝群本是王家帖,傳過羲之又獻之?!睘槭裁搭}畫詩要談到王氏父子的書法呢?原來,王羲之愛鵝,從鵝頸轉動中,領悟到筆法宛轉的藝術規律。沈周從前代名家的書法中參悟到繪畫的畫法,所以將自己的體識寫入題畫詩中,很自然地反映出書畫融通的藝術法則。吳歷《墨井畫跋》云:“大癡晚年歸富陽,寫富春山卷,筆法游戲如草篆。”“《陡壑密林圖》……畫法如草篆奇籀?!鳖愃频念}跋、題畫詩還很多,下文在“畫論詩化”一章中要專門討論這個問題,這里不贅述。
繪畫、書法藝術,也可以與舞蹈互通。李肇《唐國史補》:
張旭草書得筆法,后傳崔邈、顏真卿。旭言:“始吾見公主、擔夫爭路,而得筆法之意,后見公孫氏舞劍器,而得其神?!?/p>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五記載吳道子作畫的故事:
開元中,將軍裴旻居喪,詣吳道子,請于東都天宮寺畫神鬼數壁,以資冥助,吳道子答曰:“吾畫筆久廢,若將軍有意,為我纏結、舞劍一曲,庶因猛厲,以通幽冥。”旻于是脫去缞服,若常時裝束,走馬如飛,左旋右轉,揮劍入云,高數十丈,若電光下射。旻引手執鞘承之,劍透室而入。觀者數千人,無不驚栗。道子于是援毫圖壁,颯然風起,為天下之壯觀。道子平生繪事,得意無出于此。
公孫氏之舞劍器、裴旻舞劍所引起的力線律動的空間感覺,給張旭、吳道子書法、繪畫極大啟發,得其神,得其勢。可見書畫相通于舞蹈。
第三個層面,表現為文學與藝術的融通,即不同的文學樣式與不同的藝術形式間的相互融合和滲透。作為文學之一的詩歌,最先與音樂、舞蹈產生融通現象?!对娦颉罚骸霸娬?,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蔽覈谝徊吭姼杩偧对娊洝?,其中的詩篇可以歌唱、伴舞,與音樂、舞蹈關系密切。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琴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都成功地描繪了音樂家精湛的演奏技藝,將音樂形象轉化為詩歌意象,通過生動、鮮明的博喻,刻畫抽象的、無形的音樂藝術,創造了優美的詩境。大詩人杜甫《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行》,從舞蹈藝術中汲取藝術營養,使自己的詩境美與舞蹈美契合無垠。楊倫《杜詩鏡銓》卷十八引蔣弱六評語云:“序中‘瀏漓頓挫’,‘豪蕩感激’(按,此指舞蹈藝術的氣勢節奏和感人力量),便是此詩妙境。”的中肯綮。
詩歌與書法藝術也能融通。《宣和書譜》卷三論元稹之書法成就,說他的楷書風流蘊藉,“挾才子之氣,而動人眉睫也”,并概括出“詩中有筆,筆中有詩”的評語。宋人實際上吸收了唐代孫過庭《書譜》的理論,《書譜》說:“豈知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笔撬谥袊鴷鴮W史上第一次把書道提高到美學的高度、詩書融通的高度。杜甫的論書詩《殿中楊監見示張旭草書圖》,用“玉動”所發出的鏘鏘聲,比喻書法藝術美的清瑩和潤,以松柏的勁直,描寫字劃的蒼勁有力,用“連山”蟠曲,象征草書筆勢之連綿不絕,用“溟漲”形容筆力之浩瀚,杜甫的詩與書法融為一體。
詩人全身心地飛入美的藝術世界里,將詩美的創造,建筑于琳瑯璀璨、精妙奇巧的藝術美的基礎上,詩美與藝術美的轉化和滲透,渾然融化,妙合無垠。文學與藝術的融通,語言藝術與造型藝術、表演藝術不同創作經驗的交流和融合,形成文學、藝術取得雙贏的局面,有力地促進文學藝術的蓬勃發展。